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和纺织服装业的区别范例6篇

浙江纺织企业在加入WTO后,受到了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强烈挑战,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限制,反而进一步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纺织行业的竞争给浙江省纺织行业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巨大冲击:

(1)棉纺织行业:浙江棉纺织能力在全国居第6位,棉纺织品有传统的优势。1998年棉纱、棉织物出口211亿美元,占纺织品出口(不包括服装)的13.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比例较低。经过压锭重组,浙江形成了以特色纱、色纺纱、精梳纱为主的产品结构,精梳纱比例已占1/3,色纺纱占1/3以上,产品结构调整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一批以生产大路产品为主`产品档次低的国有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困难。从总体上看,浙江棉纺织业是一个老行业,债务负担重,装备较落后,入世后,直接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2)印染行业:浙江的印染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位,尤其以化纤印染为主。虽然近几年浙江引进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印染、印花设备,但由于生产工艺、助剂、后整理设备缺乏,生产、出口仍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印染行业已成为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瓶颈。

(3)化纤行业:浙江化纤生产能力在全国占居第二位,且近几年合纤的抽丝能力增加较多。1998年全省化纤产量达801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6%,其中涤纶丝产量占84.7%,在涤纶丝中,长丝占87.9%。聚酯切片生产能力近10万吨,其原料主要由外省购进或进口。入世2~3年后,配额在逐步取消,其关税将降至6.6%的水平,对浙江聚酯切片生产企业将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技术创新活动的阶段分析

2.在研究/开发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过程重点是技术开发,基本任务是根据本企业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经营需要,敏感地捕捉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探索应用的可能性,并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研制出可利用的新产品和新过程。

5.市场实现阶段的任务是探索创新成果的市场接受程度,进一步考察其技术的完善程度,并反馈到以上诸阶段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最终实现新技术所形成的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一阶段实现了技术创新追求的经济效益,完成了创新过程中又一次质的飞跃。这是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阶段,创新的主体要在这里实现他的新思想,观察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否满足新思想产生时的要求;技术创新的成果通过消费者,分销商得到证实,或者通过企业自身肯定(但事实上还是通过目标顾客实现,但为了新思想产生的主动和被动性,我们对其进行区分)。

结语

比较中的优势

服装产业是浙江的重要民生产业和对外贸易的传统优势产业。凭借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缘上的优势,浙江和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东部省份的服装产业积累起明显的优势,聚集了国内服装的绝大部分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确立了“东强西弱”的格局。

中国服装行业“百强”评比活动的开展见证了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壮大,活动分别以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三个指标为依据制作榜单。2009年全国共有128家企业入选,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百强企业数量位居前五名的省分别是:浙江(41家)、江苏(24家)、山东(16家)、广东(9家)、福建(8家)。其中,雅戈尔和森马两家浙江企业同时入选“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百强前十名,森马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入选三个“百强榜”的企业。

集群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群内往往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它们在产业链配套、专业人才和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在上述五省服装主产区内部有的依靠外资、有的依托专业市场和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群,如杭州的女装,温州的男装和常熟的羽绒服等。

服装产业是一个对品牌比较敏感的产业,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容易受到品牌的影响。同等质量下,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有品牌的服装产品。国家工商局资料显示,服装行业是商标登记中更替最快的行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上有10万余种服装品牌,每年有2000多个品牌被淘汰,2000~2005年中国前500名的服装品牌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2010年,国内新增19个服装驰名商标,累计有144个纺织服装驰名商标和143个纺织服装中国名牌。

“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被誉为中国服装行业的“奥斯卡奖”,其设立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原创服装品牌的诞生。大奖设立风格、品质、策划、创新、潜力、营销、公众、价值、成就等多个奖项,在已经举办的六届中,共有54项次品牌获奖,其中浙江获得16项次,居国内第一。福建、江苏、广东和山东分别以7、7、4、3项紧随其后。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服装电子商务领域,北京的凡客诚品以直销方式在参与竞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功问鼎2009年度的中国服装品牌创新大奖。

优势遭遇挑战

服装产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密集使用的大部分是初级劳动力,他们往往不需要经过培训或是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岗。劳动报酬在服装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往往会达到50%左右,因此,成本优势仍然是现阶段服装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服装行业从业者的生存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工资水平上升了15%,企业的用人成本大幅提高。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服装出口企业的运输成本造成了重要影响,全年企业实际支付的货运费用比2007年至少提高了10%。以电价为例,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0.025元,其中浙江涨幅0.0321元,江苏涨幅0.0301元,福建涨0.0297元。不仅如此,工业用水价格和废水排污价格继续呈上涨势头。

2008年,服装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受到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消费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疲软,销售价格下行的压力增加;内需品牌的淘汰速度加快,品牌个数减少,品牌产量控制加强,品牌集中度加强。一些销售覆盖全国的品牌企业推行本地化生产以降低物流成本和市场风险。在国内需求和内需供给形态的转变下,大企业仍然可以基本维持2007年的生产,大量中小企业和处于价值链末端的企业遭遇生存的困难。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美国纺织品贸易办公室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美国进口中国纺织品服装共计138.3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43%。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扩张,美国失业人口居高不下,消费者对经济的未来走势缺乏信息,消费需求一直呈下降趋势。可以说,国外市场需求不足是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主要出口市场如德国、英国等国经济萎缩、消费者需求不振等,对我国服装出口乃至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1995年7月至2007年7月的十余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的税率历经了十几次的调整,出口退税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广大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我国的服装出口基本上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策略,出口服装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只有4%左右,出口服装退税率的降低1~2个百分点,对服装出口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服装出口企业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

浙江服装产业无论是从工业总产值还是出货值来看,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是,深入到产业内部就会发现,浙江有大量企业从事服装出口,企业之间处于原子式竞争的阶段。出口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单个企业难以获得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市场份额,服装产品价格由市场总供求决定,即服装产业基于企业层面的市场势力缺乏。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将有限的产品差异加以区别和专门推销并转化为垄断力量的能力;其次,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薄弱,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高端要求对原发性的中小出口企业来说高不可攀:再次,简移国内低质低价策略的国际市场挤占路子越走越窄,贸易摩擦和反倾销调查事件频频爆发,产品的国际市场认同度和影响力微乎其微。

