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的铁路建设主要在苏联时期进行,现在由于公路业务发展较快,铁路线路大部分已经萎缩。小小的国家也没什么多余的精力单独建个铁博,所以给整了一个火车与通讯博物馆,不过这个通讯,实际有些凑合的意思。
Haapsalu,哈普萨卢镇是位于爱沙尼亚西部的一个海滨小镇,据爱沙尼亚人自己说,这里曾经是老毛子的旅游胜地,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解体之后老毛子也就不再来了,当然这个地方实际上比人迹罕至的石碌镇的面积大的有限,而所谓的“俄国人旅游胜地”的含金量可能还不如三亚。去Haapsalu镇的方法和去这个博物馆是一样的,就是从塔林的长途汽车站买张到小镇的大巴车票,终点站就在站前广场。不过小镇没有车站,所以是上车付费,可以刷卡,也可以用现金。大巴上有娱乐设备和厕所,看起来似乎比国内的长途班车好很多,不过由于厕所的密闭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实际体验就挺糟糕了。
镇上的铁路与通讯博物馆就建在哈普萨鲁火车站里,这个博物馆建于1960年代,由于客流萎缩,1990年代之后,从塔林近郊通往这里的铁路也就断了,车站变成了纯粹的博物馆,于是馆方开发了点周边,给改成了铁路与通讯博物馆。由于爱沙尼亚与俄国(广义)相爱相杀多年,所以这里很明显地看出,当地人在刻意抹除原苏联时期的痕迹。地图中仍然可以看到,从博物馆向两侧各自延伸了一段线路,不过目前已经没有任何用途。
首先是通讯部分,这是个内馆展区。原苏联时期弄了不少退役的铁路通讯设备放置于此进行科普教育,后来馆方不知道又从哪里拉来了一大批手机和对讲设备,搞了个通讯主题,嗯,怎么说呢,这堆展品反正肯定不如华强北的丰盛,而且很多“展品”还没说明。本馆票价4欧元,似乎挺贵的,不过在博物馆里买根冰棍也是这个价,似乎又不算贵了,那就简单跳过这部分。
看出来,铁路博物馆部分是想给展品分为4个时期:帝俄铁道时期、爱沙尼亚第一次独立时期、并入苏联时期和二次独立时期,不过展品过于零碎,而且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苏联时期给弄来的,所以就给扔在一起了,这块表现各个时期的牌子也锈蚀得厉害。
绿色的Cy型蒸汽机车94号机,轴式1-3-1。车身颜色和动轮尺寸都说明这是台客运的蒸汽机车。这台战后生产的蒸汽机车一出厂就使用了CA-3型车钩,不过仍然保留了缓冲饼安装位,运用至1960年代末期退役,基本与博物馆开馆日期吻合。CCCP的标记与红星已被强行铲除,检修踏板安装了栏杆,外加头灯的布局,给人一种这是沙俄时期机车的错觉。
Л型蒸汽机车1646号机,轴式1-5-0,同样是战后生产,不过这是台客货通吃的机车,在前苏东国家作为盆景的Л型机车多如牛毛,出现在爱沙尼亚也毫不意外,车身标记的处理方式与前面那台Cy型机车类似,不过头灯已经不知去向。
ТЭП60型内燃机车0924号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这台车姑且还算“手下留情”,车头还有红星,科洛姆纳厂的logo与厂牌保存基本完整,不过稍微有些锈了,头灯与辅灯灯罩大体也还在。此车身上还是能找到蛮浓重的ТЭ3内燃机车的痕迹,比如转向架,机械间,半隐藏的提钩杆等,当然功率更大了。
匈牙利产的ВМЭ1调车机车,与国内的ND1内燃机车同源,不过这是第二批,所以长罩端加高以适应高寒环境。此车功率不大,在俄罗斯这里名气也不高,不过对中国而言,一定程度上算是内燃机车的启蒙车型了。通过在京、成、兰、乌等路局的组装与运用,算是初步编排出了内燃机车的使用经验。不过也由于此车扔得到处都是,最后国内一台都没能保存下来。爱沙尼亚这台车除了厂牌之外,剩下的什么都没了,没有配属,也没有车号。短罩端的玻璃上贴了张纸,用三种语言写上了告警文字:本车无人看管,若因攀爬导致受伤,后果自负。
