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替身》的编剧是著名导演韩杰,他的《hello树先生》曾在海外为王宝强争得多个影帝桂冠。摄影指导是黎耀辉,这位香港怪才不仅一次获得国内外摄影类大奖。《爱的替身》主创们认为,电影强大的幕后班底、不菲的投资、切合当下社会现实的故事题材,造就了影片本身的看点和品质。“扣合当下时代,具备接地气的强烈氛围”“把最真诚的情感投注在故事之中”“对人性的关照大于它对市场的渴求”,是主创们认为《爱的替身》能够获得海外电影节青睐的部分原因。
这部影片究竟是怎样出炉?切合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台前幕后主创如何评价他们的作品,《爱的替身》入围国际电影节是否能够折射出华语片海外冲浪的规律性指南?导演唐晓白、监制杨健、编剧韩杰、摄影指导黎耀辉,共同拆解这部“华语片独苗”,探讨华语电影进军海外之道。
撰文/宋骞
【壹】拆解《爱的替身》:对人性伦理的执著拷问
投资方天铭嘉业非常迅速地帮助唐晓白启动了这个项目。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个关于小镇上底层普通家庭伦理故事的最初发起者和最忠实的坚守者。天铭嘉业影视项目部负责人、也是这部《爱的替身》的监制杨健透露,这个故事能带给他非常多的感动,还有纠结,从小生活经历丰富的杨健认为剧中人物命运和故事真实性,能够具有非常好的现实性,也易激起观影者的共鸣。“我想让大家去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群这样的人,还有这样的生活跟命运,整部影片是对人性伦理的一个拷问”。
1、剧本情结:顺着人物情感走下去
在唐晓白看来,这样的故事更中国化一些,同样老外也能看得懂。“中国人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在这部电影中会有一个体现。尤其像片中成永贵这种小镇上的包工头,他全部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孩子没了,人生也就破灭了,所以他会用很极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香港摄影师黎耀辉很喜欢这个故事。他觉得但凡在小镇上生活过的人们,看了电影都会有所触动。除此之外,编剧对于人物细腻情感的挖掘和深入刻画,也让他在进行摄影工作过程中很有画面感。“我一直非常期待,能够运用我的镜头语言,来向大家传递一个值得引发周边深思的话题。”
有趣的是,剧本的结尾直到开拍也没有定下来,所有的演员在演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原因是前半部分一直拍的很顺,到最后反倒让导演萌生“不如就顺着人物情感这么走下去”的念头,所有演员都很默契,很多戏份都是现场即兴碰撞而出。当然,导演和编剧也一直希望能够为故事制造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他们想让这个故事更富有争议。
2、演员选择:老戏骨的突破与新生代的惊喜
另一位新人演员杨舒婷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却是一场抱着孩子嫣然一笑的戏,观众最初可能会以为是个花瓶演员,但她的戏份越到最后越厚重,杨舒婷的演技也彻底发挥。用导演唐晓白的评价来说,表演很自然很成熟,也相当敬业。“她是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22岁,刚毕业,学跳舞的,让她扮演小镇上的小媳妇,本身有孩子,挺难,本身有一个孩子,电影后半段还要再生一个孩子,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前面两个月她都在找被生活压垮却不能趴下的感觉,花了特别大的功夫”,唐晓白说。她后来想起一招,把杨舒婷叫到自己的工作室当临时清洁工,每三天去打扫一次、打扫厕所、冲洗马桶、什么都干。一个月之后,学舞蹈的杨舒婷从擦桌子的兰花指,到扫厕所时的撸袖子,彻底大变身。除此之外,杨舒婷还每天到菜市场观察那些卖菜、卖早点等妇女工作、吆喝的状态。在生活中装上假的肚子扮孕妇体验那种艰辛。去批发市场跟人讨价还价,去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底层妇女的走路姿势说话表情,增肥十几斤,每天给导演写观察日记。
另一位戏骨级演员成泰燊曾经与唐晓白合作过上一部电影《完美生活》,所以在《爱的替身》中扮演男主角也是顺理成章。而对于成泰燊来说极为突破的是,这是他第一次扮演“强奸犯”,为了后继香火强迫李巧鱼发生关系。这个人物非常难演,内心极为复杂。电影入围国际电影节之后,导演唐晓白也在微博上戏称,成泰燊将会捧着奖杯接受“国际制裁”。
3、精英团队:幕后大腕火线加盟
与其他大制作大卡司的商业大片相比,这部电影更执着于老老实实把故事讲好,监制杨健表示之所以执着于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正是由于戏中人物带给他的感动与纠结,尽管面对着国内目前并不成熟的观众群体,和动辄被归属于艺术电影而在票房上被冷遇的尴尬大环境,但是他和天铭嘉业公司对这部电影的坚持成为这个团队中最坚实可靠的保障。
而且相较于幕前的几位主演,幕后的三位主创也均是国际电影节的常客:导演唐晓白2008年凭借着《完美生活》入选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并取得当年温哥华电影节zuijia影片龙虎大奖等,而编剧韩杰的《赖小子》也斩获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他也凭观众所熟悉的《hello,树先生》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夺得最佳导演奖。
4、现实题材:勇敢讲述残酷生活