企业是产业的微观基础,我国服装产业在国际服装出口市场的市场份额虽然较高,由于缺乏微观基础,服装产业的组织程度松散,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屡屡发生,导致中国服装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

强化环境安全,以起到限制国外服装进口的目的。如检查服装面料的pH值、耐汗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等。

配额取消后,发达国家进口国频频引用保障措施和反倾销等对措施限制国内服装出口。浙江服装产业尽管发展较快,但仍未摆脱数量型增长的模式,服装产业增长的质量有待提高,浙江服装企业在国外易遭受倾销指控和反倾销制裁。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判定使得反倾销取证更不利于我国,“替代国价格”使我国服装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处于极不利的地位。这种不利局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阶段,浙江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尽管仍较强,但其国内竞争优势正遇到空前的挑战。受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浙江服装产业的生产成本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而对浙江服装需求却面临着进一步减少的可能。国际方面,由于浙江服装产业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际需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出口目标市场消费需求普遍下降,服装需求普遍下降,居民的衣着类消费支出呈现负增长。国内方面,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对必需品和中低档产品的消费需求增长较快,但中高档服装产品的需求受到严重打击。国际、国内需求变化要求浙江服装产业快速升级转型,从粗放型以规模为主的扩张方式向集约型以效率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国内大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工业的发展,实现产能格局优化和产业资源优化的目标,重新确立服装产业的新格局。

挑战化为动力

Asalivelihoodindustryandtraditionalpillarindustryofthenationaleconomy,textileindustryenjoysstrongcompetitiveadvantageininternationalmarket.AcceleratingtherelocationandupgradingoftextileindustrywilllayasolidbasisforturningChinafromabigtextileproducertoatextilepower.Basedonsystematicanalysisontherelocationoftextileindustryandthepracticalconditionsoftheindustry,thearticleputforwardahierarchicalmodeltoillustratethepatternsofindustryrelocationandinnovationfromindividualenterprisestotheentiretextilechain,whichincludesfromthebottomtotop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ofenterprises,thesysteminnovationofindustrialparksandtheintegratedinnovationofindustrychain.Therefore,thestudy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forpromoting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Chinesetextileindustry.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2009年全球纺织贸易量骤降,中国纺织行业深受其害;2012年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企业愈发艰难。

从国内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因此,研究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创新模式,或者中国纺织产业转移中的模式创新对于我国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特征

当今的产业转移并不是产业简单地在空间上的位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使得产业转移或重组成为可能。

(2)以产业链的整体协调为基本特征

(3)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过程中更加注重综合优势

(4)由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被动转移向谋求发展的主动转移转变

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由于在发展初期忽视了环境保护,使资源消耗过度,地表水体、空气等受到较严重的污染,在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这些地区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加之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等的大幅上升,这些地区不再是一味的被动转移,而是主动将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进行结合,将一部分产业转移至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动因

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

1.资本的内在趋利性

资本与要素在空间上重组的目的是寻求效益最优,资本的趋利性是最基本的转移动机。若Ⅱj>Ⅱk,则向j转移。

纺织本质上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追求更便宜的劳力、原料资源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动机,然而现代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范畴与早期有很大区别,资本不仅仅是实物资本,包括智力资本、要素资源如人才不仅仅是一般劳动力,还包括设计、研发等知识人才,以及信息资源。对于加工制造业,西部地区的一线劳动力更便宜,然而对于时尚品牌企业,资本更愿意向沿海大城市集聚,即资本不同的流向。

因此,与早期的纺织产业转移不同,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常常是双向的,中西部一些区域一方面接受东部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也将产业资本和设计营销贸易中心向东部沿海转移,以获取市场信息、销售渠道、订单并吸引高级研发与设计人才。而原来在东南沿海的企业,如山东如意集团等,一方面向新疆和重庆等地转移原料加工等传统制造业部分,扩大投资和产能,另一方面又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意大利、日本等地的高端面料和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商。

2.外部产业生存环境变化

就影响我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外在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成本上升、劳动力供给不足、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等,这些因素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我国纺织产业进行转移创新。

(1)成本上升

近几年,纺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8月,我国棉花价格328指数维持在1.9万元/t的高点,国际棉价CotlookA指数为116美分/磅。同时,随着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全国各主要省市大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东部的纺织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又先后有35个省、市、自治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表1)。从整体上讲,2011年全国范围的最低工资标准在调整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这种趋势还将长期持续。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分为3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纺织工业园区或产业集群的制度创新、产业链集成创新。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其内容通常包括产品、工艺、流程、功能等。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各种要素在空间上的重组,从而达到转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目的。例如,2011年,华孚凭借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出蜂窝状微孔结构功能性涤纶产品;还首次将日本涡流纺纺纱技术应用于色纺纱生产领域,采用粘胶、棉纤维染色-混棉-清花-梳棉-并条-涡流纺生产的工艺流程,开发出系列涡流纺粘胶、粘棉混纺色纺纱线,填补了圈内涡流纺领域色纺纱空白。同样,恒力集团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了熔体直纺超细旦纤维、超亮光纤维以及吸湿排汗纤维等多个类别不同规格的差别化产品,并迅速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当然,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技术创新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有待形成;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少;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足,且投资分散;将创新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较差等。

(2)制度创新

针对一个或多个工业/产业园区,需要形成一整套系统的创新机制,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做到“有制可依”。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所说,当前纺织工业正值产业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企业应积极开展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有效促进纺织行业的整体提升和全面振兴。

面对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的现状,需要完善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园区协作机制,如: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纺织工业领域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探索具有纺织行业特点的产学研用新模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及环境友好型纺织化学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偿共享、保护和交易机制等。这种模式是以有效的政府支持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纺织产业基地、纺织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的,如新疆的阿克苏纺织基地、江西奉新纺织工业园、四川彭州纺织服装工业园、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园等。

