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希望我们梁氏膏药可以帮到更多人。”这是白云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梁氏膏药传承人梁毅兴的心愿。作为该项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他实现了技艺制作流程的优化,而他更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实现梁氏膏药的市场化,让普通群众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他们的膏药。
学艺谋生成就家传秘方
梁毅兴的店位于人和镇东华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为客人严女士正骨。严女士告诉记者,她16年前因为运动损伤,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梁毅兴。“膏药的效果很好,我只用了几贴就好了。”严女士说,现在不止他们一家,身边的朋友也是梁毅兴的忠实拥护者,“对于上班族容易出现的颈椎劳损问题,梁氏膏药的效果很好。”
“梁氏膏药的制作技艺是从我太公那一代开始的,到我是第四代。”梁毅兴说,清末期间,岭南地区学武的风气盛行,很多武馆都有自己治疗正骨和跌打损伤的秘方,他的太公梁慈年少时选择到武馆学武并学习治疗正骨和跌打损伤的手艺。“那时候就是想学一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梁毅兴说,他的太公喜欢钻研中医古籍,擅长用草药制成膏药,治疗各种跌伤、打伤、摔伤、风湿痛等疾病,为梁氏膏药形成打下基础。
“真正将梁氏膏药的制作技艺推向成熟的是我爷爷。”梁毅兴说,现在店里还挂着一块看起来有年代感,上面刻着“医术高强”的木质牌匾,这是一位香港患者送给他爷爷梁彪的。其爷爷梁彪从小随父学医,1940年开始行医,以传统黑膏治疗各种跌打损伤、风湿痛等病症,因效果好而声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梁彪成为了人和当地医院的正式医生,期间还考取了广州市卫生局中医正骨医师证书,在此期间,他不断将自家的膏药进行了改良优化。
20年潜心研究优化制作工艺
梁毅兴12岁开始跟着爷爷学习膏药制作。“刚开始是学习认药采药,节假日爷爷会带着我去采药。”梁毅兴说,即使是祖传的膏药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需要调整优化,为了更好地传承膏药制作技艺,他曾到北京光明学院中医学专业系统学习过五年。1999年,梁毅兴正式成为梁氏祖传膏药第四代传人。
采访中,梁毅兴与徒弟和儿子一起演示了梁氏跌打风湿黑膏药的制作过程。现场可见,制作这款膏药需要十几种药材,制作工具有研钵、火炉、铁锅、木棍等。制作分三步,第一步是药材的炮制。梁毅兴说,不同的药材受温度、湿度、地域等气候地理环境影响,炮制的工序和方式都不同。
接下来,最关键的一步是熬制。只见梁毅兴将处理好的药材,按质地难、中、易的顺序放入食用油中熬制。“这一步包括了煎、熬、炼、成丹,全程都要小心控制好温度,直到用竹筷点油滴入凉水中,成珠不散表示炼膏已成。”梁毅兴表示,这个看起来并不难的过程,没有两三年功夫很难成功。
梁毅兴说,熬制成功的膏料经过再次融化,涂抹在纸布上,一张跌打风湿黑膏药才真正制作成功,静置一周去除火毒后就可使用。
愿意给更多人学习机会
“我们家很重视手艺的传承,我爷爷从小就告诉我,只要有手艺就不会饿死。”梁毅兴说,20多年里,他凭着祖传的手艺养大了几个儿女,所以也要求孩子们从小学习膏药制作。他的第二个儿子梁文俊目前是一名针灸推拿专业的大学生。“我从读小学开始,就跟着父亲认识药材和学习膏药制作了。”梁文俊共有4个兄妹,除了刚刚上小学的妹妹,其他三兄弟都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膏药制作,他目前已经可以独立制作膏药。
“未来,我希望可以结合大学学到的知识,让梁氏膏药制作在继承中有所发展,不仅提升膏药的药效,还可以实现机械化批量生产,让更多人受益。”梁文俊说,作为新一代传承人,自己就该有这种使命感。
实际上,除了培养儿子,20多年来,梁毅兴还带了不少徒弟,目前正在学习的周巨钱就是其中一位。“我弟弟小时候从树上摔下来,摔断了手,很严重,当时就是通过民间治疗跌打损伤的师傅治好的,所以我对这项技艺一直很好奇。”周巨钱说,学习了两年,他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我不知道还需要几年才能出师,但是我会坚持下去。”
梁毅兴说,接下来,除了为梁氏膏药继续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外,他还将向没有一技之长,对中医药感兴趣,又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敞开学习大门,“这样不仅推广了我们这项非遗技艺,也可以让更多人使用到梁氏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