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理论中的鲁滨逊问题”(一)伊恩·瓦特:《鲁滨孙漂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

笛福在其耳顺之年创作《鲁滨逊·克鲁索》,而后又接连创作了两部续集。他可能没有预料到这个故事对后世的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亚历山大·蒲柏、约翰逊博士、华兹华斯等文学大师对之肯定,思想家也将鲁滨逊的故事与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关联起来。在卢梭看来,比普林尼和布丰的自然史更接近自然的是《鲁滨逊·克鲁索》。鲁滨逊在孤岛上的自然生活方式为人提供了按事物真正关系和自身用途做判断的机会。政治经济学家喜好鲁滨逊的故事,因为鲁滨逊持续不断的勤勉经营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人的典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称鲁滨逊是地道的英国人,其劳动活动展现出人和其创造物的全部关联。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鲁滨逊·克鲁索》讲述的是纯正的宗教热潮慢慢消解的清教徒的故事。

的确,不同于在传统世界拥有地位的主人公,鲁滨逊离开他被安放的世界位置,一生闯荡。这是西方人不断出走去看世界的故事。他在各种困境和际遇中展现了人性的真实性。鲁滨逊没有固定的家,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与当地人打交道。但在安顿下来后,他并不贪恋那里的产业,又要继续冒险。他的朋友就是他这一路闯荡中结交的各式社会中的人。伴随冒险的足迹,他的精神版图也扩展到非洲、印度、中国、西伯利亚、沙俄等非西方世界。这里没有奥德修斯式在既定的习俗世界中的返航,只有现代人通过自己的自然理性和经验重新奠基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人与整个世界发生关联的故事。伴随着他的闯荡,新世界由此展开。

伊恩·瓦特/著

刘建刚闫建华/译

甚至“个人主义”这个词也是最近才出现的,最早也只能追溯到19世纪中叶。毫无疑问,在所有时代和所有社会,有些人之所以是“个人主义者”,是因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或者明显独立于当前的观点和习惯。不过,个人主义的概念所涉及的远不止于此。根据它的设想,整个社会就应该受这种思想的支配:每个人在内心既独立于其他个体,也独立于“传统”这个词所代表的过去的各种思想和行为模式,而传统永远是一种社会的而非个体的力量。反过来说,这种社会的存在显然取决于一种特殊的经济和政治组织以及适当的意识形态。再具体点说,它取决于这样一个经济和政治组织,这个组织允许其成员在广泛的范围内选择其行为。它还取决于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其根基是个体的自主权而不是过去的传统,与个体的特殊社会地位或个人能力无关。人们普遍认为,现代社会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个人主义色彩。现代社会的产生有许多历史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至关重要,即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新教的传播,尤其是以加尔文主义或清教主义形式出现的新教。

丹尼尔·笛福

(Daniel·Defoe1660—1731)

(a)

大体说来,笛福笔下的主人公要么没有家庭,比如摩尔·弗兰德斯、雅克上校和辛格尔顿上尉,要么少小离家再也没有回去过,就像罗克萨娜和鲁滨逊·克鲁索一样。由于冒险故事本身排斥传统的社会关系,因此这个事实就显得无足轻重。然而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至少有房子和家庭。他之所以离开家庭,是出于典型的经济人动机——他需要改善他的经济状况。“命中注定的那种自然倾向”呼唤着他去海上冒险,使他不愿意在出生的位置——“下等生活的上等位置”——“安顿下来”,尽管他父亲对这种生活条件赞美有加。后来,他把缺乏这种“被遏制的欲望”、不满足于“上帝和大自然给予他的位置”看作一种“原罪”。

不过,当时他和父母之间的争论其实就是一场辩论,争论的核心不是关于孝道或者宗教,而是出去冒险和留在家里哪个更能发财。双方都承认,辩论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结果,由于他的“原罪”,克鲁索实际上赚得盆满钵满,变得比他父亲更富有。

克鲁索的“原罪”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动态趋势,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维持现状,而是不断改变现状。离开家乡,改善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这是个人主义生活模式的重要特征,可以看作“不安分”的心态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体现,洛克把这种“不安分”确定为他的动机系统的核心。

帕斯卡的观点则正好相反,他认为不安分是凡人持久痛苦的指数。帕斯卡写道:“所有人的不快乐都源于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他们不能安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

关于这一点,笛福的主人公完全不同意。即使到了晚年,克鲁索依然这样说:“……做贸易利润如此之大,而且我可以说十拿九稳,这确实比静静地坐在那里更有乐趣,更有成就感。除此之外,什么都提供不了这种令人怦然心动的机遇或满足。对我来说尤其这样,静静地坐在那里,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于是,在《鲁滨逊漂流记》的续记《鲁滨逊·克鲁索更远的冒险》中,克鲁索开始了又一程有利可图的奥德赛式的冒险经历。

因此,由于受经济个人主义根本趋势的影响,克鲁索不重视家庭关系,无论身为儿子还是身为丈夫。笛福在他的诸如《家庭生活指南》等说教著作中强调家庭对于社会和宗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这种根本趋势与他所强调的观点互相矛盾。好在他的小说反映的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因此他为这些关系塑造了一种微不足道的、整体而言具有阻碍作用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理性地审视自己的经济利益,他可能很少会受国家和家庭关系的束缚。笛福将个人和国家一视同仁,自然是出于对其经济价值的考虑。因此,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宣称的最爱国的一句话是他的同胞每小时的产量比其他任何国家工人的都高。

