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建设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道路路网密度不断提高,许多适合野生动物生存的土地被调整为建设用地,破坏了野生动物的既有生存环境,客观上造成了自然生境破碎、野生动物的生境阻隔。动物生存需要的植被、水系、土壤往往被新建道路切割,动物有过路的需求。生态研究的概念虽已提出,但在城市规划阶段很少考虑到对生态影响,往往只能在工程实施阶段采用隔离过路措施减少车辆对动物过路带来的致死伤害。目前国内建成的动物过路通道基本采用大型涵洞、天桥形式敷设,主要为大型哺乳动物过路。
而目前的过路通道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适用性受限:已有动物过路通道主要为大型哺乳动物如羚羊、野象、驯鹿等过路。这些通道主要适用于穿越原始森林、动物聚集区的公路。而城市开发大多会避开这些地区,该类通道适用场合较少;2、规模大,造价高:已有动物过路通道主要为大型哺乳动物。为吸引并满足这些动物过路,通道内净空近4~5m,远远大于一般新建道路0.5~1m的填土高度。通道多采用现浇混凝土管或者桥梁形式,通道结构造价和道路土石方造价均大大提高;3、影响市政管线敷设:已有动物过路通道多在公路实施,随道路敷设的管线较少。城市道路中地下管线较多,若采用已有动物过路通道,各类重力管需采用上跨、下穿、顶管等形式穿越,增加工程复杂性,也使得工程造价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能够降低动物过路通道的建造成本,减少野生动物过路的死亡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包括:管道A,在所述管道A的上端设置有一玻璃天窗,在管道A内部底侧铺设有耕植土,在所述耕植土内种植有植物,在所述管道A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小排水沟,所述管道A设置为矩形,其净宽W1设置为200~500cm,净高H1设置为120~150cm,所述管道A设置于道路的下方且在管道A的出入口设置有排水沟。
优选的,在所述管道A内设置有红外探头和灯带。
优选的,所述红外探头和灯带设置于管道A的内部上侧。
优选的,所述植物采用喜水耐寒植物。
优选的,在所述管道A的出入口排水沟外侧设置有引导通道。
优选的,所述管道A内的耕植土从远离小排水沟的一侧往小排水沟处逐渐倾斜。
优选的,在所述管道A的上侧还设置有若干观察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示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管道A,2、耕植土,3、植物,4、玻璃天窗,5、小排水沟,6、红外探头,7、灯带,8、管道B,9、植物,10、耕植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包括:
一种适合小型动物通过的立体过路生态廊道,包括:管道A1,在所述管道A1的上端设置有一玻璃天窗4,在管道A1内部底侧铺设有耕植土2,在所述耕植土2内种植有植物3,在所述管道A1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小排水沟5,所述管道A1设置为矩形,其净宽W1设置为200cm,净高H1设置为120cm,所述管道A1设置于道路的下方且在管道A1的出入口设置有排水沟,由于两栖类、爬行类动物喜水,排水沟亦有生态隔离作用,将有效引导通道两侧小动物聚集到通道口,在管道A1出入口布置低矮篱笆等隔离物进行诱导,在运营初期定期投放饲料吸引动物过路。
进一步的,在管道A1内种植植物3,所述植物3采用喜水耐寒植物,提高了植物的寿命,减轻养护压力。
进一步的,管道A1内的耕植土2从远离小排水沟5的一侧往小排水沟5处逐渐倾斜,在管道A1内的小排水沟5可以起到排水的功能,避免管道A1在雨天发生淹没,从而影响动物通过。
进一步的,在所述管道A1内设置有红外探头6和灯带7,便于记录小动物过路情况,满足科学研究需求。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实施例2中的管道B8采用环形结构,在管道B8内下侧铺设耕植土10,在耕植土10内种植植物9。管道B8的总高D1设置为30~70cm,管道B8内的通行净高D2设置为20~50cm。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管道,各类重力管在管道下方穿越,压力管和直埋通信、电力管可在管道道上方穿越,满足市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