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粮油食品;质量检测;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技术;应用方式;概况
1气相色谱技术的概况
作为色谱法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式,气相色谱法以惰性气体为载体,在气相色谱仪内分析样品性质,在检测气体混合物与挥发性大的液体、固体内该技术具有绝对优势。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等都是气相色谱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1)灵敏度较高。在浓度小于或等于1ppm(10—6)物质内检测极为简便,农药残留检测值可控制在ppb(10—9)到ppt(10—12)的范围内;
(3)应用范围广。在多种气体、易挥发性有机物质内气相色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应环境中,这种技术也可以对高沸点物质、固体样品进行分析。
2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方式
2.1检测食用油内脂肪酸成分
在食用油脂肪酸组分测定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气相色谱技术,这是GB/T17377规定的检测应用方式。通过GC/FID方式可以测定、分析食用植物油内的30多种脂肪酸含量,主要对芥酸含量进行检测,如芥酸过量,将影响人体营养状况,产生各种副作用,如甲状腺肥大等。通过GC/FID方式,对各种脂肪酸进行分离检测,可确保其质量合格。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将这项技术与其他检测技术充分结合,不仅可以达到食品检测的目的,还可以为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份可靠的依据。
2.2检测食用油内溶剂残留量
2.3检测粮食农药残留
2.4检测食品储藏过程中出现的毒素
部分食品储藏过程中将出现化学反应,如淀粉类、谷类、豆类等,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为威胁。真菌在粮食存储过程中也会出现,进而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等问题的产生。因霉菌毒性与耐热性较高,在测定过程中,应先对残留物进行充分洗涤溶解,在离心管(10毫升)内倒入,在静置、离心分层后,通过微孔滤膜(0.45米)对下层液进行过滤,遵循色谱具体情况,测定食品储藏过程中出现的霉菌含量。
2.5检测食用植物油内抗氧化剂含量
在存储过程中油脂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应用,如氧气、水、微生物等,进而导致油脂水解与氧化变质等情况的产生,并生成醛、醇等低分子物质,通过聚合作用,将产生有毒聚合物,并氧化香味物质与维生素,这些杂质的形成将对油脂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并危害到人体健康。为提高食用植物油抗氧化能力,应将抗氧化剂添加到油脂内,对氧化反应起到阻碍作用,达到油脂氧化延缓的目的。
3结束语
参考文献:
[1]陈文强,彭浩,邓百万,魏巍,刘开辉,丁小维,谢修超.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9(04).
[2]汪海峰,鞠兴荣,杨晓蓉,杨军.食用植物油中残留溶剂的高温顶空气相色谱分离与测定[J].食品科学,2006(02).
[3]贾东,王金玲,徐大军,贾金生,付海滨,曹志军.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样品体系的研究[J].标准科学,2013(10).
[4]李艳梅.关于食用油脂中残留溶剂油对人体危害的探讨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1(06).
关键词:工学结合;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药品检测的知识与技能,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观念与安全意识,具备药品质量检测能力与素质。这也是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院对《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程改革的依据
黑龙江省医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每年对高素质技能型人员新增需求约2000人,为制药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我院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是依托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校办制药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起来的,是黑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最早开办的制药类专业。至今,本专业六百余名毕业生大部分已在省内百余家企业就业。在哈药集团等多家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药品质量检测职业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有药物检验、制剂工艺质量监控、质量管理、药品经营与养护和前物料管理等5个岗位。药物检验岗位是本专业的核心岗位,通过分析药品检验的工作任务、检验过程及检验的行业要求,结合职业技能标准,我们确定了药品质量检测专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我院本专业课程团队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的设计,完成了药品检测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改革理念《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应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通过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的分析流程确定课程内容。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依托校内药厂实训基地,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以任务驱动、现场教学为导向,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
课程改革的实践
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药检教材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探索,2009年,我们编写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次以模块的方式突出技能训练,设计了三个模块:基本检测能力、专项检测能力和综合实训。教材将药品质量检测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按原料药、包装材料、成品制型等质量检测技术要求安排实训任务,最后设计原料药、中间产品、片剂、注射剂4个类型药物的全部检测实训项目,是一部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多家制药企业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探索出了基于“一条主线、两个典型、三个真实”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1)一条主线:以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流程为主线。针对制药企业中原料药、辅料、成品剂型的生产过程中的检测确定教学项目,基于取样、检验、书写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药品检测过程序化教学内容。(2)两个典型:以典型药品、典型检测方法为载体,从药品的单项检测过渡到合检测,由简单到复杂,使课程内容与药品质量检测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一致。以片剂、注射剂等9种剂型为典型剂型,以一般杂质检查、高效液相色谱法、可见分光光度法等作为典型检测方法。(3)三个真实:在真实药品、真实环境、真实岗位的情境下,进行现场的药品检测。充分利用拥有校办药厂教学资源的优势,使课堂与基地一体化,实现教学、工作一体化。该教学模式明确了药检岗位的任务、应具备的检测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使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转换角色,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成长为合格的药物检测员。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两个典型:从典型药品切入教学内容,从典型检测方法确定实训任务,从操作标准出发,教学生掌握药品检测的方法和技能;从行业标准出发,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从就业质量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征。(2)现场教学法——三个真实:将全部课程移到专业实训室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药检工作环境和真实岗位中,规范实训条件和要求,严格训练操作技术,对真实的药品进行检测。例如,正确取样、多份平行测定、填写药品检验记录和报告等,使教学形式和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实用的专业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药品检验任务,从中产生成就感,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前校后厂,真岗实做,“学员”成“准员工”利用学院校办企业——牡丹江温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优势,药品检测专业学生全部能在药厂5条生产线实训,能对药厂生产的原料药、注射液、颗粒剂等多种剂型的药品进行检测,学习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实训过程就是检测过程。学生能切身体会厂风厂纪厂貌、责任和态度,技术与技能同步提升。学生能按照GMP认证要求去生产、操作、检测,边学习,边工作,适岗位、强技能,教师教,师傅带,由“学员”变成“准员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我们以网络教学系统为平台,建设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了药品质量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包括教学资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教学课件、试题库、在线考试系统、教学视频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网络教学系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网上互动、网上练习、辅助学习的虚拟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项与综合全程考核,德技双修,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我们本着“单项考核要达标,综合考核要精准;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贯始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试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融一体”的思路完成课程的考核评价。总成绩包括职业能力考试(50%)、职业素质考核(20%)、结果考试(30%)三个方面。
