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起走近我们可爱的“国宝们”
收好壁纸
大熊猫携它的朋友们一起
祝您2024
可可爱爱、开开心心、一切顺利!
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
更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这是它们出生时的样子↓↓↓
别看它们出生的时候个头小,
成年后的体长超过1.5米,
体重超过100公斤,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还能长得更大、更壮。
生活在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都说大熊猫是“吃货”
竹子是它们的最爱,
仅喜欢吃的竹子就有20多种,
其中箭竹、拐棍竹、
冷箭竹、八月竹等分布面积最大,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大熊猫。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阿坝卧龙建立。从这顶小小的帐篷开始,卧龙一步步成为大熊猫科学研究的大本营和大熊猫种群稳定的保护者。卧龙的大熊猫,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影响着全世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虽然看起来憨憨的,
其实它们身手不凡。
不仅爬树功夫十分了得,
还是游泳健将、涉水高手。
过小溪时,它们会小心地
踩着河底的石头,慢悠悠通过;
而遇到大河时,下水游泳也是轻车熟路。
大熊猫偏好由上层乔木、下层竹林和灌草组成的疏密有致的栖息地。它们身手矫健,可以自如穿越这样的植被系统。摄影雍格
然而,这种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
800万年的可爱动物
曾一度濒危,
甚至陷入野外种群灭绝的风险。
得益于生态修复和科学保护,
如今无论是圈养还是野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都得到了恢复性增长,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
已经从“濒危”降为“易危”。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
增长到1864只,
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
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
它们的栖息地
也进入了国家公园时代。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秋季风光。大熊猫国家公园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物种丰富,是世界著名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国家公园从东北向西南绵延,被誉为“大熊猫生态走廊”。国家公园内拥有野生大熊猫1340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量的71.89%。摄影陶剑
在中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挤压碰撞,
形成了广袤的高原和连绵的山脉。
这里山高谷深,河流与森林相伴,
植被垂直带谱明显,
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也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瓦屋山,位于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境内,是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平顶桌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1号碑”落户于此。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管理分局供图
游客在瓦屋山参观游玩。摄影徐讯/人民画报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
野生大熊猫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分布在野外的红外相机
频繁监测到大熊猫的踪迹。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一只野外大熊猫在树洞里玩耍。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管理分局供图
在卧龙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的白色大熊猫。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如果将保护大熊猫
比作是在自然界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那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大伞”之下,
万物生灵得以安然栖居。
四川羚牛、川金丝猴、
绿尾虹雉、灰冠鸦雀、珙桐、杜鹃花……
都是大熊猫的小伙伴。
它们相互依存,
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
和其中的生物多样性。
绿尾虹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大型雉类。主要分布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寒湿型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好多陡崖、灌丛茂密的环境。求偶季节沐浴在晨光下的绿尾虹雉雄鸟,羽色如彩虹般熠熠发光。摄影张华
红腹角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鸟的羽色非常艳丽,头顶上生长着乌黑发亮的羽冠,羽冠的两侧长着一对钴蓝色的肉质角,精巧而美丽,项下还有一块图案奇特的肉裙,色彩绚丽而富于变幻,两边分别有八个镶着白边的鲜红色斑块,中间在黑色衬底上散布着许多天蓝色的斑点。摄影高华康
戴胜,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古代,“胜”是一种女性的头饰,而戴胜这种鸟头顶的羽毛,也像是戴了一个胜。中国古代有许多赞美戴胜的诗句,如唐代诗人贾岛《题戴胜》中就写道:“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白鹇,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被称为“林中仙子”。《禽经》记载:“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因此宋代李昉称其为“闲客”。唐代李白钟爱白鹇,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清代把白鹇作为五品官服的图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小熊猫,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拥有鲜艳亮丽的红色毛发、长长的九道环尾巴、圆圆的脸蛋,还有极具个性的耳毛。小熊猫是食肉目动物中的素食者,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它们与大熊猫一样,偏离了祖先肉食的习性,以取食竹类为生。作为第四纪冰期的孑遗动物,它们是喜马拉雅山脉至横断山脉一线特有的、喜温湿而又比较耐高寒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动物学家的物种描述中,小熊猫最早的名称叫“熊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四川羚牛,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角呈扭曲状,又称扭角羚。它们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喜欢集群生活在海拔1400米至4300米的高山森林和高山灌丛中,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摄影邓建新
雪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习惯活动在海拔4000米至5700米的林线之上和雪线之中,栖息在开阔的高山草甸与险峻的流石滩上。大熊猫则习惯生活在海拔3500米林线之下,常栖于植被茂盛、竹林生长良好且环境隐蔽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雪豹如同“睡在大熊猫上铺的兄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亚洲黑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的胸部有醒目的白色新月形斑纹,体型比棕熊稍小,体重约在120公斤至160公斤,个别体重可达200公斤。主要在夜晚活动,善爬树、游泳,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水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大熊猫”之称。水獭主要生活于河流和湖泊一带,尤其喜欢生活在两岸林木繁茂的溪河地带。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是我国最容易见到野生水獭的栖息地之一。摄影邓建新
川金丝猴,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丝猴分为五种,有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川金丝猴长相可爱,面部为蓝色,鼻孔向上仰,全身覆盖着柔软的金色长毛,最长的可达十几厘米。川金丝猴有着超强的弹跳能力,能够在树上穿梭自如。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供图
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因为花开时,巨大的白色花朵随风摇曳,就像一只只白鸽站在枝头,振翅欲飞,又被称为“鸽子花”。珙桐和大熊猫一样,是数百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生物,被誉为“植物大熊猫”。摄影罗利俊
独叶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棵植株只有一片叶和一朵花,结构独特而原始,是起源于6700万年前的孑遗植物,见证了喜马拉雅的造山运动,主要生长在海拔2750米至3900米间山地冷杉林或杜鹃灌丛下。摄影宋心强
独花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一棵植株只长一片叶子,只开一朵花。野生兰科植物是对生存环境要求较为特殊的植物家族,它们一般喜荫,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下、空气湿度大、腐殖质丰富的地表、树干及岩石表面。摄影邓建新
水晶兰,多年生草本腐生植物,全株没有叶绿素,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通常生长在山坡海拔800米至3200米阴冷潮湿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和其他腐生生物一样,从死亡的生物体内汲取养分。摄影汤开成
从20世纪60年代
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到开展大熊猫保护科研、
实施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程,
中国大熊猫保护成为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
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
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
从野外监测到精细化管理,
从科普宣传到生态管护,
一代代“守护者”们
为大熊猫保护奉献了青春与智慧。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监测巡护队的平均年龄约30岁,是目前四川保护地中最年轻、学历最高的监测巡护团体,在开展巡护、防盗猎工作的基础上,他们还发挥专业知识背景,开展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工作,用专业技术和梦想守护着大熊猫栖息的地方。荥经县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供图
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地处横断山脉东缘的邛崃山脉,海拔落差可达5000米以上,有着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带特征。图为2021年中秋节期间,科研团队在卧龙开展监测工作。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