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北京朝阳区一家大型宠物用品超市,用“五花八门”来形容那里的商品再合适不过。在最“刚需”的食品区,猫狗的主粮、零食种类就多达几十种。有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宠物食品作为宠物消费的刚需,具有高频次和贯穿宠物生命周期的特点,是宠物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子行业。
一位养狗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我认为(给宠物吃营养品)是必要的,为此还做了许多攻略,这的确让宠物的毛发看起来更亮了,各方面可能都会变好。”不过,也有兽医专家认为,一些营养元素在日常的口粮中已经得到补充,宠物在健康状态下无需额外食用营养补充剂。
记者在宠物超市遇到了正在为雪纳瑞犬和金渐层猫购买圣诞玩具的李先生,据他介绍,他每月都要逛2到3次宠物超市,“每个月为猫狗花费3000元左右”。
“毛孩子”们伙食好,打扮得也漂亮。在宠物超市,消费者能买到从头到脚的宠物服装,设计新颖,价格也不菲——一双进口的透气防滑鞋售价350多元,彩色图案的迷你帽子近百元,“男士”的条纹毛衣和“女士”的公主裙150多元……
宠物的清洁与美容更是一笔大开支。记者在宠物美容店的价目表上看到,一只15至25公斤的宠物狗洗一次澡,需要200多元,而做一次SPA,需要将近500元。记者的一位朋友感叹说:“比我做一次SPA还贵。”店内的宠物美容师介绍说,他们使用的是意大利进口的沐浴液,“对宠物的毛发和皮肤几乎没有伤害和刺激性。”如果是美容项目,还会给宠物狗喷香水。
巨头押注宠物经济,消费者买单吗?
在日本,由萌宠衍生出的产业赚得盆满钵满。近来随着“宠物家庭成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服务。
比如,每年11月15日的七五三节,原本是保佑3岁和5岁的男孩,以及3岁和7岁的女孩健康成长的日子,冈山县新见市的一座神社却增加了为宠物狗举办祈祷仪式的业务。神社方面表示,宠物的七五三仪式通过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甚至还有来自县外的申请者。
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愿意为宠物花钱。京东宠物提供给《环球时报》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近一年该平台整体成交用户数、交易活跃度提升。其中,新成交用户数增长39%,老成交用户数增长26%,且购物频率提升8%。同时,女性用户、年轻用户、三四线城市用户增长显著。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报道说,中国青年是市场最具活力的消费群体之一,他们因为受过良好教育,更容易受新兴消费模式和产品的吸引,也更有经济基础为宠物提供更优质的生活。香港《南华早报》则表示,银发群体同样起到推动作用,预计到2025年,中国宠物经济规模将达到8114亿元。
除了迪士尼,近来许多品牌也在进军宠物市场。例如,名创优品上线自营宠物产品,并在多家线下门店增设宠物产品专区;好利来推出了自有品牌“HolilandPet”;服饰品牌森马也推出了宠物品牌“倍迪家”,布局猫粮、零食等领域。
宠物是一门“好做”的生意吗?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宠物是一门“好做的生意”。有报道显示,一些跨界巨头黯然退场。如近日,美的集团旗下全资宠物电器公司浙江美新宠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简易注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宠物智能用品门槛相对较低,容易被模仿。实际上,除了宠物疫苗等特定领域,宠物行业整体的技术壁垒和门槛并不高,这导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如何做好产品研发,做大规模,塑造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是这一行业生存的关键。”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过去高品质的宠物产品被外国品牌占据,如今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市场已经进入充分竞争阶段的前期”。
经济学者盘和林同样表示,中国宠物消费品市场整体处在成长期。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国产宠物品牌过去为许多外国品牌做代工,如今也实现了自主品牌的部分出口。不过,“在品牌和口碑塑造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跨界企业来说,除了上述行业挑战,还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盘和林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许多“外行”开始加入宠物赛道,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对宠物不够了解,“很可能会造出中看不中用的产品”。
由于宠物市场竞争激烈,张毅认为,对于跨界企业来说,想要在这一市场立足,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还要能缩短投入回报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