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调研下来,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个团队相较于四年前,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从上到下思维变了,过去是繁忙的问题管理为中心,现在团队每个人以达成目标为中心。
第二:人力资源以业务为中心,不是专业的HR,但是是最懂公司、懂业务的高管。
第三:管理团队的思维,先人后事,思考最多的是选人、育人、如何让人才成长。
显然,这样的团队业绩及增长数据不会差,在重新启动企业大学升级时,专家老师信心百倍,因为人才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靠“选拔、训战、带教、评估”一系列闭环管理动作,层层筛选出来的!
1
战场>课堂,以战养兵,交叉轮岗
A客户企业从事的是平价服装商超连锁,地处东北某县级市,吸引人才没有一线大城市的优势,但基于企业文化的温情和信念的沉淀,依然有大量忠诚骨干老员工,这些骨干员工在自己现有的岗位上工作了3-5年,具备了本岗位的基础管理技能,但是要提拔更高层级则缺乏综合管理能力。
如何让这一批有潜力的骨干能更上一层楼?企业大学如何能将他们打造成为企业紧缺的关键人才,将具备战略意义。
这群有潜力的中层骨干,在自己熟悉的一个小业务模块非常精通,要培育的不是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为他们已经用3-5年摸索出来了,只是不系统、不全面,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到一个“闭环”的门店业务中,让他们独立挑起一个门店的业务,通过交叉轮岗熟悉横向部门的业务、站高一线担当责任、统观全局提升思维,这样才能让一个人真正有效地长大,在交叉轮岗中打通对组织人才标准的认知,更加清晰个人发展方向。
我们大部分企业,在高绩效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学”什么,我们思考最多的是胜任能力差距=课题、业务问题=课题,然而,如要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了所学的能力,往往是未来通往战场过程中是否能迎战、是否为应对战场做足了“模拟练习”。
只“学”不“练”,学的都是“伪”能力!因此,高绩效人才培养中,企业要大胆用人、舍得轮岗投入、设定轮岗交叉训练计划。“轮岗训战期”结束,再进行综合评比,企业需要的高绩效人才一定在您的组织内部。
2
身教>言传,贴身带教,先考再评
高潜人才的培育,“学”不是最佳的培育手段,而是用“贴身带教”赋能。
每一位优秀的CEO都曾经贴身带教了数名优秀接班人,这里藏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和科学的路径——他们通常把重点培养的人放在身边当助理。助理,这不是一般助理,是CEO身边的特别助理(PA),是CEO要培养未来重要业务负责人的过渡性岗位,在这个岗位中,受训者不仅接受的是CEO“口谕言传”,更重要的是“模范身教”。
因为是CEO贴身带教,受训者一定会接受非常多的“特别任务”(如:负责某个项目落地、跟进洽谈某个新项目等)。这些“特别任务”,不是简单的处理文档报表类的助理工作,而是为了锻炼受训者某一方能力而刻意设置的,考察更综合、更全面的能力。这类特别任务,实际上是CEO为受训者出的考题,不管完成情况如何,CEO都会有非常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建设性建议,为受训者发展指明更清晰的方向。
以考代学,以考验学。针对完成“特别任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及纠偏,这样的成长路径对受训者会艰辛,但是成果丰硕!
“学习-能力”成长闭环模型
(摘自熊启明老师《高绩效人才培育》)
总结:
人才培育,企业往往虎头蛇尾,轰轰烈烈开场,偃旗息鼓收尾!
高手的成长都是因为背后有冠军教练,冠军教练掌握了人才培育“闭环”管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