当然,体制或制度创新离不开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参与。只有在政府的参与和支持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体制或制度创新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3)产业链集成创新

产业链创新可以是从某一位置或节点注入新的元素,从而带来部分或整个产业链的变革。目前,研发创新和品牌营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传统纺织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关键。

产业链创新也可以是集成创新,即整合和优化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集成创新。例如2011年,华孚通过引进纺织原料、纺织面料开发企业、知名院校等协办单位,打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引导色纺时尚向纵深进行,不断创新整合产业链。

四、结语

产业转移的表象是资源等要素的梯度流动,其结果则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的升级,转移方通过转移缺乏竞争优势的产业,转而寻找新的产业角色,从事新产品开发,或跨入新产业、新领域和新价值链;承接方则通过接受这些资源和生产要素,增长经济发展动力,创建新的产业,开拓新的产品和服务。中国作为一个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在全球产业网络(GPN)重构的背景下,只有通过转移创新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优配置,也才有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李廷,杨峻,顾庆良.全球产业网络重构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萧琛,胡翠,石艾.“民工荒”的原因、应对与劳工市场制度变革前景[J].社会科学战线,2010(11):52-58.

[3]卢根鑫.试论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及其效应[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4):33-42.

展出规模再创新高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已跻身为全球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纺织行业盛会之一,成为展示科技创新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引导上下游资源整合的重要纽带,更是业内不可或缺的商贸平台。

本届展会使用了13个展馆,展出面积达15万m2,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8家参展商携最新产品参展,创历届展会之最。超过6.2万名的与会观众再创新高,比2010年增加了10%。

海外展团精彩纷呈

展会共吸引了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923家海外参展商,其中有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西班牙、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和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展团,此外还有奥地利、孟加拉、法国、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立参展商参展。

高档呢绒生产企业英国Hield公司展示了一系列英国顶级精毛纺面料,其中一款Ne120、嵌入24K金丝线的超细羊毛面料,标价高达7500英镑/m,引发观众惊呼。公司董事长SamerChamsi-Pasha对展会的买家数量感到十分满意,他认为:“中国纺织产业的不断发展,改变了国内买家采购模式。中国品牌越来越趋于欧化,设计师开始为不同的品牌设计产品并且建立起自己的声望,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时尚业的成熟发展,也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法国纺织品设计公司CreationsRobertVernet的BenoitFeder先生对展会也有相同的评价:“中国市场的形势越来越好,我们参展10年来,今年是参展效果最好的一次。”首次参展的印度尼西亚公司AdityaBirlaYarn展示了不褪色纱线、ABYFlexo弹性牛仔布混纺纱等五大系列产品。公司产品开发及海外业务拓展总经理BalachandraN.R.对展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这次参展出乎想象的成功,我们和来自中国、亚洲、欧洲、南美以及美国等众多的采购商进行了接洽。”

首次在展会亮相的西班牙展团组织了12家优秀的参展商。西班牙纺织及辅料行业组织Texfor国际推广经理MartaCastellsGerma女士表示:“参加intertextile是接触中国服装业内买家、商、分销商及媒体的最佳方法,每家展商都向中国市场推出了创新的产品。”

台湾参展企业的数量高达230家,台湾纺织业拓展会董事长叶义雄表示,化纤纱线和面料是台湾纺织产业的优势,目前40%的台湾化纤面料销往大陆,随着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台湾纺织业会把更多的优质纺织产品带到大陆。

此外,展会设立的Lenzing(兰精)、Invista(英威达)、Hyosung(晓星)和美国国际棉花协会等4个纤维展团,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

科技引领创新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纺织行业对以科技创新振兴产业有了深刻的感悟。众多国内纺织企业为实现尽快转型升级,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资源,更加着重于新纤维、新技术的研发,在产品设计和创新上不断探索,推出更多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占领市场。

作为全球唯一拥有4种纺纱技术的纺机制造商瑞士Rieter(立达)公司首次参展,展示了由环锭纺、紧密纺、转杯纺和喷气涡流纺等4种不同纺纱工艺纺制的纱线,分别具有相应的特殊纱线性能,可为后道加工商和最终用户带来经济性和质量方面的不同优势。

湖北迈亚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薄而暖”的科技保暖概念,了包括活力暖绒和时尚热裤双主打在内的多个系列产品,主打面料采用了活力暖绒和密纱无皱呢等两种高品质创新系列。活力暖绒系列大胆采用比竹炭更加环保的新型碳化纳米科技纤维――咖啡炭,使织物具备优良的自然蓄热功能和透气性,是商务西装和衬衫的秋冬理想用料。数据显示,咖啡炭比一般PET纤维升温效果更好,以500W卤素灯照射60min,其蓄热幅度比采用PET纤维可提高多倍。Outlast、Viloft等实用保暖纤维也被应用在本系列中,此款面料不仅确保了衣物的手感,也最大限度满足时尚人士追求“薄而暖”的穿衣需求。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推出了30多种质地、近万种花型的面料。这次展出的产品亮点之一是其生态面料产品,包括毛/丝、毛/羊绒等天然面料,通过先进的新型技术手段实现有机生产并缩短工艺流程。

为引导纺织企业的新产品研发与新技术的有效对接,展会主办方自2009年开始在展会推出“技术创新空间”展区,引起了极大反响。本届展会,主办方利用“技术创新空间”,安排了26场技术推介会,来促成高新技术与面料研发的联姻。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的“冷转印花在尼龙面料上的应用与发展”和“蚕蛹蛋白新型功能面料开发与应用”、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的“天然高科技汉麻纤维开发与应用”等推介会的内容涵盖了新型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印染助剂研发、功能性纺织品、企业信息化、新型加工工艺等各个领域,引起了参展企业和与会观众的极大兴趣。

