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给你一个笼统的回答,因为每个人背景、天赋、经验各异,动不动告诉别人,“100天过一建”,那绝对不靠谱。
我的建议是,有工程专业背景,没考过试的
二建复习3-5个月
一建复习6-9个月
如果等报完名再学习,那你想一年通过基本不可能(不要听网上其他人吹嘘的经验,说三个月可以通过)。
如果你的年限符合要求,我建议你一建、二建一起准备,特别对于建筑专业,教材内容相似,虽然考试深度不同,但是差距没有那么大,很多二建建筑考生看了一建题目,往往会说“这选择题我貌似都会”。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用一建的水平去考二建,那绝对是降维打击。但是有些难度很大的专业,比如市政,公路,我建议你就不要这么干了。
能不能过是自己的事情,花了多少精力对待考试,它就用什么样的成绩回报你。
我见过太多人,聊起建造师,什么网校、名师、渠道,侃侃而谈,堪称考试小灵通,除了学习啥都愿意干,如果早考过了,花这个精力去干点正事多好。
02
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建造师考试是一场战争。只有胜利或者失败,没有所谓的虽败犹荣,考建造师,就要对结果有一个功利心态。
考过,你享受各种收益,怎么过的并不重要(不是让你走歪道)。没过,学得再好,考不过也是白费功夫。
教材上的知识,就是你通过考试所需要利用的工具,仅此而已,不要觉得能把教材的东西,用到你的工作中去,很多地方教材自己都没整明白。
也不要觉得考过,自己就是专家,考试和水平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你准备考试,就是筹备如何打赢这场仗。这就是战略上藐视它。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努力学习,抛开教材随便考考,后面你会看到,小白的学习思路就是以教材为核心。
我觉得对待教材的态度应该和对待初中历史书差不多,你明知道上面很多内容就是鸡肋。但是为了中考,该背就老老实实背,只有考过的人才有资格说它味同嚼蜡,来考试就要按它的规则来玩,你连鸡肋的考试都搞不定,还有什么可说的。
考试就像战争,要想通过需要你这个将军运筹帷幄,合理安排,做自己的主人。
用最合理的方式通过考试,每门课都只超合格线几分是最完美的成功;法规和管理90多,实务40多,是最惨痛的失败。就像楚霸王空有各种高光时刻,最后历史只会写下成功者是刘邦。这就是战术上重视它。
一切目的就是最终的通过,一切安排都是以此为准则来做。实际一点,“苟”过就好。
03
考建造师我需要花多少钱?
1、教材是最重要的资料!
每年最新教材这个钱不能省,至于教材买哪版,很多新人还不清楚,我这里还是说一下。找建工社出版的,长这个样子。
提醒:往往有些套餐里面还会附上一本与之对应的复习题集,你可能会问官方习题是不是很有作用?我这里直接告诉你,不要买就行了!
2、要不要报网校?
我建议,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报正规的网校。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也希望大家尽可能的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同时从实效和服务来说,报网校的效果肯定更好。
3、各种文档资料有用吗?
学霸笔记,白皮书,通关宝典,蓝宝书等等,是否有用需要你自己读个几章,因为每个人层次不同,所以你要自己判断能否有收获。
有人喜欢把讲义打印出来只看讲义,可能确实有人这样干也通过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考试形式不适合这样了,心中没有教材的轮廓,知识点都是散的,至少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方式。
4、要不要买纸质真题?
我的习惯是网上找pdf版本自己打印,你想买也是可以的。
5、要不要买刷题软件?
我个人不喜欢用这样的软件刷题,因为我刷真题喜欢用章节版的历年真题,软件不直观,有时软件里错题会比较多。
综上所述,考建造师要花的钱最省的做法买几本教材就够了,算上报名费和一些必要花费,合计在500元左右。
学习的时候,听课有一件利器,不是非必须,但是我十分推荐,那就是iPad或其它平板,随时随地听网课,比电脑更方便,比手机屏幕更大,电量更足,如果财力允许,真的建议入手一款。不用特别新款,够用就行,3000-4000价位最好。「小编表示,有钱就是干!」
04
各科学习如何分配?
