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展概论第一章会展概述一、国外对会展的界定其一会议类其二展览类其三会议与展览类其四MICE类其五事件类第一节会展的内涵二、国内对会展的界定内涵外延型内涵特征型外延界定型无内涵外延型三、会展理论分类会展理论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会展理论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别:(一)event(事件)类(二)展览类(三)会议类(四)一分为二类会议展览类(五)一分为三类会议展览和活动(六)MICE类会展理论国内外的现状总结如下:1.国外学者对会展的内涵特质的概括并不多见,国内学者对会展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而上”的特质探讨已出现端倪,这一点很有意义。可惜这样的研究现在还太欠缺,现有会展
2、理论大多圄于“形而下”之外延探讨。2.国内学者对会展的界定,不管是哪种方式,很多都提出狭义和广义的分类方法。狭义即“CE”或“ME”,而广义,则有不同意见,不过大部分认为是会议、展览、特殊活动。3.虽然会展理论有好几种观点,但是学术界渐渐趋向于会议、展览和特殊活动这一“广义会展”观点。但是,国内学者对会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展览、会议之上,或者说,主要是集中在展览上。各种论述都是以展览为研究对象。研究最弱的特殊活动(或者说是节事活动),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节事活动的研究都应该加强。4.会展的内涵外延还没有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所以会展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还处于摸索阶段,但这肯定是会展理论、会展
5、)德国的定义。(3)英国的定义。(4)美国的定义。(5)日本的定义。(6)中国的展览、展览会、博览会定义(7)会展、展会、展览会、博览会的关系2展览的分类(1)按照展览性质划分(2)从内容上划分(3)按照展览规模划分三、节事活动1“节事”的概念2.节事的类型(1)以“商品产品和物产特产”为主题的节事活动(2)以“文化”为主题的节事活动(3)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节事活动(4)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节事活动(5)以“宗教”为主题的节事活动(6)综合性的节事活动3.节事活动的特征(1)文化性(2)地方性(3)短期性(4)参与性(5)多样性(6)交融性第二章会展和会展业的
6、发展学习要点:1会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历史过程;2会展功能对市场的渗透;3会展产业的形成的经济理由;4会展产业形成的社会经济标志。第一节会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历史沿革会展:从社会活动到社会经济活动会展会集、会面、会议展示、展现、展览人的社会性市场:会展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开始市场交换一开始就内涵着“会”和“展”的功能市场交换是人和人之间以物为媒介的交换,它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意义市场提升了“会”“展”所体现的人的社会内涵卡尔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发展阶段物的依赖关系以商品为纽带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社会开始逐步建立一个普遍的社会合作
7、体系,由此开始了人的社会化进程。“自由人”联合体未来理想社会我们从会展的角度来看市场,萌芽中的市场,意味着人们开始把展示的功能用到交换商品的目的上去了。在偏僻的乡村路径上,当一件物品为着交换的目的尽管是被简单地扔在那里时,它内涵的意义和我们今天在最华丽的展厅中看到的各种展示方式已经没有本质的差别。从原始的穷乡僻壤到现代的会展中心,这中间的变化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会展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就在那个偏僻的路径上开始了它不可逆转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活动范围典型形式活动目的组织方式原始原始社会原始村落边缘物物交换展示和交易自发古代奴隶社会-17世纪地区集市展示和交易松散近代17-19世纪国家工业展
8、览会展示和交易有组织现代19世纪末至今国际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展示和交易有专业组织会展功能对市场的全面渗透会展功能是人类社会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功能。当市场还没有达到足够大的社会规模和还没有达到足够深刻的社会化层次时,市场只需要依赖最基本的会展功能就足以运行。但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社会化层次的日益深刻,会展的功能也就日益全面地向市场渗透。会集功能的逐步强化。展示功能的日益丰富和多样化。从传统市场到现代市场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上,商品的展示只是要告诉买方,我卖的是什么。但在买方市场上,商品展示是要告诉买方,我卖的正是你所需要的。显然,二者所依赖的的展示技术和展示手段是不可同日而
9、语的。前者只需直白,后者则必须抒情;前者只需直达视听,后者则必须撩人心扉;前者只需让人知道,后者则必须让人动心。可以说,现代展示技术和展示手段的突飞猛进,正是在市场内涵的这一嬗变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推动。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内涵的不断变化,展示的功能不断拓展出煽动、渲染、演绎、诠释的功能。展示不仅是让人看,让人知道。展示还是为了让人体验、让人理解、让人动心、让人动情,展示是卖方为了让买方获得文化上的沟通和价值上的认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会展的功能已经完全融为市场的功能。会展发展成为一门产业的理由是什么?第二节会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任何一门产业的形成都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10、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产业的形成,都有一个基本的理由,那就是它必须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支撑。商业的形成。物流业的形成。德鲁克:“流通是经济领域中的黑暗大陆”会展产业形成的经济依据关于流通中两种性质的商品流动物理性流动社会性流动关于流通中商品供求之间的物理性空间和物理性距离物理性空间物理性距离关于流通中商品供求之间的社会性空间和社会性距离社会性空间社会性距离会展产业形成的标志市场结构标志买方市场结构消费结构标志从小康型向富裕型发展的市场结构收入结构标志中等收入为社会收入主流的收入结构产业结构标志第三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占30以上第三章会展产业分析学习要点1会展的
