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文化概论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05
1配电自动化工程的保护与控制技术
由于现实情况中,每个地区范围内、每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现实情况、空间结构布局各有不同,因此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实现策略也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与改进,从而确定最合理、最科学的配电自动化工程方案。如果配电系统中安装了断路器,那么该配电自动化系统中的线路故障检测与排除工作中,将需要断开配电系统出口的分段器;如果配电系统的尾端产生故障情况,则配电系统的中间部分和前面部分也将受到不利的用电影响;如果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同时安装了重合器和分段器,那么二者能够配合工作,便于线路故障的检测与排除。
2配电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结构分析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应用数字保护措施,设置子站点协助系统线路故障的清除,设置主站点,从全局上检测、处理系统故障,将配电系统线路网络中的故障区域与其他区域隔离开,便于线路故障的维修。
3配电自动化工程的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智能控制
通常情况下,配电自动化系统工程使用两种配电控制方法,一种是集中式控制配电,另一种是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前者可以理解为,在检测到配电系统线路故障后,故障信息将首先传输给主站点或者子站点,然后利用互联网传播技术,分析故障数据并得出配电系统故障的排除处理计划,并将处理决定反馈给配电系统中心处理器,实施故障排除。后者的作用方式为,取消了主站点与子站点的数据信息传播、隔离、开闸作用,转而采用构建分布式配电网络的方法,实现终端信息的传播,并能够从信息中检测、判断配电系统网络是否存在故障、及其所在部位,并在分析判断后,启动开闸、并闸的处理措施,将故障区域与其他正常区域隔离开,保证其他区域稳定供电的同时,便于故障线路的维修。在部分对配电自动化工程要求较低的区域内,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作用有限,采用后者的分布式智能控制配电,可以确保主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满足排除线路故障的维修需求。
(1)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功能。集成功能一方面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将电路网络的运行数据传输给配电自动化系统中心,构建起层级关联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3)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之间的集成。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需要对变电站进行监控,而且要对变电站出线分段器进行遥测和遥信和遥控。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采用如下几种集成方式。1)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与调度SCADA实现接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时接收调度SCADA转发的变电站出线的实时信息,实现变电站出线的遥测、遥信功能,并借助于地调向下转发遥控命令。2)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在子站处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直接进行连接,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变电站同时与两个系统通讯。3)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直接接管对66kV变电站的监控,所以变电站直接与配电主站通讯,由配电主站向地调SCADA转发数据。
当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综合自动化系统时,可以在后台与子站局域网直接互联,新建变电站更进一步可以将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后台与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子站系统合二为一。
(4)与配变监测、工厂抄表系统的集成。配变监测和工厂抄表系统处于系统底层,监测点多,实时性要求不高。一般先在底层按小区域联网,再通过配电监控系统主通道向主站转发。配变监测装置(TTU)一般可以先用RS485等现场总线互联或用音频电缆(双绞线)通过专线MO-DEM互联。可以有两种方法向上转发:一,通过安装在FTU处的通讯装置,以独立的通道向上转发,不与FTU打交道;二,将现场安装的FTU作为中转单元,它收集TTU的数据,并通过FTU通讯的主通道向上转发。在线路上使用光纤通讯时,往往在FTU处使用多通道的光端机,它不但可以传送FTU信息,而且可以用剩余的通道分别传送TTU的信息、低压抄表信息以及必要时的保护信息,这种情况下方法一更好。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在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配电自动化工程的应用需求也逐渐增多,有关单位与管理人员应当重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管理与维护,确保工业用电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健,张志华,张小庆.配电自动化主站的容错故障定位方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6(20).
