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工区活动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区域中不可缺少的游戏活动之一。如何以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经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为本,让孩子爱上美工区并得到深入学习,是我们一线教师所思考的。本学期我们班重点观察中班幼儿在美工区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并与孩子们开启了一次基于儿童立场的美工区材料调整三部曲。
案例一:材料怎么收集?
中班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开始了,我们在美工区提供了各种材质的纸和材料,如:皱纹纸、彩纸、牛皮纸、废旧瓶子和枯树枝等,让孩子制作春天的花。区域活动中,苹果邀请Lucky到美工区游戏,Lucky说:“我们玩什么呢?”苹果说:“我们做桃花吧。”Lucky说:“我觉得美工区里不好玩,我们去玩皮影吧!”。说完两人向皮影区走去。
反思与调整:
1.分析现状,了解孩子的想法。这样现状引发了我的思考:美工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材料,孩子们为什么不喜欢?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美工区?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材料?为了解全班幼儿的想法,我通过与幼儿交流、发放调查问卷等途径对参与实验的40名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全部回收后再分析。
调查显示:
材料种类
喜欢的幼儿
占比
喜欢原因
不喜欢原因
绘画材料
87.5%
1.喜欢丙烯颜料,颜色好看
2.用大排笔画画,涂色块
3.记号笔、马克笔组合画画好看
会把衣服、手弄脏
泥工材料
80%
1.可以捏出喜欢的东西
2.水晶泥透明好看好玩
3.可以用工具切、搓、压
1.有些盒盖子打不开
2.不同颜色混了就不好分
粘贴材料
77.5%
1.可以按自己喜欢的贴
2.有亮片的贴纸
1.有的贴纸不好撕
2.不知道怎么贴
折纸材料
62.5%
1.可以看书折
2.彩纸很漂亮
有些折纸有点难度
废旧材料
37.5%
有趣、新奇
1.不知道怎么玩
2.粘贴不住
结合调查表分析发现:在美工区里孩子最喜欢的是绘画材料,好玩,拿起就可画;其次是泥工材料,搓搓捏捏就可变个物件;对于粘贴材料和折纸材料缺乏相应的操作经验;而对于教师花费最多心血收集的废旧材料却兴趣寥寥,究其原因——不会玩。
针对以上分析,回顾班级美工区游戏材料:琳琅满目的材料,其选择与投放多以教师为主,而教师更多的从成人的视角、美观的视角出发收集材料,很少从幼儿当下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幼儿缺乏参与性,使用材料经验、玩法单一,缺乏兴趣,甚至有小朋友选择了材料却无从入手,无法进行自主创作,不知干什么只能扫兴换区。美工区存在走形式、摆架子以及材料投放盲目和随意的问题。
2.发出征集令,材料大收集。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材料与孩子互动起来,让孩子了解、熟悉、会用材料。我们发出征集令,请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收集一些自然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并说说这种材料可以做什么。
案例二:材料怎么摆放?
随着收集材料的越来越丰富,美工区也渐渐变得杂乱无章。果儿和浩浩在手工区做桃花,浩浩到果儿身后的柜子上拿剪刀,不小心碰了果儿,两人争吵起来:“果果,你找东西碰到我了,颜料蹭到我衣服上了”。诸如此类的小矛盾不断上演,甚至有小朋友跑来告状:“老师,笑笑,总是不把材料拿给我用,我都没东西玩了”。
创设一个彼此独立且有序的环境,让材料合理摆放迫在眉睫。我将问题抛给孩子,共同商讨材料怎么摆放才能既美观整洁又能方便取放。
2.规划调整。听取孩子们的建议,按照孩子们的想法,我们将桌子合并,把美工区做大,按桌上的材料分成绘画区和手工区;所有彩笔、黑笔按颜色放在桌面笔筒里,方便绘画时的取放;工具性材料放入小篮子,摆在开放性矮柜子里;操作性材料按种类放在开放性的架子上;设立班级“百宝箱”,由废弃纸箱组成,分别收集瓶瓶罐罐、小纸盒,并在篮子、纸箱上贴上相应的标志,方便孩子取放。在将材料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材料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除了操作区、材料库还设置了展示区和半成品区。
3.美化氛围。《指南>解读》指出:“对幼儿来说,首先是感受美,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事物,并由此积累丰富的感知经验,才有助于幼儿进行艺术创作,从而提高艺术表现的能力”。美工区环境的艺术化,可以促进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给予他们美的熏陶。我们将美工区的环境进行合理的美化,采用田园风格:操作工具和收集物品的篮子我们选用深咖色藤条材质;双面胶、彩带、麻绳等采用树枝、麻绳悬吊空中,幼儿伸手可得;幼儿作品展示采用铁艺方格子;桌子采用清新格子的桌毯等,增加美工区的艺术感。
灵活、开放、艺术的材料取放方式,为幼儿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有准备的、有选择的学习环境,既能满足幼儿对不同材料的操作探索愿望,又能引发幼儿不同类型的经验学习。
案例三:材料怎么玩?
