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开动脑筋寻找规律帮助记忆。
二、浓缩记忆法
例如: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可缩记为“看、放、读、记”。其具体内容是:①看,指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指尺要放正,不能歪斜;③读,指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一下位;④记,指正确记录测量结果,一定要写单位。
三、实验记忆法
物理实验本身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趣味性,是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
四、故事记忆法
例如:物理课本中有“手抓子弹”、“曹冲称象”、“死海不死”等许多有趣的故事。学生听故事时精力集中、求知欲强,若能适时分析,易使学生记住故事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
五、口诀记忆法
老师在课堂上会告诉我们一些自编写的口诀、顺口溜。其实这些口诀非常有效也非常有趣。若能把这些口诀记住,有很多的知识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一种巧妙的、用途广泛的记忆方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晦涩分散、枯燥无味的材料,变得诙谐幽默、流畅易记、轻松有趣。谐音记忆的核心,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似的话,来帮助记忆。
例如:摩擦起电现象中,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可用谐音法记作:“拨正”(玻正)、“胶布”(胶负),这样能轻而易举记住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带负电。又如:物距μ与像距v的字母易搞混淆,为此,只要记得:物距的“物”读音与拼音字母的“μ”读音相同,凡提到物距时,就谐音地联想到拼音字母“μ”,这样就把μ与v的物理概念区分清楚了。
——论《两小儿辩日》
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高级中学殷焕会
《两小儿辩日》是初一语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内容是: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理由是:“日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理由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听了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前者从视觉(光学知识)出发,后者从冷暖(热学知识)出发,两种依据似乎都有道理,但结果却互相矛盾。其实,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四个知识点的问题,那就是:“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日初出沧沧凉凉”、“日中如探汤”。如果把这四个知识点解释清楚,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如何解释“日初出大如车盖”、“日中则如盘盂”呢?事实上,早上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会看起来不一样呢?本人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背景视差原因,太阳刚出来时离地面较近,太阳与地面、山峰相比看起来大些。还有更主要的原因,首先看下面的两个光路图:
(图1)(图2)
首先将一物体垂直于水面之上,人在水中看物体,光线经水的折射后改变传播方向。因此在水下看侧上方的物体感觉会变高变大。再将物体平行的放在水面上方,在平静的水中看水上方的物体会发现物体变小,同时靠近水面。这些都遵循光的折射定律,这也与在地球看太阳很类似。我们知道地球周围是大气层而且大气层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部,太阳光经大气层也会发生折射。由于大气层的密度是不均匀的而且呈球形太阳光的入射角度不同折射程度也会不同,遵循光的折射定律可用作图法做出。因此,我们看到太阳的位置和大小也会发生变化。早晨的太阳在东方,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太阳的位置看起来感觉会变高变大(如图3)及日中则阳光几乎直射。太阳光经大气层的折射方向又发生改变,站在地面的人会看到太阳比实际要小一些,低一些(如图4)。
(图3)(图4)
因此,“近者大而远者小”是有条件的。既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能够成立。我们平时使用的“老花镜”、“近视镜”及“望远镜”也都是光线通过不同介质发生折射的结果。其实“近者热而远都凉”的说法在这里也是不够严密的。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轨道的平均半径为1495978870Km。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29.79km/s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如图5)对北半球来说冬天离太阳近一些,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北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阳光斜射光线分散。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能较少,地面气温较低。而北半球的夏天离太阳比较远,但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光线集中,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光能多,地面气温较高,此时南半球是冬天。因此,认为“夏天的太阳比冬天是距离人们要近一些”是不够准确的。“近者热而远者凉”也是在一定条件成立的。
刻舟求剑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不小心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大家肯定知道了。这个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来处理事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要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一泻千里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多用来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高度差越大,水落到低处时转化的动能就越多,动能越大,则流速越高。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很高。
沉李浮瓜这个成语讲的是三国时魏国的曹丕在夏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冬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为如此,它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能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李,则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沉李浮瓜”,而不说“沉瓜浮李”。
一发千钧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势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随波逐流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那么漂浮在水面的物体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会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扬汤止沸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带走了一些热量,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带走的热量极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1识图
1.1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
例1如图1所示,实线为y随x的变化图象,该图象如果是质点运动的v-t图,则可求得图象中P点对应的加速度为2m/s2,该图象如果是某电学元件的U-I图,则可求得图象中P点对应的电阻是1Ω.
