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外国文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的影响
(二)在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三)在语言上的影响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首要因素。在外国文学中,不少作家在创作时,都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的语言,例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就提倡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用到很多的意大利的俗语、俚语、谚语。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语言,为各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无尽的语言宝藏。法国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也大量使用了成语、谚语、格言、俚语、俏皮话、双关语等民间语汇,使其作品词汇生动丰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教学目的改革
一、外国文学的文学性
二、对外国文学的文化包容
作者:宋阳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三、涵咏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二、图片的使用
三、音乐的选配
二、外国文学的情感语言到位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载体,但是文学的形成并不是语言文字的堆砌,其还需要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投入特殊的情感,使文学作品具有真正的内涵价值,这也是语言艺术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在阅读和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常都能够被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容所感染,因为这些作品都寄托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传递着外国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状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这是莎翁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部戏剧中,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是生存呢,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在描写哈姆雷特这段内心独白时,也是对对人性的拷问,对哈姆雷特当时的内心情感表达得十分到位。当读到这段独白时,读者往往也会不知不觉地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情感语言描绘得如此细致,也是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三、外国文学语言描写形象
2、本土经验与外国文学接受分析
从接受对象方面来说,中国接受外国文学其实不是接受外国自身文学,而是站在中国本土立场而选择外来文学。其选择标准并没有完全根据外国文学的艺术价值或者原有地位,还会对中国社会与文学发展的效用价值进行考量,从而真正被大众认可与接受。因此,对外国文化的选择是从中国入手,而不是由外国文学出发。外国文学具有比较复杂的特点,而且内容比较丰富,为中国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与学习的经验。但是中国的外国文学存在选择性与不全面的特点,在本质上是基于本土经验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系统。外国文学在语言运用等方面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国别形态差别,然而翻译却淡化了这一种差别,从而形成了具有一体化特点的单独形态。只是这一点使得国外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在中国并没有人知道。因此,本土经验可以重新塑造外国文学的整体形象。
3、本土经验对外国文学接受的影响分析
本土经验可以对外国文学接受带来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外国文学在形态层面是一种翻译文学。外国文学在经过翻译之后,阅读对象会不一样,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外国文学在翻译之后的阅读对象就是中国大众。经过翻译的外国文学的内涵艺术会被全面隐藏,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成为中国文学。第二,外国文学的属性也会受到本土经验的影响。也就是说,外国文学在经过翻译之后,将中国文学属性体现了出来。第三,本土经验还可以对外国文学的内在性质产生影响。人们在翻译外国文学时,会为了满足本国读者的内在需求而进行有意识的变更。在翻译外国文学时,常常会根据自身理解来进行,形成中国大众熟悉的习惯用语与人情世故,甚至还有历史典故与政治思想,将本土经验的作用体现了出来。虽然这种做法不一定准确或者成熟,但是却是必然的,也是现实存在的。第四,不能忽略读者因素。人与人之间有不同的阅历与阅读心境,推动了外国文学更深层次的发展。
二、“受迫害情结”的强化
三、二元对立思想的依赖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对比”
一、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必要性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传播已经逐渐跨越纸质媒介,进入电子时代,大学课堂早已不是传统的教师+口授+黑板+粉笔,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效率的电子媒介为主体的多媒体课堂。信息量大,方法灵活,于视听结合中,学生轻松接收到大量有效信息。此种状态下,教师的知识优势渐渐退居幕后。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互联网提供的各类知识节点、各类文库成为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托。教师必须时时接受新知识,才能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引导。
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亦不例外。外国文学教材少则三百页,多则六七百页,涵盖除中国以外世界文学几千年的精华,卷帙浩繁。除文学外,更涉及复杂的宗教、哲学,涉及地理、历史、民风、民俗,涉及道德、伦理,及其它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建筑,舞蹈、音乐,浩如烟海。对于身处异质文化的我们,掌握起来何其之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可以充分展示异域文化的风土人情、民俗礼仪,自然风光,了解作家时代,社会概貌、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外国文学课不单单传授、学习文学知识,同时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接受、学习、传播。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大量信息,能够缓减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逐渐缩减的矛盾(笔者所在单位外国文学课时由年学时128课时减为102,又减为目前的85)。多媒体课件使繁杂的内容简洁化、便捷化,生动、直观,形象、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高效、丰富,远胜于传统的粉笔或黑板课堂。
