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网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经济政策、报道经济成就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人民网策划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发展新路径产业新亮点》《经济热点专家谈》等系列报道,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谋篇部署中,找选题、找切入点、找答案,通过采访和约稿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把会议精神、新提法、新动向说清、讲透、言细;通过图解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形式创新,适应网友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人民网做经济新闻报道的核心优势是部委跑口资源,除了与部委的办公厅新闻处对接外,记者也积极对接部委的业务司局处室,以跑口做支点、撬动经济报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今年以来,依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栏目,十多个经济领域的部委单位回答了人民网网友的留言,围绕这些独家信息,人民网采写了一批高质量的稿件。
围绕产业做科普带给网友知识点
不同于产业类垂直媒体,人民网在做经济报道时,不仅要有宏观格局和视野,还要注重带给网民知识点和获得感。外行看得懂与专家能认可,都很重要。
围绕问题做监督以点带面提建议
舆论监督报道是媒体的基本功。人民网在做舆论监督报道时,不是在撕裂社会,而是做社会的粘合剂。对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提出建言建议。所针对的话题要能以点带面,更要提出解决办法。
打造产品“兵器库”新媒体创新求突破
经济参考报社孙韶华:
稳预期强信心精心谋划经济报道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学深悟透会议内容和会议精神,从会议部署的重要任务中把握全年报道的重点,以会议精神为根本遵循,结合自身特色定位,精心谋划更多视角独特、内涵丰富、出新出彩的经济报道。通过报道明确预期、提振信心。
在经济生活中寻找共情点。如果留心观察,经济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我们去年推出的“陌生指数”里的经济脉动、“‘新经济形态’中的变革力量”和“新萌芽职业折射产业跃迁”等系列报道,就是以新颖视角透视宏观经济运行、感受微观经济脉搏,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今年还要进一步打开触角、开拓思路,从读者视角、企业家视角和专家视角出发,寻找和记录经济生活中更多的共情点。
在经济政策中发掘共鸣点。经济政策是明确预期、提振信心的重要信息。2023年一个突出特点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预计今年会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一批新政策、新措施。我们要做好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的政策阐释报道,让读者看得懂、能理解,助力政策落地见效。
在经济调研中提升参考性。继续深入践行“四力”,扎实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时度效,以敏锐视角发现经济运行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客观反映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形势,为党中央和国家提供经济决策参考。(作者系经济参考报社采访中心主任)
经济日报社熊丽:
在学思践悟中读懂中国经济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这“六个坚持”既是对做好经济工作的要求,也为进一步做好经济领域宣传报道指明了方向。
践行四力,坚持“脚底板下出新闻”。春江水暖鸭先知,经济运行怎么样,市场主体的感受最直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由人民群众创造。经济报道不能“坐而论道”,要坚持深入基层,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这方面,经济日报近年来推出“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高质量发展产业调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企业调研记”等数十套深度调研报道,深入反映地方、产业、企业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探索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我本人也有幸参与其中,在学风文风作风上都得到很大锻炼。(作者系经济日报社产经新闻部记者)
新华日报社杭春燕:
胸怀“国之大者”深耕基层调研
胸怀“国之大者”,新华日报积极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深耕基层调研,及时跟踪报道各地各行业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探索,生动呈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分别于2018年12月和2022年12月推出的系列报道《来自江苏45家民营“冠军企业”的调查》和《栉风沐雨这四年·回访江苏45家“冠军企业”》就是比较经典的案例。
2022年,搭乘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在江苏召开的东风,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部署,新华日报又一次启动“栉风沐雨这四年·回访江苏45家‘冠军企业’”大型新闻调研行动:仍以这45家“冠军企业”为样本,派出原班记者,回访调研这些企业这四年间的风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