11、产业属性2会展产业和体验经济的关系3会展产品的特征4会展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5会展产品的供求关系第一节会展的产业属性一、会展产业是现代流通服务业1.关于流通服务业2.关于现代流通服务业3.会展产业是典型的现代流通服务业1.关于流通服务业A流通服务业含义B流通服务业形式:商业(不同业态)流通中介业(委托商行、典当行、经纪行、信托公司、商品交易所等)2.现代流通服务业A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含义B全球配置资源、使得生产成本越来越低,流通费用成为商品的主要成本。另一个角度看,流通又同样蕴含着大量的利润,流通费用的节省,将带来大量的利润。这个“黑暗大陆”并非物流就能解决,会展、广
12、告、创意产业等这些现代流通服务业走上历史舞台。3.会展产业是典型的现代流通服务业现代流通服务业最基本的功能,是缩小供求间的两种距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展和物流成为现代流通服务业的典型形式。物流业基本解决物理性距离的前提下,要消费者去持续性的购买某产品,这个心理上的距离,需要会展产业来解决。二、会展产业对现代流通服务业的拓展1.会展产业为流通提供的服务2.会展产业和体验经济1.会展产业为流通提供的服务A社会性距离需要通过文化的路径才能缩短,会展的功能从而被独立出来,成为现代流通服务业的一支新军。B会展也是通过文化的渠道和手段来疏通和缩短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再情感、审美、价值判断、文化认
13、同等方面的社会性距离的。会议、展览、活动,都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来获取消费者的认同,在一定情景中让消费者去体验。会展主要不是推介商品本身,而是让消费者体验凝结在商品中的审美、文化、情感。2.会展产业和体验经济A体验经济的含义B四个阶段:农、工、服、体C三个情感体验阶段:物境情景意境D会展产业就是主要通过场景来传递这种体验的,从而缩短社会性距离E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性价比,而是体验、是情感、文化的认同。第二节会展产业的产品及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一、会展产业的产品1.会议2.展览3.活动二、会展产品的基本特征1.具有服务产品的最一般的特征会展业属于典
14、型的服务业,确切的说,会展行业属于流通服务业。所以,会展产品具有服务的一般特点。(1)无形性会展作为服务产品,首先具有无形性的特点。组展商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这种服务产品的消费是在参展商和观众既未看到,也未感觉到的情况下完成的。当然,说服务产品是无形的,并不是说服务提供过程中不存在任何有形的物体或要素。事实上,就很多服务的提供来说,有形物体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或条件。(2)不可分离性会展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往往是同一的,两者难以相互割裂开来。在组展商提供服务的同时,参展商和观众也就享受了该种服务。某些情况下,参展商和观众不仅在服务生产现场,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参与服务
15、生产过程。(3)不可储存性会展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是指会展服务无法保留、转售及退还。会展企业在形成提供会展服务的能力后,如果没有顾客购买服务产品,则服务能力就是一种浪费,如组展商组织的某一个会展会,由于很少的参展商和观众参加,则形成了服务的浪费。由于不可储存,也就无法用预先储存起来的服务满足高峰时期顾客的需要。顾客为消费某种服务而来,服务产品供不应求时,则也可能使顾客失望而归。有鉴于此,如何妥善处理供求矛盾,是会展服务营销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2.具有创意产品的最一般特征产品之魂、核心部分:创意主题设计产品之血肉:创意的演绎过程如: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精彩主题演绎分不同层次,不同
16、领域3.会展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不完全具有这两种特征的称为“准公共产品”,如公园、电影院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一是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二是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
18、点、会场、各类服务展览演绎:展会宣传、招展招商、展馆布置、展会设计搭建、展会流程活动演绎:渗透在展和会中2.会展产品的消费过程(1)获取信息(2)交流思想和情感(3)获得文化和情感的体验第三节会展产品的供求关系一、会议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其产业链分析1.会议产业的供求及其产业链分析会议的产品是什么,他的客户群又是什么?会议的供给方:策划会议的组织(演绎会议主题),产品:演绎会议。消费者:公司、政府、协会。供给者: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专业会议组织者PCO(ProfessionalConferenceOrganizer)目的地管理公司(DMC)DestinationManagementCom
