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兽医公共卫生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与生产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内容,需要将目前的很多重大环境问题展现出来;在讲授养殖污染与人类健康时,需要将畜禽养殖的现状展示出来,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和养殖污染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了解导致污染的原因。这些内容的展示都需要将现实情况搬到课堂当中,借助图片、多媒体视频、音像等进行教学。同时由于兽医公共卫生学内容涉及范围广,知识系统庞大,学科跨度广,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
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此外,在教学中注意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案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在兽医公共卫生教学中,我们将以人医和兽医协同配合共同防控SARS为案例引出当前我国共患病防治中存在的人医和兽医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情况,兽医的重要作用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等问题,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深化。该模式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问题情境中,便能够吸引并维持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性地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结束语
埃德加家住墨西哥东部韦拉克鲁斯州的拉格洛尼亚,距离大型养猪场GranjasCarrolldeMexico很近。这家养猪场是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下属企业,公司总部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这家养猪场饲养着100多万头猪,是世界最大的猪肉生产和加工商之一。但养猪场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当地居民长期抱怨,养猪场上空经常被苍蝇组成的“云团”遮盖,臭气熏天。最初的病原体就可能产生于这个地方。
尽管最后确认病原体和疫源地还需更多科学依据,但这一事实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是到了认真思考人与环境、人和其他生物之间关系,并在实际行动上做出改善的时候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有成熟的伦理准则,但人与环境、生物的关系(可统称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却仍不被人重视。尽管我们已有环境伦理的理论和提法,但很多时候并没有遵循这样的方法来行事和规范人的行为,以致麻烦最终落在人身上。
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可称之为动物伦理,它要求善待动物,要让饲养场中的动物获得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比这一“动物福利”理论更激进的是“动物权利”理论,主张动物有自由生存和生长的权利,不应被人类任意宰割和用作实验,正如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一样。
今天,人们对动物权利有所保留,但比较认同动物福利。落实到饲养牲畜如养殖猪和牛等,就应给它们以宽敞清洁的圈舍,定期打扫卫生。同时还不能在精神上虐待它们。例如,在屠宰它们时不能让同类看见,要减轻它们临死时的痛苦,如给予它们镇静剂等。其实,这些理论和建议可能只是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养殖场做到了。而在其他许多国家,就连给家畜们一个干净宽敞的笼舍都难。在人类不能善待动物时,恶劣的饲养环境也为各类病毒的生长和变异提供了机会。此次的流感暴发,就是例证。
南京市江宁医院营养科江苏省南京市211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日常饮食中能量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方法:本文从饮食能量平衡、健康、饮食与疾病的发生以及饮食能量平衡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日常饮食能量平衡对健康的意义。结果与结论:饮食能量平衡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能量平衡;日常饮食;健康
1饮食能量平衡概述
在人们日常饮食过程中,饮食结构要合理,达到既能满足机体代谢的生理需求,又能避免饮食能量失衡所导致的机体不必要负担和近期或远期的代谢紊乱。在日常饮食中,应遵循能量平衡的原则,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保证膳食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保持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之间的平衡。在人体生命代谢活动过程中,机体大约需要四十余种营养物质,主要包括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以及水。在人们日常饮食过程中,需要保持饮食能量平衡,保证食物的营养供应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饮食能量平衡主要包括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氨基酸平衡,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之间平衡及酸碱平衡,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平衡。合理的饮食能量平衡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饮食能量比例合理,即三大营养物质应保持科学的配比,碳水化合物应占总摄入能量的60~70%、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25%。
(2)饮食结构合理,食物应以谷物、薯类和淀粉食品为主,控制糖类制品的摄入。脂肪以植物性不饱和脂肪为主,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控制脂肪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比例为1:1:1。日常饮食中的蛋白质应保持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占三分之一以上,以保证机体氮平衡。在摄入的蛋白质中,成年人应保证必需氨基酸占20%,10~12岁儿童必需氨基酸占33%,婴儿必需氨基酸占39%,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
2健康的概述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传统理念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健康不再仅仅局限为身体没有疾病或体质强壮,而亚健康亦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睡眠障碍、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体疼痛、肥胖等。因此,健康已不再是单纯的机体没有疾病,保健理念也得到了普遍认可。
3饮食与疾病的发生
4饮食能量平衡与健康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恩.饮食在代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展望[J].疑难病杂志,2007,6(10):638-639.