我们看到,沃尔特·德·拉·马尔(WalterdelaMare)恰如其分地说,克鲁索是笛福的“选择性亲和高手”,只有在经济美德缺场的时候,他才会表现出仇外心理;而在经济美德在场的情况下,譬如对于西班牙总督——一位法国天主教牧师、绝对的葡萄牙角色——克鲁索则是赞美有加。另一方面,他谴责许多英国人,譬如岛上的英国定居者,理由是他们不够勤劳。人们感觉克鲁索不是靠情感纽带和他的国家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摆脱家庭的羁绊一样。只要身边有人,他就开心,丝毫不在乎他们的国籍,只要能跟他们做生意就行。跟摩尔·弗兰德斯一样,他认为“口袋里有钱,哪儿都好玩”。

这些著作讲述航海家们的丰功伟绩,讲述他们如何在16世纪为贸易扩张提供黄金、奴隶和热带植物,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17世纪,他们继续这一历程,着眼于开发殖民地和国际市场,这些都是未来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

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

因此,笛福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他那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些倾向,正是这一点使得他的主人公有别于文学中的大多数旅行者。鲁滨逊·克鲁索不像奥托里库斯,他不是一个植根于他所熟悉的大环境中的商业旅行者;他也不像尤利西斯,他不是一个迫不得已踏上征程的探险者,并非时刻想着回到自己的家庭和故乡。对于克鲁索来说,追求利益是他唯一的天职,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领地。

如果重视个人的经济优势,往往会削弱个体以及群体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与性有关的关系。正如韦伯所指出的那样,性是人类生活中最强大的非理性因素之一,是个体在理性地追求经济目标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个最大的潜在威胁。

因此我们将会看到,由于这个原因,性也被置于工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有力控制之下。

至于婚姻,他的态度很复杂,他所展现的事实是,即使男性的经济美德和道德美德也不一定是有利可图的婚姻投资。在他的侨居地,“就像世界上常常发生的情况一样(在这些事情上,上帝如此眷顾,是出于什么崇高的目的,我不能言说),两个诚实的小伙子娶了两个最糟糕的妻子,那三个被上帝抛弃的家伙——这样的人绞死都不值……却娶了三个聪明、勤劳、细心、灵巧的妻子”。虽然他的插入语含糊其词,却足以雄辩地证明,他确实认为天意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因此,爱情在克鲁索的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连性的诱惑都被排除在他最伟大的胜利场景——海岛——之外,这就不足为奇了。当克鲁索真正意识到那里没有“社交活动”时,他祈祷能够有人陪陪他,然而我们发现,他渴望得到的却是一个男性奴隶。

有了“星期五”之后,虽然没有女人陪伴,他却尽情享受那里的田园风光。这一点颇具革命性,因为它背离了从《奥德赛》到《纽约客》中的作品描写的沙漠荒岛所引发的那种传统的渴望。

即使在克鲁索最终回归文明之后,性依然完全让位于商业。只有在他通过再次航行使财务状况得到充分改善之后,他才结了婚。然而对于如此重要的人类冒险,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件事“既没有对我不利,也没有让我不满意”。而且结婚、三个孩子的出生以及妻子的去世这一系列事件,只构成他的一个句子的前半部分,整个句子的后半部分则由他的下一步航行计划构成。

女性唯一的重要角色就是她们的经济价值。当克鲁索的几位移民抽签挑选五个女人时,我们非常高兴地得知:

抽中第一个挑选的人……选中的是五位中最难看、最年长的女子,让其他人开怀大笑……但是他认为她比其他几个女子更合适,他们期待女人除了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还要既实用又能帮他们干活,后来证明她是这批货中最好的妻子。

“这批货中最好的妻子”这种商业用语让我们想起狄更斯的一句话——他曾经根据笛福对待女性的立场判定笛福自己肯定也是“一件极其乏味、让人讨厌的商品”。

同样,在克鲁索的其他人际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非经济因素的贬值。他对他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商品价值,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摩尔少年佐立,他曾帮助克鲁索逃脱摩尔海盗的控制获得自由,在另一次事件中,佐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表明他的忠诚。克鲁索毅然决然地表示要“永远爱他”,并承诺“让他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然而他们航行遇险,被葡萄牙船长搭救之后,船长向克鲁索开出60个银圆[1]的报价——这可是犹大出卖耶稣时得到的两倍的价钱,克鲁索无法抗拒这一诱惑,便毫不犹豫地将佐立卖身为奴。有那么一瞬间,克鲁索的确犹豫过,这是不假,但是当佐立的新主人承诺说,“如果他信奉基督,我十年内让他获得自由”,他的顾虑就轻而易举地打消了。直到后来,他的岛上生活变得如此艰难,他才意识到人力远比金钱更重要,这才后悔不已。

然而,克鲁索却认为两人之间的关系是理想的。“如果尘世间真有完美幸福的话”,他所体验到的就是“至臻至美的幸福”。

在克鲁索的欢乐小岛上,两人各忙各的,沉默是金色的音乐,偶尔会被“不,星期五”或者一个卑微的应答“是的,主人”这样的简短对话打破。似乎只要慷慨仁爱地赐予,或感恩戴德地接受仁慈而苛求的恩泽,就可以使人的社会属性需求、人对友谊和理解的需求得到满足。确实,就像他对待佐立那样,克鲁索后来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他比我活得更长”,他会为他的仆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幸运的是,他用不着做出这样的牺牲,因为当“星期五”在海上去世时,他所做出的牺牲就是在讣告词里用寥寥数语表达一丝同情而已。

克鲁索和星期五遇到了一艘英国船的船长,这艘船的船员发生了叛乱。

(b)

如果说鲁滨逊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个人主义的心理和社会取向,那么他的冒险经历对读者的吸引力似乎主要源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伴随物——经济专业化的影响。

