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不可忽视初中物理的计算题是结合特定物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对现象和过程的分析,再在利用对应的物理规律进行处理,最终在计算中得到答案的问题计算题要求学生解答过程中,写出必要的推导和运算过程,因此能较为全面地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水平此类题目大多出现在试卷的最后,所占分值很大,大型考试还会在这类题型中安排压轴题而且此类题型还有与科学探究、科技发展以及生活应用相结合的趋势,检查在STS教育背景下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直接公式法”的应用
例1第31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16年8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如图1所示为本届奥运会的吉祥物维拉修斯和汤姆现有一尊该吉祥物的雕塑,质量为3×13kg/m3,其密度为15×103kg/m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m2,求:(1)该雕塑的体积V;(2)雕塑的重力G;(3)雕塑对地面的压强p(g=10N/k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密度和压强的直接理解和运用,学生只要能认清相应公式的字母含义,准确地代入即可解决问题
习题讲评建议这个习题引导学生运用直接公式法进行处理,然后再交流运用公式法解题的注意点即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题意,选对公式,并能将相应的数据合理地代入,在计算中得出相应的数值;二是在问题情境涉及多个对象和过程时,必须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同一性、同时性,即具体物理量必须对应同一个物体和同一状态
三、“逆推法”的应用
所谓“逆推法”就是学生从结论入手,结合自身的物理知识基础,运用逻辑推理,逐步探索发生结论的原因这种方法要求学生能对规律有着较为深刻地理解能力以及较强地逻辑思维能力,它不仅被广泛运用于计算题的解决,也适用于计算型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例2炎炎夏日,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所提供的饮料都会在其中放些冰块,让人一解暑气如图2所示的某类型果汁饮料密度是950kg/m3,饮料的质量为06kg,再往其中放入20g的冰块,杯底面积为50cm2,饮料的深度为10cm,求杯底所受的压力?(g取10N/kg)
解析逆推法强调学生从结果出发,明确解题的目的,最终求解杯底所承受的压力学生应该思考“谁在压迫杯底”,可以明确,是饮料液体提供了压力,学生可以从深度为10cm液体的压强求解入手,再结合底面积即可求解压力
液体对杯底的压强
习题讲评建议这个问题,学生如果方法选取不当,容易出现问题思维复杂化例如,如果学生从冰块和饮料思考对底部的压力,就需要考虑杯子侧壁与饮料之间的力,问题的处理将更加复杂,因此本题运用逆推法有明显优势当然,很多物理问题的分析需要顺推与逆推同时进行,当然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四、“等效法”的应用例析
“等效法”是学生处理问题时,从效果相同出发,将复杂的现象或过程转化为简明的物理模型所谓“等效”一般指的是过程等效、效果等效、作用等效和图形等效等等初中物理在电路问题处理中,要求学生画出等效电路图,以实现复杂电路结构的简化,这是一种典型的图形等效
例3如图3甲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
(1)将开关S闭合,且断开开关S1,电流表读数为02A,试求R2的阻值
(2)若同时将两个开关均闭合,电流表读数为03A,试求R1所消耗的电功率
解析(1)上述问题中开关S1断开而S闭合,相当于电阻R2直接接在电路中,其两端电压即为电源电压6V,简化电路如图3乙所示
(2)两个开关均处于闭合状态时,电阻R1和R2呈现为并联状态,且两端电压为6V,电流表接在干路,测得干路电流为03A,且结合题意,R2分流02A,等效电路如图3丙所示
关键词:阅读法实验法质疑法讨论法研究法
一、阅读法
二、实验法
三、质疑法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学习"小灯泡亮度是由谁决定的"时,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其正常发光吗?
(2)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小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小灯泡能不能正常发光?
(3)当加在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大于额定电压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小灯泡又会怎样?