20、业的辅助企业;会议运营商是会议产业的生产者,是会议产业的核心企业,是会议产业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会议产业形成的决定因素;会议产品需求者是会议产业的中间消费者,是会议产业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会议产品的最终消费者,是会议产业的末端,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市场容量大小。在图2中,辅助企业有:餐饮、宾馆住宿、宾馆会议厅、会议中心、交通、旅游企业、翻译公司、礼仪公司等,这些企业为会议运营商提供分散的服务。会议产业的市场主体会议运营商整合辅助企业的服务,为会议产品需求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会议运营商的运营方式有两种:其一,运营商自己开发会议主题(如大型的论坛),培育自己的品牌会议,吸引各单位参会代表或个人来参加
21、会议,这种会议产品的需求者直接就是最终消费者。其二,会议运营商承办别的组织主办的会议,为公司、协会、国际组织与政府提供一站式的会议产品,其产品本质是演绎会议(包括演绎会议主题及提供一揽子会议服务)。欲参加公司会议、协会会议、国际组织与政府会议的单位和个人,形成了会议产业的最终消费者。公司会议参与者又包括为公司内部员工举办的大型奖励型会议和公司与外界交往的业务型会议。协会会议参与者主要是协会会员(个别时候也有非会员)。国际组织和政府会议参与者主要指系统内人员。降低交易费用,会议产业形成的内在动因;社会分工的细化,是会议产业形成的表现形式;委托代理,是会议产业的运行方式。在会议运营商第一种运营方
23、定供给。首先这个行业要有需求,即公司、政府、协会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有意愿把会议的策划与服务外包。这种市场需求(哪怕只是潜在的或者只在萌芽之中),催生了社会分工,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一部分会议策划部门从原来依附的单位独立出来,从事更有市场(或者说是利润)的专业的会议运营商。当这种运营商形成一定的规模,当这种供求关系(内涵着利润)达到稳定状态,会议产业就正式形成了。二、展览产品的供求关系组展商是搭台的,参展商是唱戏的,观众是看戏的,这三者形成了递进式的供求关系。展览产品的供给源头是组展商。组展商要提供对一个展会的总体策划和设计:包括市场定位和运作、主题创意和演绎、整体宣传和营销、危机分析和对策等等。组
24、展商必须和展会生产的要素供应商合作。这些要素供应商包括:场馆供应公司、展台展位搭建公司、招展公司、展会设计公司、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会展服务公司等等。参展商既是展会的生产者,又是展会的消费者。参展商需要这个展会的品牌和品位,需要这个展会的主题创意及其演绎为他的展品提供的现场整体氛围。但参展商展示自己的产品时,他又成了这个展会的生产者和供给者。专业观众是展会上产品现实的或潜在的采购商,客商的存在意义丝毫不亚于参展商。一个展会只有有了优质的客商,才会有优质的展商过来。三、活动产品的供求关系供给者:主办、承办、协办、支持、专业服务商、赞助商需求者:企业、游客和观众第四章会展城市分析理解会展业
26、大量就业机会的作用6会展经济拉动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文明第二节会展城市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策略一、会展城市的形成条件1.会议城市的发展条件(1)独特的资源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3)会议业所需的基本设施(4)对于国际会议来说,会议城市必须要有便利的英语环境(包括人才)和相应设备。(5)城市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是会议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2.展览城市的发展条件(1)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繁荣发展的经济;(2)健全和高效的金融、货运、保险、房地产业等为展览业配套的服务产业;(3)优越的地理位置;(4)方便快捷的交通;(5)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新闻媒体;(6)充足的、能满足展览业
27、需求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饭店和餐厅,以及这些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价格合理的优质服务;(7)政府倾向性的政策;(8)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深入的展览研究;(9)现代化的展览场馆;(10)展览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11)发展展览业所需要的科技水平。上述第一、二个条件是展览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第三到第六个条件是展览业的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它们是展览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第七、八个条件是展览业发展的软环境条件,它是展览业发展的引导因素。第九到第十一个条件是展览业发展的自身条件。它是制约展览业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也是决定展览业发展好坏的直接因素。3节事型城市的发展条件(1)雄厚的城市
28、经济基础是举办城市节事的基本条件包括:第一,完整的基础设施条件。第二,开放的、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体系。第三,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基础。第四,区位优势。(2)稳定、开放的经济制度是举办城市节事的支持性条件包括:第一,经济制度的稳定性、创新性。第二,经济制度对现代城市节事的许可和支持。(3)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是举办城市节事不可缺少的条件二、会展城市的战略营销1城市营销回顾(1)国外研究状况1998年5月的美国商业周刊上有这样一句话:当城市成功的时候,整个国家也会成功。可见,专家们早已将未来社会竞争的基本单位定位于城市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福利政策向市场动力的转变,城市政府的目标也