这需要区别对待!
这个分配是比较合理的,符合我们之前说的一定要以实务通过为第一原则!
学习顺序建议:
一建:经济——法规——管理——实务
二建:法规——管理——实务
三门公共课,最有价值的就是真题!真题!真题!
经济——难懂却不难考
经济的内容,对于有些考生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第2章工程财务,会计学方面的知识,让工科学生会有点头疼,但好在每年的考点比较稳定,考题难度不大,抓住重点,一般都能通过。
个人推荐徐蓉,达江。梅世强大家都说讲得好,但是我个人觉得听不进去。
法规——难度逐年提升
大家都看过陈印老师的吐槽,以前都会说法规最简单,先学法规,不用怎么看书都能过,看看2020年法规考试上热搜的次数,你就明白法规出题老师的愤怒了。
建议听陈印老师的精讲课,他的例子让你印象深刻,总体学习原则的讲解,让你有醍醐灌顶之感,但是之前他的一些理论,比如决定你命运的“全书200句之类”,看起来精炼但是经不起细琢磨,而他强调真题的作用我是非常赞同的。
管理——理解后最容易
管理与实务连接最为紧密,其中进度管理的网络图,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内容,两本教材重复的地方很多,所以学好管理的意义不言自明。而且管理的内容更多是需要理解的,记忆的部分我觉得不多,最主要是理清参建各方的关系和承发包模式,当然进度网络计划等是基础,搞定了对实务帮助极大!
我认为管理真的不像大家说的觉得很难,这个科目如果你建立了良好的体系,学完二建过了若干年再来考一建,都不用怎么看书,大多数内容都回忆地起来。
实务——得实务者得天下
上面那句话已经被说烂了,但就是这样很多人还是不重视实务,或者说不想重视实务。每年总有一种现象,考生把公共课学得滚瓜烂熟,还在不断的真题训练,模拟题训练,模考估计自己能得多少分,分数低了就会继续看公共课。
实际上,我之前考试从来不会用估分如何来调整我的节奏,也许今天我做了一套管理真题,错的题目很多,我的内心不会有波动,我会把错题研究清楚。第二天会按照我的计划,放下管理,去看实务。因为现在我水平可能不够,不代表考试我不能通过,考前你还要刷真题,还要看押题,你要有这个自信,考试时,你的水平能够通过。
这就是一个和人的天性抗衡的过程,每个人都习惯于干自己觉得有把握的事,管理的内容至少我还看得懂,我就好好准备,把管理准备到万无一失,至少今年我能过一门呀。实务的教材看着就犯困,看了也不一定能过,我还是再看两眼管理吧。
实务考试要通过,选择专业很重要,工程小白不要对自己盲目自信,要考就选建筑专业。建筑专业施工工艺内容少,考不了太深,所以题目里加入大量管理的问答,这部分你会背就行。
近几年一建通过率完全表明,建筑专业就是通过率高,市政就是压通过率,2020年的机电通过率异军突起,但是专业内容普通人难以理解。
其它专业的考生,如果自觉水平不高,不要和自己的专业死磕,比如学市政工程就不一定要考一建市政,学会变通,先考容易通过的建筑专业,之后再增项,功利点不丢人。
05
看书真的就只是“看”吗?