若非如此,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我们具有这样的能力。

笛福当然很清楚,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特征就是经济越来越专业化,结果导致大多数“机械艺术”与他的读者的生活经历格格不入。例如,克鲁索制作面包时心里就在想:“这有点奇妙,我相信很少有人还能想起供应、采购、加工、调配、制作、最后完成这块面包必不可少的许多复杂工序。”

笛福的描述长达七页,如果是中世纪或者都铎时代的读者,他们对这么详细的描述不会有多少兴趣,因为他们家里每天都进行类似的基本的经济过程。但是,正如卡尔姆在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到了18世纪早期,大多数女性都不“烤制面包,因为每个教区或村庄都有面包师”。因此,笛福可能想着他的读者会对这类经济生活的详细描述感兴趣,故而大段大段的描述是他小说叙事中非常重要而令人难忘的一部分。

当然,《鲁滨逊漂流记》描写的并不是笛福本人那个时期、那个地点所发生的实际的经济生活。要把普通人的体力劳动表现得十分有趣或鼓舞人心,这有悖于劳动分工背景下经济生活的事实。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著名的劳动分工为例,制造一枚钉子需要许多个独立工序,一个人只完成其中一个工序,他干活时不可能像克鲁索那样感到趣味无穷。因此,笛福将经济的时钟拨回到过去,把他的主人公带回到原始环境中,把劳动过程呈现得丰富多彩,鼓舞人心,而且这样的环境与制钉的家庭环境之间也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在这种环境里个体的付出与回报绝对等值,这是当代经济条件所发生的根本变化。正是基于这一变化,笛福才能够通过叙事手段把劳动分工的意识形态对应物——劳动的尊严——表达出来。

克鲁索正在建筑他的第一个住所

特罗尔奇声称:“我们之所以能够真正永久地实现个人主义,这要归功于宗教运动而非世俗运动,要归功于宗教改革而非文艺复兴。”

如果我们试图在这些问题上确定优先选项,既不可行也没有什么好处。不过有一点倒是十分确定:假如所有形式的新教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放弃了教会作为人与上帝之间的中间人角色,代之以另一种宗教观,即个人被委以首要责任,负责他自己的精神追求。这种新教观念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增强自我意识,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实体;二是普遍推行道德观念和社会观念。这两个方面对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产生、对于形成小说的形式现实主义所依赖的前提条件都特别重要。

认为宗教中的自我反省是每个人的重要职责,这种思想自然要比新教古老得多,它源自原始的基督教对于个人主义和主观意识的重视,圣·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对这种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因为加尔文在16世纪重新建立了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早期精神反省模式并将其系统化,它才成为牧师和非神职人员至高无上的宗教仪式:每一位善良的清教徒都在内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以表明他在上帝选择和挞伐的神圣计划中所占据的位置。

约翰·加尔文的画像

在加尔文教中,这种“良知的内化”随处可见。在新英格兰,据说“几乎每一位有文化的清教徒都会写点日记”。在英格兰,班扬的《恩德无量》(GraceAbounding)是纪念他与教派其他成员——浸礼会教徒——生活方式的丰碑。

浸礼会教徒几乎都是正统的加尔文主义者,仅偶尔会有例外。到了后来,经过几代人之后,虽然宗教信仰已经大大弱化,但内省的习惯仍然保持不变,这才有了现代三大自传体忏悔录,即佩普斯、卢梭和包斯威尔的忏悔录。这三位作家都是在加尔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自我分析的迷恋以及那种极端的自我中心倾向,都是他们与后来的加尔文信徒以及笛福的主人公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显而易见,这种主观的个人主义精神模式对笛福的作品以及小说的兴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鲁滨逊漂流记》开启了小说处理个人经验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与自传式的忏悔录相媲美,而且也超越了其他文学形式,因为它使我们接近个人内在的道德存在。自传体回忆录是一般清教主义者表达其内省倾向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文学形式,《鲁滨逊漂流记》正是以此为形式基础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

笛福本人的确是在一个清教徒家庭出生长大的,他的父亲是非国教主义者,也许是浸礼会教徒,更有可能是长老会教徒。无论如何,他是个加尔文教徒。他把儿子送到非国教学院,可能希望他日后能成为牧师。笛福自己的宗教信仰发生过多次变化,他的著作中包含顽固的宿命论和理性的自然神论的全部教义,而这些都是清教主义者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坚守的信仰。然而毫无疑问,笛福一直而且通常被认为是非国教主义者,他在小说中所揭示的大部分世界观显然是清教徒的世界观。

书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作者想把鲁滨逊·克鲁索塑造成一个非国教主义者,而且他的宗教反思语气往往具有清教主义特征。一位神学家认为,克鲁索反思的大意非常接近1648年威斯敏斯特大会通过的长老会短篇教理问答的内容。

如果上帝赋予个人主要责任,要他为自己的精神命运负责,那么上帝就必须在个人日常生活中为他指明意图,使他为自己的精神命运负责成为可能。因此,清教徒往往认为个人经历的每个细节都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和精神寓意。笛福的主人公遵循的正是这样一种传统,他试图将其所叙述的许多世俗事件解释为神明的指引,以帮助他在上帝永恒的救赎和摈弃计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然,在上帝的计划中,所有灵魂都是平等的,因此无论在普通的生活行为中还是在更罕见、更富有戏剧性的紧急情形中,每个个体都有充分的机会展现其精神品质。由于这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清教徒普遍倾向于推动道德和社会层级的大众化。例如,许多社会、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导致清教徒敌视贵族阶层所秉持的价值标准,他们不赞同传统的传奇文学表现主人公的那种方式,因为这种文学形式把主人公表现成性格张扬的征服者,他们的胜利不是在精神上或者账房里赢得的,而是在战场上和闺房里取得的。无论如何,清教主义信徒在社会和文学观念方面催生了一种基本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民主的价值取向。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这样描述这种取向:“要知道/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是大智慧。”