[2]周绪磊.浅析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改造[J].通讯世界.2016(20)
[3]赵海应.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实现中小城市配网自动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主考学校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称
上午
(9:00-11:30)
下午
(14:30-17:00)
050105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福建师范大学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选考)00422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英语
(本科段)福建师范大学
00840第二外语(日语)050426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福州大学00975工程概预算
00701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福建中医药大学03052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03034药事管理学
03053中药制剂分析03050药理学(三)
03049数理统计
03047分析化学(二)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厦门大学00069国际税收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金融
(独立本科段)厦门大学
00079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00045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福建师范大学06011旅游学概论
00199中外民俗05034旅游地理学
06944中国旅游文化06120旅游专业英语
00197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06123导游学概论
00200客源国概况020213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集美大学
00207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福州大学05065项目管理法规
05066项目论证与评估05058管理数量方法
05060项目范围管理
05062项目质量管理05061项目成本管理
05064项目风险管理030203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厦门大学00281社区社会工作
06947犯罪社会学00282个案社会工作
00283社会行政
06948婚姻家庭00279团体社会工作
00284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中国福利思想00278社会统计学
00280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福利经济学040102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福建师范大学00399学前游戏论
00886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0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00882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福建师范大学
00459高等教育管理040112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福建教育学院00542文学概论(二)
071502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福州大学06053变态心理学
07048心理诊断07051学习心理学06059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02106普通心理学
*100805药学
(独立本科段)福建医科大学02087分子生物学
05524药用植物与生药学01757药物分析(三)
01759药物化学(二)
05522有机化学(五)01763药事管理学(二)
06831药理学(四)01761药剂学(二)
02051物理化学(二)050425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福州大学
05412专业制图
00688设计概论*020209旅游管理
(专科)福建师范大学01793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旅游市场营销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1521导游基础知识01792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旅游文化学03959旅游政策与法规030202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福州大学00266社会心理学(一)
00273社会工作实务00071社会保障概论
06097社会问题(二)00274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社区服务00272社会工作概论
06096社会传播学
050303公共关系
(专科)泉州师范学院
00638企业形象与策划050405室内设计(专科)福州大学00712建筑工程定额预算00706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00708装饰材料与构造00688设计概论082201#管理工程
(专科)福州大学02625现代企业管理(一)06135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02151工程制图02626现代企业管理(二)*100801#药学
(专科)福建医科大学02068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有机化学(三)
03027植物化学
03023药物化学
03033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药事管理学02911无机化学(三)
03024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药理学(二)02175分析化学(一)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改革
“旅游学概论”主要以国内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基础,系统阐释旅游学科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经济、旅游文化、旅游影响等方面的内容,是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系统接收旅游学科基础认识、宏观认识和把握旅游活动、全面了解旅游行业,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该课程教学的指向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依然有待提高。
一、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性
(一)、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学科基础入门课程之一,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效应。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产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旅游职业道德。
(二)、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实践证明,本课程的开设,对于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加对旅游业的了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符合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职业生涯顺利发展。
二、目前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因素受制于教材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现阶段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未能架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旅游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包括诸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环境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旅游学概论”的知识框架是以上诸多学科理论在旅游活动这一特有主题下辐射和积淀的结果。所以“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就必须全面反映旅游学科的全貌,而不能将其定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否则会导致教学内容知识缺乏、与后续课程无谓重复等问题;二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无法满足大学生对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旅游热点问题的了解与分析。
(二)、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即“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分重视教师的知识霸权和话语霸权,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呆板,缺少活力,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很大程度上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所以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呆板或缺乏灵活性和艺术性也是影响“旅游学概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简单地生搬教材,过多地采用“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另外教师教学语言未能体现旅游审美。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非常被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紧贴特色。强调职业化改革,改善教学困境
