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您知道我国第一枚国徽锻造背后的故事吗?
近几年,随着工业游的持续升温,散落在城市中的工业遗存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工业奥秘、解读火红岁月的窗口。
作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沈阳素有“共和国装备部”的美誉,也从来不缺工业元素。坐落于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的中国工业博物馆,便是聆听沈阳工业故事的不二地带。
充满年代感的旧厂房、静待一隅的国之重器,在散发独特工业气息的同时,其间的光荣与梦想也完美地勾勒了沈阳工业发展与卓越贡献。
原沈阳铸造厂翻砂车间原址
这里彰显了工业的厚度
冶金机械展示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前身是原沈阳铸造厂博物馆。
2007年,原沈阳铸造厂面临搬迁改造,留存下来的翻砂车间在2008年被列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在这一年,铁西区政府将这处车间改建成了铸造博物馆。
2012年5月,铸造博物馆迎来改扩建,此后便正式以“中国工业博物馆”的身份迎接八方来客。目前,展馆占地面积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藏品1.5万余件,是我国最大的全面展示工业题材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A级景区。
馆内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冶金馆、汽车馆、铁西新区十年成果展等展馆、展区。其中,铸造馆基本保持了原铸造厂翻砂车间原貌,将当年铸造厂的恢弘场面直观地呈现在游客眼前。
这里充满了震撼与感动
序厅青铜雕塑
有人称工业旅游是了解一座城发展厚度的最优方式,但对于从没在铁西区生活过的“80后”“90后”以及更年轻的人们来说,在没来中国工业博物馆之前,对沈阳工业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高耸入云的烟囱以及连片的厂房。工业带给心灵的震撼,不到现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当你真正漫步在中国工业博物馆时,沉浸在原有工业建筑景观里感受现代休闲时,心中对工业的迷茫感即云开雾散。连带着的还有一股钢铁般无坚不摧的力量在心底升腾。而这份澎湃,打从一踏入序厅时便开始了。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序厅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高21.7米,环列着8根钢柱,工字形的设计彰显着工业博物馆的气息。正对着入口有一个长22米、高11.5米,印有“铁流凝变”大字的浮雕。据介绍,这不仅是博物馆的标志,也是如今国内最大的工业题材青铜雕塑,再现了新中国第一炉钢水出炉时恢弘磅礴的气势。
序厅地面上还有7块记载着中国工业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钢板,浓缩着中国工业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除了老厂区,馆藏文物也颇为丰富。
目前,馆内共收藏工业藏品18600余件,其中被国家定级的三级文物154件,一般文物165件。这里既有上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也有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珍藏的文物展品,从各个角度呈现了工业文明的风貌与厚度。
这里有永不磨灭的经典与传奇
机床馆
博物馆众多展品中,有多项“工业之最”和“新中国第一”。
如世界最大口径铸管、最大的超高压断路器壳体、最大的立车横梁铸件、最薄的铸件等等。但要说最特别的两件,一是原比例仿制的国徽,二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台型号为C620-1的普通车床。
型号为C620-1的车床
按照参观顺序,先从这台普通车床说起吧。
在机床馆内,这台型号为C620-1的普通车床摆放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上。展板上的文字显示,这台车床是沈阳第一机床厂在1955年8月试制的第一台机床。它的出现标志了中国机床工业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58年沈阳水泵厂就是利用这台车床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台DG270-150型高压锅炉给水泵转子部件。
也正是因为这台机床的厥功至伟,它的身影还出现在了1960年版2元人民币上。
再来说那枚按照原比例打造的国徽,虽然是仿制的,但意义非凡。据了解,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就是在沈阳制造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是木质的,经不起风吹雨打。1950年,有关部门把制作金属国徽的光荣任务交给了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前身),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要制作一枚金属国徽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化验设备工人们就用肉眼看,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工人们就在炉前仔细观察,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工人们终于制成了我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并在1951年国庆节前夕将其挂上天安门城楼。
到现在,这枚沈阳造的国徽风姿依存,它不仅是沈阳人永远的骄傲,也镌刻着沈阳工业的卓越工艺。
仿制的国徽
这里寻找特定的工业记忆
红旗牌CA773轿车
一个一个展厅游历下来,一代传奇红旗CA770轿车、冶金选矿机械、集现代工业大成的汽车……一切的一切都凸显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如今,这些物件作别了原本的使命,化身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了工业博物馆的重要展品。它们在斑驳沧桑中的蝶变,也为世人标注了一段传奇的工业时光。
触摸着古旧的文物,嗅着独特的工业芬芳,仅仅用文字已不能表达工业博物馆带给人内心的震撼。
冶金矿石展示
据介绍,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博物馆还融入了许多体验与互动的环节。
比如可以在巨大的工业弹簧做成的“凳子”上,重温工业题材的黑白老电影;或者通过现代化声光电设备,更直观地看到潮汐发电等绿色工业如何设计、如何运行。尤其是那挂满珍贵历史存照的图像展区,将昔日工作场景永恒定格,构成了一条红色的时光通道。
由远及近,照片中的人们或站、或坐,结合现场的旧机械零部件,交织着淳厚朴素的气息和曾经的辉煌,将时光拽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