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麻仓库位于杨树浦路468号,临江而建,毛麻仓库总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平方米,共4层,建筑高度约17.4米。小白楼与主展馆紧邻,本次作为展期的工作楼使用。
Rebirth(Mutation)–Water,anEnigma
东眺大海的边缘,悉尼湾孕育了悉尼这座美丽港口城市的精神灵魂。1787年5月13日,拥有十一支帆船的第一批舰队从英格兰抵达悉尼湾,并建立起一个流放殖民地。这就是澳大利亚并非吉利的开端。与威尼斯不尽相同,对于英格兰的立法者而言,水不仅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监牢以安置源源不断的犯人,并且还需要成为重塑他们品行的良方。但18世纪英国立法者做梦也定无法想象,今天的澳大利亚人成为世界上最守法的公民,悉尼港从起初承接罪犯的登陆点,到为后来工业提供生命线,而现在摇身一变成为全世界最美的滨水休闲港,公平而开放地面向其多元文化的居民。
▲三层流线分析华都HDD
▲四层流线分析华都HDD
摄影苏圣
水生之景丨海伦·洛克海德教授及安斯利·玛瑞博士团队(澳大利亚悉尼)
切片苏州河丨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
ASliceoftheSuzhouRiver
本参展作品依托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在苏州河黄浦区段的水岸更新实践的经验与感悟,以切片方式展现水岸再生与城市生活、城市空间的关系。聚焦“水与岸相遇”,选取九个重要典型空间,设置可抽出的河岸断面切片,观展者在“沿河行走”中可自行抽出,看到水岸与城市空间的水平耦合关系以及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在垂直方向的复合关系,引发对滨水建成环境再生的思考。
消逝的城市之河丨牟振宇
VanishingUrbanWatercourses
开埠以后,上海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原有河浜体系受到巨大冲击。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可描绘为由“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以横塘”的河浜圩田景观向“纵横界画似棋盘”的街道洋房景观转变的过程。在1900年自1930年间,租界的辟建、扩张以及越界筑路使传统水乡的河浜体系遭到破坏,大部分河浜被截流筑路或填埋筑路。本展览在爬梳河道变迁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河浜变迁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以动画的方式,透析近代上海城市化演进的机理。
虹口·北外滩,北苏州路滨河空间城市设计VR浸入式设计效果体验丨王林、薛鸣华团队
摄影华都HDD
威尼斯:水与石之歌丨乔治·乔尼庚教授团队(意大利威尼斯)
流动丨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善恶之水
日常的力量-十个城市设计策略点亮滨水日常生活丨刘恩芳、范文莉
摄影徐鹏程
回归水泥,未来建造丨【空中造楼机】课题组
Returntowatermud,futureconstruction
石头煅烧成水泥是一种蝶变,水泥遇见水成为混凝土是一种回归。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工业化、低碳和节能,建筑产品的标准是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回归水泥未来建造”装置展试图回答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遇水而柔,逢道则刚丨匡晓明
Softnessfromwater,toughnessfromDao
人与城市和自然共同构成了有机生命体,城市建设就是人类智慧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人工化与自然化的理性整合正是建筑设计的核心议题。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给我们以启示。“师法自然,意行人工”可以成为一种营城之道。以此为鉴,“遇水而柔,逢道则刚”成为我们上海崇明智慧岛孵化器的设计理念,遇水逢路则柔刚并运,表现出建筑设计在应对外围自然与人工环境不同所采取的外刚内柔的空间应因策略。
唤醒一座城市的城市森林丨沈阳建筑大学HA+studio
Awakeningtheurbanforestofacity
“记忆·融合·共生”-城市滨水景观更新规划与设计丨王云、汤晓敏团队
水之居学丨张永和/非常建筑
鳗鲡嘴儿童乐园-保留多样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间丨法国岱禾(TER)景观设计事所
鳗鲡嘴滨江绿地,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的其中一段,拥有两处高地与一处大型开阔草地,在这里不仅可以望见浦西美景,也可流连浦东风光。
未来的城市空间,丰富的绿化种植空间需要与城市其它空间良好互动,为城市提供活动及活力的多样共享空间。鳗鲡嘴儿童游乐空间的设计不拘泥于公园本身,公园的轮廓最终融入上海这座城市的天际线中。
整个的公园既是扩大的儿童游乐空间:宽阔的草坪-孩子们在最自然的游乐园中嬉戏玩耍,大型户外滑梯-是整个游乐场的点睛之笔。儿童游乐空间在这里与城市公共空间浑然一体,而儿童游玩的场景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公共空间的风景,我们期待小朋友们在这里创造自己的小世界。鲜亮的色彩再次激活浦江东岸。