针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改变教学思路,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提倡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教与学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克服课时紧、借鉴少等现实困难,寻找适合学科与职业化教育改革和谐发展的路子。
(一)、教师是改革实践的主导
旅游学概论改革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但显然要求我们的教师对旅游学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都有所了解是不切实际的,或者只会变成都想了解却又都不甚了了,这便达不到我们改革的真正目的,所以:
首先,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想实现多面手是困难的,必然是有所侧重。可以考虑将教师有针对性的分配,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做相应的研究和调整,实现有限资料的最大化开发与利用。
其次,加强与各个系教师的交流合作,利于融入良好的专业氛围。教师要克服惰性,灵活思路,加强自我提高的压力,勇于接受和学习陌生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深刻体会专业实践与理论的联系。
(二)、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改革实践的前提
旅游学概论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将改革过程逐渐细化,然后一步步扎实地展开,以期达到坚实的改革成果。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特色。
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将这两个过程分开进行,即先进行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方向进行应用方面的学习。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在平稳方式下灵活的可操作性。
四、结语
旅游学概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挑战。要使改革走得稳健又卓有成效,有几个问题还是要重点把握的:
第一,改革不是对基础学科的忽视或压制,而是本着为更广阔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强调应用,忽略学科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改革要以学生为本位,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活跃学生的学习。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有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药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1药学概论校级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
2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燕山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是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推进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面向全校不同专业(除药学专业)学生的跨院、系的公共选修课,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药学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校选课药学概论学生人数限制为120人,选修的学生主要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工商管理、工业设计、会计学、经济学、材料物理是、金属材料工程等。
2.1课程的教学内容
2.2课程教学方法
3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结语
人们习惯于把审美的焦点集中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所以生活美所体现的是与生命关联的各种生命共同体。从居室美化到工作环境,再到城市文化景观公共艺术化,给人们提供生活安定、社会和谐的秩序感、以及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和生命的意境。
关键词:
艺术;环境设计;解决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理论课程。对于艺术生而言,理论性强的课程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满堂灌的授课形式对于感情丰富的艺术生早已行不通,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时“提出问题、保留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考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把某物看作是艺术,需要某种眼睛无法看到的东西,一种艺术理论的氛围,一种艺术史知识,这就艺术界”。环境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室内设计的学生,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处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会自觉不自觉的进行各种环境装饰。学生对环境设计艺术的提高首先要先增加理论知识,并且要增加对艺术作品的了解和理解;通过大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来影响学生在艺术上的认识;加大典型艺术作品案例的讲解熏陶来积累各种素材;运用模拟环境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情感。未来环境设计发展会呈现多种趋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注重文化内涵、地域差异化、不同设计领域的交融、艺术化等等。这些发展趋势都将系统的解决人类内心需求和现实之间矛盾的过程。
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个居室,大到整个城市,既有千百种不同的各具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有内在的秩序和综合的整体精神。环境设计做为一种综合的多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样统一与协调。例如;中式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常见的有“鱼”“鹿”“蝙蝠”等,原因是他们的谐音都有隐喻,代表着福气,情操和品行等等。这些自然物为中国人借物咏志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形象。在室内装饰中,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居住生活,有机的借助自然物、工艺品装饰,不仅可以获得无形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可获得美学的文化,美化了生活、也扮靓了心情。
当环境由众多的物体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室内空间环境,室内装饰就是美化室内空间环境,掩饰室内空间环境的缺点,突出其优点,使室内空间环境变得舒适、美观。室内装饰工程就是对有使用价值的室内空间环境的美化过程,是对各种装饰材料进行技术和艺术加工,美学修饰和艺术组合的再创造过程。室内装饰的美观同样表现在“内在美”和“外观美”。
室内装饰的“内在美”是装饰的本质,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根本所在。从构成室内装饰的材料质感上及各种造型体的集合中表现出来。同样,室内装饰的“外观美也如实地衬托出室内装饰的“内在美”。
有句话不是说:“不了解人类的过去,就不能够认识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对艺术来说:“不了解艺术实践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艺术活动的规律”学习艺术概论应注意结合自身的艺术体验。当今社会生活中,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艺术。例如视觉文化,它不单单是一个视觉的欣赏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全新的视觉文化领域里就要求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知识理论有一个全面的认知,通过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视觉艺术的优秀作品来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力。
结束语艺术概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艺术的概念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有感性的理解也有理性的认识。环境设计也正是在实践艺术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理解与掌握艺术概论这门课程。
[1]李萍.编著.《实用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关键词冶金工程质量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ReformTrainingModeltoImprovetheQualityoftheInnovativeTalents
ZHANGYuzhu,LIYungang,AILiqun,FENGJuhe,LIJunguo
(CollegeofMetallurgyandEnergy,HebeiUnitedUniversity,Tangshan,Hebei063009)
AbstractTakequalityengineeringconstruction,promotethedevelopmentofdisciplinesasthegoal,thisarticlesummarizesthemainworkofMetallurgicalEngineeringonreformtrainingmode,optimizingcoursesystemandstrengthenthepracticeteaching.
