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材市场上,有两种鱼特别常见——海龙和海马。它们虽然长得没有鱼样,摆在橱柜里也完全看不出它们的鱼类身份,但它们的的确确是货真价实的鱼类。
被作为药材的宝珈枪吻海龙
海龙海马?一家人
海龙,顾名思义,是长得像龙的海鱼;海马,顾名思义,是长得马的海鱼。其实海马就是一类海龙,它们都属于海龙科,这个科的鱼以细长的身体、包裹全身的环状骨板和管状的吻部为特征。
北方最常见的海龙、海马
薛氏海龙(Syngnathusschlegeli),典型的海龙
莫氏海马(Hippocampusmohnikei),标准的海马
海龙退化掉尾鳍,掌握尾部抓握的能力,再把“脖子”折90°让身体立起来就成了海马。全球有350多种海龙,其中52种是海马。
拟海龙(Syngnathoidesbiaculeatus),长得像海马的海龙,药店里的海龙有很多都是它。
或许你很难想象,慢悠悠的海龙其实可以与金枪鱼等一众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鱼攀上关系。在系统分类中,海龙属于海龙目,而金枪鱼属于鲭(qīng)形目,这是一对姐妹群,它们的祖先直到晚白垩世末期才分道扬镳。
海龙目的各种鱼一个赛一个慢,而鲭形目以盛产速游鱼类著称,刺鲅甚至可能可以飚出超过98km/h的高速,这样的配对多少有点过于喜感了。
金枪鱼就属于鲭形目,看得出它和海龙的关系吗?
全球海域都有海龙分布,北至冰岛和格陵兰岛,南至南美洲最南端与南极隔海相望的火地岛,但还是以热带海域种类最多。海龙游动能力不佳,因此它们大多生活在珊瑚礁、海草床、海藻场这样的生境中,借着复杂的环境隐蔽自己。
伪装成海藻的布罗克氏海蠋鱼(Halicampusbrocki)
不过也有特例:借着海面上漂浮的马尾藻,漂海龙能在深可达7000米的马尾藻海表层栖息,而腹囊海龙属、枪吻海龙属和九环海龙属则主要生活在河流下游和河口,它们是淡水中的海龙。
淡水中的短尾腹囊海龙(Microphisbrachyurus)
原来是伪装大师
海龙海马长成这样,归根结底是为了伪装。浑身的骨板已经是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而细长的身材和低调的颜色,更是非常适合在浅海和河口假扮枯枝落叶或海草海藻。
就像这条短尾腹囊海龙(Microphisbrachyurus),它在哪呢?
海马演化出尾部抓握的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隐藏起来,这样它们就可以把自己牢牢固定在海草、礁石上,“敌不动,我不动”,这样就能骗过许多捕食者。
从美国引进的线纹海马(Hippocampuserectus)是我国目前养殖量最大的海马。
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摄影:AndreasMuljadi
当之无愧的水族馆大明星叶海龙和草海龙将长附属物这一演化进程推向了极致,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温带海域茂密的褐藻林中,这两种海龙的身上长出了夸张的附叶,能让它们与周围的环境完全混为一体。
叶海龙(Phycoduruseques)
图源:wikipedia
草海龙(Phyllopteryxtaeniolatus)
泳姿主打一个奇特
海龙不单是长得怪,它们的移动方式也别具一格。大部分鱼通过尾鳍拨水前进,但海龙却是通过背鳍的波浪状摆动提供动力,它们的背鳍能以高达42次/秒的频率波动击水,推动身体在水中平稳前进。很慢,确实很慢,但对于海龙来说已经完全够用了。
这种独特的游动方式与海龙的生活方式有关,它们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背鳍驱动更利于实现距离上的微调。另外,海龙需要隐蔽在树枝、海草等物体之间,这些东西毕竟都是不会摆尾巴的,海龙在这其中一摆,不就露馅了么?