结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它的实际功率决定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时,正常发光;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时小灯泡发光较暗;当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大于额定功率时发光很强,很容易将小灯泡烧毁。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讨论法
讨论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五、研究法
研究法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优点在于通过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独立地获取信息、获得概念,并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方法
实验教学法是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但是目前初中的生物教学现状存在很多的问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更是让人堪忧,试验方法不合理,实验材料不完备,实验设施不齐全,实验教学不重视等等问题,都是造成生物实验教学效果很差的主要原因①。
一、改进实验材料
1.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吸水的实验
实验改进方法:材料选用黄豆芽或者绿豆芽代替两对以上叶的豆类幼苗,将材料放在清水和浓度为10%的盐水中,等待2分钟,放在清水中的豆芽就会保持挺直状态,而盐水中的豆芽就会出现萎缩。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另外黄豆芽和绿豆芽随处可以买到,实验非常方便。
2.观察茎输导功能实验
实验存在问题:在该实验中,选用的是杨树的枝条进行实验,但是教材规划的实验实践基本上是在秋天,这时的杨树树皮非常难剥,树的韧皮和木质部分难以分离,不利于实验。
改进方法:用大叶黄杨代替杨树。大叶黄杨是一种常绿型植物,一年四季其树枝都在生长,树皮和木质很容易分离②,可以将它作为实验材料。把大叶黄杨带叶子的枝条浸泡在稀释的红墨水中,放在阳光下一昼夜,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红墨水已经上升到叶脉位置,剥掉树皮,观察出木质部分已经变红但是韧皮位置不变红。通过此现象可以说明红墨水是从木质部向上渗透的。
3.观察叶片的结构
实验存在问题:该实验主要选用菠菜叶片叶横切,然后观察叶片的结构。但是菠菜叶比较容易缺水萎缩,不方便作叶横切,而且用水泡过的菠菜叶子会变得很脆,切出来的叶片非常不完整,不是缺少上表皮就是缺失下表皮。
二、改进实验方法
1.不同物体表面对于蚯蚓移动速度的影响
实验存在问题:将一只粗壮的蚯蚓分别放置在玻璃和纸板上,观察其移动速度,分析哪种物体表面更适合蚯蚓移动?通过实验得知,蚯蚓在玻璃的表面上移动速度快于在纸板上的移动速度,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纸板吸收了蚯蚓身上的黏液,增加了蚯蚓移动时的阻力,影响了蚯蚓的移动速度,也有可能是当蚯蚓身上黏液减少之后,呼吸变弱,活动力降低。
实验改进方法:准备两块玻璃板,一块打磨,一块光滑,将两根玻璃棒引导蚯蚓移动的轨迹,观察蚯蚓的移动速度。
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实验存在问题:将相同数量的新鲜植物和烫过的植物分别放置在封闭的锥形瓶中,然后将它们放在阴暗的环境中一昼夜;一昼夜之后将燃烧的火柴棒放入装有新鲜植物的锥形瓶中,火柴棒会马上熄灭;而放置在烫过的锥形瓶中的火柴棒依旧在燃烧。
根据实验现象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鲜的植物在密封的锥形瓶内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氧气,而火柴棒在无氧的环境下不能燃烧,但是新鲜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的时候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燃烧的火柴棒就会熄灭,所以该实验设计不严谨,应该排除掉二氧化碳的实验干扰。
实验改进方法:在两个小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20%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把两个小试管分别放在两个锥形瓶中,在阴暗的环境下防止一昼夜,然后用燃烧的火柴观察其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很好的用氢氧化钠溶液稀释了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了二氧化碳对实验的干扰③。
3.观察草履虫的身体结构
实验存在问题:草履虫天生好动,全身透明,观察起来非常不方便,不利于实验。
实验改进方法:(1)在载玻片中的草履虫培养液中铺上几条棉花纤维,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增加草履虫活动的难度;(2)在载玻片上滴几滴蛋清液,增加培养液的粘稠度,降低草履虫的移动速度;然后在载玻片一侧滴上少许的红墨水,将草履虫的食物泡上色,再用2%的冰醋酸将草履虫的细胞核上色,观察草履虫的身体结构。
结束语
对教材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和创新利于生物实验教学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水平。
【注释】
①刘薇.探究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②徐建华.例析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J].中学生物学,2010(03):45-46.
