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星闪耀,又是一年感动时。2023年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获奖人物揭晓。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为: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这些名字不仅有榜样意义,其事迹和精神品质更是绝佳的“主旋律”类作文素材。
【事迹】安徽省阜阳市的种粮大户徐淙祥,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安徽省的“麦王”。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回到家乡。而决定回家乡当农民的决定,与他的大伯有关。那一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在病床上面对前来探视他的侄子,许久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去世了,这件事给了18岁的徐淙祥很深的刺激。
【颁奖词】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l适用主题:心怀天下、中国饭碗、实干、老黄牛精神
实干精神主题语段素材:
业绩是干出来的,奇迹是干出来的。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太空出差”创造历史,“中国饭碗”端稳端牢,“国之重器”砥柱中流,中国建造遍布大地,核心技术加快攻关,生态文明引领潮流……共和国的大厦由一块块砖垒起来,历史性成就靠撸起袖子干出来。党和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干兴邦”正是新时代奋斗者面向未来给出的最有力宣示。
——摘自人民日报仲音:伟大成就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事迹】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
陈清泉是在第三代华侨家庭成长的。幼年经历的动荡时局,让陈清泉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1953年,16岁的陈清泉回到了祖国怀抱。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工业化进步贡献力量。
1982年,在香港任教的他预判出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以此为研究方向,希望帮助祖国抓住机遇。他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学科。他撰写的专业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20年前我当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句话,中国要成为电动车王国,现在已经实现了。”陈清泉如是说。
【颁奖词】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l适用主题:中国制造、超车赶跑、报效祖国
【事迹】在苏州吴江区平望镇的一家相册工厂,这里的43名员工中,有30多名是残疾人,老板陆鸿也是一位脑瘫患者。就是这样一家残疾人居多的工厂,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营业额不降反升。
江苏小伙陆鸿,幼时因病导致脑瘫。埋怨过、消沉过,但不愿成为家人累赘的他,开始摆摊、开店、学影视后期,练就一手绝活。2017年,2017年,在吴江区残联的帮助下,陆鸿开了相册工厂,开始吸纳残疾人就业。他的工厂招人,残疾人优先,这都源于陆鸿的一个心愿,他就是想证明残疾人是有用的。相册厂的员工说,因为说话交流困难,找工作很困难,我才来两个月。只要我不会的,他都会教我。我目标肯定想跟老板一样的,想做一个老板,和他一样帮助更多人,我有自信。如今,他的工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颁奖词】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l适用主题:励志、改写命运、奋斗人生
【事迹】“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扶贫专家,正是《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人物——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
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有成百上千的当地居民,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着他。因为正是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农民种蘑菇的难题。
为解决“种植食用菌就必须砍树”的世界级难题,他无数次试验,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为科研,他的亲弟弟倒在了菌草栽培的一线,林占熺也在常年奔波中差点遭遇意外……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脱贫致富提供了方案。
【颁奖词】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l适用主题:脱贫攻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事迹】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
他们是老师、院士,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天文、物理、文学、美学,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还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
读懂“银发知播”的内心,我们或许会明白,他们身上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经年之后,网友们或许会淡忘在直播间里学过的知识,但爷爷奶奶们的那份执着和自信、积极和热情,应该不会被时光轻易抹去。
【颁奖词】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l适用主题:知识的力量、传道受业、执著
“知播”主题语段素材:
“感动中国”获奖信息推文下,网友们赞叹“这群爷爷奶奶真酷”“这才是最值得追的up主们”,字里行间不乏对“银发知播”何以令人感动的生动诠释——人们感动于职业生涯已画上句号的老人未被数字鸿沟吓退,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为知识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感动于有这样一群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贡献价值;感动于在扎实功底和丰富阅历的加持下,“银发知播”们的课堂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和感染力;感动于这一群体不求利益、不问回报,一门心思将传授知识进行到底的无私与热忱。
——摘自工人日报,原文标题《“银发知播”:感动我们的是那旺盛的生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