二、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策略
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建立各类素材的电子资源库――电子期刊资料库、电子图书资料库、文本库、图片库、音像库。实际操作中基于教学重点难点,配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各类素材――文本、图片、影像资料、期刊类资料、论著类著述的挑选、组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市面上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种类繁多,各有优势,但适合讲授型外国文学课程的软件莫过于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简单易学,便于后期维护。搜集素材、制作课件可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完善教学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学界对多媒体教学、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意义及作用论述较多,对课件需要素材的选择论述不多。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
(一)背景色彩素材
背景色彩,除了使用PPT软件已有的母版外,课件制作主要需要自我设计,体现制作者对该节课程的理解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背景色调素材与授课内容整体氛围要一致,为整节课件定好基调。传统的授课介质只有黑白(黑板和白粉笔)两色,不管讲授内容是什么,黑白是永恒色。多媒体课件则可以“随心所欲”选择底色。比如,《中世纪文学概述》选用灰暗的色调,以体现教会对社会生活整体的压抑。《哈姆雷特》用忧郁的蓝色,配以1947年版电影《哈姆雷特》奥利弗饰演的哈姆雷特忧郁的眼神,生动形象传其个性。《德伯家的苔丝》以英国田园风光和现代化工业融合为底色,借以说明苔丝的悲剧主因――时代、社会原因。同时还要注意文字、图片与底色的色彩要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三者色差不大,播放时,受教室光线、投影仪等的影响会出现不同效果。同时色彩不能太过炫目,影响观看。
(二)文字素材
(三)图片素材
艺术同源共生。学生通过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图片亦可领略雕塑美、绘画美、建筑美。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对其他种类的艺术品进行鉴赏。这样集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文学课是传统教材讲授无法赋予的。
(四)音乐素材
多媒体课件中配入音乐,能够加强对人物形象、作品风格的理解。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用短短4分钟的插曲便回顾了安娜逐爱的一生:追求、执着、痴狂、绝望。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人所共知,不仅是催人奋进的诗歌,配曲更是雄宏、豪迈、悲壮。歌德的《野玫瑰》,配以舒伯特的谱曲,把爱情的美好、欢乐尽现音乐中,令人心情愉悦。电影《俄狄浦斯王》配乐响起便把我们带入辽远的底比斯,带进那个神主宰的时代,带进命运之门。比才歌剧《卡门》名段《爱情像一只小鸟》,欢快、激情,唱出了卡门对爱情与自由的渴望。由音乐入手学习文学、赏析作品,文学课堂“有声有色”,学生对陌生的外国文学兴趣盎然。
(五)名著电影素材
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让学生领略名家风范,大师见识。每个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一,见闻广博不一、切入问题的角度不一,选择精彩的视频课加入课件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可师生共勉。
制作完成的课件在实际授课中还需根据任课教师的再理解,学生学习反馈,进行交互探讨,进行修改,完善、美化,以期达到融科技与教育于一体的完美“佳作”。
三、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素材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不仅服务于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学生,还要兼顾其他外国文学爱好者。在搜集需要的素材时,理应考虑到课件整体科学性与知识性、美观性与艺术性;实际制作中,根据教育基本规律把握好重点、难点,繁简得当,以外国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为中心,强调文学性,切记课件庞大的信息量把学生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导致“迷航”。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自身之间要进行协作与会话。教师在精心搜集、挑选素材、制作课件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视野广博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使得教师切实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学生通过课上接收到的信息点,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深入研究,对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培养鉴赏和品评能力。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教、学相得益彰。
搜集、选择、整理外国文学多媒体课件需要的素材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过程,要随着教育观念、技术进步、学生接受能力、授课地点变换等做出不断的更新和调整,以期更适合课堂教学,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ZL-14006])
参考文献:
[1]杨玲.点面结合,突破难点――浅析《外国文学》的多媒体教学[J].价值工程,2011,(1).
[2]何学琼.教师媒介素养在外国文学多媒体教学[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3]吕超.从“通识”到“大数据”――浅论当下中文系外国文学课程的教改策略[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2).
[4]周青.多媒体课件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4,(21).
[5]孙霄.巧用CAI多媒体优化“外国文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6]胡贤林.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