有关建筑垃圾的运输及消纳,北京的监管规定已经很完善了。为何黑渣土场还能如此疯狂?,北京日报记者调查数日,揭开“蹊跷”消纳协议内幕。
北京市自1994年起,相继推出一系列严格规定。2018年,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建设单位应将建筑垃圾运输处置费用单独列项计价,选择运输企业和消纳场。另外,建设单位和运输企业应为工程项目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证》以及《准运许可证》等。
为防治乱倒渣土,北京市城管委还在官网上公布了各区消纳场的名称、地点、容量及联系人。运输企业首先要与消纳场签订建筑垃圾消纳协议,然后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证与准运证,一般情况下,拿到这两个证才可以运输渣土。
照理说,监管规定已经很完善了,但为何黑渣土场还能如此疯狂?
“实际操作却脱离了监管规定,知假造假,买假卖假,恶性循环。”一家运输企业负责人陶先生如是称。
连续多日追踪调查,北京日报记者发现部分正规消纳场只卖协议不收渣土,其因是,一旦正规消纳企业收渣土,渣土场被填满,便无法再申报新的消纳额度,没有新额度,便无法接着卖协议牟利。一正规消纳场老板直接表示,其只开消纳协议,不接收渣土,“多开消纳协议,我就能多赚钱。收你的渣土,你把渣土坑给我填满了,我就没法再挣钱了。”
据多方解释,记者才明白这家正规消纳场只卖协议不收渣土背后的逻辑。
比如,一个渣土坑容量500万吨,几个建设项目的渣土量就给填满了,那么渣土坑老板只能收500万吨的钱,每吨按照5元算,一共能收2500万元。但如果只开协议,每吨渣土按照5元计算,开到200万吨时,便已经赚了1000万元。
而实际上,他卖掉的只是一张A4纸,而500万吨容量的渣土坑,便是让其能够源源不断卖协议的聚宝盆。
“假如你的渣土量大,我协议也不卖给你。因为一卖额度就卖完了。我可以给你开一万吨或者两三万吨,吨数越少,我卖的价钱越高,一吨我即便卖8元,你买1万吨,也才出8万元,不嫌贵。其他量我还可接着卖。”该消纳场老板说。
“即便只是卖协议,开的数量再少,终有一天会卖完,那怎么办?”记者颇为疑惑。“卖完也差不多到年底了,我们会申请第二年新的批量。我们会跟区渣土办说,当年收的渣土已经二次消纳了,比如有的地方建园林要土,我们又把渣土给卖了。实际上,好的渣土我们也会收一点,到时再卖,会另外再赚一笔。”
“有时能做一大摞材料,”他比划着告诉记者。这家消纳场老板一直骄傲自己“有远见”:“想当初花很少的钱租了个破坑,没想到现在成了聚宝盆。”但同时,他也担心“整个行业都是这样,很不正常。迟早得出事儿,一出事儿就是大事儿。”
多家运输企业也向记者反映在渣土消纳过程中不得不买“假协议”的经历:“不给发票”“只收现金”“防范很严密,得熟人介绍”……
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规定,
城市管理部门发现消纳场无正当理由不接收建筑垃圾的,记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情节严重的,依法暂停消纳场在京签订处置协议资格,直至吊销消纳场设置许可。
“黑渣土场的具体地址非常隐秘,对方会多次验证,还需熟人介绍,听‘行话’看你是不是真运送渣土的,才会一步接一步告诉你具体地点。”司机陈先生透露,第一次运渣土,一般情况是先告诉一个大地点,当渣土车到了该地点,黑渣土场才派人接应,带领至渣土场倾卸,“是怕有人查,防范很严密。”
陈先生说,花费在购买渣土票上的钱,占到整个运输项目费用的三成左右。“一个3000万元的渣土消纳项目,我们要花近1000万元买渣土票。”
明知乱倒渣土危害环境、违法违规,运输车辆还可能被查扣,但另一方面又积极购买“渣土票”乱倒渣土,不少运输企业负责人对此连称“无奈”“气愤”。
2016年,交通运输部修改下发了《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文件规定,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必须安装符合标准的卫星定位装置。北京市对运输渣土的车辆资质予以严格规定,运输企业必须是合法车队,车上都须安装GPS,记录车辆倾卸渣土的行车轨迹,以防止车辆不按规定线路偷倒渣土。
然而,一位运输企业负责人李先生告诉北京日报记者,跑轨迹跑出来的是虚拟路线,跑一趟就相当于划一条运输的线路,证明这辆车运送了一车渣土。从行车轨迹图上来看,路线轨迹都是完美的,一般来讲,需要消纳多少吨渣土,就要跑多少趟轨迹,“我们公司几辆车就是专门用来跑轨迹的,每次都是空车跑,货车耗油平均一公里烧四五升柴油,跑一晚上仅油钱就要花好几千元。”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跟随货车司机小马半夜跑了一趟轨迹。
那夜23时30分,小马拿起两部手机,带记者上了一辆大货车。点火、挂挡、打方向……开上了进城的道路。“车厢是空的,没装渣土,所以操控灵巧。”
一个类似收音机的黑盒子装在车头顶部,小马介绍这就是车载GPS,“现在已开启,它将记录下今晚所有的行车轨迹。”记者看到,记录仪显示屏上,几行字母不停地跳动。
近一个小时车程,记者随小马来到西二环附近一建筑工地。一扇大铁门打开,两名男子出现在门内,渣土车开进一片盖着苫布的工地,并在里面调了个头。借着门口的灯光,记者看到工地最里面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深坑,但没看到工人的身影。
小马从车前风挡玻璃下拿出一张写有“准运证”的车证,和开门的工作人员简单交流了几句。他站在车头前,给货车拍了几张照片。此时,一名头戴安全帽的男子用高压水枪冲洗货车的轮胎,之后,小马开车离开了工地。
在工地里,记者没有看到堆放的渣土,车里也未装渣土。工地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处正盖居民楼,一个多月来已挖出了一个3米多深的坑,还需要继续往下挖。
“我将工地门口拍的照片和这里拍的照片,都传给施工方指定的工作人员,就算完成了一趟轨迹。今天还要跑两个空趟,每趟来回共七八十公里,线路和刚才一样。”小马说。
据了解,为节省成本,有的运输企业会换成小车跑轨迹,跑得快还省油,将车载GPS装在小车上,既能记录,也省不少钱,“反正又不拉渣土,就是空车跑,换个小车更划算,跑出来的轨迹也照样可用,谁来检查都是合格的,都在蒙事儿。”负责人李先生说。
北京日报记者了解到,如果一些监管单位要求严格,一个项目需要跑数百上千次轨迹。
“跑轨迹一辆车一趟油钱少说得500元,有的时候得跑几百上千次,一个项目下来油钱花费近百万元,一年下来仅油钱就近千万元,关键花的都是冤枉钱,除了造假,毫无价值。”一运输企业负责人张先生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