关键词:探究活动;预习;有效;方法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自学活动,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与钻研,形成初步的感知,先做一个简单的认识、了解、消化,以便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1.预习的特点
学生通常所采用的预习方法是在课堂学习之前,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先大概地自我阅读一遍,初步了解课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预习能很容易找出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采用传统的方法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自我学习,虽然学得不深、理解得不透,但是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略知一二。
2.探究活动的特点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更主动有效地获取物理知识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科学品质和世界观的形成。初中物理的探究活动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寻宝”活动,所要探究问题的结论就是所要寻找的宝物。探究活动刚开始前,就像学生不知道宝物在哪里一样,学生也不知道探究活动的结论,这样有利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二、对问题的思考
1.探究活动是否需要预习
由于学生的预习习惯以及预习和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本身的特点,当对初中物理探究活动采用传统的预习方法进行预习时,预习不但没有促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于是有部分教师提出探究活动不能预习的观点。
2.探究活动要有有效的预习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需要学生的预习,但同时应避免传统预习方法对探究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学生得到了“宝物”而忘记了重要的寻宝过程,避免学生获得了结论而又仅仅局限于结论本身。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本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传统预习方法进行改进,对初中物理探究活动按探究目的分成不同的类型,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加强对预习的指导,并且适时检查,既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又促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促进学生探究等能力的提高。
1.采用多变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直接决定预习的效果,对于探究活动的预习来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探究活动的预习不能一味采用同样的方法,而应多种预习方法相结合使用,采用多变的预习方法。
自主预习,就是学生自我安排预习,这也是学生传统预习中常用的预习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对于一般的测量性的探究活动或者一些简单的操作性小实验活动,学生可以采用自主预习的方法进行预习。
任务预习,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适用于需要学生做出猜想与验证猜想或者找规律等一类的探究活动。
问题预习,就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探究活动中的一些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等先做一个自我思考,思考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实验通过什么现象说明等。
2.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
不同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能力的发展是不同的,有的探究活动需要学生探究之前知道怎么做,而有的探究活动在探究之前却不能让学生知道结论,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例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如果学生预习知道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探究过程中测力的大小时会不自觉地想力的大小应该是多少。对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既可以发挥预习的功效,又能避免不当预习对探究活动的学习以及学生能力发展提高的影响。
另外,对于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预习要求,有助于发挥预习的作用,使学生学有所得,也有助于保持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愿望。
3.加强适当的预习指导
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探究活动的预习也同样如此。初中生的自学能力还不是很强,预习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这种指导体现在预习的方方面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要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要采用什么样的预习方法,预习到什么样的程度,学生往往把握不准,是全部按书本预习还是预习其中一部分,这要求教师在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二是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与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上教师要给予指导,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思维方法往往决定思维的结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能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门。
关键词:引桥教学法;教学方式;预习环节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1.教师主导教学,忽视学生感受
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放在教学的主置,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有的教师为了跟上教学进度,将整节课的教学进度安排得十分紧凑,准备了大量的知识点,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不停地记笔记,也不能及时向教师提出疑问。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致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很低。
2.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
二、引桥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做好预习环节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前,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本进行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自己的知识基础,指导自己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存在疑惑,哪些知识无法理解,在预习中思考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温度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这一节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借助生活经历和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温度的概念以及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都有大致的掌握,可能对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会有疑惑。在接下来的教师讲课环节,学生可以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存在疑惑和无法理解的知识重点进行攻克,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学常识。
2.创新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公式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口述举例,让学生通过想象去理解,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开始“上桥”,产生深入探究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给学生引入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概念,分别用动画演示说明“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及判断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主动探究影响滑动和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静摩擦力大小等知识,指导帮助学生把握知识要点,突破理解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3.成立讨论小组
例如,由于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和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让学生之间进行探索交流,主动表达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去查找资料或者询问教师,理解同学的想法和见解,互相启发学习灵感,取长补短,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水平。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将引桥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预习环节,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新知识。同时,成立物理讨论小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多种举措,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