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01.23北京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中文名称:艺术学
英文名称:Art
编写成员:艺术学学科评议组
(一)学科概况
我国于1997年设立艺术学一级学科,隶属于文学门类。1998年设置艺术学博士点,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此后,艺术学一级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独特的视野、观念和方法,为探讨和发现艺术本质、特征及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铺平了道路。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学科目录,将原艺术学一级学科升为学科门类。历经十余年发展,艺术学在学科规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繁荣壮大,成果丰硕。2022年,国务院学位办对艺术学门类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构建理论与实践并置格局,彰显艺术在新时代的演进形态,体现国家对艺术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将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调整为以艺术学理论为基础的艺术学一级学科。
当前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应在继承、借鉴中西方艺术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学体系,并使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推进艺术实践的多元探索,形成健康繁荣的艺术生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艺术文化素质。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2.理论体系
3.知识基础
4.研究方法
艺术学从具体的艺术现象出发,主要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提炼相补充等方法,探究艺术的本质属性,把握艺术的共通规律和个性特征。同时,还借助哲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传播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
(三)学科范围
2.艺术管理:主要从艺术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对各门类艺术的管理实践进行理论总结,研究不同类型的艺术体制及其管理运营机制。其中不仅包括对于艺术事业和公益性艺术机构的研究,也包括对艺术市场和艺术产业的研究。
3.艺术遗产:研究对象为属艺术范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探究其历史文化内涵、保存记录方法、传承传播规律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机制。艺术遗产涵盖各传统艺术门类,研究理论以艺术学为基础,同时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保科技、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体系与方法论,是一门交叉特征明显的复合型学科。
4.艺术跨学科研究:艺术跨学科研究指运用多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对艺术展开研究,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拓展艺术理论的内涵、认知方法与实践体系。
7.戏剧学: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当众扮演角色、表演故事的一门综合艺术,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戏剧学是综合考察和研究戏剧理论、历史和创作的学科。它从戏剧文学、舞台艺术、综合艺术等角度,对古今中外戏剧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9.电影学:是将电影作为艺术现象、社会文化现象、大众传播媒介和产业经济形态加以研究的学科,研究电影的艺术特性、文化特征、社会本质、媒介特性、产业特征等,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
11.美术学:以美术作品、美术家以及美术现象为对象,以中外优秀的美术创作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指导,立足自身的文化传统及优势基础,在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下,依据中国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当下美术发展的规律,研究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创作、教学及科研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美术创作实践,美术历史的演变过程,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等。
12.书法学: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既定的材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的—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在汉字既定字形、书体基础上的二度创造,其审美取向及审美标准具有十分强烈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内涵。书法学在借鉴文学、历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书法史、书法理论批评、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与文学、历史、社会学交融等研究,以深刻探讨、理解和阐释书法蕴含的深厚人文内涵,传播汉字文化与中华文明基因,增进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加强文化理解认同。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2.博士学位
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学、中国史、世界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2.专门知识
3.工具性知识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2.学术道德
艺术学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作风,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篡改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和粗制滥造等行为。遵纪守法,不违背国家各项法纪。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艺术学硕士生应具备较好的科学研究能力,具体包括:初步评价和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能力;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对艺术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对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在对艺术现象的了解观察和对艺术理论的学习分析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确定合适的研究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使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的能力;一定的准确判断研究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能力。
3.实践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艺术学硕士生应具备较好的学术交流能力。应善于通过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发现问题、获取资料、获得思路、掌握学术前沿动态,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在论文选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过程中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的报告和写作;应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设计、陈述和答辩,并能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借鉴。
5.其他能力
艺术学硕士生还应具备运用自己的艺术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普通高等学校、其他文化事业单位的教学、管理、艺术实践工作。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摘要应突出作者的论点,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中文摘要为5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关键词要能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一般为3至5个。
学位论文主体部分(不包括参考文献)的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中文)。
正文要求理论正确,观点清晰、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论文所用的核心概念、艺术理论要明确,原则上只能使用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把普通字典、词典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论文论证要充分有力,前后一致,所使用的论据资料要可靠有效。
结论应精炼、完整、准确,着重介绍作者本人研究的创造性成果、新的见解和发现,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价值和意义。还可以在结论中提出建议、未来研究设想、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中若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和研究成果,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严禁抄袭剽窃。引用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