其实学习思路这个事情很难写清楚,因为一个人脑子里怎么想的很难用文字完全表述清楚,我这里只能尝试说清实务教材我们应该怎么看。
记忆是有方法的,如果在你的脑子里,书上的知识点都是一盘散沙,那么考场上你就很难把问题锁定到你记忆里的特定位置,结果就是考完一想,答案我都背过,就是考试的时候没想起来答哪里。
这三个部分可以理解为一棵树的三条主要枝干,那么其下的各个分支和树杈就是我们教材的细分章节。
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构建这整棵树的过程,构建的越细致,答题就越轻松。
而做题和考试时,是一个输出的过程,我们拿到题目能就题答题当然好,如果这个题目你一时答不出来,那么你就需要开始在你的记忆宫殿里搜索答案了。
第一步,定位,比如问你经常性安全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如果你没有背过,那么你的头脑就要开始定位。
这个题在教材第二章里的安全管理部分,再往下又属于安全生产检查的部分,我背了生产检查主要内容,检查的主要形式,口诀我都还记得“专日季节,定开复设经”,这一节书上还有什么知识点。这个题目问我经常性安全检查的内容,书上大概是这样说的。
一步步推理,一步步提取,最终尽量把这个题答得完整一点。核心思想就是要把知识点串起来,犹如大树的枝干不断延伸。记忆不光要记单独的知识点,而是想起一个点,带出它附近的一片考点,这就叫“以点带面”。你头脑里大树的轮廓越清晰,枝干能伸得越细,通过的概率就越大。
如果全书脉络不清,考场上遇到一个题目自己没有直接背过,那答案就纯靠编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同一章节里几个问题之间区别不明显,通常只有一两字之差,那么你一定要精准背诵,千万不要答非所问。
当然,说得容易,如何做到把教材上的文字像扫描仪一样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学习,我粗略地总结了两种形式
一种是女生学习法,这类方法一般把书上笔记做得密密麻麻,上面五颜六色的,还有很多小贴纸作为补充,或者是专门的抄写本,把书上的文字工整地抄写几遍。
精读一本书一个月,不如一本书一个月内过三遍。而且,第一次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知识点很难懂,需要笔记记下,可能学完后发现记的笔记毫无意义。书上花花绿绿的写满了文字,那考前冲刺再来划书划重点已经没有位置了,当一本书上标的都是重点的时候,也就都不算是重点了。
所以,前期把书尽量保持干净点,考前才能往上画冲刺的内容。男生学习法粗犷,讲究效率,需要自己有很好的理解能力。毕竟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悖,选择什么方法还是看自己的特点。
【构建原则2——贝尔天天见,每天都有新感觉】
如何在学习时“全面立体”地了解一个知识点,那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接触它,教材上见一次,课件上见一次,用3D动画再学一次工艺流程,在教材之外延伸查阅规范再学一次。快速多次,每次都是新感觉,把每个知识点多维度学透。
关于用看动画学,我还是举个例子。有一套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的施工安全标准化动画演示,共17个视频,里面把关于高处作业,文明施工,脚手架安全,基坑防护等等内容,通过三维的形式展现,教材上的各项数据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再次让你回忆,对你的记忆刺激和再看一遍书是不一样的。
【构建原则3——不择手段记下来】
方法1:形象记忆法
土钉墙的构造要求
(1)土钉墙、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的坡比(墙面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1:0.2
(2)土钉墙宜采用洛阳铲成孔的钢筋土钉。对易塌孔的松散或稍密砂土、稍密的粉土、填土或宜缩径的软土宜采用打入式钢管土钉。打入困难的土层,宜采用机械成孔的钢筋土钉。
(3)土钉水平间距和竖向间距宜为1~2m;土钉倾角宜为5。~20°。