29、从追求公平转向增强竞争力。为吸引投资,城市必须扮演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者的角色。为了城市本身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化经营城市政策(EntrepreneurialPolicies)开始出台。1993年,世界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博士从传统的市场营销概念出发,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场所营销理论”。1998年,沃德(Ward)发表场所销售:城镇和城市的营销与推广1850-2000一书,对城市营销的实质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刻的阐释(2)国内城市营销的发展状况计划主导阶段(1980年代以前)建设导向型城市管理阶段(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中后期)城市经营阶段(1
31、3)珠江三角洲会展产业带:广州、深圳、厦门、珠海、香港等;(4)中西部会展产业带:西安、昆明、成都、重庆、南宁、柳州、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等;(5)东北会展产业带: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就中国目前几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汇聚了中国6%的人口和近20%的国内生产总值,堪称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入这一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龙头上海的会展经济整体实力在全国居于前列,与北京不相上下,而且大有超过北京之势,并因举办APEC会议,空前提升了上海作为会展城市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因
32、此,上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在“十五”规划中,上海提出“十五”末要建成亚洲特大型国际城市,经济总量接近洲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水平,并强调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拟筹建21世纪采购中心。2.长三角会展产业带可以预见,在上海加快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上海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会展中心城市,并以其与周边城市紧密的经济区位联系,通过各城市之间相互协调和配合,形成一体化区域会展经济,使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与德国的慕尼黑、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和科隆等城市产业带一样具有影响力,成为亚洲最大的会展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因其城市大都是沿海城市,经济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很适合发展各
33、种形式的以经济为主题的会议和展览,其中,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以及厦门、青岛等城市可发展成二级会展城市。可以预见,在未来510年,长江三角洲会展经济产业带通过将会展业定为动力产业,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区域合作,必将实现区域经济向更高层次整体推进。代表作:工博会每年11月份举行的工博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盛会。2006年11月,2006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这是“上海工博会”成功举办7届后,首次以“中国工博会”的新身份盛装迎客。经国务院批准更名的中国工博会,凸显国家发展战略,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机床、工业自动化、环保、能源、信息等行业的高新技术和专用设备。工博会不仅成为科技
34、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而且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交易大平台。2006年工博会,展览面积近11万平方米,比上届增长40%;境外参展企业比例近三分之一,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0家,高科技含量和首次展出的展品占总数的近40%。到会专业观众8.5万人,比去年增长1.33倍;专业观众占全部观众人数的比重,从去年的51.8%升至今年的80.2%。中国工博会已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培育成中国装备制造类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展;第二步,发展成亚太地区有影响、有权威的装备制造类大型国际品牌展;第三步,发展成与德国汉诺威工博会齐名的国际品牌工业展,基本实现西有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工博会的格局。3.京
35、津塘会展产业带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会展经济发展实力和知名度来看,目前除上海之外,其他城市尚无法与北京相提并论,因此北京当属中国一级会展中心城市之列。随着北京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北京会展经济将加速进入快车道,并以其强大的区域辐射功能,带动天津等周边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由京津地区向整个华北地区延伸的会展经济产业带。该会展经济产业带中的核心部分京津地区是世界上6个绝无仅有的在直径不足100公里的地域内集中了两个超大型城市的区域,拥有各类科研院所近千所,高等院校近百所,科技人员150余万人,是全国
36、知识最密集、科技实力最强的区域。天津作为北京的门户,也是国际性现代化港口城市。天津可以利用处于环渤海经济中心和与北京毗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整合会展资源将天津培育成中国二级会展中心城市。代表作:科博会、汽车展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简称科博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商务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贸促会、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北京市贸促会承办,每年五月定期在北京举办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盛会,是北京市每年举办的最为重要的品牌会展活动。科博会创办于1998年,当时定名为“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从2002年第五届起正式更名为“中国北京国