KeywordsMetallurgicalEngineering;qualityengineering;trainingmodel
为贯彻“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制定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我们以抓质量工程建设为手段促进学科发展。改革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提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抓质量工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已经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北省优秀重点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现代冶金技术实验室已建设成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时为河北省和唐山市重点实验室。冶金传输原理和炼钢学两门课程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优化课程体系,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冶金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其现展不再仅仅满足于解决某一工序节点上的技术或工艺问题,而需要站在整个“大冶金”工业链流程的工程科学高度,为此增加了一系列材料成型、金属材料、冶金能源、耐火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习环节将实习厂由原钢厂、铁厂、烧结厂拓展到钢铁生产全流程工业链厂,从而保证将专业教育延伸到钢铁工业主体产业链。
构建“4个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方向选修平台。各类课程共计208.5学分。
通识教育平台(必修、46.5学分,22.3%):纲要,基础,原理,概论;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军事训练。
公共基础平台(必修、59.5学分、28.5%):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物理化学等。
学科基础平台(必修、13.5学分、6.5%):冶金原理,冶金传输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
专业方向选修平台:(8分、42.7%,);由专业限选课(68学分,32.6%)和任选课(21学分,10.1%)组成。专业限选课设钢铁冶金方向和有色冶金方向两个方向课,限选一个方向。
钢铁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钢铁冶金学,钢铁冶金设计原理,有色冶金概论,炉外精炼,凝固理论,非高炉炼铁,专业英语,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有色冶金方向的专业限选课:轻金属冶金学,重金属冶金学,化工过程与设备,电化学,钢铁冶金学,冶金实验研究方法,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设计。
任选课由公共任选课(15学分、7.2%)和专业任选课(6学分,2.9%)组成。
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学15学分,具体要求为:VB程序设计4学分或者C++程序设计4学分必选一门,AutoCAD基础2学分;文学类课程2学分;经济管理类课程1.5学分。其它任意类课程至少选修5.5学分。
专业任选课:冶金反应工程学,近终型连铸,高炉喷煤,洁净钢与品种钢冶炼,冶金辅助材料,耐火材料概论,冶金环境保护,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文献检索,金属压力加工概论,冶金能源,冶金流程工程学,冶金史,金属材料概论,共计15.5学分,从中任选6学分。
2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鉴于国内钢铁企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和设备装备的差异性,为使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主体工艺设备、掌握工艺方法,近几年在唐山钢铁公司、唐山国丰钢铁公司、石家庄钢铁公司等省内稳定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又积极开拓了宝山钢铁公司、武汉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钢铁公司为专业实习基地。与唐山钢铁公司、邯郸钢铁公司建立了校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在冶金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设置三次专业实习(共10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15周,实践性教学总计76学分,占总学分的36%。近几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教学采用立体设计方案:安排实习周每周第一天在校进行课堂教学,利用所购买的《钢铁生产概论》、《宝钢生产技术》等多媒体教材和录像,通过课堂讲解与多媒体生产工艺设备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实习、课堂讲解、多媒体演示与生产厂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讲座相结合,保证了实习效果。
近年来,加强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在保证原每班两名教师的基础上,安排本专业研二研究生协助指导,有效加强了实习管理工作。
为客观评价实习效果和评定学生成绩,实习成绩采用平时表现、实习报告、闭卷考试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抑制了过去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评定成绩时,部分学生抄袭实习报告的现象。
3教学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为此,在注重教学体系与内容的相对系统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开放性建设;在相对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差异性教育建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体建设。在培养方案层面,构建了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外创新、社会实践、讲座与论坛、设计(论文)与专题等相对独立又立体交叉衔接的、逐步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注重工程素养与工程能力培养的传统上,加强了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以听课制、督导制切实改变教师授课方法与组织方式,考查目标由知识学习变为知识基础上的方法培养;授课方式由教师主体传授式变为引导式为主的启发式、研讨式、研究式、案例式;授课内容由照搬教材变为以教材为基本知识点的开放式。
(2)开设部分前沿性、综合性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近几年分别增设了非高炉炼铁、高炉喷煤、近终形连铸、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等课程。
(3)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开放条件,为学生自主课外创新科技活动和实验提供指导教师和必要的条件支持。
(4)鼓励学生自大三始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工作,并由教师提供工作补贴。通过实际科研课题锻炼、培养创新能力与工程能力。
(5)在专业课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毕业设计或科研论文工作,锻炼学生实际工作经验。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不断提高,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如邯钢板坯中心偏析的成因、唐钢结晶器优化研究、钢水覆盖剂的研究等,通过真题真作使学生受到从选题、开题到撰写论文的科研训练,并累计取得近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的研究结果与教师联名。
(7)为学生开设系列专题讲座涉及专业前沿、工艺技术研究、创新人格品质等。
4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实验教学是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自2004年来,充分利用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条件与开放管理的运行条件,全新构造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等多层次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体系。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纳入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课程,将研究性实验与学生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纳入学生科技创新学分。未纳入实验课程之中的实验由团队指定指导教师。完成的主要课题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推广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学生完成的自主命题科技创新实验有推渣机的设计、教室自动红外光控照明灯、超高导热纳米材料研制等。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冶金传输原理、钢铁冶金学、炼钢设计原理、炼铁设计原理、炉外精炼等全部主要课程自主开发了适于课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或网络教学与学习系统,所开发课件大多在教育部、学校组织的课件大赛中获奖。配备有本专业现场生产工艺录像与东北大学工艺教学多媒体动画课件。课程组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自主确定授课方式,可于课堂上实现传统板书、多媒体教学、工艺录像三者间的任意切换,并与现场观模与实习教学相结合,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近些年加大了融能力培养于课堂讲授之中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力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采用典型钢种冶金案例教学的品种钢与纯净钢冶炼课程、根据不同煤种,研究配煤、制煤、喷煤工艺、喷吹量与喷煤极限案例教学的高炉喷煤课程等。这些课程结合冶金案例,采用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提高了在特定冶金条件下,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工艺过程、确定工艺方案与工艺参数的基本能力。再如,非高炉炼铁、近终形连铸、生态冶金等冶金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前沿设备、工艺现状与研发历程、动态;近代冶金技术史教学使学生了解冶金技术发展、冶金设备与工艺改进的历史进程,掌握各历史阶段主要设备工艺的产生背景、研发过程、工艺特点、优势与局限,为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