1.2面积的物理意义
1.3截距的物理含义
先根据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写出电源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式为U=E-Ir,再借助数形结合,可知图象与U轴的截距的物理意义是电动势E,所以Ea>Eb,而内阻的大小就是图象的斜率(绝对值),也就是直线的倾斜程度,所以ra>rb.
1.4交点的含义
交点,即图线与图线相交的点,它反映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此时有相同的物理量.一般物理图象的交点都有潜在的物理意义,要明确含义与物理过程分析分不开的.如:
例3A、B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图象如图5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t2时刻,A、B两物体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运用物理知识还原物体A、B运动的整个场景,明确A、B沿同一方向运动,在t1时刻速度相同且两者相距最远,结合前文讲的斜率、面积,便能判定只有C是正确的.
2用图
用图就是运用图象直观、形象、简明的特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物理规律的探究,物理量的测量,复杂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有大量的应用.
2.1在探究性实验中,利用线性图象,探究物理规律
在高中物理中,有很多探究性实验,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两个物理量间的关系,进而揭示物理规律.在处理数据时,多数采用图象法,线性图象能形象直观地表达物理规律,还能方便分析实验误差.
比如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时根据测量数据,作出a-F图象,如果直线通过坐标原点,则非常直观的表示a∝F;如果直线与横轴截距大于零,则可能是没有平衡摩V力;如果直线与纵轴截距大于零,则可能是过度平衡摩擦力或未计入砝码盘的重力.如果所作的图象是曲线,就要通过猜想、尝试,最终转化为线性图象,比如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a-1m图象,在探究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时作W-v2图象,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作T2-l图象等等.
2.2在测量性实验中,利用线性图象,得出实验结果
比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做出U-I图象,求出直线的斜率就是所测的电阻.如果两个物理量不成线性关系,则先转化线性图,比如利用单摆求重力加速度,作出T2-l图,根据公式可知斜率k=4π2/g.
例4为了测量由两节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某同学按图6甲所示的电路连接实验电路,其中R为电阻箱,R0=5Ω为保护电阻.断开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再闭合开关S,读取并记录电压表的示数及电阻箱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多次重复上述操作,可得到多组电压值U及电阻值R,并以1U为纵坐标,以1R为横坐标,画出1U-1R的关系图线(该图线为一直线),如图6乙所示.由图线可求得电池组的电动势E=V,内阻r=Ω.
解析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U=ER+R0+rR,化简并整理得到1U=r+R0E1R-1E可见图线的截距为1E,得E=10.35V≈2.9V,图线的斜率为r-R0E,得r≈1.1Ω.
2.3根据题设条件,作出图象,解决物理问题
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根据题设条件,作出图象,往往可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能让问题变得直观明了.
2.4含非线性元件的电路计算,常要用伏安特性曲线
如果一个电路中含有热敏电阻、二极管之类的非线性元件,那么在电路计算时就不能直接用欧姆定律,通常都是依据非线性元件的I-U图线,采用作图法求解.
例6如图8所示,甲为一个电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变化关系曲线,将这个电灯与19Ω的定值电阻R串联,接在电动势为8V,内阻为1Ω的电源上,图8乙所示,则电灯的实际功率为W.
关键词:高中物理;联系生活;可行性;对策
物理教学联系生活,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应用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分析了联系生活实际认知物理知识的可行性,提出了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实施措施。
一、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可行性
二、联系实际生活认知物理知识的实施措施
1.情境创设生活化
2.习题创设生活化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把物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用知识的体验去感受生活,用物理知识去指导生活,在具体的教学执行过程中要重视情境创设的生活化和习题设计的生活化,确保物理知识点传递准确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