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张女士仔细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恶搞零食”售价在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大部分是以“礼盒装”形式售卖,美其名曰“整蛊、恶搞”,一些商家还“贴心”地备注上“保密发货”。此类低俗的所谓恶搞零食包装上,往往没有备注生产厂家等信息。(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姨妈巾棉花糖”“恶搞糖果”“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如今,恶搞零食占据着许多网红零食店货架的C位,成为新一代网红零食之一。相比其他,带有“恶搞”字样的零食似乎更有市场、更为畅销。其实,这也与流量网红自带的吸金吸睛功能、恶搞含有的低俗内容有关。
其实,恶搞零食能够C位出道,在市场上广为传播,不过是藏在了恶搞、整蛊的“遮羞布”下,没有底线地传播低俗、露骨内容,博眼球、赚流量,追名逐利。所以,遏制恶搞零食的野蛮生长,还需在根源上发力,加大审查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扯下恶搞这块“遮羞布”,对恶搞食品说“不”,让这些零食暴露在阳光下,来见见光。(毕明娜)
必须扒下“恶搞零食”的“羊皮”
相比于过去,如今所谓的恶搞零食为了销量利益真的毫无下限。恶搞零食的猪饲料、狗粮等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可怕的是足以乱真的安全套软糖、姨妈巾棉花糖等“重口味”零食和眼球糖、牙齿糖、舌头糖等人体系列“模具”食品。这些“恶搞零食”简直就是恶俗无下限,让大人都感到恶心、不适,更何况未成年的孩子呢。
恶搞零食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真品感兴趣。商家生产“恶搞零食”,其目的就是吸引未成年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很难抵制住这些“恶搞零食”,可想而知,当这类糖果进入孩子们的课桌,学生身心健康受到的影响会有多严重。在性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当下,部分恶搞零食对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污化影响不容忽视。
调查发现,所谓的“恶搞零食”多为三无产品,食品安全根本无法保障。“恶搞”糖果作为“网红”零食存在众多问题,缺失产品标准代号、生产者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配料表等“硬伤”,其中不乏三无食品、黑作坊生产的食品、质量不达标的食品。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恶搞零食”会大大损害身体健康,与那些危险玩具并无二样。
具有情色属性的恶搞零食极易引起校园霸凌,不利于青少年养成健康、良性、积极的消费观、价值观。互联网时代信息飞速传播,未成年人也知道在当下年龄段不适合接触此类“成人产品”。而将其塞进同学抽屉或书包,进而嘲讽、挖苦、告状,这些恶搞零食就成为校园欺凌的工具。无数的案例证明,青少年阶段是孩子们心智转变的重要时期,切勿因为低估小玩具,耽误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