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到各个教学环节与过程之中。在各个课程教学环节,注重以钢铁产业的历史进程观,研讨进程中重大工艺技术创新背景及其历史贡献,了解未来发展的前沿课题与现存问题,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知识基础上的方法论教育,代替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方法;以人文、科技、社会实践和专业拓展教育,代替狭义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人格;以实践教育为中心,加强工具教育、论文写作与表述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技能与动手能力。
有鉴于此,自2011年9月开始,本课题组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概论”课程组,在课堂教学中增设了网络教学环节进行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经过三年多的实施,初步构建起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三年来授课教师在实施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在全体授课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整理意见,对“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创新价值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思考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分析。
一“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价值
在传统教学之外,开辟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和形式,是“概论”课教学的创新形式和有机组成部分。运用网络进行“概论”课教学,就是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并辅以即时通信工具、FTP传输等技术工具付诸实施,其实质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概论”课教学,是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1]
同时,不可否认,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网络社会,大学生主体性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面临主体性丧失的危险。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影响,在各种思潮交汇碰撞的信息海洋,难以判断而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这些因素都对“概论”课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法提出了严峻挑战。适应网络传媒时代的特点进行变革和创新,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就是大势所趋了。
二“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三年改革探索,我们已构建起了“概论”课程的有效可行的网络教学模式,即:以省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的整体框架;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明确设定网络教学各环节的目标,师生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课程特性、教与学的需要、学科背景,进行调整、丰富和完善,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总的说来这一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这一模式还处于探索和应用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问卷数据的整理分析,当前“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改革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见表1)。
第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不健全。“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以网络资源的特性为支撑的教与学,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网络资源为课程材料,以利用其便捷、海量的信息优势;二是以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以充分利用其信息技术优势。也就是说,网络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以成熟稳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本课程的网站建设还有很大不足,比如: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集中在优秀资源不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链接不确定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约有58.8%的学生表示课程网站对网络自学帮助较大,而有67.6%的学生认为强大的搜索引擎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自学。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支撑、资金支持和人才保证等要素,而单纯依靠“概论”课教师去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全面推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还有一些实际困难。正是由于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技术支持者与实际使用的师生相脱节,从而导致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第二,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网络教学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中存在建设与使用相脱节、教师与学生不同步等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教学平台的静态建设多,平台的动态管理少。目前对于网络课程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是依据国家和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方针政策来设置的,网络立体教材、网络教学方法、课程活跃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是考核的重点,但评定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如何进行量化、细化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网络教学更加规范,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多限于课程学完后的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在诸如讨论、小组辩论、社会调查等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则相对匮乏。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自学过程中,只有约18.7%的学生表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并争取拓宽学习,约有40.1%的学生表示能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约有32.4%的学生表示基本能够完成学习任务,而约有8.8%的学生表示出于取得学分的需求,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
三“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概论”课网络教学模式改革在今后的发展完善过程中需要着重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提高教师的网络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提高“概论”课网络教学的效果,实现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就需要任课教师掌握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多的知识,具备更高的网络素质。只有既懂本课程专业知识,又熟悉网络技术的“复合型”教师才能将互联网技术灵活并有效的运用于教育中。而现在,由于学科专业背景的差异和技术上的知识储备不足,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并不能得心应手的开展工作,面对学生提出的网络技术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求助于专业技术人员。为此,一是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使教师能够有效的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二是教师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把握网络焦点,恰当的运用网络话语,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学工作。