2.质量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应保证学术质量,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在理论价值方面,应做到选题合理、材料可靠、举证恰当、论证严密、表达清晰、观点正确,富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实践价值方面,应注重艺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活动,并对艺术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应具有原创性,切忌抄袭剽窃。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
艺术学学科博士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人文和艺术素养、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缜密的理论思维,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从事专业教育者还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因此,博士生应具有多层面、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3.创作知识
艺术学博士生应有一定的艺术实践知识和能力,需要认识2至3门艺术的创作规律与方法。有条件的博士生要能掌握一定的艺术创作基本技巧,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为认识艺术规律和创造艺术学提供厚实的体验参照资源。
4.工具性知识
具有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的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听说交际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
具有专业文献功底,即有文献学、文献搜集、文献整理、文献研究的知识与能力,例如熟悉图书馆文献系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与互联网工具获取研究信息、查阅有关资料。
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编辑、图文文件、视听文件的编辑,能使用多媒体进行成果的宣讲与展示。
(二)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艺术学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不良作风,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篡改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和粗制滥造等行为。
(三)获本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2.学术鉴别能力
艺术学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鉴别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要能从历史评价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深入观察和思考艺术学研究领域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及已有研究谱系和研究成果能够进行准确、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能准确判断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判断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创新之处;能清晰地了解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对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及创新性进行准确分析、预估和判断;能以历史和发展的学术眼光,对已有成果在本学科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进行甄别、分析和判断。
3.科学研究能力
艺术学博士生应具备优秀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提出具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能力、独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能力、揭示出有价值的艺术思想或学说的能力等。
艺术学博士生应能够充分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艺术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和重大成果有较全面和充分的整体认识,对艺术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有充分的了解和思考,对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
4.学术创新能力
艺术学博士生应具备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应掌握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和最新进展,了解艺术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善于在继承理论传统和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与方法。在课题研究中应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素养和能力的培育与提高。应富有开拓创新的学术思维与科研能力,勇于提出创新性研究课题,能够在科研实践中灵活运用创新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问题,并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填补所研究领域的某些学术空白或解决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
5.学术交流能力
艺术学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能力。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掌握口语、书面和演示交流的技能,具有熟练地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在论文选题报告、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过程中以及其他学术交流中能进行条理清楚、内容规范和高水平的报告和写作,能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设计、陈述和答辩,并具备谦虚礼貌、清晰准确地回答同行学者质疑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方法,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6.其他能力
除上述五个方面外,艺术学博士生还应当善于培养和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是本学科博士生从艺术现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善于感受艺术的人,就无法从艺术现象中获取准确而又丰富的信息,也就无法保障自己学术研究的有效性。因此,本学科博士生应借助各种途径锻炼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理解力。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选题要体现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可行性。要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剖析难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站在学术的前沿,勇于探索新领域和未知领域,结合传统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诸问题展开多层次、全方面的研究;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学科基础拓展、专业实践、学术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要进行充分地准备和深入地论证,保证选题有充足的可行性。
2.规范性要求
摘要应突出作者的论点,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新见解。中文摘要为10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要符合英语语法,语句通顺,文字流畅。关键词要能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一般为3至8个。
主体部分(不包括参考文献)字数一般不少于8万字(中文)。
正文引言(或绪论)须简要说明研究对象、研究材料、前人研究成果及不足、研究问题、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和意义等。
正文要求立论合理、观点清晰、逻辑清楚、层次分明、文字流畅。论文所用的核心概念、艺术理论要明确,原则上只能使用来自学科内公认的学术论著对概念的阐释,不能把普通字典、词典的解释作为学术研究的论据。论文论证要充分有力,前后一致,所使用的论据资料要可靠有效。
参考文献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考察过的对学位论文有参考价值的文献,除特殊情况,一般不应间接使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具有权威性,要注意引用最新的文献,排除不适当的水平不高的文献。不得为拼凑参考文献条目,把未参考过的文献罗列于后。
文中若有与导师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须明确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结论,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与参考文献一致,严禁抄袭剽窃。引用文献标注方式应全文统一。
附录部分是对正文主体必要的补充项目,但不是论文的必备部分。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为了整篇材料的完整,但插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之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材料;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件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但对一般读者不必阅读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