38、表、玩具、建材、家用电器、石油化工、医药制品、化工制品、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电子通讯、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中尤以有“东莞停工,世界缺货”一说的东莞“三来一补”加工中心、首屈一指的顺德家电业、中山的灯饰和服装、佛山的陶瓷业最为著名。这些发达的产业为华南地区展览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使其适合发展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会展。其次,该产业带具有与香港地区毗邻的区位优势。众所周知,香港地区是著名的国际会展之都,在举办会展方面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如深圳、东莞可以与香港地区合作,迅速提升会展层次,迈向国际市场。整体而言,“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中的各城市依据自身特色开发各
39、类展会,将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会展市场结构:广州作为华南会展业的中心城市,以继续举办“广交会”这样大型的综合性的展览为主,以“规模大、参展商多”见长;深圳以举办高科技专业展会为主;其他珠三角各城市依托特色产业,举办具有浓厚的产业色彩的展会,如虎门的服装节、东莞的民博会等;而海南三亚和博鳌将以大型论坛和研讨会为主,南宁和桂林则可以专业会展见长,突出“小而精”的特色。代表作: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成交效果最好的、传统性、多功能的国际贸易盛会。交易会贸易方式灵活多样,以出口贸易为主,也做进口贸易,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41、城市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较强的地缘优势,其城市的辐射功能较强,对中国西部大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成都应根据其经济、环境等特色,形成节、会、展相结合的会展经济发展模式,如继续提高四川国际熊猫节、全国春季糖酒会等节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6.东北会展产业带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沿“京津华北会展经济产业带”向北,即将形成以大连、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东北地区与中国其他经济区域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俄罗斯、韩国、朝鲜相邻,边境贸易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东北地区这几大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特色产业开发对俄、对韩经贸类展会,培育地
42、区特色的会展经济。在该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大连会展业虽然与北京、上海无法相比,但因其作为港口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可将其列为中国二级会展中心城市。而哈尔滨、长春、沈阳则可通过依托当地产业特色,重点开展对外贸易洽谈会和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专业展览会。二、沪、京、穗三城市会展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一)、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1上海会展业运行态势上海会展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会展数量与面积历史性地增长经营主体突破性发展,结构呈现多元化展览场馆建设呈大型化、智能化趋势会展资源进一步整合上海会展业从量变向之变转变品牌会展逐步形成会展竞争逐步规范化2上海会展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会展
44、的基本情况1广州展览馆状况2广州展览会状况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第五章会展宏观管理学习要点:1.学习和掌握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常见管理模式2.了解国内外会展和行业协会的职能和运行模式3.掌握目前国际上主要的会展管理组织4.了解各个组织的分工、管理体系、成员情况及其为成员提供的服务和产品第一节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管理模式一、国际会展业政府管理模式1.政府主导型2.市场主导型3.政府市场结合型(1)政府管理模式(2)委员会管理模式(3)私人管理模式二、中国会展业的管理模式1.会展审批制2.政府办展第二节行业管理及其模式一、外国行业协会1美国行业协会(1)企业自律(2)提供
45、信息咨询服务和政府事务帮助(3)多向协调2德国行业协会(1)积极反映会员企业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在一些比较大的企业内部,都设有工商会的派出机构,工商会通过这些机构了解企业情况.(2)积极支持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如出面与银行协调,帮助企业取得低息贷款;帮助企业开辟国际市场,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类经济信息;为新建企业提供咨询报务,进行可行性研究等。(3)负责指导企业抓好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工商会对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非常重视,特别是青年工人的岗前培训。但工商会并不直接举办培训班,而是向企业提供培训要求和计划,再由企业或其他培训机构组织培训.3日本行业协会促进政府与企业的结合,发挥政府与企业间联系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