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俚语最早出自《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猫、鼠天然敌对,鼠龇咬家具、糟蹋粮食,主人养猫,便赋予猫捕鼠的使命,捕鼠不仅是猫的本能,更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养猫之前,人们会通过观察其捕鼠能力判断是否值得饲养,毛色只是次要因素,“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由此而来。一方面强调了捕获目标(老鼠)的行动力胜过形式(猫的毛色);另一方面又突出了行动力与实际成果的重要性,即实际成果比外表更重要。这则俚语后来演变成无论是谁或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把事情办好就行。
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灾害,自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田等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同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谈到了农业生产管理政策的调整问题,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僵化,战战兢兢、裹足不前,受惯性思维束缚:遇事先要问一问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还是资产阶级思想?如果认定是“资本主义”或“资产阶级思想”,那就要批判,就要否定。如果这种习惯性的思维继续居于支配地位,那么任何新的改革开放措施就根本无法推行。
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这种化繁为简、实干精神的通俗说法。
邓小平“白猫黑猫”论一出,改变了过去凡事都要先以意识形态考量、凡事都要先从政治着眼、凡事都要先问问姓社姓资的教条思维习惯。“白猫黑猫”论告诉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出发;一切都要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是靠干出来的,不是靠讲出来的。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不是就猫论猫,而是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生产关系改革的形象说法,是对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大众化解释。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强调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都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开启了思想解放之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标志,保证了中国经济转型、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做好了理论铺垫。
“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是法制不健全、规则规制不完善、监管不严谨、民智尚未开启、粗放经济时代的产物,其产生短期效益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难治理、低层次、低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完全相悖。
“猫论”是一种极端功利主义,不讲诚信原则的价值观,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走高质量发展、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弊大于利,甚至是反动的,必须坚决予以摒弃或彻底纠正。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