展会专业性与服务不断升级

本届展会上,来自英国、意大利、韩国的参展商组成的花样设计区展示了各类新颖的面料画稿,为中国的面料制造商带来了时尚流行的最新设计元素,提供最新的设计资讯。

展会的流行趋势区紧紧围绕各馆产品主题分别进行面料流行趋势的诠释。2012/13秋冬中国纺织面料流行趋势通过“向传统致敬”、“节制生活”、“情感化科技”、“现实之外”等4个主题方向来演绎“创意修复”这一核心主题。

关于××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目录

一、××区产业发展概述

(一)××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区产业未来发展的两个挑战

(三)××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四)××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二、××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工业化进程分析

(二)产业结构分析

三、××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定位

(一)概述

(二)产业发展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

(三)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

四、××区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思考

(一)通过“造核”打造区域的增长极

(二)构建“人”字型生产力布局的宏观框架

(三)建构“一城两带三极”空间框架

(四)通过“造势”构建区域发展的“雁行模式”

五、××区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提升城市化的内涵,打造城市的引擎

(二)将“招商引资”逐步向“招智引商”方向转变

(三)由注重数量的渐进式发展向追求内涵的跨越式方向转变

(四)打造“湖泊新概念”

(五)采取中心城市带动和周围乡镇推动的城市化路径

(六)大力弘扬本土创业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地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内容提要:××区是经济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2004年3月,根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决定,宿迁市对行政区划进行了重大调整。新的××区现下辖10个镇、4个乡、4个街道。区划调整后,××区区域面积达到836.57平方公里,总人口为81.26万人。区划调整导致××区所辖面积和人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抓住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机遇,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加快工业经济突破,进而实现××区在新的平台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谱写新的篇章,描绘新的蓝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本文拟就××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产业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定位、产业发展的空间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区工业化的产业发展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区产业发展产业定位空间战略

××区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产业技术进步不快,地区产业结构雷同,产业的重复建设,第三次产业发展落后以及该产业内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等等。从本质上看,××区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个基本问题:

我们可以对波特教授的钻石结构作些修改(见下图),给波特教授的钻石体系加一个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真正发展出自己产业的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区产业发展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其次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全国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在产业链中谋求好的位置,进而保持与发展自己在全市经济中的产业竞争力。

附图

××区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制的变革过程中进行,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组织,使之在全市、全省经济舞台上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这样的目标实现过程已经遇到了新的环境变化,给××区产业未来发展带来了许多新变数,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的经济形态与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产生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虽然经济学家们还未对那些新的经济运行规则有充分的研究,但也发现的确存在一些新规则,具体如下:

(1)资本追逐知识。在农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的最重要生产要素是土地,没有土地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决定一切,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财富的增加,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充裕,相对于现实消费需求的投资资本已经不再稀缺,新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是知识即创造性的新知识以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

(2)边际收益递增。经济学中有一著名规律就是“边际收益递减”,这一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对经济现象有很好解释。然而,在新经济时代这一规律却受到挑战,例如在软件业中软件产品的开发成本是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它基本是一次性投资,可视为固定成本;而软件开发后的复制生产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软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接近于0。这样的产品生产与销售对于软件业来说,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3)规模报酬递增。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的核心是资本,随着生产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的边际产量会下降,导致规模报酬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然而在新经济中,生产的核心要素已经是知识,知识又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复制,知识的投入不再遵循规模报酬递减的规律,而是遵循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规律也就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教授提出的所谓“新经济增长理论”。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市场规模大,产品就越能成为新的生产技术标准,就可以制定新的竞争规则,从而获得更大报酬,这也是一种规模报酬递增。

新经济形态下的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经济运行规律将对××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产业体系产生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第一个方面挑战是××区目前产业的生产方式必须尽快地向全省、全国经济发展的新生产方式转变,对目前的产业体系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变简单机械化生产向智能化生产,变大批量标准化生产为大批量定制生产,不然××区产业未来不可能有很强的竞争力。第二个方面的挑战是××区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还必须调整自己的经济运行方式,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新的经济运行规则。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但又是××区产业发展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2.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那些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信息技术产业群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而这一新产业群的发展与壮大首先使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发生了变化,其次也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研究发现,信息产业群对gnp的贡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还不十分明显,而到了90年代中期则有明显增加,从原来的可以忽略不计的百分之零点几发展到2000年的10%左右,其影响已经很大,尽管2000年之后,it产业有些不景气,但它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却依然在增加。信息产业除了直接增加gnp之外,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信息产业导致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使社会经济决策的正确与快速有可靠的保证。其次,信息产业为智能化生产创造了技术基础,推动了新经济形态的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与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生产力。再次,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来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而这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冲击。

(3)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改造与推动并进而导致产业本身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对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产业体系与产业有重要的改造与融合的作用,例如传统的运输产业主要是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与物资的空间位移,最多是所谓的门对门的运送。当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运输业结合后就有了现代意义的物流业,物流业虽然有产品与物资的运送,但其最重要的功能是替代其他产业与企业供应与销售的配售功能,而且是快速准确的参与供应链管理等等。现代意义的物流业在××区还没有起步,相比与其他发达地区,××区新一轮产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配合下使智能化的生产变为可能。智能化的生产要求现有的产业技术与技术设备有极大的提高,即现有的生产技术设备与智能化生产不匹配。而××区的装备产业与全市、全省先进水平的距离还很大,导致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无法有合适的工艺技术与合适的制造设备。这对××区产业体系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导致信息产业群的发展变化,直接推动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使产业组织形态发生重要变革,例如产业集群的产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组织、虚拟研发组织、虚拟企业等等。今天,××区产业组织的状态还处于工业经济初期的状态,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尚不相称,××区产业组织的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这就是一个发展中的挑战。

1、××区产业发展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前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就科学发展观又进一步进行了阐述。因此,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过去一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纠正。

2、××区产业发展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能源短缺将是今后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这些要求,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关系。

3、××区产业发展规划要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相结合。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高梯度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会逐步向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地区)转移,这对两地区而言都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从世界范围看,现阶段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转向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从江苏省来看,提升苏南、带动苏中、推动苏北以及开发东陇海线的战略正在实施,苏南地区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迹象日渐明显。因此,××区产业发展要体现出这一要求。