那么生命的职责是什么?那些伟人的丰功伟绩是什么?那些以貌似胜利的姿态穿过世界舞台、我们称之为英雄的人做了些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声名鹊起彪炳史册吗?唉!这只不过是为了后代阅读而编造的故事,直到它变成寓言和传奇。难道是为诗人提供题材,像他们所宣称的那样,生活在他们不朽的诗行里?简而言之,这只不过是死后变成老妇吟唱给安静的孩子的民谣和歌曲,抑或在街道一隅聚集人群为扒手和妓女创造谋生的机会。或者,难道他们的事业是为他们的荣耀增添美德和虔诚?其实,光有荣耀就足以让他们永垂不朽。没有美德,何谈荣耀?没有宗教信仰的伟大人物,不过是没有灵魂的伟大野兽而已。

然后,笛福话锋一转,更像是对功德进行苛刻的道德审视,这种审视后来成为清教主义为中产阶级的行为规范留下的一笔遗产:“没有功德,荣誉算什么?除了那些能够使人成为好人和伟人的东西,还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功德?”

《摹仿论》[3]是一部关于现实主义再现文学的精彩论著,从荷马一直写到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部著作中,埃里奇·奥尔巴赫揭示了基督教人性观与表现普通人和普通生活的严肃文学作品之间的普遍联系。有关体裁的古典理论早已反映出希腊和罗马的社会和哲学取向:悲剧用高雅得体的语言来表现比我们高贵的人的悲壮故事;而喜剧表现的是日常现实生活,它用一种得体而“低劣”的风格来刻画“低于我们”的人。然而,基督教文学反映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观和哲学观,它并不欣赏这种按照题材的阶级地位来划分体裁类别的做法。福音叙事以极其严肃、有时甚至是崇高的方式来表现谦卑者的行为,这一传统后来在中世纪的许多文学形式中得以延续下来,从圣徒传记一直到奇迹剧,最终在但丁的《神曲》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但丁的《神曲》

然而,文艺复兴的古典化趋势和反宗教改革运动重新确立了关于文体类型的古老教条,并且对其体系予以详尽阐释,而阐释的详尽程度足以让亚里士多德也惊叹不已。这种极尽阐释的典型范例在17世纪的法国文学尤其是悲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悲剧不仅要按照规定始终使用高度程式化的高雅文体,甚至连日常生活的对象和行为也被逐出了舞台。

然而,如果神明真能够带来祝福,例如当他发现玉米粒和大米粒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克鲁索只需要领受即可。作为一个整体,《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克鲁索更远的冒险》和《鲁滨逊·克鲁索沉思录》这三部曲清楚地表明,假如神明的干预不太管用,那就尽可放心地忽略它。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克鲁索的宗教生活具有不合情理的成分。“我们并不考虑他的祈祷,因为对他来说,祈祷是一种快乐的源泉,他把它当作消遣来看待。”

如果马克思能够看到查尔斯·吉尔登的观点,他自然也会感到高兴。吉尔登指出:“宗教以及那些有益的思考……实际上……”是“为了扩充笛福这本五先令的书的内容”。

虽然对于来世的忧虑并不是笛福小说的基本主题,但是这些忧虑的确以一种令人敬畏的尾音点缀着他的叙事,以此表明人一辈子摆脱不了那种机械性的劳作。

因此,在笛福的小说中,宗教显得相对无力,但这并不是说他不诚实,而是说他的观点已经深深地世俗化。世俗化是他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世俗化”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本身是在18世纪前几十年才产生的。笛福本人出生时正赶上君主制复辟和清教徒主政的英联邦崩溃,而《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在萨尔特大厅之争发生的那一年写成的。当时,非国教派放弃与圣公会教派和解的最后希望,因为就连他们自己内部也毫无希望达成一致。[4]在《鲁滨逊·克鲁索沉思录》中,笛福的主人公这样思考基督教在整个世界的衰落现象:在一个充斥着异教徒的世界里,基督教成了四分五裂的少数教派,上帝的最后干预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遥遥无期。至少在这本书的最后,鲁滨逊·克鲁索不得不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的,一句话也没听到”,这种正在发生的垂死堕落让克鲁索绝望,他终于明白他所期待的和他所经历的并不一致。在天堂还没有亲自擂响战鼓之前,他必须向一个实际存在的世俗世界妥协,踏上天路历程,沿着一条不再被上帝的天意照亮的道路走下去。

促成这一时期世俗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和社会进步,对于清教主义而言尤其如此。例如在新英格兰,早期的清教移民很快就忘记他们最初建立的是“宗教种植园,而不是贸易种植园”。据说布拉德福德州长(GovernorBradford)在他的《普利茅斯殖民史》中以一位清教圣徒的口吻写道,人们“越来越不像清教徒传教士,倒是越来越像《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在英格兰,在笛福时代,那些更加值得尊敬的异教派起码是由某些趋炎附势的富商和金融家主导,由于有利可图,许多成功的宗教异议者不仅偶尔顺从,甚至还加入英国国教。

笛福早年曾痛斥过那些见风使舵且偶尔遵从国教的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鲁滨逊·克鲁索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偶尔遵从国教的人。如果经济上的权宜之计要求他这样做,他甚至可以变成罗马天主教徒。

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到了18世纪,这种冲突或许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变得更加显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人真的认为这种冲突实际上并不存在。例如,沃伯顿主教(BishopWarburton)就认为,“追求实利的同时也是在追求真理,因为两者密不可分”。

