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饱到吃好,“菜篮子”上演变形记
改革大潮带来“舌尖”之变,长沙人吃得更精致更放心
长沙晚报记者钱娟
“40年前,买米买油买菜要票,吃个苹果算是稀罕事,逢年过节才开荤。”从萝卜白菜唱“独角戏”,到澳洲龙虾、南美白对虾、阳澄湖大闸蟹等“新贵”亮相,美国西梅、泰国榴莲、智利车厘子等“洋水果”端上餐桌,打开芙蓉区东湖社区居民粟淑莲家的“菜篮子”,如万花筒般群星闪耀,外地菜、反季菜、“洋菜”、“洋水果”闪亮登场。
晚报见证
“每天6000余辆满载蔬菜的运输工具进入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这里生意分外兴隆。”1994年1月11日,《长沙晚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马王堆菜市场功能齐全已入佳境我市的“菜篮子”汇入全国蔬菜大流通》。数据显示,1993年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成交量为12450万公斤,不仅占长沙市区正常供应量的70%,每日还有10多万公斤的蔬菜销往省内各主要城市和湖北、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外地菜难进来、本地菜难出去的局面被打破。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以其多种功能和巨大的吞吐量,跻身中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枢纽,汇入全国蔬菜大流通的网络。1994年,“菜篮子工程”由过去以生产基地建设为主转入生产基地与市场体系建设并举的新阶段。
亲历者说
手握一杆秤开门做生意
“一台车、一把伞、一杆秤,露天交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冬天冻到浑身打哆嗦,夏天晒到皮肤黝黑。”从事蔬菜生意30余年的商户费德山至今记忆犹新,老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数次蝶变,交易环境也跟着升级换代,越来越“高大上”。
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经历过两次搬迁,第一次从万家丽路与远大一路交会处的旧址(现百纳广场)搬迁至老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万家丽路与远大一路交叉口东南角),第二次于2016年乔迁至长沙县黄兴镇,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应运而生。跟随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发展壮大的脚步,费德山将生意做遍全国,事业版图遍及天津、河北、云南、广西等地。
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沉睡的市场在苏醒。作为首批从事蔬菜批发生意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商户,费德山赶了个大早,早在1989年就搭上了市场经济的“顺风车”,成为长沙首批“菜贩子”,手握一杆秤,开门做生意。
上世纪90年代,长沙蔬菜公司开放私营,一批自发形成的蔬菜交易“马路市场”出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橘子洲大桥桥东蔬菜批发市场变得热闹起来,人员、车辆川流不息,自行车、小三轮穿梭,叫卖声此起彼伏,长沙人在这里通过现金交易买到披着露珠的本地蔬菜,随到随买不用等,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摆个路边摊,有啥买啥,菜一下车就抢购一空。”三轮车贩菜、路边摊卖菜的场景,至今仍然出现在费德山脑海中。1994年,他在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租到了一个档口,找来几个同乡作为合伙人,做起了蔬菜批发生意。
“蒜苗、韭菜花、空心菜,金贵着哩,反季节蔬菜可是稀罕物,不愁卖。”费德山至今记得,1994年,辣椒每公斤1元左右,肉每公斤6到8元。那年头,外地菜是“香饽饽”,来自汕头的空心菜走俏,批发价每公斤卖到6元,与肉价不相上下。“1994年那会,凌晨一两点是交易高峰,早上八九点收摊,一天的交易量不超过10吨。如今时代不同了,交易量翻了几倍,品种更新迭代快,24小时不下线,得时时盯着手机看市场、看行情。”
记者重访
对老百姓而言,生活总离不开一个“吃”字。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到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捆绑在商品身上的枷锁被打开,手提菜篮进市场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从凭票买米买油,到在家门口的超市、商店任意挑选想要的食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曾经的粮票油票变成了记忆中的过往,现代化的市场持续更新迭代,老百姓餐桌上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老长沙”记忆挥别“票证时代”,手提菜篮进市场
细数“菜篮子”里的变化,“老长沙”粟淑莲打开了话匣子:在粮食短缺的岁月中,肚皮经常挨饿,一粒米、一小把面粉,都要格外珍惜……
如今,长沙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超市和商店,冬天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夏天能吃到活海鲜,肉蛋奶鸡鸭鱼肉敞开供应,想买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取代票证的则是银行卡、商场会员卡、健身房VIP卡……
