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看----仔细观察图片:谁在哪里干什么?
【关键词】看图写话;注重观察;大胆思维;化难为易;兴趣入手
【中图分类号】G622
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是小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看图写话能力可以说是作文的基本功。这项基本功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也不是一两堂课就能形成的。要提高小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就要求小学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指导,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途径,帮助他们入门。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积累了一些方法。
一、注重观察,看一看
春天来临了,我会带同学们去田野里观赏金灿灿的油菜花;领他们去果园里观看那竞相开放的桃花,携他们去爬山,感悟大自然的宁静,聆听清脆的鸟鸣……面对这美妙的世界,孩子们兴致盎然,他们会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事物或某一现象吸引住时,有的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讲述,爱思考的孩子会不住地提问。有了情感触动,就会有倾吐、表达的需要。孩子们会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和惊奇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语写下来。在我上完《找春天》这篇课文后,我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瞧一瞧,让他们摸一摸小草,闻一闻花香,听一听鸟叫……
这是我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校园里“找春天”所写的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我们唱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跟着老师去校园中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在那五颜六色的花朵里,春天在那嫩绿的小草里,春天在那小鸟的叫声里。我高兴地叫着:“我找到春天啦!”你瞧,通过他们的亲身观察和体验,文字是多么的鲜活,多么的真切,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虚情假意。生活是孩子创作的源泉,外面的世界是孩子最好的课堂,观察体验是孩子最真的感受。
二、大胆思维,想一想
三、化难为易,演一演
四、兴趣入手,画一画
在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时,你会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的图画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从下手;有的图画学生不喜欢,观察的时候就会缺乏主动性;有的图画有人物,有景物,学生在写话时,往往写了人物,忽略了景物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我想到了画画是低年级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情。美术课上,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用画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课间,也经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在一起交流自己得意的图画作品,可见他们是多么地喜欢画画,在他们心中画画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
五、畅所欲言,说一说
口头表达能力是看图写话的基础。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教科书中每个单元练习都安排了说话训练。可见“说”是多么的重要。低年级孩子好奇、天真,思维形象、具体,但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说起话来有时前言不搭后语或重复累赘。可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在课堂上表现胆小,不爱说话,但对班级里发生的事、同学身上发生的事,总爱跑来跟老师诉说。奇怪的是,原先连说话都结结巴巴的学生,这个时候他们总能把事情原委有头有尾地说清楚、说完整。往往我们平常的做法却是对那些调皮、学习不认真的孩子,总是没有耐心听他把话说完,有时还会打断他的话。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多给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总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起步训练,教师要注重观察引导,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愿说乐写,使他们能顺利地迈上中年级作文的新台阶。我坚信:给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们一定会像小鸟一样快乐飞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柳文娟
[3]陶保平主编、袁文辉副主编:《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将有力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表达,都是与儿童认识能力的提高分不开的。儿童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之,对客观事物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因此,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实际出发,注意把语文教学与发展儿童认识能力密切结合起来。
关键词:小学教育;认知能力;能力培养
认知能力(cognitiveabilities,cognitiveability);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刚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带有明显的幼儿期的特点。这在思维活动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幼儿阶段末期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心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感性认识。因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肤浅的,并多与他们的直接经验相联系。而学龄儿童则能从对事物外部表面认识,过渡到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一变化将影响儿童的整个心理活动,使儿童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但这一变化,决非一入小学校门就自然发生的,它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一、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重视从词中识字和加强句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是以识字为重点。教儿童识字,从字义来说就是教儿童学词。词是代表事物及其关系的语言单位。儿童学词,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脱离具体词义和语言环境孤立地教儿童识字,是很难准确理解字义的。因而字词教学中提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是语文教学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在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中,把识字和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大量运用各种插图,如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填空组词等。图画是客观事物在纸上的具体反映,它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而且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一年级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同时,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与字量有关,更与儿童认识事物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我在阅读书中找到的《秋天到》一文,写“天气凉了,树叶黄了,大雁南飞”等秋天特有景象。学生阅读课文后,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了课文内容。反之,借助语言文字的描绘,学生对秋天特征的认识也更具体,更深刻了。
三、在说话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
