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太长不看版内容提要:如果让我推荐一部最值得看的,我推荐

这部是把医学院的《神经科学》这门课给你走马观花地体验一下,真的很有意思。

是当时一边看一边随手记录的内容。写得很随便,甚至不能称之为梗概——因为我只是按照新鲜有趣程度摘取记录里面的一些“知识点”,有的内容在我看来没有给我带来新见解,我就直接忽略了,尽管它可能在正片中篇幅很长。

下文很多链接已经打不开了,而且没有对应的豆瓣条目。这类纪录片哪里能看,只能按照标题找找看、碰碰运气,我也没有别的好方法~

如果说是事隔5年我还记得哪一些,其实我都不太记得了。不过《透视人体极限》和《心灵乱码》这两部我也给很高的评价。不过讲医疗的纪录片对一般人说来,其实有点重口味。撇开医疗呢,其他的,讲语言、音乐、疾病、动物行为,这些我都很喜欢,不过好不好看见仁见智,取决于个人兴趣点。

另外加个私货:

如果你实在想要知道这玩意到底是什么的话,我用两段话简单给你讲一下,保证比市面上你能见到的介绍讲得更好(考虑到排版,请点击链接另行阅读):

基本上是这回事。题外话罢了。这和纪录片列表无关。

1、《人脑漫游》

这个纪录片是讲神经病学的,也就是讲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怎么损害一个人的认知。通过异常,能够管窥正常大脑的运作方式。

非常特别的地方是这个纪录片讲得非常地系统,把常见的什么盲视、失认、遗忘、裂脑等等神经病学的基本现象都讲了一篇,而且是视频,有当事人作为举例。所以我个人认为特别值得看。

【BBC】人脑漫游【中文字幕】全六集_人文历史_纪录片_bilibili_哔哩哔哩

(当然神经病学临床其实没有那么有趣,因为通常的神经病都是偏头痛、帕金森、截瘫……这种类型。一点也不猎奇。神经内科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来看偏头痛。)

2、《大卫的大脑科学》

这个讲的是比较正统的神经科学,讲感知觉、记忆、环境如何塑造大脑。一共有六集。影片当中没有使用任何术语,非常生动浅显,全是例子和故事。不过实际上,我认为其实背后的原理更美丽。比如第三集叠杯比赛的故事,它讲的实际上是动作控制熟练后能够成为自动的反应;也就是所谓熟能生巧的“锥体外系的动作控制”。人们常说老司机开车稳,自行车会骑以后就不会忘,和这个叠杯训练是相似的道理。

BBC纪录片《深入大脑》系列第一集~~大卫依格曼BBC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3、《脑力大挑战》

通过在节目中玩游戏,来了解我们的感知觉和注意力。

这个系列超过七季。腾讯视频有英音中字正版,b站有粤语版。

脑力大挑战第一季

脑力大挑战第二季

脑力大挑战第三季

【国家地理】大脑游戏第六季BRAINGAMESVI(粤语中字)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国家地理】大脑游戏第七季持续更新BRAIN.GAMES.VII粤语中字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4、《自闭历程》

讲天普葛兰汀的传记电影。

自闭历程_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_腾讯视频

5、《无语问苍天》

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失败的医学科学家,硬着头皮去当医生,观察到一些脑炎后遗症患者,没有环境刺激,就没有动力去动。这些患者没有办法自主运动,也没有办法主动思考,因为大脑自主的那部分转不动。

电影设计的一些对白和镜头语言富有戏剧性,功力深厚,让人印象深刻。此外演员都是戏骨,甚至于背景里面的群众演员模仿帕金森患者走路,也非常惟妙惟肖。所以总地说来,演得非常真实。

不过感觉这种东西有点儿外行看热闹。因为实际上虽然那些看起来傻傻的人,流口水啊,手乱挥啊,眼神不对啊,运动功能异常啊,大喊大叫啊,这些都是锥体外系症状,锥体外系是大脑主管运动功能的一个结构。所以这组症状没有什么神秘的。虽然看着确实很猎奇。

补充:我专门去查了一下这是哪一种脑炎,维基百科说是这个:Encephalitislethargica(挨科诺莫氏病)。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在1915-1926年间在世界范围内神秘地流行,之后又神秘地消失了。(类似地,非典、西班牙流感也是这种神秘流行后又神秘消失的疾病。)

还查了影片花絮,才发现那些群众演员不是演得好,他们是真实的病人。

肃然起敬。

无语问苍天_电影_高清1080P在线观看_腾讯视频

6、《精神变态病因调查》

介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发展、干预和治疗。有美国最著名的青少年干预机构的出镜。据说那个干预方案有效。

《当你的小孩是变态》,没有翻译,是英文。)

精神变态病因调查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7、《进入动物思想》

动物行为学纪录片。第一集很无聊,第二集讲鸟类特别好看。

进入动物的思想

进入动物的思想第1集_BBC_腾讯视频

8、《音乐、演化与大脑》

这个是通识课录像,不过我当纪录片看的。讲的内容很杂,音乐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流变、文化人类学,和音乐或者乐音有关的都会泛泛地涉及到。有12集。

【台湾大学公开课】蔡振家老师音樂、演化與大腦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9、《语言、大脑与演化》

王士元给文科生的神经语言学讲座。也是被我当纪录片看的。

大概三集还是四集的样子,一集三个课时。

链接自己搜,我搜出来打不开了。

10、《透视人体极限》

讲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以及大脑可塑性。一共四集。第三集讲注意力、正念、催眠的部分特别好看。催眠的最重要用法就是止痛,所以这个纪录片内容挺踏实的。

11、《心灵乱码》

讲疑难杂症临床案例的纪录片。

第一集讲的是路易体痴呆,失忆/中风/分离障碍,强迫症/异己手综合征。

第二集最后一个案例居然是自身性免疫疾病引起的继发问题,挺神奇的。

说开,那个躯体完整性认同障碍,总让人想起慕残、性别认同问题、性取向、恋物癖、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等一系列的疾病或现象。进一步让人觉得这是imprinting(印随),或者行为强化过程与先天结构上出了什么问题。如果行为可以印随或者随机强化,那就太诡异了。当然了,其实习惯可以后天强化,所以纪录片里面也有说,很多肢体完整性认同有问题的人很可能都没有进行临床诉求与报告,可能对这种念头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临床上人们并不知道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到底有多少。

有的人后天教育什么就接受什么,有的却对事物有强烈的判断和意象。真不知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不同。有有限的研究证据说人们的偏好、政治观点受遗传影响非常大。可是有一些观念又好像是社会思潮,是受后天影响的。大脑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溯源真的很难。

