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4月份我市消费品市场出现明显下降。但我市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模式创新的特点没有改变。全市各级商务部门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各项企业纾困政策,着力鼓励引导消费、稳定市场运行。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幅出现较快回落。1-4月,我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0.0亿元,同比增长1.3%,较一季度回落4.9个百分点。4月当月同比负增长11.8%,较3月份回落14.3个百分点。
增长情况好于全国。杭州市1-4月社零增幅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增幅在全省11个地市中居第7位,4月份我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明显,排名较一季度下滑4位。
限上企业受冲击较大。4月份,杭州市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8亿元,同比下降16.1%,降幅大于全市社零4.3个百分点。
(二)定点监测样本企业情况:
据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对定点监测的300余家重点商贸企业数据显示:1-4月份,七个主要业态二升五降。批零、餐饮业实现销售额(营业额)311.9亿元,同比下降8.7%。其中,超市、医药销售情况较好,同比分别增长15.2%、4.8%;百货、家电分别下降8.2%、30.4%;汽车、住餐等业态降幅较一季度明显扩大,分别下降32.4%、6.7%,(一季度分别为下降17.3%、上涨0.2%);商品交易市场也出现负增长,1-4月实现成交额382.9亿,同比回落13.6%。(详见表3)
二、行业分析
(一)综合体:
降幅较上月扩大三成。据61家综合体监测数据显示:4月实现销售额27.2亿元,同比下降28.7%,降幅大于社零16.9个百分点。1-4月同比下降8.2%,其中,拱墅区受疫情影响,跌幅更宽。11家综合体销售规模占整体样本的1/3,跌幅(-42.6%)却大于整体样本13.9个百分点,明显拖累整体增长。可比的16家数据显示,降幅较上月(-10.9%)扩大三成以上,销售环比下降37%。
销售萎缩明显。61家样本中,当月销售降幅在40%以上的占两成、降30%以上的占四成、降20%以上的占五成以上。部分综合体2-4月三个月的累计销售小于平时一个月的营业额。
高占比餐饮拖慢综合体恢复。全市餐饮收入占社零比重在19%左右,而综合体中,餐饮占比平均在30%左右,相当一部分综合体餐饮销售占一半之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综合体业态多元化。据对70家综合体周监测数据显示,餐饮恢复速度要滞后于商品零售,拖慢综合体恢复进程。五月第三周(同比-12.2%)与第二周(同比-13.3%)相比,餐饮增幅没有明显进展,营业额环比也基本持平,而商品零售增幅已有15%左右的回升。
(二)汽车:
社零占比高,但未有扩大。从绝对值看,1-4月限上汽车类销售占社零比重16.5%,按此比例计算,汽车增幅上升6.4个百分点,即能拉动社零提升1个百分点。但自去年以来占比未能有效扩大,1-4月占比较一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整体规模出现滞涨,1-4月增幅低于社零7.8个百分点,拖累社零增长。
增幅逐月下滑。从增幅看,4月下滑37.2%,拉低社零6.2个百分点。1-4月负增长6.5%,汽车市场有所萎缩。
新能源车集中度高、波动大。特斯拉、理想、蔚来、极氪、小鹏5家新能源汽车,4月实现销售额5.6亿元,同比下降38.3%,与上月环比下降66.8个百分点;1-4月59.4亿元,同比增长51.4%,5家车企销售额占全市限上新能源车比重63.9%,加上比亚迪,估计6家车企销售占比接近90%,行业集中度极高。4月,疫情下部分门店关门、汽车零部件工厂停工等影响车辆交付,特斯拉、蔚来分别下降90.1%、45%,与去年近200%的增幅相比,波动极大,影响整体销售稳定增长。
三、城市比较
杭州与成都、武汉、南京、苏州等对标城市相比:
(一)社零差距有扩大化趋势。杭州与各对标城市相比,除武汉(2020年疫情影响)外,与其它城市社零差距总体呈逐年扩大趋势,自2020年起被南京、苏州超越。
对标城市与杭州社零比较
单位:亿元
城市
杭州
成都
苏州
南京
武汉
2022年一季度
1626
2280
2175
2112
1794
2021年
6744
9252
9031
7899
6795
2020年
5973
8119
7702
7203
6150
2019年
6215
8313
6089
6136
7775
杭州与各市差值
(括号内为以一季度差值估计的年度差值)
————
654(2616)
549(2196)
486(1944)
168(672)
——
2508
2287
1155
51
2146
1729
1230
177
2098
-126
-79
1560
注:差值为各市数据减杭州数据。
(二)杭州收入低增速、高房价挤压消费。五个城市中,杭州可支配收入水平居第2位,仅次于苏州,成都、武汉收入水平只有杭州的60%-70%。但从增幅来看,杭州城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五市末位,消费的后续支撑力略显不足。且杭州房价较高,基本达成都的两倍,严重挤压了消费支出。
杭州与对标城市2022年一季度可支配收入比较
城镇
24147
14795
24241
23369
16379
农村
14817
9343
15701
13856
9753
9352
-94
778
7768
5474
-884
961
5064
注:差值为杭州数据减各市数据。
(三)杭州人口增长情况较好。杭州2021年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口增加23.9万人,增量居长三角首位,比南京、苏州分别多13.5万人、13.7万人。在全国千万人口城市中,人口增量仅次于武汉、成都,列第三位。
杭州与对标城市2021年末常住人口及增量
单位:万人
1220.4
2119.2
1284.8
942.3
1364.9
人口增量
23.9
24.5
10.2
10.4
120.1
(四)杭州与南京比较:
南京促消费政策发布较早。两市促消费活动大致雷同,但在政策先发性、政策力度等方面优于杭州。如:南京关于首店、首发、首秀的政策、省重点餐饮企业的补贴等政策的发布;企业复工补贴等纾困政策惠及面更广、手续更为简便。
南京对经营者限制较少。南京允许零售、餐饮等商铺开展外摆位经营,对商业主体和经营者的限制较少。
杭州头部综合体数量少、规模小。南京德基广场年销售额超200亿元,杭州未有年销售超200亿的综合体。据杭州96家综合体2020年营业额数据显示: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仅占16.7%,而5亿元以下的占65.6%。(详见下表)10亿元以上头部综合体主要集中在上城的湖滨商圈和拱墅武林商圈,但数量较少;中小综合体则分散在各区、县(市),商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2020年销售额区间
家数
占比
>10亿元
16
16.7%
5——10亿元
17
17.7%
1——5亿元
39
40.6%
<1亿元
24
25.0%
总计
96
100%
四、对策建议
部分重点零售业态、大宗商品未能起到“领头羊”作用,主要原因一是经营限制较多、娱乐服务类受限闭店,影响客流;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双减”政策后综合体内很多教培类机构撤场,却未有新的招引政策出台;三是频繁促销已显疲态,消费理念需要正确引导;四是居民收入放缓影响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
(一)总体建议:
一是狠抓纾困政策的落地兑现工作;二是纾困政策门槛放低、惠众扩大、手续简化;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紧推出首店首发、大型社零企业注册落地补贴等政策;四是疫情防控内紧外松,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有序放开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限制;五是加大优质社零企业招引培育力度。
(二)综合体方面:
一是放开商业外展、外摆;二是要求综合体招商时,品牌注册后才允许进场,并加速已有品牌注册纳统;三是鼓励高端品牌(特别是奢侈品)开展促销活动,吸引客流。
(三)汽车方面: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换或新购新能源车;二是充分挖掘县乡消费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车下乡;三是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