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Faraday,1791—1867)是19世纪电磁学领域中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于1791年9月22日生于伦敦附近的纽因格顿,父亲是铁匠。由于家境贫苦,他只在7岁到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当报童,13岁在一家书店当了装订书的学徒。他喜欢读书,利用在书店的条件,读了许多科学书籍,并动手做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1812年秋,法拉第有机会听了著名化学家戴维的四次讲演,激起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他把戴维的讲演精心整理并附上插图后寄给戴维,希望戴维帮助他实现科学研究的愿望。1813年3月,戴维推荐法拉第到皇家研究院实验室作了自己的助理实验员。1813年10月,法拉第跟随戴维到欧洲大陆进行学术考察18个月。在这期间他有机会参观了各国科学家的实验室,结交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科学家,了解了他们的科学研究方法。回到英国后,法拉第就开始了独立的研究工作,并于1816年发表了第一篇化学论文,以后又接连发表了几篇。
1833年到1834年,法拉第从实验得出了电解定律,这是电荷不连续性的最早的有力证据。
法拉第的另一贡献是提出了场的概念。他反对超距作用的说法,设想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一种物质,起到传递电、磁力的作用,他把这种物质称为电场、磁场。1852年,他引入了电力线(即电场线)、磁力线(即磁感线)的概念,并用铁粉显示了磁棒周围的磁力线形状。场的概念和力线的模型,对当时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法拉第从近距作用的物理图景出发,还预见了电、磁作用传播的波动性和它们传播的非瞬时性。他在1832年3月12日写给英国皇家学会的一封密封信中,信封上写着“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这封信直到1938年才启封公布,信中法拉第说明了他的上述新观点。表现了法拉第深邃的物理洞察力和深刻的物理思想。
法拉第把他做过的实验整理成《电学实验研究》一书,书中收集了三千多个条目,详细记述了他做过的实验和结论,是一本珍贵的科学文献。
法拉第是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在科学的征途上辛勤奋斗半个多世纪,不求名利。1825年,他参与冶炼不锈钢材和折光性能良好的重冕玻璃工作,不少公司和厂家出重金聘请法拉第为他们的技术顾问。面对15万镑的财富和没有报酬的学问,法拉第选择了后者。1851年,法拉第被一致推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也坚决推辞掉了这个职务。把全身心献给了科学研究事业,终生过着清贫的日子。
1855年他从皇家学院退休。1867年8月25日在伦敦去世。遵照他“一辈子当一个平凡的迈克尔·法拉第”的意愿,遗体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命名电容的单位──法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