资源:这个片源第二集字幕很糟糕,经常会有句子不翻译或者译出原文没有的东西。聊胜于无。

心灵乱码【全2集】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12、thehumanbrain

内容简单,节奏缓慢,看着不累。无字幕。内容大概是情绪调节、抉择记忆、运动控制和脑机接口。其中的人脑辅助图像处理的片段,在好几个纪录片里看过,大概算电视节目里的一个烂梗。

在内容质量上感觉此片平平色色。神经元数目的数据和那个银河系恒星的类比是此片的槽点,因为引用的数据有点问题。而此片所涉及大脑能够预知未来的超心理学是伪科学。这是这部纪录片最大的败笔。(片中所采访的超心理学家DeanRadin-Wikipedia,供职于美国的一所两年制社区大学)

之所以槽点如此还推荐它,纯粹因为里面说一个人的愉悦感部分地和期待有关系。这是我个人品位当中,觉得神经科学里面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大概我的推荐也不完全理性吧。

英文版(无字幕)见:【HD纪录片】人脑TheHumanBrain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中文译制版见:【纪录片】大脑上-中-下-三集全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这个版本很多专有名词有翻译问题。比如杏仁核翻成了扁桃体。百分之一发病率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翻成了人格障碍。精神变态翻译成了精神疾病。)

13、《国家地理-神奇大脑》

第一集意外的天才讲脑损伤使得其余大脑功能增强的“解除抑制”的现象。

第二集生为天才是一集音乐神童传记,不怎么好看,不推荐。

第三集造就天才讲性别差异和象棋大师。不觉得里面性别差的例子举的很有道理。(空间、语言和数理三者的关系,是相互抑制,相互独立还是相辅相成,其实是有争议的。而且看起来不同人同一个任务完成得好,用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技能树。此外,男生空间思维能力更强,看起来也有不少刻板印象的诱导在里面,包括对男孩子空间思维的期待,很小时候开始就和女生不同。这本身就造成了对不同孩子早期训练的不同。)……但是女性象棋大师那个故事很好看。她记忆象棋的模式,用了面孔识别的脑区,脸盲的我感到微微地沮丧。但是很神奇。

神奇大脑【全3集】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14、《神奇大脑》

加拿大产的纪录片。

第一集讲脑机接口和神经系统可塑性,第二集讲记忆和神经系统可塑性。

真的好喜欢临床案例。不过这个纪录片除了临床案例就没啥了,有点内行脑补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感觉。

第二集讲到一个没法忘记事情而且没有正式工作的情景记忆天才的案例。这个使我想到有时特殊天赋只是一种发育问题。

15、《邪恶双胞胎》(系列)

16、《无法停止》(4集)

这两部片都是讲异常行为,所以我合并进行介绍。它们和“14、《神奇大脑》”类似,也是讲具体的故事,几乎没有涉及什么机理,属于案例型的纪录片。

《邪恶双胞胎》系列讲的是犯罪心理,讲成为罪犯的双胞胎何以走上犯罪。细节,没啥好介绍的,罪犯纪录片拍摄手法大同小异。

《无法停止》系列,则讲各种各样基本上都达到诊断标准的强迫症;这里面的各种主角,强迫症的各种要素都具备,基本上属于万事俱备,就差给他们最后评估一下社会适应和内心痛苦程度,来判断他们是否需要诊疗、进行进一步的建议和劝说了。但是这么多这么严重的强迫症,纪录片制作方居然还能冷静客观地把他们当成有点特别的普通人看待,冷静客观地把这些个体拍进纪录片。这,挺特别的。

虽然都是介绍异常心理,不过这里能够观察到一个有趣的差异:《邪恶双胞胎》对罪犯的分析非常“美式”,而《无法停止》里面对强迫症的少量心理分析则是“英式”和“传统”的。美式的精神心理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涉及更多病理性症状、环境不利因素和遗传。而后者传统的心理分析看重一个人家庭行为模式和一个人内心的困境。

然后谈谈感想吧。

双胞胎是犯罪心理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在相同遗传背景之下,环境因素和胎后发育带来的个体差异会被放大,特别易于观察。该片关于罪犯为什么成为罪犯的分析,虽然不多但很科学。我感触很深的一些要点是:成年以前没有做好准备应付成年后生活的改变,会出问题;双胞胎两个人从小被当成同一个人看待,没有让他们拥有分开的自我认知,他们长大后不得不分开生活,介时会很痛苦;不稳定的成长环境,缺乏家庭、社会的引导和支持,不能融洽地和自己的欲望相处,突如其来的压力和应激,容易引人走向犯罪。

而强迫症纪录片给我的感想是:强迫作为焦虑的一种变形,感觉这其中的规则感、紧张感和惊恐感似乎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所以也许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不焦虑或强迫的人。比如片中分别介绍的躯体变形,收藏,囤积,购物或者行为成瘾,它们分别有着一种强迫焦虑的本质。我猜有亚临床以上焦虑的人,在人群中能占人口的百分之五十。(毕竟精神疾病实时发病率两成,终身统计发病率五成。然后在高收入人群中精神疾病发病率会升到三成)

17、《性与爱的抉择》

这部片我是看得很开心的,因为性与爱每个人都感兴趣。

但是片子的缺点也很明显,

比如对生理过程和行为分析的介绍过度简化;

问题一是,爱情里面不管是欲望还是别的什么都不是单一因素和单一过程。性吸引能使得亲情巩固,融洽的关系也可以诱发两性吸引,这种互生关系被纪录片讲得非常线性。问题二是,我们有时不停猎艳,有时从一而终,这个本来是我们大脑复杂判断和权衡后的结果,结果纪录片二分成欲望和爱情,认为有欲望时就猎艳,有爱情时就从一而终,这也很怪。它把欲望和爱情这种分不开的事物强行分开已经很怪了,结果之前和之后又谈论爱情里的性爱,真是前后矛盾。问题三是,我们被一个人性吸引时,头脑的活动很复杂,所以我们想盯着他看,想一直和他维持关系,想性行为,这个也是很复杂的而不是单一化的。

综上,神经递质、激素,只是大脑活动的很基础的一些成分。大脑完成活动还需要细胞,动作电位,神经环路,个人经历和观念,这个把行为的各种物质基础多巴胺和睾酮、雌激素的简化也太简单草率、非黑即白了……

然后,节目的叙事和逻辑零散;

其一,影片开始,它说它要介绍性爱、专一和急不可耐,结果性爱在片尾才说……真不知道为啥片头预告把顺序颠倒。其二,里面说男女对性邀请方面的差异,我预期它会分析这本质是两性大脑认知差异,它居然没说到要点莫名其妙截然而止,开始莫名奇妙讨论体味。其三,很多两性差异和大脑机制甚至科学家,节目用一两句介绍了一下,我以为节目要进入这个话题了,结果又切到下一个话题了。其四,有时下一个话题说完还切回前面的话题。这说明节目剪辑也有问题。

