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运营方面,国内有四个顶级标杆,被称为“四大神盘”,分别是秦皇岛阿那亚、成都麓湖生态城、杭州良渚文化村、广州美林湖。之前我们已经为大家介绍了阿那亚的社群故事,而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呈现成都麓湖生态城的社群运营方法论。1、麓湖生态城的简介
麓湖生态城的开发商是成都万华地产。
万华地产董事长汪俊刚,是宝光集团和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的亲兄弟。
2000年左右,万华地产率先对成都向南发展的趋势做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2002年,万华地产从双流县政府买下了万安镇麓山片区4300亩土地。
当时的拿地价格为25万/亩,照此计算,拿地成本每平方米不到600元,2009年麓山国际社区的别墅以15000元/平方米均价、27亿的总成交额,位居全国别墅成交第一名。
在麓山项目获得巨大成功以后,2005年万华地产对成都向南发展的趋势继续发掘,启动了麓湖生态城项目的规划。
2009年,万华地产陆续拿下麓湖区域的几个地块,总面积8300亩,几乎是原来麓山项目的2倍。
8300亩的面积中,生态湖域面积有2100亩,道路及绿地的面积有2000亩,这两项占比约49.4%。剩下的就都是建筑开发用地了,总面积约4200亩,可开发的计容建筑面积约700万平米,其中住宅约550万平米。
根据公开数据,麓湖生态城项目的拿地价格大约为70万-90万/亩。
麓湖生态城从2014年第一批交付到现在,已跨越接近10年,销售了超过1万套住宅,交付近6200套。根据规划,麓湖生态城的总开发周期约为25年,最终将交付约3万套住房,未来人口将达10万-20万,俨然是一座小型城市。
2023年,麓湖生态城的销售额约为170亿元,这个业绩在国内单盘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并且,业主复购与业主推荐购买达到60%,业主粘性与口碑非常高。
这一切荣耀的背后,与麓湖生态城的社群密不可分。2、麓湖生态城社群发展的起源
早在2008年,万华就提出了“麓客”的概念。
“麓客”并非财富、精英的身份标识,也不一定非得是业主。“麓客”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只要价值观一致,对某个板块某个领域有着共同热爱,并愿意共同来创造未来的人,都能成为“麓客”。
麓湖生态城的社群建设,起源于2014年。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万华地产总裁罗立平,人称“罗三最”,即最偏执、最折腾、最自虐。
罗立平,1962年出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毕业后进西南设计院,两年后上同济大学岩土工程专业。2001年以职业经理人身份,操盘4300亩的麓山国际社区项目,随后开始推动实施万华最为宏伟的麓湖生态城计划。
麓湖生态城社群建设的起因,是以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开始的。
在麓湖生态城里面,罗立平团队做了一个4A级景区:麓湖红石公园。2014年,红石公园对外开放,吸引了很多人,公园里经常人山人海。
而麓湖生态城的业主不堪其扰,就开始向万华投诉人太多了,生活秩序都受到了影响。万华没办法,只好限流。
这个矛盾逼迫万华去找一个解决办法,而这个办法就是“社区共治”。
于是,罗立平开始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麓湖社群建设与社区共治的开拓实践上。3、五本书和两个学习案例社区共治,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首先,万华必须放下自己的身段,开放地、坦诚地去接受“麓客”对自己所有的质疑和诉求,同时建立一个能够面对问题、协商解决的机制。
其次,还要防范极端的少数人裹挟温和的大多数,为自己谋私利。
所以,事情的关键就变成,怎么让沉默的、温和的大多数人发表自己的立场、态度,有公共参与精神。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中,有5本书,对罗立平影响最大。第一本书是《使民主运转起来》。
第二本书,《合作的进化》。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在重复博弈情况下破局“囚徒困境”的有效策略。作者通过对策略对抗所做的进化研究,得出结论:在重复博弈中,简单的“一报还一报”才是最佳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总愿意善意地相信别人首先选择合作,但也会及时惩罚背叛。而一旦达成了合作的默契,这样的群体就很难被恶意的策略打败,从而保持多数为善的稳定局面。
第三本书,《超级合作者》。
这本书对社会中更常见的间接博弈进行了分析。在间接博弈中,较好的策略就是通过对非特定对象的其他人的付出,获得熟人社会中的好名声,这样反而可以获取更长久的利益和回报。
第四本书,《无需法律的秩序》。
这本书主要观点是,当我们处在熟人社会中,大家都会更在意自己的名声,更信奉合作的价值。面对矛盾时,也更愿意选择相互忍让,从而最终造就了一种比法律手段更有约束力的民间规范。
最后一本书是《创新的扩散》。
这本书揭示了创新事物在传播中的扩散曲线:我们想要获得更多人的认同,重要的是要首先找到少数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先行者,通过他们去搭建创新扩散的桥梁,之后,只要再获得百分之十几的各圈层意见领袖的认同,传播就将进入快速扩散的阶段。
通过这几本书,罗立平总结了一个麓湖进行社会创新的路径:首先是孵化、培育、壮大社群,积累更加充足的社会资本;然后在更多的合作与共创中,培养熟人社会的土壤,打好良序社会的基础;进而,再逐步推动公民社会和地方规范的形成;最后充分发掘社群和社区内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进行有效扩散。