笛福小说中有一点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不愿意思考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激烈程度。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小说引发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价值观会不会真的让所有问题混乱不堪?不管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持什么样的观点,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即这种混乱可能的确存在,因为笛福在小说中以同等严肃的立场对待“高尚”动机和“低下”动机,他小说中的道德连续性比以往任何小说中的道德连续性都更像是精神和物质的复杂组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道德选择时一般都要涉及这种组合。

这样看来,笛福在小说史上举足轻重,这与他的叙事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他的叙事结构体现了清教主义与根源于物质进步的世俗化倾向之间的斗争。还有一点也显而易见,即世俗的经济观点也功不可没。正是因为如此,人们通常认为促使小说兴起的第一个关键人物是笛福而不是班扬。

德·沃格[5]信奉天主教,极力反对法国现实主义,他发现小说排除非自然主义的内容,并据此提出一种无神论假设。可以肯定的是,形式现实主义是小说通常使用的手段,它倾向于排除任何感官无法证明的东西,就像陪审团通常不允许依靠神明的干预来解释人类行为一样。因此,一定程度的世俗化有可能是新的文学体裁兴起的必要条件。只有当大多数作家和读者相信那些在尘世舞台上担纲主演的是个人而不是集体,诸如教会或是由超验性的圣父、圣子、圣灵等担任主要角色时,小说才能集中表现个人关系。

乔治·卢卡奇写道,小说是一种史诗,它表现的是被上帝抛弃的世界,用德·萨德的话来说,小说表现的是“俗世的仪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小说家本人或者他的小说不能有宗教信仰,而是说无论小说家的目的是什么,他的方法都应该严格局限于世间的人物和行为,精神领域只能通过角色的主观体验来呈现。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真实性或重要性绝不是根据他本人的宗教观点来呈现的。就像班扬的小说一样,要充分完整地解释每一个行动的原因和意义,神明的干预并不是必要的构成要素。阿廖沙和佐西玛神父被描写得非常客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出色描写表明,他虽然不能假定精神的现实存在,却必须证明它的确存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靠任何非自然的因果关系或意义来实现其完整而感人的目的的。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小说要有一种世界观,它的中心应该围绕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就涉及个人主义和世俗化的问题,因为直到17世纪末,个人并不被看作是完全自主的,而是被看作一幅图画中的一个元素,个人的意义取决于圣人,个人的世俗行为模式则取决于诸如教会和王权这样的传统制度。

《鲁滨逊漂流记》自然不能归类为其他小说,而应归类为西方文明的伟大神话,诸如《浮士德》《唐璜》和《堂吉诃德》这样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着最基本的情节、最持久的意象、最专注的追求,主人公都是典型的西方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欲望。除此之外,他们还有着桀骜狂妄的性格、非凡的本领和毫无节制的堕落。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堂吉诃德表现了骑士理想主义的鲁莽慷慨和狭隘盲目;唐璜一方面毫无节制地追求女性,一方面又遭受她们无尽的折磨;浮士德是伟大的学者,他的好奇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遭到天谴。对于克鲁索而言,他似乎坚信自己跟他们无法相提并论,他们都是旷世奇才,而他所能做的任何人都能做到。然而他也有非凡之处,他可以独自应对各种困境。不过他也有缺陷,他过于自我,这就注定他无论身在何处都是孤独的。

正因为克鲁索实现了理性自由,所以卢梭指出,这是“唯一的一本让所有人明白书籍可以教育人的书”,并以此来教育爱弥儿。卢梭认为“一个人想要超越偏见,想要学会判断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置身于孤立的地方,像克鲁索那样,根据事物的实际价值做出判断”。

在他的荒岛上,克鲁索也享有卢梭所向往的那种绝对自由,远离各种社会限制,即没有家庭关系或民事当局干涉他的个人自主权。即使他后来不再独自一人,他的个人专制统治仍然存在,实际上有增无减:鹦鹉喊出主人的名字,“星期五”自觉自愿地发誓永远做他的奴隶。克鲁索陶醉于这种幻想:他是一个绝对的君主,甚至有一位到访的客人想知道他会不会是一个神。

最重要的是,孤岛为克鲁索提供了完全自我放任的条件,让经济人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国内市场条件下,税收和劳动力供应问题使得个人无法控制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各个方面。这样一来,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便是,听从广袤地域的呼唤,找一座没有所有者或竞争者的荒岛,在“星期五”的帮助下建立你的个人帝国。“星期五”不需要工资,因而可以减轻白人的负担。

克鲁索正在编织篮子

这就是笛福的故事所呈现出来的积极、富有预言性的一面。克鲁索激发了经济学家和教育家的灵感,成为卢梭等流离失所的都市资本主义的象征,也成为都市资本主义更加务实的英雄,也就是帝国建设者的象征。克鲁索实现了所有这些理想和自由,无疑是一个独特的现代文化英雄。亚里士多德认为,“无法在社会中生活,或者因为自给自足而无须在社会中生活”的人,要么是野兽,要么是上帝。要是亚里士多德还活着,他肯定会发现克鲁索是一个很奇怪的英雄。这也许不无道理,因为非常肯定的一点是,克鲁索实现的那些理想和自由在现实世界中根本就不切实际,假如推而广之,这样的理想和自由对人类的福祉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

可能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鲁滨逊·克鲁索所取得的成就既真实又可信。的确如此,不过那只是因为在笛福的叙事中,他忽略了两个重要的事实:人类所有经济形式的社会性质以及孤独所产生的心理影响。笛福或许是卡尔·曼海姆称之为无意识的“乌托邦心态”的受害者,这种乌托邦心态受其行动意志的支配,“对于一切可能动摇其信仰的东西都视而不见”。