一堆工务段的二轴作业车,由于没有文字信息,只能通过有无缓冲饼和车钩的改造情况来看大概的生产年份了,当然这些车都有些年头了,都可以看到爱沙尼亚人强行把CCCP的标记抹掉之后刷上的EVR(爱沙尼亚铁道)的logo,后来漆面剥落,老标记又给露了出来。
几节带押运室的二轴小棚车,推断生产年份早于1935年,除此之外同样缺乏各类信息。有风管,不过其中一些车的制动机已经没了。当然,如果要给老中东铁路车型建模的话,这些小车或许是不错的参考对象。
ЭР1通勤动车组的头车,据说编号是609,不过反正已经给抹了,说啥都行。车厢使用КВЗ-5型转向架,似乎没有轴电机,连接各车之间的通信及电气管路插上了管子,不过给粗暴地剪断了。此车早已退役,不过被强行涂刷了EVR的涂装,但是又没有logo或者其他标志,行吧,反正你们开心就好。
一节苏联在二战前生产的四轴客车,窗户布局来看可能是一节餐车。外部为金属蒙皮,而内部为木质衬层。可以看到缓冲饼安装基座与改造后的车钩座。此车看起来似乎是刚刚整修完毕,非常整洁,不过外面没有任何标记说明,而内部则是空空如也,还处于半成品状态。不知道下一步会干什么,不过看起来这个博物馆和大部分的铁博一样,都挺缺钱的。
旁边的封存线同样有节钢结构接近的客车,应该是改为工务列车了。不过车体状态已经非常堪忧了,不知道啥时候能给修一修。
沙俄时期的二轴罐车,苏联运用至1950年代中期彻底淘汰。这车同样在之前的沈阳铁博游记里出现过,因为和中东路的车也是挺相似的。很奇妙的是车身的编号居然是立体的。至于已经快看不出来的EVR的logo,这属实大可不必了,EVR成立的时候这车起码已经40年没动过了,连制动机都拆掉,根本没法用了。
罐车与一节客车,斑驳的红漆说明这俩车在苏联时期曾是haapsalu站的驻站消防列车,不过随着车站废弃,给扔在了货场的尽头线上。罐车应该是灭火的水罐车,端面有上水口,客车就是节苏联时期常见的加里宁厂的24.5米级全钢客车,使用КВЗ-И2转向架,车体有做过改动。车体下部只有电池箱和制动机构,没有空调或柴油发电机组。此车窗户已经全部烂掉,用木板钉上,门则是用铁皮糊上,外观惨不忍睹。
这节车厢明显较为低矮,形状比较奇怪,全身上下也是没有任何资料,除了转向架上有高尔利茨1943年制造的字样,不过又是德俄双语,更迷惑了,所以盲猜是节德国车。后来简单翻了一下资料,是一节C4ü-23型三等包厢座车,大约于1923-1924年制造。此车原本使用CIWL导框式转向架,不过后来不知道怎么给换上了给货车用的使用滑动轴承的GrlitzIII型转向架,外面还带轴箱盖板。不过好像当时的轴箱盖板都是圆的,或许是苏联人缴获改轨距之后自己给换了个方的?这节车的保存状态同样稀烂,端面的展望窗和风挡全部用铁皮糊住,而且已经向内弯折,玻璃破损后用木板盖住,一端的车门已经用铁皮代替,不过中间又开了个门,根据形状来看应该是和转向架一起改造的。见不到人的那一面侧墙给刷上了巨幅的涂鸦,内饰盲猜已经没了,车底也是锈迹斑斑。老实说此车的珍惜程度和历史价值其实蛮高的,很明显是某节战争列车的一部分,不过貌似德语区的人至今也没发现这台车,当然以这台车的车况呢,即使是抬回德国也要费不老少力气。
苏维埃黑科技,8轴重载敞车,貌似载重可以到120T,不过按此车的车况来看,应该是很早就给挪进了博物馆,原因很简单,纸面数据虽然好看,但是不实用。目前各国还是普遍使用四轴敞车,通过加轴重和提高线路质量的方式提高载重能力。
这节苏制四轴罐车堪称全博物馆最惨了,外部的铁皮已经全部开裂,里面的木质衬层也是四分五裂的状态,至于当地人随意画的涂鸦,似乎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了。由于状态已经非常危险,当地在车外面圈了栏杆,不过还是能大摇大摆走进去,所以,呃,圈了个寂寞。
Haapsalu站的货房,木质的建筑状态与旁边的火车一样,给人以摇摇欲坠的感觉,由于这里已经远离人烟(haapsalu的客站已经算是在镇子的中心区了),这里短期应该是不会有人维护了,一个已经建成百年的建筑,状态如此之差,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