4、××区产业发展要使工业与现代农业、第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区产业规划的重点是工业规划,考虑到××区目前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实情况,必须把现代农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态型农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也作为××区发展的重要产业统筹规划,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1、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这两个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前文已论述,这里从略。

2、重点开发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区18个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各自的区位条件不同,因此产业发展不可能像撒胡椒面那样面面俱到、处处布点、四处开花,而是根据各个乡镇的特点,找出切入点和带动点(增长极),重点布局,进而达到整体推进。

(3)“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既要加快××区城市化进程和各类园区建设的步伐,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增强产业发展的载体功能;更要加快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化、观念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工作,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软件”建设,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工业化是社会经济结构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

表1××区及其乡镇、街道工业化发展水平(2005年)

地区

人均gdp(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比重(%)

××区

5087

22.3

45.4

32.3

#洋河镇

7238

9.3

58.5

32.2

陈集镇

4364

24.9

47.3

27.9

中扬镇

3896

56.7

20.6

22.6

郑楼镇

2723

43.1

31.4

25.5

仓集镇

4351

41.2

35.7

23.1

耿车镇

9124

18.9

58.4

22.7

埠子镇

4695

31.2

40.4

28.4

洋北镇

5127

28.6

55.7

15.8

龙河镇

4919

32.5

42.4

25.1

三棵树乡

4078

37.5

20.1

罗圩乡

3003

44.8

32.8

22.4

南蔡乡

3159

39.9

42.2

17.8

屠园乡

4337

45.0

42.3

12.8

双庄镇

5203

36.3

37.2

26.5

项里街道

3807

2.6

42.9

54.4

幸福街道

3401

36.1

63.9

河滨街道

5598

3.5

25.2

71.3

古城街道

6949

0.8

32.4

66.9

从表1可以看出,××区人均gdp为5087元,各乡镇、街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最高的耿车镇为9124元,是最低的郑楼镇(2723元)的3.35倍,但即使是最高的耿车镇按现行汇率计算也只不过刚过一千美元大关,其余乡镇、街道无一超过一千美元,全区人均gdp折合成美元也仅刚过六百美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四个街道外,其余十四个乡镇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比较大,超过30%的就有十个,最高的中扬镇达到了56.7%,部分乡镇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一、二、三”的结构,有的呈现“二、一、三”结构。从全区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高达22.3%,虽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态势,但是第一比重仍然偏高,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将不断减少,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增加,工业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并减少,第三产业继续增长,最终形成“三、二、一”的格局。××区作为××区市的中心城区,应发挥城市辐射和带动功能,三次产业结构最终应形成“三、二、一”的格局。

综上所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1.农业

2.工业

表2××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03年)

所属行业

企业个数

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重(%)

产值

(亿元)

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农副食品加工业

4

6.90

3.00

16.17

食品制造业

1

1.72

0.07

0.38

饮料制造业

11

18.97

1.96

10.58

纺织业

9

15.52

5.48

29.5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

5.17

0.59

3.18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

15

25.86

4.28

23.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0.1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和复制

0.05

0.2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15

0.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16

0.86

金属制品业

0.34

1.8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41

2.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65

8.8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30

1.62

合计

58

100

18.55

现阶段××区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产业有:木材加工业、纺织服装业、饮料制造业(主要是白酒酿造业)。全区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木材加工、纺织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这三个产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15、12、11,三者之和远超过了半数。此外,聚集度较高的产业还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即××区的玻璃制品加工产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中规模工业企业有四家,规模效应虽不如其他几个产业,但市场前景广阔,今后需要大力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虽然××区部分乡镇此类企业数量很多,近乎遍地开花,但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是属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而且,塑料再生产业在耿车镇铺天盖地,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切实解决了环境污染和健康破坏问题,有可能发展成为××区的一个支柱产业。目前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仅仅涉及的是废弃塑料的收集、分拣、简单加工,属于低层次的,是靠牺牲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依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获取菲薄的经济利益,还没有真正进入塑料再生和加工业的行列之中。

××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选择应成为重点考虑的战略问题,一个地区要真正实现自身发展必须走特色化道路,正如××区市所提出的竞争战略所采取的“差别竞争、特色取胜”。如何将这种战略落实到具体的产业中,这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有人认为,××区现在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产业的选择可以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特色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这种观点将会把××的发展引向歧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同时,××区工业化处于更加复杂的区域和全球化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方向感非常重要。未来××区的产业发展可借鉴以下模式:

1.生态型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2.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3.吸收并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该模式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区划调整以后××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如何带动农民致富是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利用大企业的品牌优势,采取贴牌生产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一个地区资源优势如果要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要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形成竞争力。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和意大利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是围绕大企业而形成的大量为大企业提供原材料、半成品、服务的中小企业,从而形成企业集群;美国模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则大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意大利模式则更多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皮革、家具、机械等传统产业。美国模式显然不适合现阶段××区经济发展现实,但日本模式和意大利模式应该可以借鉴。日本模式实际上也为“外生模式发展”如何更好地融入和带动××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使“外生式发展”转化为更具生命力的“内生发展”。

温州和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尤其是温州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要根据经济特色,切勿盲目攀比发展高新技术,万不可贪大弃小、重招商引资轻本地资本。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尽快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造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区产业发展的具体定位要注意发挥下述的现有资源优势:(1)新兴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区市享有省政府特殊政策资源;(2)交通便利,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京沪、宁宿徐、徐宿淮盐高速交汇于此;(3)职业教育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4)林木资源丰富;(5)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基础好;(6)林木加工、白酒酿造、纺织服装、玻璃加工、机械电子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要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工农联动发展

发展思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扩大加工规模,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精加工,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积极发展市场需求大的绿色食品等优质产品,扩展发展空间。

发展路径:

(3)发展面粉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开拓面粉中高端市场。

(5)发展鸡、鸭等家禽和淡水养殖,走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猪、牛、羊的饲养,尤其是肉类深加工,××区大有作为。