以及,纪录片为了使得大脑反应的讲解生动,一个一个地通俗化地介绍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所以虽然选材、科学事实过得去,但是作为科学教育,这部片子讲解、叙事有点问题。简单概括一个字:乱。

(如果我修改它台词,我会说两性行为,再说两性认知,再说男女偏好的举例——对其实没有完全严格的性别界限,再说情绪,再说神经环路,再说激素和递质,最后匀一下说文化与观念。我不会把欲望和性、爱强行分开说来说去说不清楚。当然如果我拍我找不到那么丰富的材料所以这个片子材料收集挺不错的就是演绎得不好。)

不过谁关心呢。看纪录片的目的也不必然是接受教育,也可以是为了爽(这部片子没有太赤裸裸的东西。可以放心欣赏。不过也别指望讲了什么深刻的道理就是。)。另外这个中文配音腔调很好听。

18、TED演讲《为何我们会相爱》

这个也不属于纪录片和电影。但是破例推荐。因为内容我真的很喜欢。

19、《揭秘鸟类大脑》/《鸟脑》

讲鸟类的认知和鸟类心智的秘密。

不过虽然很神奇,我明白鸟类也并不是人。即使它有心智化的能力,它的认识和人也不会完全是一样的。

央视配音版

中文字幕版

20、BrainFactory(无字幕)

讲的是上传意识,获得永生的可能途径。介绍的研究领域非常前沿:有连接组,弥散张量成像,解码,组织重建,算法,人格量化,上传意识,脑机接口,公司项目,仿生人类。

但其实离永生的实现仍比较遥远。而且我个人对永生没有任何兴趣。有一个完全像我的人活着那个人也不是我。

纪录片.大脑工厂.2017[高清][生肉]_哔哩哔哩(゜-゜)つロ干杯~-bilibili

21、《为何疯狂》

讲精神分裂症。里面那个胖叔叔用了很多很重的药,说明他真的病得很重。而且即使用了很重的药他的幻觉还那么重。而那两个或者三个(脸盲抱歉)和幻听一起愉快生活的人其实达不到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分要求两个阳性症状或者一阴一阳,持续半年并且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所以只有幻听不能诊断。但是里面关于幻听的讨论还有关于环境影响的讨论是真的给我新的insight.有时我会想,易催眠、易诱导、分离障碍和边缘人格障碍、精神病性的体验、缺乏理性而很多幻想、感情用事,在容易受暗示方面是一回事吗?(岂不是意味着不仅仅是裂脑,很多情况下一个人都可以变几个人)

22、《地平线寻找自我意识》/《神秘的你》/《findingmymind》

里面有讲大脑活动同步化和提前六秒做好随机决定。但是感觉镜子实验没有什么介绍的必要,毕竟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不完全是一回事,镜子实验中,如何看待镜像的像更像是一种对环境的认知能力,而且是可以训练的。甚至未必和心智化有关系。

腾讯视频

23、《地平线-潜意识揭秘》/《不受控制》/《失控了吗》/outofcontrol

盲视力和织毛衣可以看一看。工作记忆能力有限的测验也很有意思。

脑电辅助识别建筑的烂梗又被介绍了一次。

视觉的工作记忆有限和脑电对图像信息很敏感这两件事是有点矛盾的,意味着意识有限但是潜意识似乎更神通广大一点。大概什么信息都涌入意识,意识就要丧失它的心智化和做抉择分主次的能力了。

24、《婴儿的成长》

讲发展心理学。人类婴儿发育得这么慢,才形成了与其他动物所不同的发达的情感与(抽象)思维。

25、《人类本能》

有四集,但只推荐第四集。

前三集只适合小学生看。讲解生动但内容选得不好。第四集讲解不生动但内容好看。我想这是制作问题。

26、《欧文的动漫生活》

讲孤独症谱系患者欧文的故事。这个故事比一般性浪漫化或者过于流畅的患者采访更为真实。患者做机械的事情比如有事先剧本的对话,他们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一旦复杂或者要求灵活性、需要改变原则之类,他们的思维就是乱的。因为他们头脑对信息的加工是乱的。

顺带辨析一下三种情况:没有社交需求且不能理解社交:神经发育障碍;有社交需求不能理解社交且不敢社交:c类人格障碍;没有社交需求但能理解社交:a类人格障碍。

这部纪录片男主有有限的社交需求,需要支持不能独立生活,智商似乎也有点问题。看起来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但是我感觉他不是纯孤独症谱系。或者说他属于某种特殊亚型。他的语言能力几乎完全书面且出自台词,属于被动画片强化训练的结果。这样的语言能力生活起来真的很辛苦呢。(需要上特殊学校几乎不能上正常学校且需要非常多的支持是孤独症谱系的特征之一。其余必须具备的特征是……忘记了算了不写了。神经发育障碍有很多这类的。有一些特殊方面或者范围宽广的认知缺陷。)

欧文的动漫生活

27、《我的孩子、电击疗法和我》

也是讲孤独症谱系。讲孤独症谱系带来行为紊乱、刻板,这样子的生活蛮辛苦的。

28、《地平线:感觉剥夺》

感觉剥夺过后大脑对信息加工的混乱的状态,让人想起孤独症谱系和精分。

29、《孤独》(纪录短片,无旁白)

视频开头内容诡异不过后面就正常多了。

因为不和人交流而且沉溺于这样的动作中,所以让看到的人觉得他们很孤独。当然其实他们本人通常并不这么认为。

看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那些不需要额外支持就可以独立生活、就读正常学校的人,他们自称高功能孤独症,还生出一种与“庸人”不同的优越感,并且贬低参加社会活动的人,这些人不仅即使拿到诊断也不属于孤独症谱系,而且只想让人打死他们。

30、《乌鸦怎会如此妖孽》

也是鸟类的行为学。行为学家跟踪一些城市乌鸦的成长。

31、《人格的真相》

讲的是额叶激活对行为的影响(左侧腹外侧额叶是兴奋的,右侧腹外侧额叶是抑制的),肤电反应左右不对称和行为的联系。还讲了正念和cbm技术。

32、《thewomenwithsevenpersonalities》

讲离解性身份认同障碍。我也是第一次看这样患者的视频,真的看着很让人难受。和21、《为何疯狂》可以对比着看,里面有一个人也是创伤史然后脑子里有其他特定身份的人说话,不过他们没有跑出来。

我觉得“离解性身份认同障碍”这个疾病名称真的很棒。也许做不同事情的我们未必是同一个人,可是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有认同感,脑子里、行动上都没有别人在说话。可以做“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真是太幸运了。

