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这种兼具趣味性和神秘感的产品在近几年引发了一波波消费热潮。从最初的玩偶,到后来的文具、机票、NFT,盲盒将这种幸运感带到了各个领域,改变了很多行业的销售模式,被网友比喻为“万物皆可盲盒”。
盲盒的玩法为区别于其它潮流玩具的核心特点,玩法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扭蛋市场。扭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半透明的塑料壳中为动漫IP制造成的模型,价格多集中在10-20元。消费者在扭蛋机中投入硬币,随机掉落一个扭蛋,所以买家无法指定自己的扭蛋玩具形象。扭蛋不同系列有固定的数量,如果集齐某一系列的所有模型一起出售,则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盲盒产业链已形成完善体系。潮玩盲盒产业链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上游IP打造及产品设计生产,中游销售,下游二次交易及改装。体系化的产业链赋予盲盒专业性、可复制性,丰富的下游交易及改装市场保障了存量盲盒的活跃与流通。
中国盲盒市场发展历史并不长,而且也是近几年才开始走红,但是盲盒已经不是玩具商家开发的小众产品,已成为各行业争取年轻消费群体的重要营销模式,正逐渐走向大众化。
在潮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优质潮流玩具IP于市场成功孵化的驱动下,国内潮玩市场的规模从2015年的63亿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294.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6%。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潮流玩具市场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22年,以盲盒、手办为代表的中国潮玩经济市场规模将达478亿元。作为潮玩的重要细分领域,盲盒市场也将获得较快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潮流玩具市场成长迅速,边界不断延伸,销售渠道持续拓展。报告显示,经过2015年以来的高速发展,截止2020年,我国潮流玩具注册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50家。其中发展出泡泡玛特、52TOYS、若来若态、寻找独角兽、幸会潮玩等多家潮流玩具企业,创造出MOLLY、DIMOO、LuLu、CBB、FarmerBob、Nanci囡茜等大量受消费者青睐的IP。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商品以次充好等市场乱象也不断涌现。部分商家利用冲动消费的心理,对盲盒过度溢价,让部分顾客陷入“被割韭菜”的困境。还有部分商家是在盲盒销售中,通过虚假宣传、设置不合理规则等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
2022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发布《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在全国率先划出盲盒行业红线,其中特别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线上线下等不同方式取得监护人同意。
据泡泡玛特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盈利预警,公告显示,泡泡玛特预期其上半年同比收入增长不低于30%,同期溢利同比将减少最多35%。
尽管公司将业绩的波动归为受疫情影响,暂停了部分地区(主要是一二线城市)若干线下门店和机器人商店,同时因部分地区物流时效性影响了线上销售,且期间客流量及消费者消费意愿减弱。但是更深层的影响是,整体经济下行阶段,年轻消费者购买力大幅下滑,尤其是盲盒这种“非刚需性”产品。
泡泡玛特官方数据显示:年龄在18岁-29岁的用户占比58%,30岁-34岁的占20%,其他年龄段占22%;从用户性别来看女性占75%,男性占25%;从职业来看白领占33.2%,学生占25.2%,而盲盒的趣味性和悬疑性也是吸引顾客购买盲盒的主要原因。
盲盒里面的产品不确定性很大,且多以系列形式推出,成为新一代年轻人娱乐、沟通、交换和购买的载体,占据了年轻群体的“惊喜经济”、“孤独经济”、“社交经济”等等。受高毛利率、高增长、创新的销售模式以及新兴的千亿青年潮玩市场等因素的吸引,资本、上市公司纷纷抢滩盲盒市场,盲盒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