第二,丰富网络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是人机交流与对话。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与完善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特征,教师发挥作用的形式由显性变为隐性。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传授知识的“教本”,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读本”,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的工具,而是用来创造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好的网络资源对网络课堂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和学习评价都提供了丰富多彩、操作性强的平台。因此,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当前改革开放现实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反应社会热点问题。[3]同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政治意识的认知状况,教师应及时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拓展与展示,增强“概论”课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
第三,注重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虽然网络教育具有资源共享性、不限时空性、多向互动性等优势和特点,虽然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不可否认,面对面的传统教育方式仍是“概论”课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法。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有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理论体系较为完善,对于“概论”课这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强的课程的教育教学是很有效的。二是网络教学自身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目前各课程的网络教学普遍缺乏对诸如认知理论、教育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并且网络在提供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也难免会有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健康发展。[4]当然,所谓传统教育模式并不是单调乏味的教师“满堂灌”,在“概论”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和借鉴多种教学方式,比如“翻转课堂”、PBL等模式,在理论灌输中有机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增加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凸显学生主体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教育影响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概论”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改革应注重网络教育和传统教育二者的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第四,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联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要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通过资源的整合,共同提高,从而真正发挥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为此,一方面需要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的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因此,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化建设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课程间加强合作,突出特色,有效配置资源,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加强互补,又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概论”课程的改革也要拓展校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与建设较成熟、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的联合,并与其它高校的学生直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增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推动“概论”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发展,也便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宁.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设计的整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4).
[2]房尚文.网络传媒时代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新闻知识,2010(6).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国宝档案蒙阴的“布达拉宫”高原圣殿布达拉宫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教学设计走进天堂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觐布达拉宫生成记永远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美容”布达拉宫的管家朝圣布达拉宫浪淘沙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与罗布林卡布达拉宫金铜佛像精萃向名家挑战—布达拉宫布达拉宫的觐见《布达拉宫》教学片段及点评新疆的“小布达拉宫”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3,04,21.
[3]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4]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5]刘海涛.物联网技术应用(2011,11重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
[6]秦毅,彭力.基于RFID的超市物联网购物引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
[7]邓宏.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8.
[8]胡清,詹宜巨,黄小虎.基于RFID企业物联网及中间件技术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1163063)资助;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210694015);自治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CX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边巴旺堆,男,藏族,大学工学院电子信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藏文信息化、物联网。
关键词: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英语专业;教学方法
一、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二、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问题
(一)找准课程定位
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选修课,因而在授课难度和深度上应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另外,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这一课程的定位应是重在导入而不是研究。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全部的学问,却可以在他们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将这个学科专业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他们,用这些作为媒介和载体,来掌握科学方法。”[5]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是让学生对世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以一种宏观、开阔的视野、思路、观念、方法来欣赏、研究文学,形成比较的意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基本素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三)慎选课程内容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2]陈,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J].外语教学,2016(1).
