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作文教学,主要表现为两大痼疾,一是教师批阅周期长,反馈不及时;二是学生为应试而写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难以个性表达、自由表达。“微写作”因其主题集中,目标清晰,要求明确,可以纾解学生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微作文”因其篇幅短小,文字简练,微言大义,便于师生快速批阅,及时高效反馈,缩短作文评价周期,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性。更为有益的是,时事素材“微写作”为学生引入了灵动的活水,打开了宽广的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把学生从为任务为写、为应试而作的被动写作状态中拯救出来,把学生从粘贴复制、机械模仿的僵化训练和套版反应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言语空泛、虚情假意的精神世界中唤醒回来,使学生养成“交际写作”、“情境写作”的写作意识和习惯,最终达成“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课程目标。“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最高追求”,时事“微写作”不失为让作文教学回归心灵和自由,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的有益探索。
4.情感教育,积重难返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背离学科特点,空洞说教过甚。部分语文教师忽视学科特质和规律,过于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把语文课上成了高大上的思想政治课,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泛语文”、“非语文”、甚至“反语文”的畸形轨道。语文教学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缺少语文读写活动的依托,而进行生硬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不但语文学科的本体地位荡然无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亦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漪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二是漠视本体素养,偏重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部分教师却剑走偏锋,执其一端,只见”育人功能”,不闻“语文素养”。教学中淡化语文学科本位,强化人文精神培育,忽视对学生语文兴趣爱好的引导,忽视对阅读写作情感的熏陶,忽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人格、语文与人生内隐价值关系的存在,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头重脚轻的“去语文”现象。
时事素材“微写作”能让学生在观照世间百态中体察人生和社会,自由表达,独抒性灵,在生活体验、写作体验、快乐体验中激发读写的兴趣,培养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树立辨真假、识美丑的审美情操。
二、“微写作”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训练
7.书写心得:阶段性“微写作”结束后,由每一位学生在“微写作”聊吧(专用笔记本)畅谈写作的心得体会,为下一阶段的“微写作”收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8.跟踪对比: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和班级,从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作文竞赛、应试成绩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从学生层面比对、检阅“微写作”效果。
三、成果效果综述
1.总体概览:大社会媸妍毕现映照百态人生,微作文善恶尽书张扬澎湃才情。“微写作”自去年10月起笔,至今年5月结束,历时8个多月,加上中途及后期辛勤的修改编辑,可谓呕心沥血,旷日持久。在20余节课的写作中,两个班112名学生总文字量累计达50万字,师生共推荐优秀作品170篇,其中文科60篇,理科110篇,两班共有80多人上榜。时事素材“微写作”极大地调动了大多数同学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审题立意、分析说理和快速作文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3.效果呈现(教育层面;学生感言)
(1)语文教育层面
③时事“微写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④培养了学生“微思考”、“微表达”的意识和习惯,提升了议论文写作和快速作文的能力。
⑤在理性思辨和个性表达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品质和能力得到了历练。
⑥以时事“微写作”为平台的审美教育,促进了师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刻思考和认识的同时,师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培养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学生感言节选
①文科学生留言
“抢红包”大战,不仅能为我们的沟通搭建新的桥梁,也让我找到了“低头族”的病源;将心放养在终南山的刘景崇,让我明白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得到内心的宁静;而反观于艳茹的“抄袭门”,我看到了学术界的腐败和浮躁。
——————蒲欢
其实相对于作文来说,大家更愿意写“微作文”。当然,不仅是因为它要求的字数少,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暂时摆脱应试作文的桎梏,写一些发自内心的东西。
——————卢帅
——————周晓青
对于训练学生练习“微作文”的尝试,我认为是成功的。倘若我大“微作文”能够发扬光大,推广至全校,乃至全市、全省、全国,想必能给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祖国培养出一批有独立见解、有真知灼见的新青年。
—————杨嘉伟
小微写作二十期,影响人生二十年。
—————龚楸舰
……………………
②理科学生留言
见微知著,正如“微作文“一样,二十个微小的社会缩影,折射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看似平常的话题,往往能激发出人们心中的正能量,引导人心向善,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杨蓉蓉
“微写作”是语文课堂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使我们视野开阔,思维更加思辨。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这里得到升华。新鲜的事件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我们的写作兴趣格外高涨,学习语文的热情溢满心田,向老师,向“微作文”致敬!