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提升了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水平,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课程建设能力专题研讨会等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职教理论培训,拓宽教师职教视野,使教师的职教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学院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科研和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累计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四十多篇,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12部。(2)采取“导师制”、教学竞赛等措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有6人通过考试,获得了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广泛开展课程组内教师听课、评课、上公开课活动;进一步明晰“导师”和青年教师的职责,完善考核方案;鼓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提升药品质量检测与管理能力;通过课程资源建设带动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完善顶岗实训的设计和管理充分研讨顶岗实训项目,与校办药厂和校外合作企业有效对接,加大对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力度,使顶岗实训管理与考核更加规范化。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利用课程团队现有技术优势和优越的实训条件,积极与省内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培训工作,为黑龙江省制药支柱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紧跟企业的生产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白玲玲,姜辉,李伟威.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
[2]王金香,梁颖,刘浩.高职药物分析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8,26(4).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质检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国际贸易频繁化,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不少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增加低成本化学物质,有些商家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物质,导致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必须快速调整,解决在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加强质量检测和监督。本文总结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改善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食品安全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
食品检测体系是指执法机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国家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及该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为依据,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在科学的条件下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和食品安全进行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体系。由此可知,食品质量是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食品的安全。下面主要论述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1.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虽然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并且强调科研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以及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但由于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或者为了私利,并没有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而是仍延用陈旧的检测设备,致使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也没有对新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更多多精力,所以导致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并不理想。
1.2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备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较外国相比惩罚力度不够,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盈利不惜违反法律,并且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都是各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不仅不能涵盖所有食品行业,还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的支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的食品有两套执行标准,统一性较差,不能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操作性。同时现有的标准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起到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作用[1]。
1.3食品检测机构的设置问题
食品检测工作要经历从原材料到批量生产加工再到人们餐桌,这是个历时长,且繁复的工作,应有完备的机构设置进行支撑。虽然如今我国逐步形成由多个部门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质量检测的系统雏形,但有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甚至有的机构只是简单的复制,造成监管责任不明确,并且浪费检测资源、资金和人力,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的提升[2]。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整个机构的各方面投入和管理还是欠缺的,距离完备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体系还有一段距离。
2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对策
2.1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
2.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重视,并且完善相应的检测和评价体系,从标准的完善来达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每个环节的把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对现行标准进行优化,并加以创新,适应时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并且覆盖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保证食品安全检测更加高效、高质。同时还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力度,加快食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从更多方面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
2.3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我国目前食品检测部门的设立要进行有效调整,撤除冗余的检测部门,实现部门管理的精优化,排出责任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部门检测水平。我们不仅要在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还要鼓励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该完善对其的监管政策,并适当放开其权限,提升其公信力,共同服务于人们和社会。
