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拓展;农村;语文教学;课堂空间
在我们国家,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何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第二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个由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第二课堂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一方面又与第一课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促使第一课堂不断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又激发着学生们的语文兴趣,训练其语文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1.1语文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能动的飞跃,语文第一课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有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语文第二课堂的容量则大得多。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如:学习的话剧《雷雨》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剧情的背景。这也只能让学生加强对剧情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组织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强烈,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在他们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2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课外交流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2拓展学生视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全方位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素材,学生时时都可以啜饮生活之蜜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1开展口头作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抑或社会都可以随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随时联缀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绍一件有趣的事、有启发意义的事、充满温情的事,叙述同学间的一段友情、一个误会、一场风波。而且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走进社会生活。记得有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孤儿,并培养了十多个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给老人家表示感谢。听了这个故事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同学们热情洋溢,痛斥这种不仁不义、无情的大学生。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开展词语积累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慢功夫去逐渐积累语言。这种积累过程尽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压力,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而且通过竞赛也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语接龙,缀词成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的另一种途径。记得去年清明节,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满山林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迎春花、杜鹃花姹紫嫣红。有的含苞欲放,羞涩地挂在枝头上,有的尽情绽放,袅娜地挺立枝头,似乎向人们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骄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娇媚极了,别有一种风致。此时,我就启发学生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看谁积累得多、积累的好。
2.3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而且课堂只是加油站,绝非语文学习的终点,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班还建立了图书角,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图书外,我发动学生每人为班级捐出两本图书。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读两本中外名著,书目以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我们还自费订阅了《读者》《演讲与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识》《现代中学生》等十几种报刊,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发学生的思维。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习惯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作为每个语文教师都明白学生要学好语文就要养成多读多写多看多记多思的习惯,否则,要学好语文就成了一种奢想。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缺少培养好习惯的具体做法,这就是当代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败教训,即重视“学什么”,忽视“怎样学”。我们都知道在中学里,语文学科总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有关祖国语文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行为习惯,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第二,与其他学科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他们逐步养成健康、高尚、完美的人格。“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在初中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现代公民来说将一辈子受益,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非下苦功扎扎实实地加以培养训练不可。下面就我几年的初中语文学经历,与同仁们就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这个问题,倾心交流,以求共鸣。
一、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写,在读写的过程中,学生均会遇到疑难字、词,仅靠课堂上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务必要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实际教学中,好多教师都明白这种习惯应当让学生养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却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要求督促与指导。其实,我们应通过一些具体的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比如,每篇课文的生字词,预习时就应让学生自己弄懂,课堂上教师抽查,抽学生读音释义,或板书于黑板上,形式不一,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养成查工具书,自己解决字音、词意等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这些具体的做法、要求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会读、不会写、不理解的字词就逐渐减少,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二、培养积累的习惯。
三、培养善思勤写的习惯。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思考对策
1.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1.1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1.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1.3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的出现,诱惑力很大,挑选走了农村中不少优秀生,使得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自然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1.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2.农村初中生作文对策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村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
2.1提高认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
2.1.3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作文为人类社会的交往提供较为完整和完美的服务。学生学习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能更好的传达信息、交流经验;述说事理、阐明见解;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形成能力、立足社会。
2.2激发作文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开发智力的动力。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都必须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
2.2.1明确兴趣在作文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是一种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挖掘。只有引导学生喜欢作文,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那么所有的写作活动都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赠送,我们的学生当然是乐意接受这种赠送的。这样,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是对自己心境最好的诠释,是自身一次完美的挑战。
2.2.3要克服畏难情绪,除了要激发兴趣之外,还需要做好以下四点:①作文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有事可写,有话可说。②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如何下笔。③要降低作文难度,减轻心理压力,把“作文”二字改为“表达能力作业”等。④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向他们介绍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典范。
2.3指导积累写作素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读书背书的过程中,只有善于厚积,才能簿发。积累包括语言积累,生活积累,道德情感积累。
学生习作有了素材,还用担心没“下锅”的吗?他们写作起来同样会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意识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基础。
2.4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
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快乐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4.1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5写作训练与实践观察相结合。
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具体题目。在作文训练的具体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出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循环往复的不变的流程,而代之以更加灵活的“开放型”的训练步骤。将作文训练放到社会、学习、生活的大环境中去,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与具体活动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用”而练习写作;或者是把作文训练干脆变成一项具体活动,在活动中,应活动的需要而完成一系列写作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在国外已经流行,限于篇幅,恕不介绍)这种“开放型”训练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中心”,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各种实际需要而写,激发了写作兴趣,强化了动机,其训练效果自然是很理想的了。
2.6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
总之,这是笔者对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存在问题及采用对策的粗浅看法,仅作引玉之砖,希望能引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