(4)成孔注浆型钢筋土钉成孔直径宜为70~120mm;土钉钢筋宜选用HRB400、HRB500钢筋,直径1632mm;土钉孔注浆材料可选用水泥浆(0.4~0.5)或水泥砂浆(1:2~1:3),强度不宜低于20MPa
(5)钢管土钉用钢管外径不宜小于48mm,壁厚不宜小于3mm。
(6)土钉墙高度不大于12m时,喷射混凝土面层要求有:厚度80~100mm,设计强度等级不低于C20;应配置钢筋网和通长的加强钢筋,宜采用HPB300级钢筋,钢筋网用直径6~10mm、间距150~250mm,加强钢筋用直径14~20mmo土钉与加强钢筋宜采用焊接连接。
(7)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宜采用钢绞线锚杆;锚杆应设置自由端,长度应超过土钉墙坡体的潜在滑动面;应采用槽钢或混凝土设置腰梁。
当你在读以上文字时,如果这些加粗标注的专业名词感觉很陌生,无法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具象的样子,那么说明你的基础还是很薄弱的,完全靠着死记硬背十分困难。
我们在通读教材时,对于所有自己在脑力里想象不出长啥样的构件,都需要通过找寻图片,动画,现实观察等方式弄懂。
方法2:口诀记忆法
口诀在建造师考试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是口诀狂魔,几乎每个考点都编一个口诀,有人选择谨慎对待,只背几个经典的。
我个人对待口诀的态度是宁缺毋滥,就是这个考点的口诀你觉得很容易理解,一读就上口,那么这个口诀可以记,如果自己连口诀本身都觉得记不住,那还是放弃掉。
我举个例子,建筑实务里有经典的两个考点——“十不烧”、“十不吊”。这两个点考的可能性大概3%左右,但是类似的地方你完全放弃不背又不安心,那么用口诀解决,就算考到了,我不能完全返回去,写对4-5条还是可能的吧,那么一个问答拿到一半以上的分数,也就够了。
2020年一建建筑专业,问了一道题,绿色施工生活便利的评分项,你如果背过一个口诀“植(智)物服行”,那么答案“出行与无保障,服务设施,智慧运行,物业管理”应该可以答得出来。
方法3:归纳类比法
全书考点纷繁复杂,独立记忆显然吃力不讨好,如果能把类似的考点放在一起比较记忆,那么无疑将增强记忆的准确性,回答不会张冠李戴。还是以土钉墙为例,这个工艺和锚杆有相似之处,那么记忆时就可以放在一起。
比如建筑实务全书关于70%和75%两个数字涉及很多地方,比如:
“预制桩基检测受检强度是不低于70%还是75%?”
“混凝土板调运强度要达到70%还是75%?”
“预应力张拉时强度要达到70%还是75%呢?”
“锚杆锚固段强度到70%还是75%可以开始张拉呢?”
“垫层强度达到70%还是75%,可以进行后续施工?”
“装配式预制构件运输时强度是70%还是75%?”
以上问题,把它归纳到一起总结,岂不是轻松多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全书的各种混凝土龄期,各种混凝土塌落度等等。需要你自己看书的过程中,做个有心人,总结后记忆的牢固程度,比你光完全抄写有用得多。
我的这个思路和赵爱林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谋而合的,后面还会谈到。
方法4:总结记忆法
以上职业病防治有16条内容,是选择题一个常考点,分析历年真题,容易搞混且常考的一般有几个,我们慢慢来说。
第一步,我们要把这个疾病对应工作的表格转换一个横竖方向,然后开始表格总结。经过这样的处理,相信一个记忆困难的表格你也可以背下来了。
第一个总结,可以叫做“防水无苯”
第二个总结,可以叫做“渣哥(割)无肺,气焊不发炎”
你再看看下面的真题,是否能做对啦?
(2017一建真题)建筑防水施工作业易发生的职业病()
A。氮氧化物中毒B。一氧化碳中毒C。苯中毒D。二甲苯中毒
(2015一建真题)混凝土振捣作业易引发的职业病为()
A。电光性眼炎B。一氧化碳中毒C。噪声致聋D。手臂振动病E。苯致白血病
【构建原则4——好为人师是个好习惯】
实际上,一个问题你是否彻底搞懂,就看你能否说清楚让别人听懂。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习伙伴是十分必要的,最好是你身边的伙伴,你可以每天跟他讨论,跟他讲解,来检验自己是否完全掌握了。
如果身边没有,那么网络群也是可以的,这里又要安利一波小白自己的备考学霸群了,这里欢迎你发表关于考点的见解,但是其它吹牛闲聊的就不支持了。
06
跟着老师,怎么学?