作者:王金梅单位:赤峰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量控制食品安全安全检测应用
一、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重要性
实施计量控制能够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食品质量安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是指利用有关的检测设备仪器对食品中所含的“有益”和“有害”成分进行科学的测量,并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通过一定的数据形式进行有效地体现。计量控制就是指将食品中有关成分的指标控制在规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以确保各项指标达标,从而实现食品质量的安全。计量控制的水平和能力是决定了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计量控制贯穿于食品生产从原材料入场到生产加工为成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强化对食品的计量控制,才能够有效确保食品质量的稳定,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计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准确无误,使计量的结果最大限度的接近真实数值。因为,一方面这些检测数据是实施计量控制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数据为国家强化食品监管、制定有关的食品质量安全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将依靠这些有效数据来制定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
二、目前计量控制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现状
1.企业对于计量检测工作不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目前,在我国很多的食品生产厂家、加工小作坊对于食品计量检测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必要的检测检验设备,计量工作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食品质量的有效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巨大的利益驱使,有些食品生产厂家不顾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缺乏应有的道德良知,在食品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者是违法添加有害化学物质,生产食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的产品,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基层计量检测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
基层计量检测部门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资金条件的限制,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基础设施比较的简陋,计量检测的有关技术和装备较为落后,开展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验室环境有待完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检测;二是基层计量检测所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术型的骨干人员,其工作能力不能很好的满足食品安全计量检测工作的需要;三是管理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有待于提高。计量检测设备的简陋、高素质检测人员的匮乏以及管理工作的疏忽,导致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无法系统、全面、有效地开展,造成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不到位。
三、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进行计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计量检测人员的工作水平
食品质量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食品市场秩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消费权益的重要职责,因此要做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仅仅依靠手中的执法权力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通过科学的计量检测,以科学确凿的数据对食品质量的好坏进行印证,从而使工作开展的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和威信力。因此,技术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注重自身工作能力的培养,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技术检测能力和工作水平,以更好的胜任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2.加强计量检测设备资金投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
3.加大计量控制工作宣传力度,营造食品安全生产环境
要确保食品质量安全,需要从食品生产的源头上抓起。因此,计量检测部门要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宣传力度,提高食品生产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人员的配备上进行严格筛选,选取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上岗,在上岗之前要进行岗前培训,以确保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落实统一的执行标准,严格按照计量标准进行生产,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生产环境,保障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关乎国家的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作。国家在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计量控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重视人员培训、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使计量控制成为加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成为构建食品安全屏障的有力支柱,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1]张袁媛,曾祥平,陈炳华.关于食品检验机构工作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风,2012(1)
[2]常萱,曾素娣.热工计量对食品质量检测作用的探讨[J].中国计量,2011(4)[3]崔永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现状和对快速检测技术的期望[J].科学与社会,2010(8)
[关键词]食品;检验;检测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食品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产品的品牌种类增多,因食品安全导致的事故也在逐渐增加,近几年的地沟油、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等食品问题使国民对食品安全持续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挑选食品时也更加慎重。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做好食品检验工作,意义重大。鉴于此,下面将探究食品检验检测中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一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1食品检验检测中的问题
1.1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相对落后
1.2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国内未对食品检验检测部门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这无形中给某些不正当行业壁垒在食品检验市场上立足的机会。进行资质认证时,首先要确定需要认证机构的性质,还有其归属的部门的资产性质,在有此规定的情况下,本来能够对中介的介入产生一定的阻碍,可倘若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是国营企业又另当别论了。
1.3品检验检测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在食品检测检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巨大差距。以农药残留检测为例,有些大型食品工业企业没有完善的自检能力系统,全国食品生产企业只有1.3%具备食品添加剂、农兽药残留和微生物项目检测技术,只有5%的企业具有食品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检测技术,甚至连拥有常规质量检测技术的企业仅有不到30%,这对于现今社会对食品质量检验检测的发展需求是远远不够的[1]。
1.4未做好检测监督工作
1.5缺乏正确的认识
2食品检验检测对策
2.1建立健全食品检测检测体系
2.2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与保障制度
2.3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及评价标准
2.4强化第三方检测机构监督力度
2.5提{检测人员素质
结束语
[1]邱清华,邓绍云.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