但在题材独特、现实性强之余,也会陷入十分常见的“艺术片没票房没市场”的偏见漩涡。尤其是在海外获得电影节青睐的影片,往往被国内观众认为“不好看”。事实上,唐晓白认为这部电影具备非常强的故事性,并不能将之定义为“文艺片”。“我们在创作中首先保证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它也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但一定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而且是伦理犯罪题材,绝对不会挑战大众的观影习惯。”唐晓白说。
投资方代表、影片监制杨健也透露了自己对于这部影片在商业上的考虑:“现在在这样一个电影环境下,中国的观众已经能很冷静的看待这种偏文艺路线的电影”,而实际上,在整个运作的过程中,杨健想的只是如何去做一部真正值得去看的电影,而并非简单由商业或者文艺的标签式来区分,这样对于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来说都不公平。
当然,艺术电影亦有它的价值所在,唐晓白举例,比如戈达尔的电影就是在挑战电影的叙事方法,“他有他的价值,可能并不是在商业上,也无法短期来考量,但是长远来讲对电影史的贡献恐怕不是一百部商业片能代替的。我还没有比如戈达尔那样的勇气拍那种非常极致的艺术电影,《爱的替身》是个好看的故事,这一点我很有信心,包括票房。”摄影师黎耀辉也觉得,入围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正是对于《爱的替身》这类没有单一专注娱乐性和商业性、而是在艺术性和社会性上有所贡献的电影一种很好的认可和鼓励。“今天的时代你会稍微觉得有点悲哀,好像大家一提艺术性,一提社会价值,就会是曲高和寡。但是反过来,我觉得观众需要这种东西,能让人动动脑,走走心的东西才有意思。在我的镜头底下,我希望跳跃着的并非故事的素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节奏。”
【贰】华语片海外冲浪指南:当代性的对话
据统计显示,去年年国内各类电影达到
791部,但是能够在海外获奖的仅有
55部,甚至不到总数的7%,今年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尽管中国影人已经越来越能够放平心态对待国际电影节,但是作为电影本身的肯定,我们仍然希望能华语片扬帆海外。
事实上,也有不少华语电影能够冲出重围,获得国内国际上的双重肯定。仅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为例,就先后有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张扬导演《向日葵》、陈凯歌导演《和你在一起》等先后9部影片获得过奖项,而反观此次唯一入围的电影《爱的替身》,我们似乎也能够从中总结出华语片能够获得海外青睐的特质和共性。
1、电影需要扣合当代性
“我觉得大体上他们都是要扣合当下性,对描述这个时代,一定要有接地气的强烈的氛围,电影的主流还是扣合在当下的时代性,放眼看都是”,韩杰对当代性做了自己的解释。
而另外,当代性中也必须要具有话题和题材的共通性,在杨健看来《爱的替身》并不是一个纯粹以农村为背景的故事,他认为这部电影是具备社会共性的。
然而华语电影的当代性也不仅仅是对当下的思考,还需要站在当下看过去,对历史的反思也需要融入当代人的观点,比如极富争议的《南京!南京!》,电影以冷静客观的视角看待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这个叙事视角的转变本身就和过去的主观视角完全不同,又比如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当年获得戛纳的金棕榈大奖,尽管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在当下,但是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影片所流露出的对时代的批判都无疑是当代应认定思考。
2、情感与理智的交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华语片除了需要具备当代性之外,大部分获奖的影片讲述的都是中国人对于“关系”的思考,而这层思考逃不过“情感”与“理智”。当然,这种“关系”当中也蕴含了如前所述的当代性。
这与中国人向来细腻的感情和社会背景分不开。李安1993年的柏林金熊奖影片《喜宴》用一个颇具喜剧色彩的故事,把几对儿人物关系放置到中国传统礼法的要求之中,同性恋夫夫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假结婚却意外让女孩怀孕,原本的关系受到了挑战。中国电影善于在人物关系之中营造出戏剧冲突。
又例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全篇故事全部仰仗几对儿人物关系的发展,在人物的关系中设置了导演对当代性的思考。
电影《爱的替身》与王小帅的《左右》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两对家庭之间的悲剧,都涉及到性与婚姻的问题,但无论怎样结局都是以这几对关系的破裂收场,王小帅的《左右》也曾获得0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其实通过李安导演第46届金熊奖获奖影片的名字《理智与情感》就能够看出来怎样的华语片会受到青睐。
3、中国人的独特信仰
陈丹青曾批判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信仰,而用1994张艺谋的获奖影片来形容陈丹青眼中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活着》。中国人对待生命有着自己的体验,而当把这种情感体验融入电影当中,也就是所谓的民族历史性。
【叁】结语
华语片在海外风光也好,失意也罢,重要的是如何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对于中国文化的诠释才是值得中国影人思考的。
正如《爱的替身》监制杨建所说:“电影就是讲故事,我觉得讲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的必经之路,但这个路很长,需要行业从业者的坚持坚信和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