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政府印发了《济南都市圈发展规划(2024-2030年)》(鲁政字〔2024〕34号,以下简称《规划》),现就《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明确支持培育发展济南、青岛现代化都市圈。
二、规划范围和发展布局
济南都市圈范围:济南市全域,淄博市张店区、淄川区、周村区、临淄区,泰安市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德州市临邑县、齐河县、禹城市,聊城市茌平区、东阿县,滨州市邹平市,共涉及6市25县(市、区),面积约2.23万平方公里。
都市圈以济南为中心,紧密联系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5市,依托济青通道、京沪通道、黄河纽带,打造济南—淄博、济南—泰安、沿黄发展轴,构建山河交融、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全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济南都市圈地处黄河下游、山东半岛城市群中西部,是我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沿海纵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承载区,在促进全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战略作用突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把握原则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3大板块、9章。
第一板块为总论,包括第1章和第2章,阐述都市圈总体思想、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布局。
第二板块为分论,包括第3章至第8章,聚焦重点领域,明确6项重点任务。
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主要提出共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便捷高效运输服务体系。夯实绿色安全能源保障网,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双轮驱动”。打造高效集约现代水网,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品质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共筑优质产业生态圈,着力构建有重点、分层次、韧性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协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主要提出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群。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创新共同体,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卓越创新生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主要提出促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土地市场一体化、金融服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合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协同推进区域开放合作。
推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主要提出同保共育山水生态格局,营造山清水秀现代化都市圈。加强大气、水、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圈。主要提出推进公共卫生高效协同,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协调,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新生活。
第三板块为结尾,即第9章,提出全面强化组织协调、完善推进机制、扩大社会参与3项保障措施。
五、济南都市圈和省会经济圈关系
“十四五”时期,山东省围绕建立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经济圈、经济圈支撑城市圈的空间动力机制,聚力提升济南、青岛两个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加快推动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经济布局。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济南都市圈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德州、聊城、滨州6市25县(市、区),面积2.23万平方公里。
经济圈是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等级或规模的城市所组成的巨大城市区域。省会经济圈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全域,面积6.1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