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创新不问“出身”,确立了一种“效果导向”,以创新能力、创新担当、创新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
2、抓创新不问“出身”,体现着科学思维的多元与包容。
3、抓创新不问“出身”,还需要真正形成不问“出身”的制度环境。
4、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5、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6、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满分金句
1、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2、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3、梦想有多远,前行的步伐就能迈多远。
4、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5、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
满分题目
《抓创新不问“出身》
《弘扬科学家精神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保护知识产权,让创新蔚然成风》
满分段落
(一)
让我们为这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点赞!尤其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30后”院士,他们青春昂扬、学有所成之时,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求才若渴之际。他们义无反顾地为共和国科技事业奉献了一生,为中国在航空工业与核能领域的赶超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人民网)
高考角度:爱国奋斗,青春奉献。
(二)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三强,在空难时舍身保护数据资料的郭永怀,隐姓埋名二十八载、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这些名字,如灿烂群星,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他们的青春年华、赤子之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凝聚起无穷的力量。(人民日报)
高考角度:淡泊名利,爱国奉献。
精彩时评
慷慨解囊的科学家,让人肃然起敬
有一种慷慨的背后,蕴藏着旁人无法想象的节俭:“布衣院士”卢永根,家里挂帐子用的是竹竿;“钢铁院士”崔崑,一件夹克穿了30年。但他们却数次捐出几百万、几千万的大笔积蓄,用于支助科研,奖掖后学。这样的慷慨,在令人肃然起敬的同时,还格外地让人心疼。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10月28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向中国船舶七一九所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以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至此,黄旭华院士几乎已将个人所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奖金逾200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用于国家的教育、科研及科普事业,此捐赠消息曝光后,“钢铁院士”崔崑、“布衣院士”卢永根、王振义院士、钱七虎院士、刘永坦院士及四川大学刘进教授等科学家群体也浮出水面。他们都曾捐出百万到上亿元的大笔积蓄,支持科研、教育、扶贫等事业。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科学家精神。
与这些科学家捐赠时的一掷千金、慷慨倾其所有相比,报道中卢永根院士、崔崑院士、河南农业大学王泽霖教授等人的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寒酸。他们住的是数十年的旧楼,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平时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在他们心中,“钱只有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才有价值。”
这种“贫穷”与“富裕”的对比,贯穿了这一代科学家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身处旧居,身着旧衣,也改变不了他们潜心向学的钻研之心。当金钱用于自身,一粥一饭、块儿八毛都不能浪费;但只要社会需要、科研需要、培育科学接班人需要,他们是最慷慨的捐赠者,可以不图回报地无私给予。这是超然于物质之上、名利之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代科学家“金钱对我没有吸引力”的精神写照。
这样的捐赠,捐出的不仅是金钱而且是一种精神,捧出的不仅是财富而且是一颗赤子之心。古往今来,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和传承。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这是对科学崇高精神的深切呼唤,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与担当,这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价值追求弥足珍贵。(陈江)
经典习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成功带回了月球的土壤样本。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翻出了16年前的一张报纸。结果发现,整个探月计划,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叫“绕”“落”“回”三步走。但是,假如你回到16年前,看到这个新闻,你会怎么想?16年,好遥远啊,谁知道这16年里会发生什么?还有多少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就在此后的16年里,整个计划被严丝合缝、半点不差地执行着。2020年底,计划完成。有人认为,先制定计划,再分解任务,是实现目标的可靠途径。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议论具有针对性,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不少于8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