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很多景物时,如果让景物中的线条呈现出“四平八稳”的面貌,往往效果不佳。通常,除了表现风景的静谧时,应该使地平线保持绝对的水平之外,其他场景几乎都不应该将线条保持水平的位置。如果稳固的掌握了线条的倾斜构图法,也就掌握了获得动感的图像,所以说对角线的构图可以增强动感。
对角线构图还有一个特例,那就是适当的采用放射线。当焰火在空中炸开时,就是非常典型的“放射线”;当花儿盛开时,花瓣也是“放射线”,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放射线形状物体。放射线常常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立体感,使空间变得更加宏大和深远,而不是狭窄和短浅。在采取放射线构图时,即可使之呈现出严格的中心对称,也可以稍微偏离中心,一切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上图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狭窄的管道,但由于采用了放射线构图,使这个空间并不显得逼仄,反而显得比较宽敞。所以说在拍摄时恰当的构图,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点的构图
如果我们把有明确被摄主体的构图称之为“单点构图”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一些没有明确被摄主体的点状画面称之为“多点构图”。多点构图所具有的是一种“图案美”和“形式美”,这可能会比较抽象艺术化。如果有人指责这样的照片“没有被摄主体”,进而批评说这样的照片是不合格的垃圾作品,只能说明这个人太过武断和片面。有人会说,采用多点构图时,最好使点与点之间呈现出大小、形状或者色彩的变化,这样才不会显得单调乏味。这固然没错,但是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阅兵的时候,每一个士兵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构图也并不见得就不好呀。所以,笔者认为,摄影构图是没有严格定律的,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如果能够使点与点之间出现大小、形状或者色彩的变化,那当然是非常不错的。此外,在拍摄时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也很容易使点与点之间出现大小渐变,例如最右侧这张灯笼的照片就是如此。
以上第一幅图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铁出口处的建筑装饰,设计师有意将两种尺寸的圆鼓斜向交叉排列,形成了气势磅礴而且充满立体感的视觉特效。第二幅图是在自动扶梯上拍摄到的,离镜头越近的圆鼓越大,离镜头越远的圆鼓越小,从而呈现出大小渐变的效果,这就大大增强了空间深度感。
上图中,雨水在蜘蛛丝网上凝结成了一颗一颗的水珠,在逆光照明下,晶莹的水珠映衬着黑色的背景,具有一种神秘感。
·线条的构图
螺旋线是最优雅的线条,它有一种音乐的旋律感,以上第一张照片在采用线条构图的同时,也采用了“井字格”构图法。第二张照片是采用慢速快门,并且在拍摄时随意移动相机,最终使灯光变成了一条条光亮的轨迹。
常有人用心乱如麻来形容糟糕透顶,其实,如何在杂乱中理出头绪和线索,形成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线条构图下的拍摄,艺术感油然而生。
·拍摄角度与构图“新闻每天都在发生,视角却各有不同”,这句话也非常适合摄影构图。对于任何一个拍摄物体来说,几乎都有很多的拍摄角度,例如正面、侧面、背面,或者平视、仰视、俯视,这就可以组合成为九种最为常见的拍摄角度了。说到电视导演,他们常常会对摄像师说“去高处俯拍一下会场的全景”或“去仰视拍摄一个英雄人物”,因此平面摄影师也应该具备强烈的角度意识。
低角度仰视拍摄人像,能够突出模特的高挑身材,使人看起来比实际更瘦一些。
在拍摄人物特写或半身像时,虽然不常使用俯视角度,但是在这里采用俯视角度却能够得到优雅和淡定的自然感。对于拍摄人像来说,如果想要强调身材的高挑和瘦弱,最好采用仰视角度拍摄;而如果是想拍摄出优雅和淡定从容的半身像或特写,则可以尝试使用俯视角度拍摄。
·消失点构图
“近大远小”是客观存在的透视现象,尤其是使用超广角镜头的时候,能够拍摄到非常明显的“近大远小”的变化,如果拍摄对象是一条马路,则这条路将会渐渐变窄直到消失在远方,因而这样的构图也被称作“消失点构图”。利用这种构图方法,可以制造出强烈的空间深度感,在平面的照片上凸显出景物的立体感。
一条神奇的山间小路,渐渐变窄直至消失在大山深处,这样的构图强调了景物的空间深度感。
越近的缆车越大,越远的缆车越小,直至变成一个小小的点,广角镜头能够强调“近大远小”的变化。
这条小道实际上只有一百多米长,但让人感觉却似乎有好几千米长,这就是“消失点构图”所造成的错觉。
·对比构图
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善于利用对比因素,在那张世界著名的乌干达干旱摄影作品中,白人丰满的手和黑人瘦弱的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摄影时,应该注意利用诸如大小对比、质感对比、色彩对比、新旧对比,等等。
色彩明快的红花绿叶和色彩黯淡的树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春天的气息更加浓烈了;同时,绿叶和鲜花象征着新生的生命,皲裂的树皮象征着老朽的生命,两种事物的情感对比也很强烈。
由于广角镜头的透视夸张作用,近处的骑行者显得格外的大,而稍微靠后一些的骑行者就显得较小了,强烈的大小对比是这幅摄影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隧道式构图如果你在一个房间里面,那么你一定最想看窗外的风景了,没错,窗外的风景总是别具风味。摄影构图也可以利用这样的视觉心理,采用“窗外的风景”的构图方法,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隧道式构图”,这种构图方法不仅可以制造气氛,而且可以使视线焦点更为集中。
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窥视欲,从小小的锁孔中,或者从轻轻挑起来的百叶窗中,哪怕其实并没有看到什么好玩的事物,也都会觉得十分有趣和神秘。
在江南水乡,当乌篷船慢慢驶过古老的石板拱桥时,透过拱桥的圆形桥洞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正在画中游的奇妙感觉,此时,你会觉得两岸的风景变得更加美丽了。而当小船在开阔的水道上行驶时,也许你会觉得这些风景也不过如此而已。
在古典皇家建筑中,设计师们也非常善于使用隧道式构图,这不仅有助于产生神秘感,而且能够强调出尖塔刺破苍穹的高度感,让参观者感觉这建筑物就快要和天接触到了,否则,参观者会觉得这建筑其实离天还有很远呢!在北京的鸟巢,从内部向外观察时,你会发现无数的“窗口”,这些隧道式的构图增强了空间立体感,多变的框架使得建筑物更加善变。
隧道式构图能够把近在咫尺的现实景物和观察者隔离开来,有意制造出一种观察的距离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这种距离感是隧道式构图之所以能够让普通的景物变得充满美感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