2、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

发展思路: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促大项目,形成蓬勃发展的态势,大小项目一把抓,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建立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引导各类木材加工企业进驻园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发展路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引进一些木材深加工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和新装备,开发生产家具、贴面板、木地板等家居装饰装潢材料,拓展木材加工业在××区的产业链空间,带动下游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鼓励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木材加工业,鼓励小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改变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偏小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要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增加林木储量,增添和保障发展后劲,木材原材料供给要多元化,保障木材原材料供给畅通。

3、迎接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业资本转移,抓住发展契机,做强纺织服装业

××全区有2万亩棉田,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纺织服装业的资源优势;目前××区纺织服装业专业化程度较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规模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工业规模企业中,纺织业占到了9家,服装、鞋帽加工业有3家,具备接受长三角及其他发达地区,乃至海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和市场辐射的基础和条件,具有做强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基础。全区2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订单很多,但缺乏知名品牌,要加大纺织服装业品牌的建设力度,创建本地自己的品牌。

发展思路:紧跟市场,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涤纶高仿真以及锦纶等系列产品;发展高支高密织物和各种功能性纤维;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印染,提高棉、涤棉、丝和合成纤维织物关键印染后整理技术的水平,加强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功能性等新型整染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着重开发生态、环保服装和各种功能性服装,形成服装印染、面料开发到服装出口的完整体系。

发展路径: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借助外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完成产品升级换代。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服装加工和设计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同时,积极扶持规模企业的发展,通过规模企业带动中小服装企业参与业务分包,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区市最大的企业之一——箭鹿集团应加大资本运作力度,超常规发展,争取早日上市。

4、整合饮料业资源,科学地定位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发展路径:以江苏精科互感器有限公司为核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扩大投资,提高产量,改变目前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过资本运作,强强联合,一方面与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技术支撑,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把精科公司建成多型号、全系列的互感器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与电力公司如苏源公司合作,这样既可以确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通过苏源公司注入资本,壮大整个精科公司的实力,做大做强精科品牌。要改变观念,不在于“所有”,即拥有整个精科公司,关键在于做大精科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税收和就业。以苏源电线电缆厂为龙头,做大电线电缆。××地区黏土资源丰富,全区有制砖企业4家,规模都较小,要抓住国电××区热电的属地优势和京杭大运河水运便利的优势,做大建材业。

6、引导、规范塑料再生和加工业

耿车镇塑料再生产业产生的废水、固体废弃物、由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的落后而产生的废气严重破坏了耿车镇的生态环境。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使得耿车镇塑料再生产和加工业“户户点火、村村冒烟”,加大了整治和管理的难度。目前,耿车镇水污染已经渗透到地表45米以下,居民用水必须取地表100米以下的深水,如果再进一步不加遏制和治理的话,已经污染的地下水一旦蔓延到整个××区,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目前耿车镇部分村已经出现的癌症发病率高,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疑难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很大关系,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损失是巨大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耿车镇是一颗埋在××区边缘的定时炸弹。值得注意的是,耿车镇拥有的三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是木材加工业,这也部分反映了耿车镇塑料再生企业业主的短期经营心理,不适宜人居的环境让他们失去了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

发展思路:集中生产,规范治理,改进设备,提高技术,减少污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宣传塑料再生加工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2)宣传塑料再生加工的科学技术知识,加大信贷支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提高废弃塑料利用率,减少污染。

(3)宣传国家对塑料再生加工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塑料再生和加工的前景,改变企业主短期经营心理。

(4)设立塑料再生和加工工业园区,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引导各类企业进驻园区,改变家家办厂、村村办厂的状况,实行集中治理污染,达到聚集经济。

(5)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改变耿车仅仅是废弃塑料分拣的集散地地位,治理污染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弥补。

(6)坚决取缔无证生产和经营,利用各种政策,例如工商执照发放、税收收取等,提高该行业的进入门槛,新办企业一律进驻园区。

(7)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项目来提升耿车镇的塑料加工层次,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使耿车镇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区的一个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如果处理好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耿车的塑料再生和加工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7、积极培育服务业

服务业对于促进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区作为××区市中心城区,应该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餐饮、商贸、金融信贷、旅游、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支撑。

发展思路:在搞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产业完善和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金融业、商贸流通业,着力培育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新兴产业,以此作为对××区开发的有力支撑。

发展路径:在金融方面,重点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开展新业务,培育和规范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让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尤其在直接融资方面。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引进新型流通业,发展专业或综合市场,积极推进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开辟好的流通途径。

从区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大量实例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如同地区发展的产业结构一样,是区域发展状态本质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空间分布、空间组织角度考察并辨认区域发展状态和区域社会经济有机体的罗盘。区域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外部的关系及内部各部分的组织是否有序、萌芽而有活力的因素是否被置于有利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分析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可以从一个重要方面给出确定的判断标准。各个区域的发展在空间结构上可以表现出某种相似性,根据××区的基本情况,提出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1.国土开发、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框架是否符合经济增长与空间不平衡性之间的倒“u”字型规律?是否顺应从空间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客观需要?

2.在不同阶段,是空间集聚还是空间分散可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把集聚或分散作为区域发展空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下,社会经济客体究竟以什么样的空间构架来实现科学组织的?还是根本就没有空间构架,实行“遍地开花”?

4.社会经济的总体空间组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组织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客体是否与现有基础设施达到最佳的空间吻合?

