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宇宙大爆炸的火球有些像核爆炸的火球,但核爆炸的火球热量在一小时、一天或一周内就会消散开来。相比之下,大爆炸的热量就无处消散了,只能在宇宙中徘徊。事实上,宇宙里也只有大爆炸的产物。时至今日,大爆炸遗留的热量仍充满宇宙,围绕着我们。在过去约140亿年的膨胀中,温度已然冷却下来,大爆炸再也无法发出可见光,只能释放出一种不可见的光,即微波辐射。
微波对你而言一定不陌生,它被应用于加热食品、手机通信、传播电视节目等领域。如果你用过老式电视,当你切换频道时,中间会有画面停顿现象或者雪花出现在屏幕上,约1%的画面停顿和雪花可能来自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这些微波在被你家电视天线捕获之前,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约140亿年,上次它们接触到的其他事物是宇宙开端的那个火球。
但是,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都会发出微波,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大爆炸发出的。这正是1964年新泽西州霍姆德尔的两位科学家阿尔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碰上的难题。这两个人被巨型喇叭状的微波探测器吸引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他们想用探测器研究天文学,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由于他们预测该气体微波十分微弱,所以首先他们要测量其他微波源,如近处的树木、建筑、天空,甚至是探测器本身。然后他们再将这些干扰源剔除,剩下的可能就是需要的微波信号。
最后,两位天文学家将目光锁定在两只鸽子上。它们在探测器狭窄的底部建了个鸟巢。因为探测微波用的电子设备也固定在“喇叭”的底部,而这些设备会散发热量,所以鸽子们选择了这个舒适温暖的住处,这是在新泽西州度过严冬的最佳住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鸽子们在微波探测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电介质,即大家熟知的鸟粪。那么,是不是鸟粪发出的微波造成了这稳定的背景噪声呢?
两位天文学家捕获了鸽子,还附上推荐信把鸽子送往别处安家。然后他们穿上长筒靴,拿着扫帚钻进“喇叭口”里收拾干净鸟粪。但是结果与他们的预期相反,稳定的背景噪声仍旧存在。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由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微波辐射与绝对零度以上2.726摄氏度发出的辐射相匹配。“大爆炸余晖发出的微波辐射与你家的微波炉发出的微波一样,只是能量低得多,”史蒂芬·霍金这么解释道,“不过,用它来加热比萨的话,只能加热到约零下270摄氏度。呃,这连解冻都不行,更别提烹饪了!”
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证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从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人问,那两只鸽子后来怎样了呢?鸽子有归巢的习性,所以它们又飞回霍姆德尔探测器了。没办法,就只能把它们处理了。但是,它们的鸟粪却名垂科学史,广泛流传在各种天文学著作中。这个乌龙事件应该是科学史上对鸟粪最大的一次误会。
(摘编自〔英〕马库斯·乔恩《宇宙大爆炸的余晖》,孔令稚译)
A.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热量无处消散,至今仍然围绕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到。
B.老式电视切换频道时会出现画面停顿现象,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
D.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大爆炸的余晖发出的不可见的光,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
A.宇宙大爆炸发生在大约140亿年前,因此由大爆炸产生的微波也已经在宇宙中飘荡了大约140亿年。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到贝尔实验室工作,是为了利用这里的微波探测器探测疑似围绕银河系的超冷氢气。
C.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与宇宙大爆炸有关的研究,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提供了契机。
D.史蒂芬·霍金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持否定态度,因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本身的能量不值一提。
3.对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过程,下列语句中概括最恰切的一项是(3分)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C.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D.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4.文中用较多篇幅写到有关“两只鸽子”的事情,有哪些作用?(4分)
5.对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完成的科学发现的意义,诺贝尔颁奖机构评价为:“使人们有可能获得很久以前宇宙诞生时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请结合本文内容,解释这句评价的含意。(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见麒麟哥舒意
1.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2.“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3.“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4.“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5.“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
6.“我只知道教书。”
7.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8.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
9.“夫子在看什么。”
10.“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
11.“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12.“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
13.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14.“'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
15.“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16.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
17.“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18.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
19.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21.“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22.“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23.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
24.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
25.“我又见到麒麟了。”
26.“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
27.“可现在是乱世。”
28.“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29.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30.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31.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32.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
33.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34.“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
35.“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36.“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37.“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38.“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
39.“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
40.“一头驼鹿。”
41.“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
42.“一头白色的驼鹿。”
43.“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
44.“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
45.“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
46.“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47.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
48.“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
49.“从没见过。”
50.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51.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52.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53.“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
54.“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C.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
D.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
B.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D.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6分)