大家在考试经验贴里经常会看到以下类似的图片
名师不是不可以推荐,而是要言之有物,说出理由来,就你熟悉的科目推荐,抄别人的东西没有意义。
我就熟悉的建筑专业写一个推荐,不要你一定认同我,就是告诉你以后看到类似有理有据的经验贴可以认真看下,综合决定自己要听谁。
注意,以下老师其实押题效果不一定都很理想,但是我评价一个老师水平就是以他教学的效果来看的,我觉得他们都是好老师。
王玮,讲得浅显易懂,普及性强。是入门级小白最先应该听的。
龙炎飞,水平高,冷面笑匠,条理清晰,可以中期使用。
魏国安,很务实的一个老师,数据很详实,哪年考过什么题目很清楚,对题目的预测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可以使用。
吴好汉,比较神秘的一位老师,网上资源不多,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但是他的课,如果你能找到资源听一次,绝对会认同他是一名水平很高的老师。
其它,李立军,王树京,郭炜,丰朴春,左红军,孙凌志。看过其中一些,水平都很高,但是实在听不进去,跟我气场不和,大家可以尝试。
网课班次很多,如何选择又是一个问题
1、预习班2、基础精讲班3、真题解析班4、习题班5、冲刺班6、押题班
我个人的建议是,与其跟着一个老师从预习班听到冲刺班,不如多听几个老师的,采众家之所长。
一建:
经济一个月。
法规一个月。
管理一个月。
实务六个月。
二建:
实务三个月。
根据记忆理论(短期反复多次),不是让你三个月学完公共课后,再学六个月实务,而是穿插进行,比如看一遍经济,看一遍实务,再学法规,复习一遍经济,再看一遍实务,看一遍管理,复习一遍法规,看一遍实务,再复习一遍经济。
这个流程肯定需要你不断调整,就算你计划做得再好,生活工作的变化也会不断打乱你的节奏,你只需要抓住核心,实务!实务!实务!
当你听多了之后,会发现再怎么听也难以提高了,这时就又要回归教材,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教材我看了n遍了,来表示目前自己的水平,但我觉得,还要看你是简单浏览还是扎实掌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认为这句话在建造师是有道理的,书是越读越薄的,你掌握的东西越多,过一遍书的时候不用看的部分就越多。
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你都要通过上面讲的各种途径,要么形象思维,要么口诀,要么是前后呼应总结,来记住它。不会的地方要加强,很熟的地方就忽略。
做完真题,再来听精讲的时候,你对于老师讲的东西体会肯定不一样了,你知道书上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粗略扫扫就行,你的水平也能判断哪个老师讲课水平高了,又听完1-2遍精讲后,需要找真题之外的资料来做了。
资料选取哪个老师?因为专业过多,我确实无法推荐,反正建筑我是推荐赵爱林到底了,他会针对选择题和案例题分专题出一些资料,再结合一些别的老师的题目,掌握扎实应该足以应付考试了。
07
写在最后的话
不管你是考二建还是一建,都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考试不是你生活的全部,每个人情况各异,工作后再来考试都会遇到各种阻力。
不要羡慕别人轻松通过,也不要畏难,自我放弃,很多人最后考不过不是因为能力不行,就是拖了几年疲了,也就放弃了。相信我,只要坚持学,就会有通过的那一天。
对于二建和一建,我的建议是不同的,二建相对简单,所以我的建议是冲击,争取一年冲过,最多不超过两年。否则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你自然就放弃了。
一建由于难度大,我建议你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有时自己准备地很充分了,也会由于考题和自己不对付或者发挥不佳,还可能压通过率而折戟。
一年过四门的人有,但是不多。所以我怕的是你多年考不过而心灰意冷,记住,正是由于有价值,才不会让你轻易获取,还是那句话,坚持下去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