除了以上几本书外,罗立平还学习参考了两个著名的国际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英国的莱切沃斯小镇。
2018年,为了学习国外社群活跃社区的顶层架构设计,罗立平专程前往英国学习考察。莱切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已有100多年历史,至今仍充满活力与魅力,其中奥秘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通过社群推动居民形成情感链接,成为地区活力之源。
莱切沃斯仅3万多居民,却有400多个Club,注册的有115个,全年龄段、全类型、全时段覆盖。社群负责人都是本地居民,从申请成立到日常运营,他们都要亲力亲为。
第二,居民、社群、专家组成社区基金会,成为地区秩序之本。
80年代至今,莱切沃斯都由花园城市遗产基金会进行管理;基金会掌握三分之一商业物业和三分之二办公物业,资产总量超1亿英镑,年收益超1千万英镑,全面管理社区事务,保障莱切沃斯良性可持续发展。
除了莱切沃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Reston)也是麓湖学习的对象。
雷斯顿是一个规划城市,以其现代化的设计、丰富的绿色空间和高标准的生活质量而闻名。它的发展始于20世纪中叶,是当时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4、麓湖生态城的社群发展历程
麓湖生态城的社群从2014年起步,目前已迭代到5.0阶段。
1.0时期,主要是2014年-2015年,主题是“一起玩”,从“我”到“我们”。
这一时期,主要有10个初创社群,大家自发组织聚会活动,开启邻里“破冰”阶段。
2.0时期,从2016年-2017年,主题是“一起学”,在热爱中成长。
此时,初创的10个社群发展到25个,麓湖的社群也正式命名为“麓客学社”,“在热爱中成长”被确定为“麓客学社”的slogan。
3.0时期,从2018年-2019年,主题是“横向连接”,从“孤岛”到“群岛”。
这一时期主要是开始为各个社群的会长牵线搭桥,组织社群联谊会,助推各个社群的横向连接。
这个时期诞生的「一月一会」成为社群联合策划中大型活动的起点,而「麓湖渔获节」、「麓客共创之夜」、「麓湖龙舟赛」等更是成为麓湖代表性的社区节日。
4.0时期是从2020年开始的,主题是“社群组织化建设”,让社群有更“良序的发展”。
2020年,麓客社群联合会成立,由社群会长票选出代表,参与麓客社群的日常组织和管理工作。
目前是5.0时期,从2022年开始,麓湖的社群开启探索“社会创新和城市跨界”之路。
现在,麓湖已经有了300多个社群,每年自发举办的社群活动超过了3000场。
在整个过程中,万华主动放弃了自上而下的召集、组织、管理的角色,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助推、赋能,去成就社群会长们的兴趣、心愿、创意和爱心。
作为社群的幕后推手,万华的社群发展部是各个社群会长的伯乐和助手,同时也是教练员和智囊团。而社群发展部的发展目标,也不再是企业的一个部门,而是成为国内社群社造领域最专业的机构。
目前万华的社群发展部已注册为“麓客社会创新服务中心”,逐步独立发展。
社群,是弱中心化组织,个体权利需要被充分尊重。平等、自由甚至混乱无常是社群的典型特征,群体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
从这个角度看,麓湖社群的建设并没有太多奥秘可言,不过是尊重了人性,尊重了社群的特性。
罗立平认为麓湖社区自治的核心在于社区基金会。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麓湖有大量的公区都是开放的城市资源,未来面临长期管理和利用的问题。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开发商万华退出后,麓湖如何能够持续保持活力。
为了提前培育良好的公共传统提升地方的共治能力,就需要有一个链接多方利益主体的社会组织来承接社区永续发展的公共使命。
所以,罗立平参考莱切沃斯的案例,为麓湖设计了一个以社区基金会为中枢的治理架构。而社群联合会和麓湖共益会也成为这个架构的两个核心主体。
其中,麓湖共益会我们刚才没有提到过。
麓湖社区基金会成立于2019年,由万华捐资800万,并经四川省民政厅批准。
麓湖社区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主要由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组成。
麓湖社区基金会的重要决策由理事会做出,理事会由25人构成,其中有社群联合会的社群代表6人,麓湖共益会的居民代表6人,商业和机构联合会的商家代表6人,另有5位专家学者理事,而来自发起人万华的理事仅有2位,而且没有否决权。
2023年,社区基金会实现近800万的收入,支出720万。收入主要包含捐赠收入、政府补助收入、利息收入等;支出主要包含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等。
2023年,社区基金会向麓湖共益会提供了62.6万的费用支持;向社群联合会提供了57.3万的费用支持;向龙舟节提供了83.4万的费用支持;向渔获节提供了63.2万的费用支持。
麓湖社区基金会是麓湖社群发展、社区共治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
通过麓湖生态城的社群研究,我们更加印证了这一观点。万华总裁罗立平,作为麓湖社群的顶层设计师,躬身入局。罗立平曾这样说:CEO就是产品主义者,是产品经理,所谓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但凡能够把社群做成的项目,基本都是一把手主抓,或者全力支持。因为在实际的社群建设和运营中,需要调动的资源以及跨部门协作太过繁杂,没有一把手推动支持,单独部门或单独项目经理都很难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