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符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指定位置。(3分)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符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14.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山行
唐·杜牧
家住白云山北,路迷碧水桥东。
短发潇潇暮雨,长襟落落秋风。
宋·罗与之
烟草凄迷露未晞,一筇①伴我立晴晖。
丹枫虽老犹多态,散作漫山野蝶飞。
【注】①筇:竹杖。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前两句空间跨度大,适度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诗人陶醉之情溢于言表。
B.罗诗次句,诗人倚杖观望,在晴天丽日的映衬下,愈发显得兴致勃勃,神采奕奕。
C.杜诗以“迷”字,折射出山景之美:罗诗以“迷”字,直接描绘出山景迷蒙之态。
D.两首诗都突出移步换景,强调以视角变化来切换所见风景,曲折有致,耐人寻味。
16.两首诗是如何表现山行者的情志的请分别结合诗的三、四句赏析说明。(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善于摹景,如“,”生动地描绘了江水之曲折、月色之皎洁。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所种的树生命力强、结果实多的秘诀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深山傍晚,崎岖小路,中年人拉着男孩缓行下山,边走边给他讲外面的世界……这是20多年前江西于都县仙下乡龙溪小学放学后的一幕。
当时,龙溪小学是一座建在海拔800多米山崖上的“云端小学”,上学、放学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每天放学后,护送学生下山回家成了语文老师方李长的日常。
方老师日日年年的护送为学生朱森林树起了精神标杆,“成为他”像一颗不经意撒落在朱森林心头的种子,生根发芽。
2011年,朱森林上大学,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毕业后回到了龙溪小学。两年后,方老师退休了。“孩子是村里的希望,我们的责任就是守护孩子们成长。”退休前,方李长的一句叮嘱烙在了朱森林心里。
“回到山里教书,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去看外面的世界。”朱森林说。
接力守护,越来越多的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回来了,他们捐款捐物,建设龙溪小学。原来的龙溪小学条件艰苦,仅有两栋砖瓦平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所以山下的老师都不愿意来。
如今,“云端小学”接上了“地气”。水泥路直通校门口;寒冬腊月,热水供应不间断;网络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选自《人民日报》)
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曲线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3分)
退休前,方李长的一句叮嘱烙在了朱森林心里。
A.当大家都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用科学,我们应对疫情就有了理性的压舱石。
B.钟扬各种各样的想法,就这样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C.“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D.那锣鼓叮叮咣咣,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方李长:
方老师:
他: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火爆全网。它的成功并非①,而是源于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长期积累。ChatGPT不仅能够写诗、写代码、写文案,甚至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其出色的表现,既让人赞叹,也不禁让人担心机器将会取代人工。
其实,()。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就属于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只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机械重复的话语、“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给人的感受实在是一言难尽。相较而言,ChatGPT能更聪明地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面对各式各样的要求,ChatGPT并未表现出②的窘态,反而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hatGPT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但它的横空出世还是让人有点③,有人忧心忡忡,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但这恰恰说明,(),而是材料的堆砌。随着机器自身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因此,(),不如聚焦自身思想的创新,让机器当好人类的“秘书”。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如果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文化产品就会同质化、低端化,很可能败下阵来。文化从业者应该意识到,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才能让自己的创作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0.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请以“文化产品”为开头将上面画线句重组,句中使用设问并体现因果关系。可适当增删词语,但句子要保持连贯。(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选自《小林漫画》)
要求:结合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决战高考模拟五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B项“这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造成的”错误。只有1%可能来自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微波辐射。C项“实际上这些微波辐射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错误。我们身边的微波辐射不是都来自于宇宙大爆炸。D项“温度仅为零上2.726摄氏度”错误。“绝对零度以上”不等于“零上”,原文是说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温度比绝对零度高2.726摄氏度)
2.D(霍金的话是强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能量很低,并不是否定两位科学家的发现)
3.C(据原文“科学家直到1965年才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且完全出于意外”可知,C项最恰切)
6.(3分)D7.(3分)B
8.(6分)“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
9.(6分)①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②“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③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④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
10.B、E、I(3分。每处1分。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符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
11.A(3分)12.D(3分)13.(1)同郡人宋冲一向佩服郭泰的德行,认为从汉初以来,没有见过和他匹敌之人,曾经劝他出来做官。(4分。每句1分)(2)你守寡而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而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4分。每句1分)14.聪明博学,高雅通达;明达知人,奖训士人;谦逊自知。(3分。每点1分)
补充:
13.(1)每句1分。得分点为“素”“以为”“匹”“仕”,其他词语如果明显错误则扣该小句得分。“匹”译为名词动词都可以。“仕”译为“致仕”不得分。
14.从“学识”“知人”“自谦”三方面作答,每方面1分。学生每一答案不能过于具体叙述,且主要话语是自己的即可(偶尔一二文中词语亦可)。
15.D('移步换景'错)
16.①杜诗使用叠词'潇潇''落落',分别将'短发'与'暮雨'、'长襟'与'秋风'关联,人景相融,形成双关,(2分)表现出诗人虽鬓发稀疏、独立风雨却沉迷美景、泰然处之的超然气质。(若答成'表现出诗人虽沉迷美景却遭遇风雨的凄冷感受与落寞心境',亦可给分。)(1分)②罗诗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将凋落的枫叶看作漫山飞舞、充满生机的蝴蝶,(2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老当益壮、洒脱乐观的浪漫情怀。(1分)
17.(1)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答案示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8.【解析】均为拟物。A.“压舱石”为比喻;C.“北京话”为借代;D.“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是夸张。
19.【答案】方李长:因为作品首次正式介绍人物,所以用全名;要符合新闻特写的真实性,所以用真名。
李老师:为了突出方李长与朱森林的师生关系,表达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他:第三人称,拉开朱森林与方李长的距离,凸显方李长在朱森林心中“精神标杆”的地位,表达朱森林对老师的崇敬。
【评分】方李长:“首次正式介绍”1分,“新闻特写”或者“真实性”,写出一个即可给1分;李老师:“师生关系”1分,“尊重”1分;他:“第三人称”或者“拉开距离”或者“'精神标杆’地位”,写出一个即可给1分;“崇敬”给1分。(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6分)
20.(1)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早已有应用)(2)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3)与其担心人工智能会替代人类工作(与其担心被替代)
21.①一蹴而就②捉襟见肘/应接不暇/左支右绌/顾此失彼③措手不及/猝不及防
22.【例1】文化产品因为一味跟风模仿所以会同质化、低端化。如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不败下阵来只有创新公众号:浙睿talk!
【例2】文化产品为何在人工智能这个“竞争者”面前很可能败下阵来是因为缺乏创新,一味跟风模仿,从而导致同质化、低端化。(设问2分,因果关系2分,未以“文化产品”为开头扣1分,符合要求的其它答案,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