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约高中1对1精品课程(面授/在线),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马上报名↓
请选择城市
请选择意向校区
请选择年级
请选择科目
预约课程还可获赠免费的学习复习诊断
下面是学而思·爱智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上海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准考生!
【文言文虚词解释】
1.而
A.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荆轲刺秦王》)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或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
项王按剑而跽。(《鸿门宴》)
(六)表结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七)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八)表比喻,译为“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B.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C.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李贺小传》)
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D.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乎
A.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将军岂有意乎(《荆轲刺秦王》)
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苏武传》)
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召公谏厉王弭谤》)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召公谏厉王弭谤》)
定乎内外之分。(《逍遥游》)
(五)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六)表祈使语气,译为“吧”。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B.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逍遥游》)
3.其
A.用作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又分几种情况:
(一)人称代词。
1.物主代词,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荆轲刺秦王》)
武帝嘉其义。(《苏武传》)
2.第三人称,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他们”。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疑其有改悔。(《荆轲刺秦王》)
3.可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译为“我(自己)”或“我的”。
4.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二)指示代词。
1.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其人居远未来。(《荆轲刺秦王》)
2.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
B.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为主谓之间),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在句首时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一)表测度: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二)表反问: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难道)
(三)表商量: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表祈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C.用作连词:
(一)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二)连用“其”,表疑问性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D.用作语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焉
A.代词:
(一)用作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何”等。
1.问处所,译为“哪里”“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问情况、方法,译为“怎么”“从哪里”。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问事物,译为“什么”。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4.问人,译为“谁”。
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公羊传·庄公三十四年》)
(二)用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之”。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三)指示代词。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召公谏厉王弭谤》)
B.助词:
(一)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译为“了”或不译。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二)用于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三)用于疑问、反诘、感叹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四)形容词、副词、动词词尾,译为“地”“然”“如……状”。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C.兼词,译为“于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D.副词,译为“为什么”: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以
A.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用”“拿”。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二)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手段,方法,可译为“凭借”“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表示标准、身份,可译为“按照”。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四)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对象,可译为“把”。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荆轲刺秦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
(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B.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
(四)表示结果,可译为“以致于”。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五)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游褒禅山记》)
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祭十二郎文》)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
(七)表示假使,可译为“如果”、“假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C.动词:
(一)译为“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译为“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译为“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四)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D.副词。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E.名词,译为“原因”“缘故”: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花园序》)
F.助词: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6.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语气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用作判断词“是”。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面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A.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向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五)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引出施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李贺小传》)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用作语气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何以女为见(《苏武传》)
C.用作连词。用于复句的前一个分句,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四》)
D.用作动词,读阳平声: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必以长安君为质。(《触龙说赵太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预约课程还可获赠免费的学习规划诊断
小学1对1全科课
定制元/次
初中1对1全科课
高中1对1全科课
关键字:上海一对一一对一辅导学而思1对1一对一家教一对一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