而背鳍驱动无需摆动身体,透明的小背鳍不仅本身难以察觉,其极高的摆动频率很可能也超出了天敌眼睛的分辨能力。这样一来,海龙游泳时的动静小到几乎可以忽略,远远看去与飘荡的树枝无异。
随波摆动的叶海龙
久而久之,海龙的尾鳍趋于退化,随着tbx4基因的丢失,在摆尾游动时负责保持平衡的腹鳍也消失了,走到这一步,想找回正常的摆尾游动能力也没有条件了。
背鳍向后摆,海龙前进;背鳍向前摆,海龙后退;有些海龙也能实现在水中悬停。
海龙通常是底栖的,它们身子太长、背鳍太小,只能拖着尾巴游泳,游不了多远就得趴下休息。但海龙中也有相对而言的游泳健将,这些海龙身体比较僵硬,游泳时能抻直身子,活动相对灵活,像矛吻海龙属这样的花样游泳高手还能以腹面朝上的姿态紧贴岩洞背面活动,强氏矛吻海龙更是几乎终生都在仰泳,到哪都是肚皮朝天。
肚皮朝天的强氏矛吻海龙(Doryrhamphusjanssi)
另外,别看海龙游得慢,它们是可以从水里跳出来的。
游得这么慢,吃什么?
行动缓慢的海龙其实是纯纯的肉食性动物,它们是阴暗的伏击猎手,以巧妙的伪装接近猎物,趁其不备发起偷袭。小型甲壳类动物是所有海龙菜谱上的保留项目,而那些体型较大的海龙也很善于捕食小鱼小虾。
小小的糠虾,是海龙科鱼类及其近亲上好的美食
摄影:王奥
淡水海龙中最大的宝珈枪吻海龙(Doryichthysboaja)体长可超过40厘米,它便能以小型鱼类为食.
海龙捕食的秘诀藏在喉咙里,在捕食时,随着轴上肌的收缩,海龙的舌骨向下移动,口腔瞬间扩大,产生的负压形成一股强大的水流,将猎物吸入口中。那些被卡在嘴边暂时吞不下去的猎物生还概率并不大,因为强大的负压很可能将它们生生撕成两半。
海龙捕食的瞬间不易抓拍,但它们死后舌骨也往往向下撑开,呈现出与捕食时相同的姿态。
许多生活在河口和淡水中的海龙都有着一种特殊的癖好,它们特别爱吃虾卵。虾卵通常被雌虾抱在腹部妥善保护,能防不少捕食者但防不了海龙。在发现目标之后,海龙会蹑手蹑脚地摸过去,悄悄把嘴探到雌虾腹部下方,瞅准时机,猛地一吸,在虾受惊跳走之前嘬下一口虾卵。
笔状多环海龙(Hippichthyspenicillus)就是这样一种“偷蛋高手”,它们对虾卵的热爱已经到了近乎癫狂的地步。
色彩亮丽的蓝带矛吻海龙(Doryrhamphusexcisus)
小海龙:就要男妈妈!
与其他鱼类相比,海龙最大的特色还是它们的“雄性怀孕”。纵观脊椎动物大家族,生殖方式不外乎如下三种:卵生、卵胎生、胎生,都是妈妈生孩子,海龙的“雄性怀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就和其他鱼类一样,海龙的卵也是从母体内产出的,只是卵产出后还要经过一个特殊的发育阶段,这就是所谓的“雄性怀孕”。雄性海龙的腹部有一个育儿袋,雌鱼会将卵放在其中孵化。
说到育儿袋我们当然会想到袋鼠,但袋鼠的育儿袋只是一个小袋鼠的安乐窝,它们在里面只是为了安全和喝奶,而海龙的育儿袋和这不一样。
膨腹海马(Hippocampusabdominalis)因雄性怀孕时极其膨胀的育儿袋而得名。
以最特化的海马为例,它们的育儿袋是半封闭式的,只有上方一个开口,卵在育儿袋中受精。在卵落入育儿袋后,育儿袋内壁的皮肤会增厚,将鱼卵包裹起来,形成一个胎盘。
胎盘中丰富的血管令海马父体得以与鱼卵发生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雄鱼的胎盘会持续滋养鱼卵,直到小海马在可能长达两个月的孵化周期之后破膜而出。小海马出生后会被海马爸爸一股一股地喷出育儿袋——可能海马一辈子速度最快的时候莫过于此,然后它们就要开始自力更生了。
小海马喷涌而出
海龙的“雄性怀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问题。对于雄鱼而言,雌鱼产下的鱼卵是异体物质,它们的免疫系统会先天地排斥鱼卵。一旦免疫排斥发生,鱼卵有可能会被赶尽杀绝,但免疫反应对动物体而言又是必要的,雄性海马是怎么在这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的呢?