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因此,说话写话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对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使语言文字起到表述对事物认识的工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话和写话不仅是对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且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小学;写话教学;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万明哲(1975―),男,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分校将军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作为一线小学教师,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纯自然状态下的说更接近学生真实情感和事物本质,课堂上学生说的不如自然状态说的,书面的表达更是如此,学生写出的大都是空话、大话、套话。小学低年级是学生作文的启蒙阶段,这个年龄的学生更需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
一、把握特点,注重有序推进
课标关于“写作”,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目的是降低写作的难度。笔者鼓励学生们从一句话写起,逐步过渡到二年级进行“连句成段”的句群训练。
小学生写作训练起始于一年级说话训练。一年级上学期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在原来大量听说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用汉语拼音写话,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开始时,教师的要求不能过高,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等到学生能写一句完整的话后,进而提出进一步要求。
在有意识训练学生说话、写话中,教师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开始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内容后,教师一句话一句话地带学生在方格内写,包括句子开头空两格、句子的停顿、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占格等;后来,教师将不会写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根据词语组织句子。逐渐地,再进行“连句”训练,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了二年级之后,学生基本能写一段完整的话,各种标点符号也能准确地使用。
二、找准基点,加强训练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其实,说只能为写服务,说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帮助学生评价修改等。
苏教版教材的插图精美,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作为教材第二语言的插图,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值得我们去好好利用。比如,苏教版第三册识字8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上有()的池塘,()的荷花,小金鱼在干什么?荷花为什么笑了?”最后请同学把这幅美景写下来。强烈色彩图案的刺激和生动有趣的富于想象力的画面,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也忍不住把这美表达出来。
三、注重积累,丰富写话素材
“无米下锅”一直是学生写作的通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语言,让学生明白,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的源泉。
笔者曾经与家长一起组织学生爬翠屏山,到将军山进行烧烤等活动,让学生在集体的生活中体验生活。暑假期间,学生用相片辅以文字描述形式,记录“我的暑期生活”。这些都引导学生丰富并静心感受自己的暑假生活。
摆正“写话”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做到“低起点,稳起步”,把握好层次性并逐步递进,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为中高年级习作打下基础,我们相信学生今后的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看图写话”画面生动形象,学生能直观地去感受画面上的内容,对学生的写话有很大的启发,而且画面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写话”兴趣,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画面内容就是最好的“写话”的“扶手”,学生能言之有物。“看图写话”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图上的内容转化为文字,观察要有顺序,要突出重点,还要合理地想象。“写话”就要将观察所得,围绕图意,有条理地具体写出来。这样就有效地锻炼和发展了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看图写话”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的自信心,为打好写作基础,及顺利过渡到中、高年级的习作、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看图写话”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就更要重视“看图写话”的教学。
“看图写话”的每幅图都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写话训练材料,教师怎样指导“看图写话”,扎实地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最终提高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的质量,这是低年级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究的一个问题。我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效果较好。
一、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看图写话”的基础是要学会观察,这是进行“看图写话”的重要条件。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对图画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写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重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封面的图画为例,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我把这幅图制作成课件演示,第一步,先放映绿树成荫的画面,提示学生,看见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好词,能用这些词说一句或几句话吗?第二步,再放映鲜花盛开的图画,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鲜花的图画说出来。第三步,把这两幅图画合起来,指导学生要把画面的内容说清楚,不能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说,即“从远到近”的顺序,先说远处的山林,再说近处的花草。第四步,出示人物植树的画面,这也是按顺序观察,即“先景物后人物”的顺序。教会学生观察顺序,在头脑中形成总体的印象,再抓住细节观察,最后再回到整体画面,这样看图就不再是件枯燥和困难的事情了。
二、启发学生思考,充分发挥想象
三、理顺思维,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从想象到写话,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口头表达。低年级学生表达时,往往缺少条理,不连贯,所以我们要重视“看图说话”的教学,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通过口语表达的反复实践,为后面的写话打好基础。通过启发学生想象,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展现出来。在说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要有开头,有结尾,语句要完整,条理要清晰,并能按一定的顺序来说话。在这个环节中,可以先找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做示范,然后再让其它同学仿照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鼓励学生用词准确生动、想象合理等独特之处。这次看图说话过程中,一个学生在说话时说到了“春姑娘给神州大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装”,还有的学生说“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今天我们种下一棵小树苗,几年,十几年,这里将变得青葱翠绿。”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语句,我满腔热忱地表扬学生:“你说的句子真是太好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其它同学也都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进而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动笔写话,完成最终目标
学生把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头表达的东西转化为书面文字,这是“看图写话”的最后一个过程,也是“看图写话”的最终目标。通过以上的层层训练,再来写话就得心应手了。此外,要提高“看图写话”的质量,还要注意平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积累好词佳句,经常进行词语、句子、片断的训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