另:我觉得当事人说十六岁时有人逼迫她吃胚胎可能是不真实的。

33、《地平线-杀念》

讲攻击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可以对比清单6的《精神变态病因调查》。

34、《人类善与恶》

刚开始的实验有缺陷而且概念很奇怪。(百分之七十就叫统计学显著不觉得有一些奇怪吗?团队合作实验竟没有对照组……)

不过接下来那个众所周知的教授出场,并且一直讲到片尾,提升了全片的制作水准。

翻译出现氧毒素(应为催产素)和小说学这种很迷的东西而且竟然没有英文字幕。这个也是片源的败笔。

其他没啥问题。关于正常人群中的变态的那些讨论,真的很精彩很好看。而且现实中我真的遇到过一些人因为情感缺乏或强烈而行为显得很流于表面而实际喜欢剥削别人,所以看到讨论挺感慨的。

建议从14分15秒开始看。前面的实验介绍没有什么洞察。

35、《睡眠十律》

讲灯光、温度、饮食、酒精、打盹、打鼾、药物、芳香、放松练习、睡眠限制对睡眠的影响。

36、《睡眠的科学》

讲睡眠如何帮助人们思考、发挥直觉、调节食欲和整理白天的经历。

37、《睡眠的真相》英文字幕

讲睡眠习惯的遗传、缺觉的测量、正念睡眠练习、缺少睡眠和肥胖的可能关联。那个演示实验同样不是很可学,我不太赞成漏洞太多的演示,一是举例没有效果、二是容易培养民科。睡眠和肠道菌群的故事看起来有道理又似乎肠菌对睡眠影响应该不大的样子,给人感觉像吃安慰剂。睡眠好的人精神状态好所以行为好可能会影响饮食所以影响肠道,肠道菌群和睡眠差的人不同,但是反过来说得通吗我很怀疑。

38、《ouruniversewithinthebrain-Metterovermind》

这是九几年出的片子,印象中有六集,这是其中的一集,讲巫术和其他的行为的神经环路基础。里面那个嬉皮士所为千万不要学,因为致幻剂有两类严重的后遗症,一是精神分裂症,二是致幻剂所致的长期慢性的视幻觉问题。这意味着你有可能永远处于视幻觉的状态,再也回不来了。很多人出后遗症以后不敢看医生,敢看医生也不说实话、说实话了医生水平不行也不知道如何诊断,即使诊断正确预后也不好。另外毒品你通常并不清楚里面有没有掺别的东西,掺了也是麻烦大了。

这是另一集《大脑神经》。讲脑伤的康复。也是强调丘脑的功能,肾上腺素的实验漂亮得不像真实的(但其实是真实的)。

39、《大脑探秘》无字幕

有拉马钱德兰出镜,讲幻肢、盲视力、替身妄想、癫痫。拉马钱德兰的大小舌音很有意思。

40、《探秘佯病患者》

讲做作障碍里面最严重的一种亚型。

41、《大脑的音乐》

讲音乐对大脑的好处,讲大脑如何加工音乐,还讲中风的人的音乐治疗。中风的人没有办法讲话但是可以唱歌,所以就训练他们通过唱歌来完成说话和交流。

42、《地平线-疼痛的秘密》

这部片节奏非常拖沓。而且只有后半集能看(22分30秒以后),前半集讲遗传和早产病例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东西。给人感觉内容不够剪辑凑的感觉。有时候我会想信息量如此小看纪录片图什么呢?

但是话说回来,疼痛还是一个让人很有启发的概念。在大脑皮层中疼痛是一种属于全脑的反应,所以这种情感实际上在语言当中是没有对应的反义词的。疼痛概念对应的相反状态应该是一种激活全脑活动的兴奋性的正性情感。一种是兴奋的、一种是镇静的(类似于苯丙胺/可卡因和吗啡的两种状态)。

43、《地平线-创意大脑:灵感从何而来》

题材刁钻。切入点是脑网络。讲左右脑信息处理的差异,额叶和枕叶对创造性的干扰。

这个片和一些片子一样有编导节奏拖沓的问题。不知道这类拖沓的节目是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脚本,抑或是现在电视节目的趋势。

44、《昏迷:沉默的疾病》

探索频道的节目,内容有点暴力,因为昏迷总是和脑伤有关。作为纪录片看,总觉得此片内容给人以感官上的不适。

但如果看教材对昏迷的概念理解得不清楚,这是很好的学习补充材料。

45、《相由心生:五官的秘密》

终于又见到一部能代表BBC水准的片子。不管内容、素材、剪辑、语言、节奏、趣味性、深度都无可挑剔。语言优美得我不停把进度条往回拖!

然后有点好玩的是里面居然搞起了人体测量。

话说回来美丑的概念,有一部分是自然规律,有一部分是文化,二者综合真是一件难以言说的事。

46、《地平线:记忆的奥秘》

全篇就是从认知的角度讲记忆的一个事:记忆就是我们在头脑中作时空旅行的能力。

但是,虽然内容少却好看。也许其他有些片子让人想要拖进度条,并不是因为它深度不够,而是因为它审美不行。

此外猝不及防在片子里听到了HushabyeMountain,这是我最爱的歌曲。

47、《大脑-神秘的历史》英文字幕/中文渣字幕

这个系列讲科学史。第三集特别好看。我第一次看到异己手综合征的映像和dominanthemisphere的说法。里面说起发现裂脑人是一个躯体装两个人的那个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竟然患库鲁病死了(库鲁病就是类似于疯牛病的朊病毒脑病):“suchacrueltwistofthefate”,“probablypickedupbyearlydaysofresearchslicesofthebrain”……这给我一种心惊的钦佩。第三集的结尾说虽然参与科学研究并没有给被试带来怎样的好处,他们依然怀着希望去参与这件事。也是总觉得很美。

第二集的话……后半集比前半集好看。

第一集字幕和内容都有点质量问题。那个“致幻剂”治疗抑郁的讲解有误导它适用的致幻剂衍生物实际上是不致幻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致幻剂。真正的致幻剂有一种很严重的视幻觉后遗症,它会使得短暂的幻觉变成慢性的幻觉然后不会好了。并且致幻剂致幻是使得所有的脑区全都被正常的视觉刺激激活。不是单纯抑制顶叶内侧。虽然不同的剂型都是作用五羟色胺系统但是机理不同。再有就是,中文字幕把被试和主试所做的事情翻反了,giveget不分的那种……简直让人觉得是什么人嗑药的时候翻译的。

