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批判宠幸之祸体现了《春秋》主旨
1.《春秋》之旨在“拨乱世反之正”
孔子修《春秋》是我们展开关于宠幸之祸论述的前提。孔子修《春秋》的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孔子的弟子子夏、子贡等均肯定孔子修《春秋》。历史上著名经学家董仲舒,历史家司马迁、杜预、刘知几等对此都己言之凿凿。近现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钱穆以及匡亚明等对此都有充分论证。当然,《春秋》记事并不完善,而且记事文字过于简括,给后人理解春秋时代的历史留下了困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孔子修《春秋》面临诸多局限。首先是历史文献资料不齐备。孔子曾说:“吾犹及史之阙文”(《论语·卫灵公》)。其次,孔子据鲁史修《春秋》,遵循周礼旧法,受赴告制度限制。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指出“夫子所修也”,“凡书异国,皆取来告,苟有所告,虽小必书;如无其告,虽大亦阙。用使巨细不均繁省失中。寻兹例之作也,盖因周礼旧法”(《史通·惑经》)。
2.《春秋》“大义”依《左传》而彰显
五、孔子批判宠幸致祸思想的历史渊源
以上,从西周到春秋时代,种种维护宗法制,反对宠幸之祸的思想论述及历史事迹都会对孔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六、孔子批判宠幸之祸具有历史意义
但是,孔子对宠幸之祸的批判,仍然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孔子通过对西周末期到春秋时代政治形势的洞察,揭示了这个时代政治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君王施宠而引起的政治权力的篡夺。在客观上说明,封建专制制度与多妻制造成“女子”与“小人”干政的的不可避免性。这种政治现象贯穿在几千年封建社会。说明孔子所揭示的是一条具有时代特点的政治规律。其次,出于“善善恶恶”的目的,孔子记述宠幸致祸事件,深刻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昏庸的本质,以及那些“女子”、“小人”们自私、虚伪、狡诈、残忍的特点,在客观上暴露封建领主制度的弊害及其灭亡的必然性,也证明了新社会制度的发展有其合理性。再次,这些记事本身就在于总结历史经验,为“有国者”提供历史借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述《春秋》的价值,包括从宠幸之祸中引申出的政治智慧,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战国时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多次引用晋骊姬害申生、齐桓公宠易牙和竖刁、卫州吁弑君、楚商臣弑父等宠幸致祸的事例,从中引申出有利于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的理论。
孔子所批判的宠幸致祸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孔子是思想家、哲学家,又是政治视野宽阔的历史家。他在整理历史文献和对现实政治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对宠幸之祸的严重危害性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有深刻体会。批判宠幸之祸所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人群,他所要告诫的则是身处至尊地位的王侯们。所以只能用极为概括的哲理化表达手法,做“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的表达。这就是他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个政治性论题,做出富有特色论断的缘由吧!
注释:
[33]王国维:《观堂集林》第十,史林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页
[34]清刘熙载:《文概》见周钟游《文学津梁》,上海,有正书局,民国五年版
[35]清姜炳璋:《读左补义》《自序》,书业德藏版,光绪辛丑年刻本
[36]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卷第八,《祭公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
936页
[37]《郭店楚墓竹简·缁衣》,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38]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9]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卷第二,《武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7
页
[40]明张居正:《张居正讲评尚书》《商书》卷五,《说命》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版,第171页
[41]《管子》卷第十,《君臣上》,《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58页
[42]徐元诰:《国语集解》第五,《鲁语》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01页
(作者简介:冯克正,原籍辽宁省铁岭县。1930年生。19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研究工作。专业方向是先秦两汉文学,职称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东北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文化基础部主任、教务长等职务。学术研究涉及先秦两汉文学史、哲学史、春秋战争史和孙子军事理论、敦煌文学以及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