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两院院士宋健曾指出,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摒弃那种对自然界只讲索取和征服,不讲建设和保护的陈旧思想,树立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让人民能享受适宜的生活,保持健康的体魄。
和谐,是中华民族美德,也是做人的准则,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小说《老实人》里所说的“黄金国”,也许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适应,大处说,人类生存于自然,小处讲,个人生活的环境;欲求生存,唯有和谐;能否和谐,唯有适应。与周围生活环境和谐适应,才能维护并延长人的寿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之一。自然虽有其规律,使生态环境能自行运作,然而人造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人类出于伤感无奈而衍生出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产物。尽管大自然近乎样样美丽,但也有诸多弊害,如飓风、洪水、海啸、泥石流、地震、火山爆发、寄生虫、毒蝎、癌症、梅毒……因此,所谓人造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供给人类生命的系统”,同时也要兼顾“维护自然景观”。为此目的,必须保护特定野生区域的动植物。因此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力求人们生存的环境能转化成人造的生态系统。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明人类乃至生物界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这是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后,才形成生存演化的观念。人在天地间生存繁衍了若干个世纪,还是没有悟到生存演化的基本规则,甚至还反其道行之,导致自我毁灭。疾病和灾难,就是人没有适应自然的反映,也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结果。
“适应”,是指机体的可塑性,即是训练、练习或习惯等。如今,当人们意识到适应与人生的依赖关系,会很自然地预期利用“适应”效应,用来防治疾病。俄罗斯已建立了理论与临床适应研究中心,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心脏研究所,正在研究核酸与蛋白质合成所构成的适应物质,及其交叉防护效应,以提高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俄罗斯奥伦堡医学院沃廉尼克医生,主持“缺氧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取得较好疗效;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医学机构,已对许多遗传病症、心理异常疾病、过敏性反应病,还有肌肉无力、糖尿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各种职业病、外伤康复等,施以适应治疗取得成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病理检查的各项功能数据也逐渐恢复正常。
动物疫源疾病为何频发
动物疫源疾病,是指各种动物携带的病原体通过自然环境传播给人类而发生流行的传染性疾病。简单地说,就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犬、猫、鸟和金鱼等宠物越来越多地进入千家万户,各种野味被摆上了餐桌,动物疫源疾病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有些商贩为获取经济利益,不惜在食用动物身上做手脚。例如,为使动物肉质保持外观新鲜,使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不少腐败久置的肉类放在冰箱冷冻起来,依然烹饪给顾客,而这些肉质很容易携带各种病菌和病毒,有害健康。
国际间、省际间及农贸市场等动物交易市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旦检疫工作出现忽视或疏漏,这种场所很容易形成动物间交叉感染病毒的“温床”。
饲养宠物之风越来越时尚,除了猫狗之外,还养起了蜥蜴、毒蛇、豚鼠等。人类接触各类动物疾病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动物致病菌进入人体,与人类致病菌发生组合和变异的机会也自然增多。
运输、旅游、移民及都市化浪潮使结核病有抬头之势,鼠疫、出血热病例有所增加。
人类广泛使用和滥用抗生素,微生物适应性增强,使各种耐药菌不断出现,目前这些抗生素对动物身上携带的许多病菌已经不起作用了。从动物繁殖历史来看,大规模饲养很容易发生传染病。如果为了预防,无限制地用药,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则会越来越差,所需的药量越来越大,病毒突变更快。
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危害严重
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三科主任周莉介绍,历史上曾有多次因为动物引起的人类传染病大流行,并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1400年前,罗马帝国因鼠疫大流行造成人口死亡过半,从此一蹶不振。中世纪鼠疫多次在欧洲流行,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及引起社会的极大恐慌和动乱;人类的艾滋病、埃博拉病毒来自灵长类动物;疯牛病、口蹄疫等也与野生动物有关;鼠类传染50多种人类的疾病,如鼠疫、出血热、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等。据估计,有史以来,全世界死于鼠源性疾病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各次战争的人数。
可见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不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有时甚至造成社会性的灾难,影响社会发展。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已知200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中,至少有200种以上可以传染给人类。另有不少人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还不很清楚,有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等,可能是人畜共患病。而随着宠物饲养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增加,有些动物所患的疾病对人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如许多西方国家由于养猫的数量大增,使人感染弓形虫病越来越多,有的地区高达80%以上。美国人饲养的冈比亚大鼠已经造成了猴痘病毒的传播,西方一些国家近些年出现的因为食用感染脘病毒牛肉而感染疯牛病的势头此起彼伏。所以我们在饲养宠物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同时,必须防止人与动物共患病,确保人类自身健康。
如何防止动物疫源疾病
如何预防和遏制动物疫源疾病专家建议――
及时为易感人群和易感动物接种疫苗,进行主动防护。首先,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多达30余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自动免疫制剂,可以成功地预防麻疹、百日咳、流行腮腺炎、风疹、流行性出血热、乙肝、甲肝、脊髓灰质炎、乙脑、霍乱、伤寒等传染病。
认真持续搞好爱国卫生运动,切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消灭四害(老鼠、蟑螂、苍蝇、蚊子)等有害昆虫;对饮食、水源、粪便加强管理或无害化处理,不食和不加工被污染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清理卫生死角,减少或消灭蚊蝇孳生的场所;要建立正规符合卫生条件的公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