48、《地平线-心智斗争》

讲认知偏差特别是损失带来的认知偏差。

49、《切除大脑》

少见的英国产非BBC纪录片。讲两个儿童切除大脑前前后后的经历和见闻。结尾非常乐观向上,不过前半段节目可能因为和其他类似题材纪录片同质化严重内容会有点无聊。后面讲手术和康复让人觉得一个新的病人永远是一个新挑战。

50、《猴子有多聪明》

讲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形态的猴子有多么像人。(其实猴子不像人的地方也多所以我有时觉得Macaca生性顽劣永远小人得志的样子)

BBC老片。这是我比较心理学的启蒙片。大学一年级看过然后刚看完就去参加野外实习然后一边实习一边想比较心理学,觉得挺震撼的。

51、《地平线-我们为何讲话》

也是前半部分非常拖拉的片子,想来这是地平线节目的特色。讲完不知所云的摄像以后影片开始变得有意思。不过里面讲的叉头框2基因foxp2是一个发育和调控的开关,不是里面说的控制嘴部精确运动那么简单。语法的语言学实验很有意思,真的很有意思。

52、《地平线-什么创造了天才》

只有最后十五分钟能看。前面讲的都是些连主持人自己也不相信的实验比如拿脑电测天赋拿智商评价成就,听英国特色研究人员脑补有成就的人的白质联络纤维多或者皮层柱多,或者重复说常识性的话题。(我对英国一些研究人员搞噱头十足的研究印象非常差。这种似乎是英国教育体制带来的特色。盲目强调深度然后就沦为把噱头当成创新或者本质。实际上是注意不到这些内容经不起推敲的。广度和基础不足他们本人或者身边人无法发现或者有意忽略这些。)

听声音感知图像则很有意思,当事人讲伦敦眼声音就是呜武和吴呜……那个绘画画家国家地理也采访过,但是这里有不一样的视角。

53、《眼见为实》/《地平线:眼见真的为实吗?》

讲错觉。关于想象和脑补的故事。

54、《我的音乐大脑》

加拿大产纪录片总觉得风格总是挺独特。但是又说不出是什么特点。

这部片不是讲机理的,讲的是音乐的社会功能,并且它还提到一件人们多多少少心知肚明但直白挑明又让人感到大跌眼镜的事:音乐表演因为一些性信号以及销魂的快感(我觉得是好的期待和神秘感)所以有时会引起性欲。而且因为人们有这类需求和感受所以歌手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强化它。但是……总觉得只有流行音乐特别是摇滚才这么情色,音乐本身的话不想性欲只感受一下人性和情怀也挺好的。有的人是只是长得可爱并不是性欲的感觉。

另外和声节奏并不是人类独有,纪录片里的人说得不对。

55、《你的狗狗是天才吗》

昨晚看了Morris的新书讲猫猫和狗狗……内容相当失望。Morris很了解猩猩和人,懂肢体语言和现代艺术,但是他缺乏认知和动物心理的知识,好像也不是很懂遗传和进化。有一些观点明显是错的如果他明白根本没必要写上去罗列。而且这本新书他没有提供写作参考文献,根据内容我也怀疑很多东西是他自行拍脑袋想的。

所以我看了这个纪录片调剂心情。这个纪录片讲狗狗的行为测试。第一集有点不知所云,往后看却发现内容独到很惊艳。从行为测试可以窥见动物的认知模式。

56、《地平线-味觉的真相》

保持着地平线系列一如既往拖沓的水准,但选材很前沿。讲味觉很敏感的人,嗅觉失而复得的人(这个等于没说纯属凑时长),甜味增强的黑科技。

题外话,最近最新的cell研究认为可溶性纤维素比如菊粉(果糖聚糖)会引致肝癌。这使我对黑科技并不乐观。很多食品科技目的是为了健康,到头来还是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57、《食物-美味的科学》第二集和第三集

第一集不是讲神经科学的。

第三集讲习惯、学习、欲望、追求体验、奖赏系统(其实大概是同一个东西),是第二集的拓展。

不知道为什么看这种大制作(看得出这三集节目的录制花了很多钱),总是想到以前在图书馆看的很多很有意思的外文教材。那种教材很明显可以看出不是为了完成基础教学任务,而是根据作者兴趣写的,真的非常好看。这三集节目的策划大概也是出于主持人的个人兴趣吧,毕竟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植物学家,既不是搞神经理论的,也不是学食品的。

补充:《玩转地球》有介绍盐的额外功能。一是释放香味进入空气;二是给腌肉锁水。

58、《天才动物》/《小动物大智慧》/supersmartanimals

讲动物心智、心理物理。第一集质量非常高,讲鸽子、大象何以导航。第二集后半段内容和之前就有点同质化严重了,以至于为了看完它竟然感觉像做作业一样。(槽点:通不过镜子测验的动物是不拿自己作为一种空间坐标,不应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这个和自我意识其实没有必然关系。鲸鱼细胞什么问题也不能说明。乌鸦的小动物核磁共振或者血糖正电子成像实验有点肤浅像是制造垃圾数据……所以可能后半集达不到我的纪录片审美要求)

59、《人格与其转变》

这是多伦多大学的一门课程。今天偶然点开这个Peterson的一个鸡汤视频,结果看完一个接着看另一个,看了几个小时没有停下来……里面有讲大五量表的维度是怎么来的,还有为什么有时人格理论有那么多,因为它是属于无中生有的一种构建,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方法。

60、《人体奥秘》第三集(大脑发育)

BBC很经典的片子。看过很多遍(不小心)。算是我高中时生理学的启蒙。这集讲的是发展心理学。里面的安吉丽娜是癫痫所以不动了,高中时我可不明白。高中时还很羡慕里面的温迪,不过现在觉得很平静,大概成熟就是平静地面对诱惑。

对了几乎所有纪录片里对神经细胞数目的估计都是错的。神经细胞的数目只有一百亿没有上千亿。而且这是估计值。

61、讲座《抑郁的生物学基础》

讲得非常好,虽然细节并不是特别准确,比如习得性无助、因果关系,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这是一种极其简化的说法。因为情绪问题的产生会涉及情感的记忆、习惯性的反应、复杂观念和人格的形成。它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所以它才难于治疗改变。

不过它说抑郁障碍的成因是未成年时期的创伤、遗传以及生理学上代谢的失调,这些讲得挺完整的。也大致讲清楚了为什么抑郁是有生物学基础的,不是纯粹的一种观念上的问题。

62、《成长的秘密生活》

比较震惊的是这样子的纪录片也能够使人吃到狗粮。

62、《疾病的起源》第三集抑郁的起源

这个纪录片有四集,讲疾病在人类这个物种的系统发生上的起源。是一个老片,话题也很普通,讲癌症、脑血管意外、抑郁、心脏病。我本来觉得拖着进度条翻翻算了,后来发现内容真的令人惊艳。特别是抑郁的进化渊源。有一种说法是非洲部落的人听说城里人有一种疾病叫depression,觉得很奇怪,问他们那你们为什么不像我们一样每天晒晒太阳呢?所以有一种疗法叫therapeuticlifestylechange。里面有讲到。