为了促成“人”字型宏观生产力布局框架的形成,必须注重增长极的作用,增长极是拉动产业带发展的龙头,根据××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进一步将“人”字型经济发展的宏观框架概括为“一城两带三极”。“一城”主要是指城区,它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两带”指宁宿徐和徐淮盐高速公路,“三极”主要指洋河、埠子和龙河三镇。

最后,“一城”的重点是“两园”和“两区”。“两园”是××工业园(南下西进),向南形成洋河工业走廊,向西与市开发区相对接。新区工业园(西进北上),向西连接耿车,向北、向东与××新区对接。两区是指××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

“一城两带三极”的空间结构构想对××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概括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这有利于未来××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其次,体现了××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注重发展的区域增长极,这是在空间上区域不能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第三,在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区与“三极”之间联动发展,以及进一步与其他乡镇之间联动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可否认,现阶段××区招商引资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能否在区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以致最终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这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根据资料显示,在相当一部分特色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当地政府已经树立一种特色招商意识。例如贤官镇木材加工业和苏州太仓潢泾镇的加弹产业的发展都是从不断完善产业链的层面来有针对性的招商,这与目前我们政府导向“来者不拒”是完全不同的。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上,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如何向特色转变?特色产业的形成在形成初期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偶然性里面蕴藏着必然性,偶然性里面蕴藏着智慧。基于这样的考虑,××区应该实现“招商引资”战略向“招智引商”战略的转变。“智”是指先进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品牌、管理等要素。因为只有先进生产要素才能提升产业的内涵,增加附加值。

何为跨越式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无不体现在对客观环境正确的把握,即“顺势者昌,逆势者亡”。所谓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产业的跨越,而是内涵的提升。如何才能实现内涵的提升和跨越?首先,必须要对市场行情和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地了解。跨越式发展体现着借势和造势的辨证统一,二者结合的根本在于企业家宝贵而稀缺的资源。××区必须树立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而不能追求没有方向性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上面谈到内蒙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内涵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注重品牌,注重特色,在产业发展上注重“减法”。另外,所说的跨越发展也体现在适当时候可采取发展三产来带动二产的发展,二产和三产之间具有互动性。

“两湖”开发应成为政府政策的重要选择。要打造“两湖”文化,打造两湖品牌,两湖应成为建设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结合点。××区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着以下重要的增长点,或者说可以做出特色的主要是以下几类产业:做好农副产品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还有就是在前两类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积累一定经济实力,××区要不失时机地开发“两湖资源”,它是××区城市功能转变的重要标志。所说的开发,是湖泊功能转变,由传统“农业资源意义”上湖泊文化向“休闲”意义上的转变。在农业文明时代,“湖泊”是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工业文明的时代,“湖泊”是满足人对“资源”的需求;未来将满足人们休闲和体验的需求。现代的“湖泊”文化应该体现着一种深层开放的理念,是××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重大举措。因此,××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开发与保护“湖泊”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实地调研,一些乡镇资产达百万甚至千万的个体老板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在外地投资、兴办实业,应该积极发动和鼓励这部分资本在本地创业、安家落户。完善对民营企业注册、税收、金融、收费等政策,减少审批手续和行政干预。从信贷、资金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为民营企业上市筹资服务,扩展融资渠道。放宽民资的市场准入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资进入。同时,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的观念,勤政廉政,改变机关作风。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增强环境的吸纳力,形成环境建设与××区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优化市场法制环境,继续抓好治理经济环境以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坚持治标与治本一起抓,努力构建确保优良环境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制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经济学原理》,[美]马歇尔主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规模经济论》,顾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3、《产业经济学》,刘志彪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仆、夏大尉主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产业集聚论》,朱英明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城市集聚经济》,冯云延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周振华:《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与融合》,《上海经济研究》,2002.12

薛志伟、李嫒嫒:《纺织服装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经济日报》,2004.6.7.

宋泓:《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经济日报》,2004.6.15.

[英]劳拉·泰森:《商业计划的善举》,《商业周刊》,2004.6

谢健:《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与温州模式发展瓶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金碚:《中国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可行的战略选择》,《城市经济》,2004.6

傅白水:《资金外流、人才匮乏,“温州模式”即将没落?》,《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11.

张福通、谭刚、陈秀珍:《香港特区政府资助产业发展的做法与启示》,《特区经济》,2004.10

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04.7

芮明杰:《中国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思路》,《复旦学报:社科版》,200401