徜徉:互动装置展区,浪潮丨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成员:梁喆,秦川,MariaRazzhivina
Roaming:adynamicinstallationexhbitionareaOVERWHELMING
摄影梁喆Zee
乡愁
北京永定河滨水区首钢段城市复兴新地标丨施卫良、李兴钢、张利、薄宏涛、鞠鹏艳、朱育帆、刘伯英、金洪利、周婷
与日俱新回应自然丨孟凡浩
InnovationovertimeRespondingtoNature
活力
活力丨李翔宁、高长军
Vitality
此展位呈现了8个年轻的事务所——直造建筑事务所、旭可建筑工作室、亘建筑、久舍营造、STUDIOQI、众建筑、META-工作室、冶是建筑——最新的滨水研究与实践。作为正在逐渐成熟的设计力量,青年建筑师们因其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路径,展现出多元、深刻的思考活力和创作能力。面对人与水的永恒话题,他们给予了新阶段下的新回应,探索了面向未来的广泛可能性。参展建筑师包括:范蓓蕾、范久江、何哲、孔锐、李丹锋、刘可南、戚山山、沈海恩、水雁飞、苏亦奇、王硕、臧峰、翟文婷、张旭、周渐佳(按姓氏拼音排列)
水边丨雅克·费尔叶建筑事务所(法国)JacquesFerrierArchitecture
ONTHEWATERSIDE
CrossingWater-ConnectingtheHamburgHafencity
建构风景-融汇与对望丨姜平
舟游上海丨〇筑设计/王卓尔,余若琪,徐唯钰
AboattourofShanghai
位于三角洲的上海,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历史上内河航运繁忙。然而,随城市转型及填滨筑路开展,大量中心河道遭到废弃。对于这一议题,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城市研究,并分别从历史、通勤两个层面入手,探讨上海中心城区河道潜力。展板主要由两种颜色叠加印刷而成,即洋红以及蓝色。透过红色、绿色滤镜,参观者可观察到上海中心城区内河不同层面的活动。通过丰富的画面及各色对话,展示魔都滨水河岸的多样性。
福建泉州五里桥文化公园丨朱祥明
Wuliqiaoculturalpark,Quanzhou,Fujian
城市,是沿着水系而建立发展的,择水而居;
屏的风景-永恒自然中稍纵即逝的瞬间丨胡沂佳+饶广禎
无限环梯丨贾涛
InfiniteSlide
松园丨未相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SongYuan
▲公共区域设计导览华都HDD
▲三层浪屿装置摄影苏圣亮
▲三层雨线装置摄影苏圣亮
▲四层涟漪装置华都HDD
▲四层水帘立面图
▲四层水帘装置摄影苏圣亮
规划建筑板块策展人:阮昕(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光启讲席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执行策展人:张海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华都设计合伙人)
助理策展人:徐航
策展执行团队:游猎/杜骞/张子琪/海伦·洛克海德/安斯利·玛瑞/乔治·乔尼庚/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汪灏/李扬/郭庾浡/凡行/彭术连/刘津芳/阚丽艳/杜帅/韩松儒/约书亚·斯莱特/库巴·多拉比亚斯基/比利·梅纳德/唐一舜/萨曼莎·里奇/崔格尔设计事务所/丽贝卡·弗雷/瓦伦蒂娜·库索瓦/萨莎·莱西乌克/梁舒阳/拉米莎·萨玛/杰瑞米·叶/陈立立/爱丽丝·毛/保拉帕瓦尼尼/马克西米利安比加雷罗/安德里亚·曼库索/马克·史密斯/卡罗蒙塔纳罗
展陈设计团队:张海翱/姚奇炜/徐航/李纪鸿/曹家昌/孙加蓥/苏晓鹤/段依林/渠基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华都设计HDD)
参展团队或个人(按首字母排序)
Assbook设计食堂/ArchieposStudio筑术空间/安斯利·玛瑞/薄宏涛/蔡永洁/曹永康/戴春/董善白/范文兵/范文利/冯钰/非常建筑/法国岱禾(TER)景观设计事务所/高长军/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海伦·洛克海德/韩冬青教授团队/胡沂佳/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向明团队/JACQUESFERRIERARCHITECTURE雅克·费尔叶建筑事务所(法国)/贾涛/姜平/金洪利/鞠鹏艳/匡晓明/空中造楼机课题组/Let’sTalk学术论坛研究与运营团队/梁喆/李兴钢/李翔宁/〇筑设计-王卓尔/刘济维/刘伯英/刘恩芳/柳雪春/孟凡浩/MariaRazzhivina/牟振宇/乔治·乔尼庚/秦川/饶广禛/SENSUALCITYSTUDIO法国感性城市工作室/SWArchitects宋玮建筑工作室/思作设计工作室/沈阳建筑大学HA+studio/宿宸/苏萍/宿新宝/上海大界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刘滨谊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施卫良/汤晓敏/同济大学李振宇教授工作室/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UALab团队/王林/王云/未相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王天宇/吴建团队/许凯/薛鸣华/杨明/姚栋/于洋/袁野/余若琪/徐唯钰/张海翱/张健/张利/张永和/张姿/章明/仲继寿/张帆/周婷/朱祥明/朱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