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风尚——古今艺术品传承与对话”展览在沈阳故宫开展,115件花丝镶嵌作品与40件沈阳故宫院藏文物展出。
展出115件花丝镶嵌作品与40件沈阳故宫院藏文物
现代工艺打造的115件花丝镶嵌作品各个珠光宝气。
采用“古今对话”形式展示技艺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采用“古今对比”的形式,将沈阳故宫院藏文物与现代花丝镶嵌作品并列陈列,让观众从工艺、器型、纹饰等方面直观体味现代花丝镶嵌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中“一对”提梁壶也是如此的展示形式。其中,采用累丝工艺制作的提梁壶,壶身整体八面,以粗丝掐制壶的骨架,细丝掐制卷草纹填入素丝的边框之内,壶盖上亦有八组中国传统纹饰卷草纹。此壶部分参照传统提梁壶造型,与它相对照的是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铜胎画珐琅提梁壶”。此壶就是传统的提梁壶造型,铜胎画珐琅制作难度大,成本高,一直为皇家专用,传世之物每一件都尤为珍贵。
清雍正款青花釉里红花鸟方瓶。
清代礼服朝冠分冬、夏两种形制
清代礼服中的朝冠分冬、夏两种形制,展览展出了使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而成的仿清代冬朝冠作品,以黑色貂皮为边,朱色丝线覆盖顶面,七双密嵌珍珠的金凤和一只嵌猫睛石的金翟缀于周边;凤首向外伸向帽檐,凤尾如花束向上扬开;翟首口衔三行珍珠串,中贯以青金石结。冠顶高耸起三只金凤上下相叠,是整顶帽子最醒目的装饰。
与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而成的仿清代冬朝冠相呼应,展出了数件沈阳故宫院藏冬冠、暖帽,如“清蓝缎钉线绣花蝶皮边女冬冠”“清薰貂皮女朝冠”“清亮蓝顶冬朝服冠”等。
清宫带有双飘带的女式绣花暖帽,又称为“坤秋”,“清蓝缎钉线绣花蝶皮边女冬冠”就是此类便帽。总体呈圆筒形,皮毛制成的帽檐向上外翻,表面为红缎地,帽顶为平顶,由彩绣六瓣花形覆顶,所绣花卉有菊花、海棠、牡丹、梅花、葡萄等图案,其上点缀有红、蓝、绿碧玺宝石;顶盖中心为红丝线编制的盘龙结;帽里为黑色缎面,帽檐后面缝有两条二尺多长的蓝缎飘带,飘带上窄下宽,底部呈锐角形,两面绣平金银花卉、蝴蝶纹和海水江崖图案。整体制作精致,色彩艳丽。
沈阳故宫新展览带您了解非遗技艺花丝镶嵌及器物所达吉意。
清代皇帝用这款“礼物”为子孙送祝福
在本次展览上,展出的“清碧玉镂雕夔凤长宜子孙牌”,牌子上刻有“长宜子孙”四字。因其雕刻技艺的精细,整体造型精美,引来观众的围观。而这件玉制牌,还饱含了皇帝对其后代的深深祝福,有着非常美好的寓意。
“长宜子孙牌”,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到,它就是对子孙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安康。是皇帝赏赐给他的皇子皇孙,给他们送去祝福。皇帝通常在孩子刚出生、祝寿时、或者是过年时,送出“长宜子孙牌”。在存世的子孙牌作品中,还有嘉庆皇帝时期的白玉牌子。本次展出的这件“清碧玉镂雕夔凤长宜子孙牌”,从雕刻和纹饰上看,应该是乾隆时期制作的。
乾隆时期,玉料比较丰富,“长宜子孙牌”制作达到了几百件,因此,“长宜子孙牌”在当时的清宫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内涵丰富,经千百年传承与发展派生出大量的固定词语,有二字的,如万寿:有四字的,如寿山福海、万寿无疆、长宜子孙、百子呈祥、福寿康宁、惠风和畅、兰秀菊芳、福寿三多、百柿大吉、三阳开泰等。这些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美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
点翠翠鸟栩栩如生。
可领略吉祥纹饰及其传递的祝福之意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象征吉祥的纹饰、寓意美好的造型表达着人们求福长寿之意,体现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在面对困难时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展览上,观众还可以通过展出的充满匠心的器物,领略其所传达的美好祝福语寓意。
如展览上可以欣赏到有寓意“太平有象国泰民安”的“太平有象”和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竹雕象驮青玉宝瓶”,有象征“生肖纳吉年年兴旺”的“前途似锦”和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水晶雕卧牛望月”,表达“祈福如意岁岁平安”的“宜子宜孙如意”和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黄杨木镂空芝蝠葫芦如意”,代表“福禄连绵代代繁盛”的“福禄连绵”和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黄地粉彩串枝莲葫芦瓶”,蕴含“宝瓶圆满厚德积福”的“双耳扁平壶”和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清青花八宝番莲双耳扁瓶”等,既展现了古今匠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又表达了对观众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