片子还讲为什么过度城市化使人压力水平过高、特别不健康。

我曾经也尝试讨论,为什么人类相对其他物种,精神疾病发生率更高。但是我想的更多是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生存策略(机会主义者)、思维方式(更好的思维、更不稳定的神经系统)和情感(没有情感则没有异常行为、不会过度专注、不会为长远考虑、不会做复杂的理性判断对的理性也是需要情感的)……记录片这里则是讲种群和适应的,讨论很漂亮。

63、《人类感官》/humansenses

讲味觉、嗅觉、听觉、平衡、触觉和视觉。一共三集。很有意思的是打造世界上最臭的物质。然后有一个假说是一些音乐之所以让人震撼是因为它不仅被听到,而且声波的机械振动还影响了平衡觉。第三集讲婴儿的视觉以及盲点也是很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实际上我们是设计很巧妙的机器,才能在心像中看到直线或者其他不合理的事物。催眠很少人研究,人们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注意力和正念,这大概是因为高级认知很难有合适的解析仪器吧。

64、《迪斯科、自闭症和我》

记录生活琐事的纪录片,同样没有任何理论。讲一个三兄弟都有发育问题的五口之家里面一个参与舞蹈比赛的男孩的日常故事。这些少年上特殊学校、定期做发育检查、不断地强化社会行为,家庭经济状况还不富裕,以至于生活挺辛苦的。

这里我想继续抨击一下某网站,里面自称孤独症谱系的成年人以及为了证明自己小孩是个天才而声称它有孤独症的家长,总是把孤独症谱系和高智商联系起来,觉得自己或者自己小孩和凡人有别。而实际不需要额外医疗或者社会支持,就已经脱离发育障碍了。

65、《地平线:网站寻爱指南》/《地平线:如何在网上找到爱》

缘分配对实验。不过美中不足没有涉足人工智能算法。

66、《失去记忆的孩子们》

生活片,同样不涉及理论。讲海马受损没有场景记忆的青少年。

67、《地平线:强迫症-心魔》

这个纪录片我记得已经介绍过了今天回顾之前清单却发现它不见了。讲强迫症的。对于那个干净标准极高的小哥印象深刻。

这个视频有一个bug出现在它扫核磁扫出来病理性活跃的区域是前扣带,可是医生解剖时介绍的异常环路却是眶额叶和尾状核。

68、《疯狂收藏癖》

国家地理《禁忌异域》里面讲囤积障碍的一集。出镜的两个人最后都接受了心理咨询的干预。因为囤积变成生活目标就会让生活停滞不前。

另:节目组也太厉害了把人家偶像都请来了?(脸盲不知道是不是)

69、《她有十五种人格》

cineflix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看完才觉得“离解性身份认同障碍”这个病名起得真的很好。这是一种关于自我形象不稳的疾病。

这个纪录片里的女性比起清单32里的女性,行为上更有条理一些,这是因为她经过了治疗,而且她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功能比起32的那一个都更高一些。而最终这些分离人格和割裂的记忆可以被整合,说明它在认知上可以被修复,所以本质是一种身份认同的问题。

70、《梦游》

iTV的纪录片。以现象为主没有什么机理。但还是蛮好看的。睡眠的途中大脑链接很断片,海马功能也不同,大脑不进行记忆也没有精确控制,不进行认知检查。

71、《择宠记》

养狗劝退指南。

72、《我脱离了邪教》

这个也是没有什么理论的纪录片。我觉得很多现象按照实际情况去记录就可以了,也不需要强行赋予理论。我最近看这方面的纪录片很多,因为我在思考人们在一些特殊社会环境中分别能干出哪一些匪夷所思的事。

73、电影《叫我第一名》

讲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男主一边发出狗叫一边当小学老师。我想起来以前陷入困境,老师叫我不要在简历上面写自己需要什么照顾之类的、或者千万不要让人误以为自己有那种意思。当时真的很辛苦。

话说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有这种问题,不过他不会发出声音,而只是会一边说话一边使劲眨眼然后痉挛斜颈之类的,不影响他的言语。他真的非常非常聪明。他的教授家长由此判断他不适合做生意而适合干学术。比对电影情节,男主讲话的间隙总是抽一下,真的像我同学一样。演员演得很真实。

74、《绝对好奇:洗脑实验》

讲催眠实验。我感觉,催眠、关于文化的习惯性的反应(中邪)、做梦和分离障碍,也许有一个共同点是认知流程上的断片。我渐渐也不好奇梦游、清明梦或者其他睡眠现象,大概他们脑网络和正常情况下不同。

75、《我,恋童癖》

如题。性兴趣在幼年固定下来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想起来对于性别烦躁的人说来,如果他们青春期前就已经自我认同是出生性别的异性,他们会选择自己出生性别的同性作为伴侣,而如果青春期后才认为自己心理性别和出生性别不同,那么他们会爱慕自己出生性别上的异性。如果在异装过程中感受到扮演异性时的性唤起,就是异装障碍而不是性别认同问题。但是性别认同烦躁以及异装障碍可以共病,看着这些介绍我都觉得痛苦。

76、《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

观看这个视频是一个学习班的课前作业。其实比起如何理解自闭症患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这个视频会讲到如何对待残障人士。

有时神经系统的残障并不是全方位的损伤,对于很多事物的感受,这些特殊人群和正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并且有时因为发育上的损伤,一些脑区会解除原本被其他脑区束缚之处,所以看起来受损伤的患者反而有了一些特殊技能。(但是有超常技能或者任何一个方面的优点并不是任何一种发育障碍的患者的特点,只是偶尔一些人会有这些技能。)

这个视频里的日本自闭症患者有记忆方面的问题,记忆的加工和正常人不一样,他无法感受时序。而且他因为大脑信息加工不正常所以没有办法说话,只能通过键盘操作去“推动”语言的浮现,辅助他思考。他觉得环境信息对他是过载的所以经常堵住耳朵,也没有办法持续地赏花。

印象中很多有发育或者器质疾病的患者都是这样的人。他们虽然一些方面的能力受损,另一方面的能力却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比如我昨天看的一个疑似Prader-Willisyndrome的临床诊疗案例,来访者语言功能超级好,能说出“两个女人之间是闺蜜”、“想会读心术”、“爸妈可能上辈子是猴子转世才这样吵但是我要孝顺”……这样的词汇、句子,兴趣爱好是看小说,但是却智力低下,没有任何抽象思维。如果不考虑她是一个智障,单纯语言交流,你会觉得她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77、《动物的超级感官》