“出门5分钟就到超市,反季菜、洋水果、进口海鲜随便挑,应有尽有。”粟淑莲想不到,改革开放带来了“舌尖”上的巨变,“光辣椒就有十几种:本地辣椒、海南辣椒、越南辣椒、印度辣椒争奇斗艳,小米椒、螺丝椒、鸡肠子辣椒、樟树港辣椒百花齐放……”
“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离不开你,现在你已远远离去,你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话。特殊的时期给予了票证特殊的意义,如今,这些票证安静地躺在柜子内,留在粟淑莲的记忆中。
“菜篮子”巨变稳坐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头把交椅”
12米、14米、48米……
2000吨、4000吨、12000吨……
一串串数字,一座座里程碑,见证了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变宽、变大的步伐。
“上世纪90年代初,产自长沙近郊的本地蔬菜占到八成以上,外地菜占比不到两成,受气候影响,春淡、秋淡时节青黄不接,本地蔬菜断档,市场上格外冷清,老百姓买菜难是常有的事。”回想当年的一幕幕,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方文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早在1994年,老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交易通道只有12米宽,市场内只有两个交易大棚、一栋办公大楼,设施简陋、管理粗放、品种单一;人工过秤是最普遍的交易方式,遇上缺斤少两,扯皮在所难免;交易在露天进行,货品被雨水浇透、被雪水打湿是“家常便饭”;市场通道狭窄,遇上高峰时段,想转个身都难;货物周转需要4到5个小时,日均交易量2000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长沙人的消费需求。
随着城区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激增、交易规模扩大,原址远不能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历经两次搬迁、多次扩建,市场交易通道从12米扩展到14米。昨日,记者探访长沙黄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满载着蔬菜的大货车来往穿梭,广东、广西、山东、河北、云南、贵州、海南等地牌照车辆随处可见、畅行无阻,市场交易通道宽达48米,已实现货物进出分流,来货车、采购车各行其道,物流效率大大提升,中转速度提高了50%。“货物周转2小时内搞定。”方文凯介绍,目前,海吉星日均蔬菜交易品种达218个,本地蔬菜占比不到两成,八成以上是外地菜,基本实现品种多样化、上市均衡化、价格稳定化、质量有保障,蔬菜日均交易量突破1.2万吨,稳坐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头把交椅”,跻身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枢纽中心。
奋进风采
长沙四大市场迁建和提质改造捷报频传
目前,园区主营蔬菜品种超过200个,交易额近500亿元,承担了长沙市90%以上的蔬菜供应任务,保障了全省70%的蔬菜供给。园区内经营户达2000家,蔬菜日均交易量有望突破1.5万吨,年交易额有望突破600亿元。
2017年,包括海吉星在内,备受瞩目的长沙四大市场迁建和提质改造捷报频传:长沙家禽批发市场中心项目活禽交易板块已建成开业,屠宰加工板块也已启动;红星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项目一期市场交易区、冷库、配送中心等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明年将开业;高桥市场片区的火焰大市场等6个无主体市场提质改造已完成,标志着高桥市场片区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据悉,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二期将优化综合配套设施,逐步形成具有产业示范效应的“长沙新名片”。
“四大市场的迁建和提质,助力打造长沙商贸物流和城市品质的升级版,长沙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地位将不断提升。”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副产品等批发市场的升级换代,将让老百姓吃到更多新鲜、安全的肉菜;老市场外迁后腾出土地,也将成为长沙建设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新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年度大事
1月24日至29日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举行,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月28日至3月3日
国务院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力争在20世纪末最后的7年内基本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5月6日
中国大陆第一座引进外国资金、先进设备和技术建设的大型核电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2月14日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这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工程,自1993年开始准备至2009年建成,工期共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