这是薛氏海龙的育儿袋,为了便于观察我摘掉了部分鱼卵,以露出下面蜂窝状的胎盘。
原因在于海马没有脾脏,脾脏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免疫器官,它的消失会导致免疫机能减弱,但这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一直都不太清楚。
他们还提到,除海马外,海龙属的鱼类也没有脾脏,但并不是所有海龙科鱼类都没有脾脏,这与育儿袋演化的进程是有关的。
大多数海龙如宝珈枪吻海龙的育儿袋都相对开放一些,雄性怀孕与免疫系统的矛盾不至于那么尖锐。
除此之外,在海龙中还存在鱼类中少有的“女追男”现象,印度腹囊海龙的雌鱼远比雄鱼更加鲜艳,腹部有一片能展开的皮褶。在求偶时,雌鱼会将这个皮褶打开,向雄鱼展示内部华丽的花纹,看起来神似DNA双螺旋。
即使没有展开皮褶,也可以看到印度腹囊海龙(Microphisdeocata)雌鱼腹部鲜艳的色彩。
同门五兄弟,各个是怪物
在传统分类中,海龙目共有六科,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发展,又有四个科被并入其中,将海龙目的阵容扩充了一倍。在此之前,原装的海龙目简直是一个怪兽屋,必须承认海龙海马确实模样古怪,但它们的亲戚们也不遑多让。
这根在水中漂浮的“牙签”,其实是虾鱼科的条纹虾鱼,又叫“刀片鱼”。虾鱼是很矛盾的鱼,它们竖着游泳,又得水平移动,为了保证动力方向正确,只好把尾椎向下扭转90°,让尾鳍朝向身体下方。这样一来连带着虾鱼的整个后半身都折叠起来,人们常常会把虾鱼身体末端的长刺当成它的尾巴,其实那只是第一背鳍的鳍棘而已。
条纹虾鱼(Aeoliscusstrigatus)的全身都包裹在透明的骨板中。
这是条纹虾鱼的透明骨骼标本,可以看到其尾椎是转向腹面的。摄影:赵宸枫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株珊瑚,那你就上当了。这是剃刀鱼科的细吻剃刀鱼,长成这样是为了融入海羽星的羽枝之中。
细吻剃刀鱼(Solenostomusparadoxus)和海羽星
图源:图虫图库
与它同属的仙掌藻剃刀鱼,则把自己假扮成一株绿油油的仙掌藻,又硬又不好吃。
仙掌藻剃刀鱼(Solenostomushalimeda)
摄影:Randall,J.E.(1997)
值得一提的是,剃刀鱼也有育儿袋,但和海龙不一样,它们的育儿袋在雌鱼身上。
这是海蛾鱼,乍一看有着和海龙一样的管吻,其实它们的嘴开口在吻的基部。海蛾鱼的游泳技术不比海龙更好,它们平时就趴在水底,靠指状的腹鳍交替运动而在水下爬行。
中华海蛾鱼(Pegasussinensis),这种生活在厦门湾的海蛾鱼直到去年才被发表为新种。
至于后来放进去的那四个科——除了须鲷科可以算是完全“正常”的鱼外,豹鲂鮄(fángfú)科、鼠(xián)科和蜥科虽然长得也奇怪,但至少还有点鱼样,它们都位于海龙目相对基干的位置,可以算是海龙目开始走另类路线之前的产物。
绯(Callionymusbeniteguri),属于鼠科的一种底栖鱼类。
今天的我们有幸处于海龙起源中心的边缘,与多种多样的海龙共享同一片大海。只是,我们一般都是在药店里与它们相遇。不过,真的有人指望瘦成皮包骨的它们能有壮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