选材、编排、实验展示都很好,但是个别内容拖沓所以枯燥。讲视觉、听觉和嗅觉。最喜欢的情节是鳄鱼求偶、大象听雨,蛇信分叉原来也有功能。还有里面提到色彩视觉并不是总比起没有色觉更有优势。以及,原来鲨鱼对人血不感兴趣。

78、《遇见人类》

这个系列是关于人类行为观察。讲怀旧、婚姻速配、团建、个体竞争、克服恐惧。主持人让参与活动的人们玩各种游戏,观察并且分析他们的行为。其中团建和怀旧的实验环节设计得很不好,安排没人相信的骗局,并且观察不言自明的社交技巧,给人感觉傻傻的。剩下三部很好看。

79、《大猩猩看电视》

动物行为观察。这个片讲的是一个动物行为学博士生到动物园猩猩馆做为期两年的课题的经过。从熟悉猩猩、测试设备开始,到行为训练,到行为测试。黑猩猩对非即时影像不感兴趣,(就好像他们对艺术不感兴趣一样,)这导致研究半途疑似换了课题。在实验进行的尾声,行为测验做出来的结果不好、交互程序编写困难,博士生都快哭了。这个过程非常真实。

期间穿插了黑猩猩政治的讲解。

我简直为这个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感到揪心。如果只是让猩猩玩盒子和摄影机,总觉得什么研究结论也得不出来。

80、《鹦鹉星球》

行为学纪录片。讲在全球各地的鹦鹉。鹦鹉是很贪玩很好奇的动物,超爱社交,鹦鹉爸妈会给宝宝起名字,社群里的鹦鹉也懂得其他成员名字,它们是超级聪明的物种。有复杂的社会行为和对城镇偶然但强大的适应。

我发现这些年来我看了蛮多的。而且毕竟也会不停地看下去。嘿嘿。能不能继续更只取决于我能不能想起来。

另,2,3,15,24,38,45的其中三集,61,这几部片我并没有看完。不保证我没看过部分的质量。

地平线系列有simenbaron-cohen出场的节目全都被我拉黑了,所以不进行推荐。他的理论在感官上很新奇有意思,但是在学术上有我不可以接受的问题。

八十集以后的清单:

第一辑更新了八十部神经科学纪录片和电影,清单长得实在写不下去了,所以另开一头,重新开始。

按照惯例原则上这些纪录片都是看过并且看完的,内容也有科学性方面的要求。一些学术网红和它们的网红理论我个人不喜欢,而且包含网红理论的纪录片质量通常不行,所以我不会推荐它。

虽然说是神经科学主题的纪录片,但是我对动物行为有很强烈的爱好,所以也会一并记录于此。其他的兴趣点在于环路、行为、认知。遗传和显微层面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递质、细胞动力学,但很少见到它拍摄成为纪录片,这使我有一些渴望。

1、《天才鸟类》/BeakandBrain,GeniusBirdsfromDownUnder

讲新西兰啄羊鹦鹉和新西兰乌鸦的认知与行为。虽然鸟类好奇与智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介绍这个的纪录片我至少看过五部,但是每次看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这部纪录片讲,和乌鸦比起来,鹦鹉喙是弯的,所以不喜欢用工具。如果没有玩耍行为,鸟类做事情并不聪明。乌鸦喜欢用工具,而鹦鹉不是特别胆小,不怕人,所以更喜欢直接用喙解决问题。

然而作为野生动物,大洋洲的鹦鹉居然和人这么自来熟,经常在人类的眼皮底下偷东西吃,这多多少少依然令人吃惊。那种粘人、顽固、使坏、赶不走、胆大妄为、被人抓住不挣扎而仅仅是困惑的属性,简直和手养鸟没什么区别。

有一种说法是雏鸟有印记行为,可是我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却是包括鸭子,很多鸟类和人类的关系取决于社会关系纽带,而不是取决于印记。虽然印记对幼年鸟类影响更大也更快,而且显示出抽象概念上的识别。

2、《破译动物语言密码》/talktotheanimals

讲狐獴、河马、猩猩、青蛙、萤火虫、麋鹿、蜘蛛怎样交流。

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叫得出同伴的名字。不止是鸟喔。海豚,鲸类都做得到。

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可以自发形成。

不过honeyguide和马赛人的故事,就总觉得有点可疑了。

3、《认知神经科学家谈决策》

是访谈。关于动物做决定的话题的琐碎的问答。其中有讲到决策有不同层面的含义,所以它的意思其实是很模糊的,所以在研究之前需要自行进行进一步的定义使得问题具体化。

3、《WhyamI》

讲幼年期和成年以后关联的纪录片。信息量不是很大,主要介绍一个叫做dunedinstudying的巨型研究项目。

儿童的人格(行为模式)被dunedinstudying分成自信型(追求刺激)、矜持型(安静观察)、适应良好型(亲社会、有条理)、拘束型(回避)和失控型(有剧烈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

纪录片很容易给人感觉,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打开豆瓣,我会觉得我主页每一个人确实极其固定,恋爱博主就是恋爱博主,文青就是文青,生活家,画师,这样子(私生活细节和私底下的了解无法交代)。