鲁滨逊·克鲁索发迹的基础自然是他从沉船上抢救出来的那些原始工具和货物。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构成了“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齐全的货物库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笛福的主人公并不是真正的原始人,也不是无产阶级,而是一个资本家。在这个富饶而原始的岛上,他完全拥有这片土地的永久产权。拥有这片土地,再加上从船上搬来的货物,让他创造了奇迹,这就更加坚定了那些崇尚新经济的人的信念。不过这仅限于那些坚信新经济理念的人。对于持怀疑观点的人来说,赞美自由事业的古典田园诗实际上并不能证明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种安慰和安全。事实上,克鲁索是个幸运者,他继承了无数人的劳动成果,他的孤独是一种手段,也是他获得好运的一种成本。之所以说他是幸运的,是因为所有潜在的股东都在海难中丧生,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幸运。沉船事件远非命运的悲惨突转,而是一个神助的良机。这次骤变让笛福得以把孤独的劳作表现为解决经济和社会现实中诸多复杂问题的一种方案,而不是替代死刑的一种惩罚。

很显然,人们从心理上反对把《鲁滨逊漂流记》看作一种行动模式。实际上,就像社会使每个个体成其为个体一样,长期缺乏社会生活往往会使个人在思想和情感上再次陷入彻头彻尾的原始主义。在笛福写作《鲁滨逊漂流记》的素材中,真正发生在幸存者身上的事情,即使是最好的,也鲜有什么是鼓舞人心的。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他们屡屡遭到恐惧的侵扰和生物退化的困扰,越来越接近动物,失去说话的能力,直至发疯而死或者空虚而死。笛福应该读过一本名为《曼德尔斯洛航海记》(TheVoyagesandTravelsofJ.AlbertdeMandelslo)的书,里面讲述了这样两个案例:一个是法国人,他在毛里求斯度过两年孤独的生活,以生乌龟为食,患上了一种疯病,病情发作时他把自己的衣服撕成碎片;另一个是荷兰水手,他在圣赫勒拿岛上掘出一名被掩埋的同伴的尸体,然后钻进同伴的棺材出海。

这种绝对孤独的现实存在与传统观点对绝对孤独所产生的后果的看法是一致的,正如约翰逊博士所说的那样,“孤独的凡人”“肯定是奢侈的,有可能是迷信的,很可能是疯狂的:因为不用脑子,他的思想呆滞,人变得没精打采,就像肮脏空气中的蜡烛那样一扑即灭”。

然而,《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则恰恰相反:克鲁索成功地将荒凉的孤岛变成了资产和财富。笛福以心理的各种可能性为起点,全面描述了人类无法排遣的孤独感。正因为如此,他能让所有孤独的人产生一种共鸣——有谁偶尔不会感到孤独呢?一种内心的声音不断向我们表明,个人主义所推崇的人类孤独是痛苦的,最终往往导致人像动物那样冷漠无情,甚至精神错乱。笛福自信地回答说,每个人如果要充分实现自己的潜力,孤独就是他不可避免的艰难前奏。两个世纪以来,崇尚个人主义的孤独令读者禁不住欢呼,笛福将一种必需表现为一种令人信服的美德,为个人主义经验的形象——孤独——增添了如此令人鼓舞的一抹亮色。

笛福本人似乎很清楚,他的孤独史诗比人们通常认为的更具代表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也未必完全清楚,他摈弃孤独对于经济和心理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将他的主人公的奋斗经历描写得比现实更加激励人心。不过,克鲁索最雄辩的话讲的正是人类的普遍状态——孤独。

正在写日记的克鲁索

《鲁滨逊·克鲁索沉思录》(1720)是一部集宗教、道德和魔幻题材于一体的杂文集,总体来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事。该书基本上是拼凑而成,目的是充分利用《鲁滨逊漂流记》及其略显逊色的续记《鲁滨逊·克鲁索更远的冒险》所带来的巨大成功。至少在“序言”和第一章“论孤独”中有几条颇有价值的线索,表明笛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认为其主人公冒险的价值何在。

在笛福那个时代,他本人就是一个卓尔不群、傲世而立的人物。1706年,他发表《对一篇题为〈哈弗沙姆勋爵为其言论所做的辩解〉的小册子的答复……》,在“序言”中简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他说:

我在这个世界上孑然而立,被那些亲口承认我为他们效过力的人所抛弃;……我孤立无援,只有靠自己努力,直面不幸和困境,即使没有清债协议,也把债务从17000英镑减少到不足5000英镑;在监狱里,在逃亡途中,在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中,我自力更生,从没有得到过朋友或亲戚的任何帮助。

“毫不气馁,奋力前行”,这无疑是克鲁索和他的创造者身上共有的英雄主义精神。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序言”中提到,小说的主题鼓舞人心,它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品质:“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保持战无不胜、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最困难、最令人沮丧的境况下保持不屈不挠、英勇无畏、坚定无比的信念。”

然而,这段有关孤独的论述偶尔也会沦为一种老生常谈,把它说成是一种持久的心理事实:“所有反思感人至深,在某些方面,我们亲爱的自我就是生命的终结。因此可以恰当地说,世事纷杂,人人匆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的一切反思都是为自己而做,一切愉快都是他自己去享受,一切烦恼忧伤都得他自己去品尝。”

在这里,清教徒主张个人完全拥有自己的灵魂,使其免遭罪恶世界的侵扰,这种措辞的含义就是要个人更加彻底地远离世俗社会。后来,笛福重新定义笛卡尔的“孤独的自我”,将其糅合成一种痛苦的个人孤独感。面对强大的现实,笛福写出了如此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雄辩文字:

对我们来说,他人的悲伤是什么,他人的快乐是什么?是凭借同情的力量感动我们的东西,是情感的悄然转变,然而所有的深刻反思都指向我们自己。我们的沉思是完美的孤独,我们的激情在隐逸中展现;我们有爱,我们有恨,我们贪图,我们享受,一切都在隐逸和孤独中进行。我们把这些事情告诉他人,只是为了让他们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欲望;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我们自己;享受,沉思,都是孤独和隐逸;我们为自己享受,我们为自己受苦。

站在岛上遥望大陆的克鲁索

因此,《鲁滨逊漂流记》呈现的是一种告诫性形象,反映了绝对个人主义的终极结果。就像所有极端趋势一样,这种趋势很快就引起了反响。一旦人类被迫意识到自身的孤独,他就开始更加详尽地分析个人对于社会的那种密切而复杂的依赖关系。在经受个人主义挑战之前,这种依赖关系一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例如,人类根本的社会属性成为18世纪哲学家的一个主要话题,最伟大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在《人性论》(1739)中就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几乎可以看作他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批驳:

本文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载于《小说的兴起》,伊恩·瓦特著,刘建刚闫建华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注释与参考文献: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小说的兴起》第三章“《鲁滨逊漂流记》、个人主义和小说”,限于篇幅原因未收录全文,感兴趣的读者敬请移步原书进行阅读。

[1]西班牙银圆(pieceofeight),在中国曾称本洋、双柱、柱洋、佛洋、佛头、佛银、佛头银等,是一种银质硬币,直径约38毫米,价值8个西班牙里亚尔(reale),是1497年西班牙货币改革后铸造的,曾流通世界各地。——译者据维基百科注

[2]韦伯(MaximilianKarlEmilWeber,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译者注

恩斯特·彼得·威廉·特罗尔奇(ErnsterWilhelmTroeltsch,,1865-1923),德国自由主义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和历史哲学作家,还是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家。———译者据维基百科注

陶尼(RichardHenryTawney,1880-1962),英国经济史学家。———译者注

[3]此处原文为《模仿》,取现在较为流行的译法,为《摹仿论》。

[4]笛福生于1660年,卒于1731年,《鲁滨逊漂流记》写于1719年,正好是萨尔特大厅之争(theSaltersHallcontroversy)的那一年。萨尔特大厅之争指的是发生在1719年2月的非国教派与圣公会教派之间的争论。——译者注

[6]埃米尔·杜尔凯姆(EmileDurkheim,1858-1917),又译为迪尔凯姆、涂尔干、杜尔干等,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他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称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其主要著作有《论自杀》及《社会分工论》等。———译者据维基百科注

编辑丨黄海芮

校对丨国曦今

审核丨杨勇、陈烨广

源典丨笛福:《英国商业计划》导言

苏国勋先生纪念专题(六)|赵冰心:纠结与矛盾:再谈韦伯的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问题