[4]张喜华,刘雅倩.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
一、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师培养的问题
通观国内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近年来文艺学教学界的主要兴奋点和着力点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1)是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造,(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3)课程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变革,(4)课程群建设成果的固化与教材建设。以上几个方面确实是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中之重,应该加强。但在近年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我们太过集中于课程群的内涵建设,导致只见独立于教学活动主体之外的课程内容、方法、手段与教材的建设,而忽略或者遗忘了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这一重要的“人”的因素的建设,以致在课程群建设中,只见“物”而不见“人”,这就是说,只见课程内容与教学条件的建设,而不见教学活动主体的建设。
在我们看来,教师在课程群建设中至关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了课程内容的理解者、阐释者、建构者与传播者,学生则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评价者和接受者。因此,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我们理应重视教学主体之一教师的培养,强化“人”的建设。如果没有合格教师的培养与建设,没有教师正确的理解和有效的阐释,再好的课程内容,再完善的知识体系,再优秀的课程教材,对于学生来说,也可能是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课程资源。这将不利于学生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学习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如此一来,最终将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落空。
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如何实现对教师的培养在以往的理解中,教师的培养我们主要着眼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术能力的训练。但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视野中,我们强调对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培养。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在我们看来,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必须首当其冲地培养教师形状一个完善的文艺学知识结构,使教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一个立体、多维的知识视野,能够从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驾驭和把握该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改变一个教师终身只教一门课程的做法,让参与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所有教师,轮番从事“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批评”这一组课程的教学。通过课程群教学的实践,从教学制度安排的层面迫使教师必须从单门课程的局限中走出来,打破此前课程与课程之间森严的壁垒,树立教师以课程群为基点的整体课程观,在教学实践中使教师的知识构成日趋完善,知识视野慢慢得到拓展,自身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此外,在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中,由于整个文艺学课程群的任课教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团队,加之在制度安排层面上要求人人都得从事课程群中所有课程的教学,因此对于如何理解教材、如何阐释教材、如何拓展教材,如何选择有效的方式进行传达,课程群的所有任课教师都会有经验性的体会这样就能够进行实际性的“交流”和“切磋”,能够针对同一教学对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有教学经验为依托而不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使参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能得到实际性的提高。通过课程群建设培养教师,在具体形式方面主要有老教师的“传、帮、带”、课程群的专题教学研讨会,以及将需要培养的教师送往国内高水平大学里进行相应课程的专门进修和访问等。总之,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我们不应忽视对教师的建设,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建设的重要性,更要挖掘文艺学课程群建设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培养的巨大空间和潜力。
二、文艺学课程群诸课程之间的关系问题
课程群,根据教育理论界的共识,从数量上说一般由三门以上相互关联的课程组成,而且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第一,课程群中必须以某门课程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开设出若干门子课程;第二,课程群中的所有课程是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第三,课程群应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的系统化的有机整体。”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中,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各个具体的建设单位将文艺学的若干门课程在申请立项建设时作为一个课程群来对待,但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往往并没有将这些课程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文艺学课程群名义下的“文学概论”、“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与“文学批评”各自为政,课程内容在建设的过程中,相互交叉、重叠、条块化分割、对话性欠缺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由于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课程使命、目标、功能与任务没有很好地协调与理清,在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课程群教学的整体优势和集团效应。因此,在进行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过程中弄清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群建设中的地位与关系尤为重要。只有理清了这种关系,各门课程就能各司其职,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最大可能地发挥出应有的课程群效应。
根据这些分支课程的功能和性质,我们在对文艺学的诸门课程作为课程群进行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理清各门课程之间那些交叉、重叠的内涵,摆正各门课程的位置,理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有时,有些内容即便在课程群的几门课程都要讲解,但讲解的侧重点与方式是肯定要有所区别的。譬如都要讨论文学批评,在“文学概论”课程中,主要是阐述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类型与方法,但在“文学批评”这门课程中,则主要强调各种具体文学批评方法的运用和操作。总之,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建设,我们要建立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那就是通过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构架,让他们分析文艺学问题时,既要有一个“史”的知识视野和理论谱系,也要有“论”的内在周延性和学理性,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文艺学前沿研究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的问题
从当前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的实际来看,“文学概论”课程基本上沿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童庆炳教授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里所使用的编写体例、知识体系与基本观念,近十年来关于文学理论研究的大量有价值的成果并未在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譬如此前由本质主义所建构的文艺学知识构架在经过十年来的争鸣与讨论,很多观点和问题都明显呈现出内在的矛盾性和不周密性,但教学界并没有及时地来清理这些问题。“中国文论”还基本上停留在郭绍虞、王运熙、顾易生、张少康等学者的研究视域中,当代海外华裔学者和国内学者对中国文论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贡献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吸收。“西方文论”的课程建设基本上以朱光潜的《西方美学》为底本,吸收了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的《西方美学通史》和马新国主编的《西方文论》的内容而形成。西方文论20世纪以来本身的发展与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及时转化为课程建设的资源。总之,目前的文艺学课程群建设从整体上来看,面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得较为保守和滞后,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建设资源的动力明显不足。
在我们看来,文艺学课程群建设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品格和立场,敞开胸怀吸纳学科研究的前沿成果,从而使文艺学课程群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关怀。文艺学前沿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课程教学资源,从现实操作层面上看,可以有以下三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