随着收集材料的品种、数量的增加,孩子们又遇到难题了。牛牛和乐乐商量着到美工区做汽车,做着做着,牛牛说:“我要做辆火车!”乐乐说“我也要做火车!”两人来到材料库:“材料太多了,怎么玩呀?”“我用哪个材料创作呢?”“那种材料适合呢?”
自由创作是美工区的核心部分,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或自由组合进行美术活动。这时,区域环境中提供的信息和材料是支持幼儿创作的最好老师。
1.游戏前的经验准备。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更有利于美工区活动的开展。如“我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里制作汽车。先鼓励家长引导幼儿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汽车及类型和用途;其次,请幼儿搜集汽车的玩具模型和自己喜爱的车辆的图片,将图片张贴在主题墙上,汽车模型陈列在展示架上,成为主题墙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再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汽车的图纸,规划汽车各部件使用材料;最后收集废旧材料如纸箱子、瓶盖、薯片罐等,充实美工区供幼儿制作使用。
2.材料分层次投放。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材料的使用经验,我们对不同梯度的材料进行优化,分层次的投放,力求更好的激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如:主题活动“美丽的春天”中,第一次的投放粉皱纹纸做桃花、黄皱纹纸做迎春花,观察发现有部分幼儿对多张皱纹纸重叠拧成一股有难度,不能较好完成作品;第二次调整后投入绿皱纹纸做柳枝,只需一股拧转,让孩子们练习后再挑战多股拧转;第三次提供多元化的材料让孩子制作春天的花:扭扭棒桃花、彩纸折郁金香、橡皮泥桃花、写生一盆花等等。
另外根据孩子的能力、作品的难易程度,我们还提供一些半成品供孩子使用,并将多余、无效的材料暂时收放在百宝箱内,让幼儿根据需要自主取用或待主题变换时做调整只用。教师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材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
3.欣赏优秀艺术品。我们在美工区投放相应的艺术品或照片,不同风格的图画书,泥工、折纸的工具书,让幼儿浸润其中;与孩子谈话,收集图片、视频,了解新颖有趣的事物,观看不同的风土人情、特色艺术表达方式,引导孩子创意尝试,发现更多的有趣、新颖、创新的玩法。
案例跟进分析——感悟一同成长
一学期中,教师与幼儿一起不断的探讨解决美工区中问题,与孩子一起成长,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从“一股脑投入”到“有选择投入”的转变。最初,教师易被“新、多”所吸引,看到新材料、新内容就会投入进自己班级的美工区,因缺少材料内隐的经验线索认识,不能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适时适度地提供相应的材料,造成了材料的闲置且干扰孩子的选择。教师在材料投放前要三问:孩子喜欢吗?材料和内容适合本班幼儿吗?材料和内容指向于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教师据教育目标、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需求情况,选择并投放适宜的材料,并不断调整材料的难易与结构梯度,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与适合而有效的材料、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不断地获得学习发展。
3.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转变。最初,教师认为幼儿创作时协助他们挑选材料,帮助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陪伴幼儿完成一幅漂亮的画或手工就是完美指导了,这时的教师还停留于活动互动交流的表层。当教师观察幼儿,思考和发现材料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后,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评价、作品展示,唤起他们对创作过程的体验,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寻找适合的材料和工具解决问题。这样能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进而推动经验的持续生长,幼儿富有个性地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