—————贾龙玉
若干年后,回顾高三语文课堂,可能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二十期“微写作”。笔下倾泻而出的文字,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呐喊,是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期待。读不尽的人生,诉不完的真情,伴随我们走过生命中最紧张、最充实的难忘时光。
——————杨斯羽
学生并非只应“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我们必备的语文素养。“微写作”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得以放松,在写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不少素材。“微写作”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程鑫
曾经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不会写议论文,也不会对它产生什么兴趣,但“微作文”改变了我的想法。头一次体会到了由心而生的议论的快乐,令我感到无比惊奇。
——————陈明江
而立回头望弱冠,悲交欢,喜忧半。“微写”年华,铸就梦绚烂。文田摘取千钟粟,同成长,情难忘。
——————苏泽玉
附录:“微话题”及“微作文”展示
1.“微写作”材料及话题(20期)
(1)学生节前未送礼,教师飚脏骂一节。
(2)女婿荣获诺贝奖,标语引来吐槽声。
(3)女友学历非本科,男子悔婚上法庭。
(4)汶川抗震小英雄,今朝诈骗陷囹圄。
(5)见义勇为被顶替,表现不好遭除名。
(6)北大退学读技校,皆因父命违本心。
(7)吃狗护狗不相让,谁是谁非爆争论。
(8)教师文革背奸案,学生告白系诬陷。
(9)游客航班扰秩序,国家介入引争议。
(10)手术台旁留自拍,医生护士被处罚。
(11)亲生女儿做裸模,画家父亲遭诟病。
(12)星云传道大学门,教授头衔被质疑。
(13)过年鞭炮禁与放,各执一词观点殊。
(14)“红包”大战除夕夜,是非喜忧难评说。
(15)游客赴日狂扫货,热销马桶系国产。
(16)北大博士涉抄袭,学位被撤怒申诉。
(18)百万年薪不动心,男子布衣隐山间。
(19)清明祭品花样新,传统时尚难取舍。
(20)背母上学道德范,变性女儿梦终圆。
2.“微作文”品鉴
广东男子放弃百万年薪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名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谈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终南山自古是著名隐居修行之地。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你对刘景崇的隐居行为有何看法?
何妨吟啸且徐行
李青岚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一首诗中写道“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放弃灯红酒绿的生活,隐居世外桃源的大山,不是心之所向便不会由衷的快乐。刘景崇,我敬佩你的归隐!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每天面对雄壮的终南山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同的感悟,或关于山川自然,或关于社会人生。不需要为名利再烦恼,也无需再为快节奏的生活东奔西走,这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只属于自己的生活!鸟瞰群山,环视苍穹,心怀也会异常宽广吧坐禅沉思,练字吟诵,心境也会异常超脱吧每日清斋小菜,乐此不疲,简单的生活与世隔绝,却又悟得人生大道。
世人苦被名利累,何妨吟啸且徐行。悠然隐居终南山,红尘无扰心自清。
尚修不上山,心远地自偏
曹凤林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我现在就要动身走了,去茵尼希福利岛,用泥土和枝条,建造起一座小屋;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在林间听群蜂高唱,独居于幽处……”古今中外,多少洋溢着诗情的人渴望潇洒一生,脱世绝俗,又有多少人或因疲倦或因绝望隐世离尘,寓心山水,然而身处孤独,并非真正羽化,唯有云水禅心,才能心远地自偏。
刘景崇的行为,不过是世事倦怠,寻一处清闲。他纵然能够抛弃百万年薪,常住终南山,却不重视身心修炼,企图用环境的改变来净化心灵,这样的行为着实可笑。如果一味的追求山野生活,而不安顿好自己狂躁的灵魂,隐居也无济于事。
只要注重心灵的修养,即使不去瓦尔登湖畔,结庐在人境,也能够心远地自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2002.
4.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
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8.
5.王栋生.培养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J].语文学习,2011(4).
6.韩宝江.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