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赛道往往蕴藏着大商机。在美国,一次性刀叉、餐盘、吸管、杯具等被广泛使用于快餐店、外卖、party等各种场合,这种更高的消费频次,无疑为中国跨境卖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契机。
作为一次性餐厨用品领域的佼佼者,鲸象生产的产品品质过硬,远销多国。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鲸象也开始面临发展瓶颈:传统线下渠道的容量趋于饱和,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鲸象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破局点。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
鲸象团队的信心不仅源自他们精准踩中了有潜力的细分赛道,还有另外一重要因素。在朱总看来,相比于其他类型卖家,鲸象这样的工厂型卖家有着独特竞争优势:
第二:作为工厂型卖家,鲸象对一次性餐厨用品的了解堪称行业“天花板”,在技术支持、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具备显著优势。
这些优势共同构筑了鲸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同时也是转型跨境电商的底气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账户经理也为鲸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持续给予一手资讯、数据分析、运营指导等支持,配合工厂供应链的优先级支持、运营团队快速学习和调整,鲸象逐渐站稳了脚跟。
对他们来说,这4个月是打开市场局面的4个月,也是持续将本增效的4个月,销售额和利润同样重要,因为生意的最终目标还是盈利。
为了应对高成本这一挑战,鲸象采取了多项策略。
在推广初期,鲸象经常采用发放优惠券的策略来吸引消费者,这个方法被验证很有效,可以快速出单和收获种子用户。随着订单逐步稳定,优惠券的发送频率也逐步减少。
另外,对于低客单价产品来说,仓储物流成本是大头。“我们依托自身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实施小批量、多频次的发货模式,确保在FBA仓库、运输途中始终有适量的存货,尽量保证健康的动销比
提及从传统工厂到跨境电商的前后变化,朱总深有感触地指出:“最大的差异在于客户互动方式的改变。传统工厂模式下,我们是需要看见人的,主要依赖展会或者面对面的商务拜访实现成交;而做跨境电商,更多的是和数据打交道,决策更加简洁高效。”
从与朱总的交谈中可发现,他们整个团队是非常耐得住“寂寞”的。也正是凭借这种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的方式,朱总才能在跨境旅程中,带领着鲸象不断沉淀和升级。朱总表示,目前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精细化运营,按照自己的步调循序渐进做产品,而不是盲目跟随外界的节奏。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后,他们就会考虑入驻包括欧洲、日本等在内的更多站点,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