后记

主管: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级别:省级期刊

主管:江苏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主管: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北京世之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THE END
1.南京·2025纺织布料展览会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2020第二十届南京国际纺织面料、辅料及纱线展览会 2020/5/27至2020/5/29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2019第20届江苏南京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 2019/11/13至2019/11/15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2019第十九届南京国际纺织品、面料、辅料及纺织服装工业博览会 ...http://nanjing.expowindow.com/dz/127_767_2025.html
2.江苏地区八月份主要展会排期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中国电力及设备展览会 EPOWER 上海电力设备展 展会时间: 2022年08月11日 ~ 08月13日 展览行业: 电力 主办单位: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上海电器行业协会 举办地址: 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展商数量: 932家 2022中国·苏州国际茶业博览会暨紫砂工艺品展 ...http://www.090expo.com/m/exnews_3514.html
3.国际纺织品面料辅料及纱线展览会展会报告根据《好展会》信息库显示,本展会的名称为《2014南京国际纺织品面料、辅料及纱线展览会》,展出时间从2014年11月27日到2014年11月29日,展会行业是纺织纺机,展会在南京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参加理由: 根据主办商的资料,我们总结了本展会有如下亮点: http://www.haozhanhui.com/exhreport/exh_report_gkknf.html
4.2024南京纺织展纺博会2024第24届江苏南京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Jiangsu Nanjing International Textile and Garment Supply Chain Expo 2024,时间:2024年07月25日—27日,地点: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龙蟠路88号)2024南京纺织展开展时间,2024南京纺织展资讯,要找2024南京纺织展资料就上vanzhttp://www.vanzol.com/njfzz/
5.2015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科纺勒特种纺织品(太仓)有限公司 86-0512-53737000 86-0512-53598908 Myriam.faure@chomarat.com www...南京佰锐吉贸易有限公司 86-025-86966698 86-025-86966688 shengbinzhou@163.com www.3cbri.com 928...2015第三届中国(上海)蒸发及结晶技术设备展览会 2015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化工展览会 2015第十八届中国国际...http://www.chinadatastore.cn/product/product-19295.html
6....公司公告安陆华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纸联南京 指 江苏省纸联再生资源南京有限公司无锡轩联 指 无锡轩联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汇鸿工程 指 江苏汇鸿国际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国际展览工程 指 江苏国际展览工程有限公司百闻工程 指 江苏百闻国际展览装饰工程有限公司鸿一德工程 指 南京鸿一德展示工程有限公司广告公司 指 江苏国际广告有限...https://q.stock.sohu.com/cn,gg,600981,2600373108.shtml
1.一文汇总2024全国纺织服装展会排期表,一定要看!展会地点: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展会介绍:CTE SHOW南京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是由南京中纺展览有限公司举办,江浙沪皖地区纺织服装供应链专业性展会,中纺展览一直秉持专业性及有效性的原则以为展商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市场服务的宗旨,把CTE SHOW的重点放在专业观众的组织。CTE SHOW也将凭借中纺展览近二十年积累的50多万条...https://www.jungreen.com/news/detail/47577131-5704-44fc-af80-b0fc0128a167.html
2....SHANGHAIbyPERFORMANCEDAYS上海国际功能性纺织品展览会南京永禄纺织品有限公司 创立于 2012 年,是一家以经营欧洲顶尖面辅料供应为主的企业,致力于整合欧洲的骑行、瑜伽、跑步、健身、塑身内衣、滑雪、服装等领域的顶级面辅料供应资源,给我国的服装、服饰各品牌及生产工厂提供最具欧洲价值品味、高新科技的面辅料供应。 旗下代理了著名的近百年意大利面料企业 - M.I.T...https://www.functionaltextilesshanghai.com/chinese/about-us-cn/exhibitors-list-cn/exhibitor-401
3.2024第24届南京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南京国际纺博会2024CTE SHOW南京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原南京国际纺博会,创办于2002年,是由南京中纺展览有限公司举办,江苏省工商联服装业商会、江苏省工商联缝制设备商会支持的江浙沪皖地区纺织服装供应链专业性展会。纺博会凭借中纺展览近二十年积累的50多万条行业数据及合作的近6000家纺织服装行业品牌商家,近30000家服装、外贸进出口...https://www.maigoo.com/citiao/254823.html
4.2025北京餐饮展,企阳火锅展,食材展会,餐饮食材展,预制菜展,北京...邀请函|企阳·2025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餐饮业博览会 2025第十三届北京餐饮业博览会将于4月10日-12日在北京举办。 2024-09-12 5627 邀请函|企阳·2025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火锅食材用品展览会 2025第十三届北京餐饮食材及预制菜展览会4月10-12日在北京举办。 http://www.nianhuozhan.com/
5.联亚国际展览集团2024年7月18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与法兰克福展览(北美)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4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暨纽约Texworld服装服饰面料展( Texworld New York City)、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arel Sourcing New York City)、纽约国际家纺采购展(Home Textiles New York City)在美国纽约贾维茨会...https://www.uaec-expo.com/
6.展会预告2023年8月全国展会排期表,详细汇总请查阅!8/3~8/5 2023第19届中国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技术展览会 8/3~8/6 2023Fenestration China中国国际门窗幕墙博览会 8/3~8/6 CADE建筑设计博览会2023(上海) 8/3~8/6 RealTech国际未来地产博览会2023 8/16~8/18 2023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 8/28~8/30 2023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秋冬)博览会...https://www.soufair.com/n_detail/7641.html
7.南京茶博会官网2024年11月811日江苏茶博会南京茶博会由南京品牌茶叶协会主办、江苏省茶叶协会协办、南京百慕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展品涵盖六大茶系、再生茶、茶具工艺品、茶衍生产业链等多个方面,是茶商、茶企、茶爱好者们交流沟通、合作洽谈的最优平台!南京茶博会致力于弘扬中国茶文化,传播茶历史!http://www.itne-expo.com/
8.上海福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2021年日本东京国际礼品消费品展览会Tokyo International Gift Show 展会时间:2021 年2月03日-05日展会地点:日本 东京有明国际展览中心Tokyo Big Sight展出面积:123,110 平方米展商数量:2,832 家展商,来自 13 个国家和地区观众数量:240,697 人 举办周期:一年两届主办单位:日本贸易振兴会、日本日用品进口商协会 ...http://www.fmzlexpo.com/
9.大湾区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创迈展览大湾区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推动全球医疗全产业链对接会展服务平台!来自30多个国际采购团,国内外专业观众近3万人次对接交流!https://www.fangyiwz-cm.net/
10.江苏德诺斯克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江苏德诺斯克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德诺斯克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位于有着“六朝古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市,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公司提供海外全方位展资服务http://www.deno-expo.com/
11.6大“看点”抢先知!创新产品+前沿技术+面料趋势+精彩活动随后至现场观众服务台出示登记二维码/名片以换取胸卡 所有品牌预登记观众现场可获得带苹果/TYPE-C双重接口的充电线挂绳一根(送完即止) 欢迎品牌及服装公司、设计师等 于2024年4月2-3日莅临 上海国际功能性纺织品展览会参观互动! ———提前登记 观展无忧——— 会务组联系方式 展会咨询13248139830...https://www.shifair.com/informationDetails/239355.html
12.admin行业动态4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涵盖了数码印花,数码喷印,纺织品印花,工业数码印刷、转移印刷,万能打印,丝印移印,数码影像等,聚集和展示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是一年一度不可缺席的行业盛会。 本展会已成功举办了30届,以规模大、影响广、内容全、品牌好、人气足的特点“领衔”国内同类展会,特别是展览会一直得到国际相关行业...https://www.cgan.net/page/1327?author=1&q=page%2F405&paged=217
13.南通大学招生办2010年3月,参加深圳国际家纺布艺展览会,获铜奖1个,优秀奖、平面创意入围奖3个;4月,参加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3件作品获得优秀奖;9月,参加上海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取得22个入围奖;10月,参加山东滨州第五届中国家纺时尚产品设计大赛,获得金奖2项、银奖2项,8件作品获得优秀奖;2部动画作品入围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http://www.weijiaoyu.com/app/index.php?i=16&c=site&a=site&do=detail&id=500&uniaci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