可是细想起来,是否这些全是童年已经固定下来的那些特点呢?我很难这么认为。

4、TED《道金斯谈奇妙的宇宙》

将一些自然现象不可以理解,本质上是我们大脑的坐标问题。我们大脑坐标只适合用来理解不是太大也不是太小的物质世界当中的现象。

THE END
1.它们的幸福如此简单,有食物相伴…它们的幸福如此简单,有食物相伴,每天与主人共度时光便是它们最大的喜悦#拥有贪吃的小狗时#可爱宠物好物## #幸福#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发布 相关新闻 镜头连中外·第69辑 |“小羊驼”来了!秘鲁“温暖驼”连续七年参展进博会 11月7日 16:05| 新华社阿雷基帕 小额资助项目|自然体验:揭秘一...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041830270/m1681f037e033018h8o
2.小动物找食物20210604061141.doc小小班语言活动《小动物找食物》教学案例 育贤实验幼儿园 董丽芳 设计意图: 本节活动是一节小小班语言游戏活动,设计这节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通过情景引入,让幼儿更好地融入活动中,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了解更多不同动物所配对的相应食物。 活动目标: 1、了解与小动物相配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604/8057067011003106.shtm
3.教具介绍3、使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卡片上的动作(如:小朋友在举手) 二、配对卡 (相相对对卡36对,食物对对卡24对,图形配对卡32对) 可以利用这些卡片做很多游戏,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每一套卡片都可以根据教导者的思路进行灵活运用,将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https://www.meipian.cn/2mi872tt
1....松鼠吃核桃觅食小松鼠松鼠吃松子松鼠吃松塔小松鼠小动物...相关搜索 松鼠吃花生 拿橡实的松鼠 松鼠吃坚果 野地里小松鼠 松鼠与松果 英国松鼠 松鼠吃葵花籽 松鼠吃玉米 松鼠拿板栗板栗 拿板栗小松鼠 松鼠吃核桃 觅食小松鼠 松鼠吃松子 松鼠吃松塔 小松鼠小动物 相关图片 更多> 他的图片 商用正版 更多> 关于昵图 昵图简介 网站声明 网站公约 汇图网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https://www.nipic.com/show/48613519.html
2.国外研究人员做的有趣实验,猪比大多数的动物辨别意识都要强国外研究人员做的有趣实验,猪比大多数的动物辨别意识都要强 发布于2天前 广东省精选评论 我是谁啊这是我 23小时前·山西省回复 赞 SK潮鞋分享 人类是智商最高级的动物 1天前·贵州省回复 赞 Noahhappy 猪猪又不笨 1天前·甘肃省回复 赞 相关推荐 App内查看更多 飞天小王子 27 #tabletop 37贰拾壹 19 ...https://m.dewu.com/note/trend/details?id=242817518
3.幼儿模仿动物的教案(通用21篇)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模仿动物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仿动物的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吗模仿几种熟悉的小动物的动作。 2、https://m.jy135.com/ziyuan/jiaoan/1080402.html
4.小班科学动物教案(通用22篇)(一)开始环节由老师导入,周末去动物园后看到很多动物,带领儿童观看各类动物图片,从而带领儿童走入动物园,了解各种动物特点。 (二)展开环节 1、教师指着ppt上的动物,用汉语说出动物的名称,引导幼儿跟说。 2、教师(出示一张动物图片,如熊猫):“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动物,引导幼儿认识小动物。 https://www.ruiwen.com/kexuejiaoan/7320173.html
5.《动物幼儿园》教案15篇三、配对游戏,迁移经验 1、瞧,这里来了好多的小动物,是谁呢?它们想来玩“找影子”的游戏。它们的影子会是什么样的呢?那里有好多的影子,请宝宝们去找一找,看看是哪个小动物的影子,找到了就送到它的身边。 2、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小动物进行配对游戏,教师巡视观察。 https://m.yuwenmi.com/jiaoan/youeryuan/3388874.html
6.动物的运动小学课件(精选12篇)本次活动,取材于上海新教材学习活动《动物大世界》中的素材点“送动物回家”,在“动物也要上小学”的童话背景中,通过帮助动物分班的小任务,通过教师预设的提问互动等等,引发幼儿的自主探索,将交集的概念由教师教授转化为幼儿自我发现,自主探索。 活动目标: ...https://www.hrrsj.com/jiaoxuesheji/kejian/850391.html
7.幼儿园降教育记录(通用15篇)(一)图片:小动物若干,食物图:青菜、萝卜、鱼肉等若干。 (二)餐巾纸盒上贴各种小动物头饰,供给喂食投放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小动物爱吃什么? 图片配对并排列:小鸡爱吃米、小猫爱吃鱼、小狗爱吃肉、小兔爱吃青菜和萝卜。 (二)归类辨别:青菜、萝卜、鱼、肉。小朋友样样吃身体好。 https://www.qunzou.com/jiaoxue/16248.html?ivk_sa=1024320u
8.学前班安全降教育教案(推荐17篇)⑵小厨师说出“我买完了”的口令时,绕圈走的幼儿就要赶快找位子坐下最后一位没位子坐的幼儿就要担任小厨师,继续游戏。 3、师生共同设计营养大餐。 ⑴教师将幼儿分组,请幼儿讨论并合组食物图卡,设计出一套营养均衡又美味的餐点。 ⑵请幼儿将讨论出来的餐点画下来。 https://www.010ky.com/jiaoxuesheji/jiaoan/689667.html
9.幼儿园瓶盖教案3、通过“给小动物找食物”的.游戏,练习绕着跑的技能。 活动准备:空的雪碧瓶20只,音乐磁带,奖章10枚。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1、做“骑自行车”的游戏,复习交通规则的知识,练习听信号走。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骑上自行车到游乐场去玩好吗?(好)马路上车很多,我们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https://www.unjs.com/jiaoan/youer/20240201114729_7941662.html
10.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15篇活动重点:通过阅读图画书,了解故事中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感受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朋友愿望的喜悦心情。 活动准备: 1.故事线索导图 2.课件《各种各样的床》: 第一部分:由一位班里小朋友提前拍摄录制一段选购家具馆里各种各样床的视频。 https://www.wenshubang.com/jiaoan/2400462.html
11.混龄课程——幼儿园里别样的风景问题一:我是老师的小尾巴 孩子们之间很陌生,没有交流,甚至还有个别孩子哭着说找不到老师了。发现问题后,我们一边静静地等待,一边商讨对策。例如:带孩子们到各个区域参观、游戏,通过互动,他们发现了新游戏、新材料,时间久了,孩子们走得越来越远,能脱离班级老师的视线走进邻班、走到楼上、走进沙池、走到后操场,自...https://fzzx.rdedu.net/Item/3562.aspx
12.大班益智区教案(精选9篇)1、教师出示动物头饰,带领幼儿学做动物的样子。 我是小花猫,喵喵喵(小狗,小羊,小猴)教师带领幼儿跑一跑,跳一跳) 2、教师引导幼儿帮小动物找食物。 小动物们肚子饿了,我们来帮小动物找东西吃好吗?小花猫要找什么食物呢?小狗呢…… 3、边找食物边念儿歌: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dd0rwcj.html
13.一年级数学幼小衔接教案(精选23篇)2、餐盘分好了,那么小动物们爱吃什么,你们知道吗?{小猫吃鱼、小狗吃骨头、小鸟吃虫子、小猴吃桃子、小兔吃萝卜}现在,我请小朋友帮助小熊给每个小动物分食物。小猫一顿分吃2条鱼,小狗一顿吃3个骨头,小鸟吃4条小虫,小猴吃5个桃子,小兔吃1个胡萝卜。 https://www.cnfla.com/jiaoan/2602070.html
14.中班数学游戏教案(精选20篇)1、教具:小动物卡片小猫、小狗、小鸡、小羊、毛毛虫 实物卡片樱桃、枇杷、苹果、香蕉、甜瓜 睡衣设计要求卡片一张 2、学具:水彩笔人手一盒 毛毛虫操作图人手一张 蝴蝶胸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景模拟:毛毛虫找食物,初步感知15的数,尝试按小排序。 师: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出来找吃的了,是哪些小动物呢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101102750_2180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