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母亲和婴儿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每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
2.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婚前保健服务。
3.怀孕和分娩是人类繁衍的生理过程,应当做到有计划、有准备。准备生育的夫妇,应当到医疗保健机构接受孕前保健服务。
4.吸烟与被动吸烟会导致流产、死胎、早产、低出生体重。
5.准备怀孕的妇女和孕妇,应当避免接触生活及职业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密切接触宠物。
6.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3个月补服叶酸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7.产前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测量血压、体重、宫高、胎位、胎心率,血、尿化验和B超检查等。
8.首次产前检查应当做乙肝、梅毒和艾滋病检查。
9.产前诊断可发现胎儿某些先天性缺陷和遗传性疾病。35岁以上的孕妇属于高龄孕妇,应当进行产前诊断。
10.孕妇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
11.孕妇血红蛋白应当不低于110克/升。
12.怀孕期间,如果出现高热、头晕、头痛、呕吐、视物不清、阴道出血、腹痛、胎膜破裂(破水)、胎动异常等情况,应当立即去医疗保健机构就诊。
13.怀孕24周—28周,建议做妊娠期糖尿病筛查。
14.足月产是指怀孕37周—42周之间分娩。
15.自然分娩是对母婴损伤最小、最理想的分娩方式。
16.临产的征兆为:出现规律、伴有疼痛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每次持续30秒或以上,间隔5分钟—6分钟。
17.在孕产期各阶段,孕产妇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放松心情有助于预防孕期和产后抑郁。
18.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提倡纯母乳喂养6个月。1岁以下婴儿不宜食用鲜奶。
19.正常足月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在2500克—4000克之间,超过4000克为巨大儿,不足2500克为低出生体重儿。
20.新生儿出生后应当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
21.新生儿可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出生后7天—10天恢复至出生体重。
22.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2天—3天出现,第7天—10天开始逐渐消退。
24.新生儿满月时,体重至少应当比出生时增加600克。
26.婴儿从出生开始,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每天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400IU/日,早产儿800IU/日,3个月后同足月儿。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27.父母或看护人应当经常与婴儿交流,及时满足婴儿的各种需要。
28.婴儿乳牙一般在出生后4个月—10个月之间萌出。
29.婴儿出生后要按照免疫规划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30.婴幼儿的前囟一般在出生后12个月—18个月闭合。
二、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31.孕妇应当坚持早晚刷牙、餐后漱口。
32.孕妇应当禁烟禁酒,最好不穿高跟鞋、不染发、少化妆,服装以舒适为宜。
33.孕妇每天应当进行30分钟以上的适宜运动。
34.孕妇应当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首次产前检查应当在怀孕12周以前。
35.孕妇应当保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铁、钙等营养素。
36.孕中晚期钙的适宜摄入量为每天1000毫克,哺乳期为每天1200毫克。
37.孕妇应当维持体重的适宜增长。孕前体重正常的孕妇,孕期增重值为12千克左右。
38.产妇在哺乳期应当适量增加鱼、禽、蛋、肉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39.产妇应当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倡开窗通风、刷牙、洗澡等。
40.应当在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奶,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按需哺乳。
41.从出生后6个月开始,需要逐渐给婴儿补充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
42.婴儿添加辅食后可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43.产后42天左右,母亲和婴儿均应当接受一次健康检查。
44.婴儿在1、3、6、8、12月龄时,应当接受健康检查。
三、基本技能
46.记住末次月经,学会计算预产期。
47.孕妇一般在怀孕18周-20周开始自觉胎动,在孕晚期应当学会胎动计数的方法。
49.哺乳期妇女应当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
50.给婴儿添加的非乳类食物应当多样化,注意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51.出生后6-8月龄是训练婴儿学习咀嚼、吞咽的关键期,10-12个月可以培养婴儿自己用勺进食。
52.婴儿体温超过38.5℃,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53.婴儿发生腹泻,不需要禁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及时补充液体,避免发生脱水。
54.数呼吸次数可早期识别肺炎。在安静状态下,新生儿呼吸次数不超过60次/分。如果1个多月,2个月不到的宝宝呼吸连续监测超过50次以上,也是要引起重视的一个信号。
55.避免婴儿发生摔伤、烧烫伤、窒息、中毒、触电、溺水等意外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