THE END
1....章节在线免费阅读养个宠物当新娘全文阅读(连载中)养个宠物当新娘是作者土司吐司倾心创作的一本都市言情小说,讲述了:二十岁生日那天家里一个电话告诉王朔,原来自己有一个未婚妻……并且还是非常特别的类型,从此之后正常的生活日子就被打破。 展开 点击阅读 加入书架 最新章节(第13章) 全部目录 这小东西长得挺可爱的。 “欸,你到底是鸭科,还是鸟科呀?”王朔好奇...http://shutg.com/book/1855930911491817472.html
1.我魔王,奴役校花当御兽,合理吧小说同好作品推荐黄风王重生在黄风岭当鼠妖,获得词条系统,.. 日期:今天 综漫舰娘:从零开始打造次元帝国 乱漫|同人小说 陆晨不慎穿越到毁灭后的蓝星,开局一个人,.. 日期:今天 人在岛国当和尚,开局帮太太驱魔 哇上天了|都市言情 胎穿岛国,开局继承了一家寺庙。开局激活系.. ...https://b.faloo.com/look_1_1264935_1.html
2.主角带宠物的小说排行榜带宠物的小说往往能为故事增添趣味和温暖,以下是一些主角带宠物的小说推荐: 这部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悲惨的孤儿童波里欧在遭受后,结识了一只聪明善良的小狗布坎南,并展开了一段关于友情和勇气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角鲁滨逊在荒岛上与一只驯服的野猫为伴的故事,通过他与宠物的相处,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https://www.zxl033je.cn/wen-zi/457052.html
3.《世界侵袭之我的宠物变异了》左丘沂文^第9章^最新更新:202411林沅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容,语气轻快道:“阿穆,把他们碾碎吧。” 这语气就像是在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但却是夺人性命的话语。 随着一只巨爪从空中落下,林沅曾经的阴影已经烟消云散。 林沅抬头,望着天空上的烈阳,阳光照在她的身上,感觉浑身都暖洋洋的,与以往无论何时都感觉浑身冰冷的感觉浑然不同。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8232573&chapterid=9
4.经纪人被影帝宠上热搜后小说在线阅读主角为顾星野洛栖的小说《经纪人被影帝宠上热搜后》是作者木之向北已完结的一本纯爱小说,经纪人被影帝宠上热搜后的主要内容是:顾星野得到了影帝,他变得的更加强大了,这才有机会和洛栖在一起。 热门评价:占有欲强到爆炸年下小狼狗X身体弱到离谱温润经纪人 ...https://www.gljjx.com/dm/59428.html
5.把人训练成宠物的训狗场最新章节列表《把人训练成宠物的训狗场》章节列表(第1页)切换倒序/正序:当前正序 上一页下一页 1 2 3 42u2u2uC0m 5 62u2u2uC0M 7 8 上一页下一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唐小颖邪王火妃:殿下等着瞧 一向肆无忌惮的女神偷,为盗取一本书竟穿越异界沦为阶下囚,被人压制,被迫来到女主身边,真是老天不开眼!女配逆袭翻...https://www.630book.cc/kan/8361794/1.html
6.人类饲养天神把人类当作宠物养漫画免费阅读「下拉观看」人类饲养员的日常 养殖人类 人类饲养指南简谱 人类饲养场 濒危人类饲养日记 兔日天 人类饲养守则小说 人类...人类饲养天神把人类当作宠物养 人类饲养法则歌曲 人类饲养手册漫画在线观看 人类饲养生育手册西瓜汽水 https://www.ldzhihe.com/books/3346336907/
7.人在伟大航路,宠物是哥斯拉,怪兽,人在伟大航路,宠物是哥斯拉最新...人在伟大航路,宠物是哥斯拉作者:怪兽 分类:其他类型 字数:6万 状态:连载 更新:2021-08-27 【重磅推荐小说:人在伟大航路,宠物是哥斯拉】 穿越到海贼世界,大海贼时代十四年的罗雷,得到了一个神级宠物系统。 开局抽到了一只可以不断成长的宠物-哥斯拉, 他不仅仅可以和它无障碍的进行沟通,还可以共享哥斯拉的属性...http://m.xitongliu.cn/54_54101/
8.正规的心理测试题5.有一天,你碰上了一种会说人话的动物,你希望那是哪种动物? a. 羊。 b. 马。 c. 兔。 d. 鸟 6.在一个孤岛上,你只能选一种动物来陪你,你会选: a. 狗。 b.猪 c. 母牛。 d. 鸟 7.假如你有能力可以驯服所有的动物,你会选择哪种动物来当宠物呢? https://www.yjbys.com/xinli/ceshi/195295.html
9.可以推荐一些以动物园穿越到未来并被外星人当作宠物养的女主角的...推荐《我在末日当宠物》给你,书中的女主夏玲玲穿越到未来后,因为长相与普通狐狸相似,被外星人当做宠物...https://www.hongxiu.com/ask/qqbkgyctuqb
10.最新最全ChatGPT角色Prompt预设词教程chatgpt预设请你充当一名论文编辑专家,在论文评审的角度去修改论文摘要部分,使其更加流畅,优美。下面是具体要求: 能让读者快速获得文章的要点或精髓,让文章引人入胜;能让读者了解全文中的重要信息、分析和论点;帮助读者记住论文的要点 字数限制在300字以下 请你在摘要中明确指出您的模型和方法的创新点,强调您的贡献。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227851/article/details/135446901
11.富豪继承人小说全本无弹窗(陈平江婉)386小说网 > 女频言情 > 富豪继承人小说全本无弹窗最新章节列表 富豪继承人小说全本无弹窗作者:陈平江...第1823章,当个宠物 第1824章,演戏【四更】 第1825章,秘密 第1826章,你必须死! 第1827章 ,火海 http://www.xs386.com/40443/
12....章节列表七岁的我辈分太高,成全村人叔公全文阅读周尘,风水道学大宗师,国内首屈一指的风水先生,道教高人,下一任道门天师继承人!某一天,周尘……却突然穿越到了一个小孩子身上,而且,这小孩子辈分还高的吓人,暑假回个村,上到八十老头老太太,下到三岁小屁孩,见了他,都得恭恭敬敬的喊一声叔公甚至是老祖宗!恰逢此时,田园的生活综艺节目来到周家村,拍摄下了这...https://www.nfxs.com/book/121364/
13.小说柯学世界里的柯研人免费阅读,柯学世界里的柯研人最新章节...柯学世界里的柯研人 最新章节 第二千七百二十章 就在下一个路口相遇 第二千七百一十九章 工藤优作...推荐小说 我只做生意,姑娘们请自重 分类:仙侠 状态:连载 胆大包天 分类:都市 状态:连载 散文集http://www.76kanshu.com/book/94073986/
14.秦枫佚名(让你当走狗,你把人嘎了精选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主角是秦枫佚名的现代言情《让你当走狗,你把人嘎了》,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现代言情,作者“懒懒懒的大熊猫”所著,主要讲述的是:那个时候的秦枫,大脑有些空白只听脏兮兮女子继续捏着通讯器汇报情况:“刚才实验体404号虽然发狂、敌我不分大开杀戒,但其实还是可控的”“主要是姓杨的乱电击、乱用言语刺激实验体...https://www.qidiank.com/xiaoshuo/719029.html
15.已完结小说随寡妇娘改嫁后,全家人把我当宝在线全文免费阅读酷悦文学网提供已完结小说随寡妇娘改嫁后,全家人把我当宝在线阅读,随寡妇娘改嫁后,全家人把我当宝小说全文免费阅读,想看更多小说请关注我们。 已完结小说《农家旺媳:她靠卖脂粉暴富了》全章节在线阅读 完整版古代言情小说《农家旺媳:她靠卖脂粉暴富了》,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https://www.kyuis.com/tag/sgfngjhqjrbwdb
16.好莱坞有无数条龙,最近龙们越来越像萌宠《驯龙高手》:当龙成为邻居家的大狗 《驯龙高手》系列电影是根据英国儿童文学女作家克瑞西达·科威尔的同名作品改编的。 科威尔的这套儿童读物已经写到了第10部,在英语世界的风靡程度并不亚于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 科威尔的成功就在于,她笔下的龙就像是拴在你家后院里的那条宠物犬,打个比方说,小说里的...https://m.thepaper.cn/renmin_prom.jsp?contid=126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