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购物商场正在一一退出历史舞台。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为何商场不再吸引人们驻足?
电商崛起:消费方式的革命
2000年代后,电商平台迅速崛起,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
传统的逛街购物,逐渐被便捷的“指尖购物”替代,亚马逊、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先后出现,提供价格更低、品类更丰富的商品,吸引着消费者。
不到十年,线下商场的客流便急剧减少。
网络购物平台上,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浏览、比价、购买,轻松省时,电商平台的快速配送,更让人们乐于享受这种新方式。
2010年,淘宝“双十一”购物节推出时,吸引了数百万消费者争相抢购,成为电商崛起的象征性事件。
这一消费狂欢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让人们体验到从早到晚、全天候的购物快感,电商的便捷性逐渐深入人心。
手机的普及更是让这一特点更加突出,随时下单、随地支付、及时送达,成了消费新常态。
电商开始不断扩展品类和服务时,传统商场,威胁日益加重。
梅西百货,正是面对电商崛起而备受打击的典型。
作为美国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在2015年宣布关闭100家门店,并计划逐步将运营转向线上。
这一计划在短期内带来了一些客流,也未能根本改变其经营状况。
2019年,梅西百货再次宣布关店计划,并进行裁员以削减运营成本,2020年甚至关闭了部分历史悠久的旗舰店,以求减轻资金压力。
一位梅西百货的老员工回忆,当年商场内充满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商场每到周末更是人流如织。
现在购物区冷冷清清,客流不复从前,许多柜台前甚至难以见到一个顾客。
在中国,老牌商场太平洋百货也难逃此命运。
1990年代,一度是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时尚购物场所,伴随着新一代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偏好,太平洋百货的客流量逐年下降。
2023年9月,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宣布关闭,服务了几十年的老牌商场,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闭店前曾推出大量优惠促销,也难以挽回流失的客流,最终无奈关门。
消费疲软:经济大环境的冲击
如今全球经济普遍放缓,消费能力显著下降,商场关店潮加速。
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购物更趋理性,消费意愿普遍减弱,曾经充满活力的零售行业陷入低迷。
各地的消费者开始精打细算。
面对商场的标价,很多人会考虑是否值得去一趟,更倾向于在电商平台上,查找价格更低的选择。
这家百货公司,是德国中产阶层的购物首选地。
经济衰退让消费者购物谨慎,加上电商的竞争,使得GaleriaKarstadtKaufhof的经营举步维艰。
关店消息传出,大批忠实顾客感到不舍,商场关门当天,许多老顾客特意前来合影留念,记录下属于那个时代的最后记忆。
物价上涨、失业风险增加等多重因素,导致消费者消费观念,从从容消费到精打细算,商场热闹的日子一去不返。
商场的自身困境:同质化严重与创新乏力
电商和消费疲软的双重夹击,让商场难以招架,商场内部存在的长期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更加被动。
许多传统商场,没有在变化的市场中,进行有效调整。
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体验感不足,导致消费者对它们的兴趣越来越低。
重复的商品陈列,和相似的品牌分布,从高档奢侈品,到常见快时尚品牌,几乎每个商场都是一成不变的布局。
过于标准化的设计让人提不起兴趣。
一位长期逛商场的顾客表示:“去哪都一样,服装品牌、化妆品柜台、食品餐饮,几乎没什么区别”。
从北京的商场到广州的百货,或许更换了装饰风格,陈列的商品、品牌却大同小异。
新一代年轻人,对消费体验的重视增加,单纯的商品销售,已经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社交、体验、娱乐成了商场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键点,大多数传统商场,在这方面的布局显然滞后。
传统商场的品牌配置、商品种类,不再足够吸引人们亲自前往。
年轻消费者,更倾向在电商平台上,比价后直接下单,获得更优惠的价格。
这种转变,使传统商场在人流和销售额上,呈现断崖式下滑。
商场的转型尝试:从购物场所到生活体验空间
面对年轻消费者,对于购物体验和社交互动的需求增加。
一些商场正尝试,从单纯的购物空间,转型为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文化场所”。
东京涩谷ScrambleSquare商场,在设计上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化。
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让消费者在商场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氛围。
国内部分老商场也在努力做出改变。
消费者可以在这里健身、看电影、用餐,甚至上课,而不仅仅是逛街购物。
商场中的餐饮、娱乐体验区不再是附属,而是与购物区并重的存在。
海岸城的经营者表示:“我们的定位就是一个家庭的‘第三空间’,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场所。”
传统商场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商场正试图,通过创新来塑造自身的新生机。
数字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商场的存在价值,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场所,而是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的空间。
只有真正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才能为商场注入新的生命力,重塑它们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