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先前是我说话太冲了,没顾及您的感受。”
“没事。我并不反对加装电梯,以后有电梯楼上的老人也更方便上下楼。”
日前,在大公桥街道警司民联调室内,经过调解,某小区业主胡女士接受了楼上邻居道歉,并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意味着这起持续近半年的矛盾纠纷划上句号,单元楼加装电梯可进入施工。
近年来,伍家岗区大公桥街道聚焦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将人民调解与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创新实践,走出了“警司民联调”新路子,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将问题解决在一线。
探索新机制构建新模式
大公桥街道位于伍家岗区的老城街区,社会结构多元化特点明显,尤其是辖区老旧小区多,小区加装电梯楼上楼下发生纠纷、装修噪音扰民、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各领域的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出现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彻底解决,矛盾累积叠加,居民生活幸福感下降,亟需探索一个有效的纠纷调解机制。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与街道一级在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上,必须担当作为,但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街道政法委员沈卫华介绍,街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传承和创新“枫桥经验”,把党建引领贯穿矛盾纠纷联调始终,发挥街道党工委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机制引领功能,通过整合资源力量,有效地把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进行衔接,畅通人民调解工作渠道,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力争“琐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2021年12月,该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主线,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组织聚合化、队伍专业化、响应高效化、服务场景化、应用数字化的“警司民联调”联合调处平台。
今年1月以来,辖区某小区业主多次向社区、街道投诉,认为邻近的小区在双方仅靠一道围墙隔开的地方修建垃圾投放站,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权益,要求邻近小区更换垃圾投放站地点。
警司民联调工作人员对照《民法典》,解释了所涉及到的“相邻关系”条款,进行逐条解读比对,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于3月21日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3个月的矛盾纠纷。
“警司民联调”平台的搭建,为市民提供一个说事的地方,搭建一个评理的平台,最终化解各类纠纷,消除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胜利四路社区某杂居小区因公共区域收费问题,经营方与居民的矛盾纠纷持续了近10年。警司民联调团队介入协调,发现纠纷的根源在于该公共区域权属问题,且小区未成立业委会。今年8月初,通过多次协调,促成了该小区组建业委会,并召开业主大会,共同决定公共区域的使用。
“通过认真研判、梳理,从促进小区依法自治着手,有效杜绝了这起矛盾纠纷激化扩大。”大公桥司法所所长张梅表示,警司民联调的成功实践,推进了基层法治建设。
建强服务阵地化解多元矛盾
接到投诉后,警司民联调工作人员深入现场调查,安抚情绪几名激愤的居民代表后,将他们与宠物医院负责人一起请进“警司民联调室”。通过普法宣教,并翻阅条款,让居民代表心服口服,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后,还向宠物医院负责人当面道歉,一件僵持了数天的民事纠纷终于“一锤定音”。
“我们一直致力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调解机制,让老百姓有地方,找得到地方高效解决纠纷。”沈卫华说,好的调解阵地,可以提升调解效率。
位于滨江茶城的大公桥“警司民联调室”,按照筑堡工程平安法治场景建设要求,打造了一个庄严神圣和值得百姓信赖的调解环境。同时,各社区分别建成“警司民联调”阵地。
对辖区群众的诉求,街道“警司民联调”平台统筹协调,做到“接诉即办”:接单、分类、派单、办理、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能快速响应,形成闭环,尽最大努力解决市民诉求。截至目前,通过党建引领,“警司民联调”平台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7起,成功化解率达96%。
在胜利二路社区活跃着10多名“和事佬”调解员,包括退休老党员、社会工作者、律师等,他们调解矛盾纠纷有一套。今年65岁的老党员庞爱国就是其中一员。
“既然双方都愿意过来协商解决,说明大家都是抱着积极处理的态度,不如各退一步。”9月13日,社区的“和事佬”调解员庞爱国、苏强成功调解了一起房屋租赁方面的纠纷。
陈先生在和平佳苑小区租了套房子,双方约定水、电、气租户自理,由房东代缴。9月2日,陈先生回了趟老家,10天后回来发现家里没电,导致冰箱内贵重物品变质,损失两三千元。
“他没及时代缴电费,肯定要承担责任。”“你出门前又没跟我打招呼,我要担哪门子责任?”陈先生与房东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希望社区帮忙出面调解。
“和事老”调解员庞爱国是位热心的老党员,在社区有较高的威望,苏强是一名律师,专业能力过硬。他俩介入调解,从法、理、情的角度与当事人耐心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房东减500元抵扣房租,在下个半年合同周期内不涨价。
“对这个调解结果我很满意,只要我还在宜昌做生意,这个房子就一直租下去。”原本气鼓鼓走进调解室的陈先生,接受调解后心平气和地与房东握手言和。
延伸调解服务小事不出社区
“丁警官,你来了啊!走上我家喝茶去。”“庞伯伯您好啊!最近跟老伴处得怎么样?”
9月19日上午,80岁的庞老伯在小区散步时,见社区民警丁熠在小区巡查,主动走近打起了招呼。
大公桥派出所民警丁熠,是警司民联调工作人员之一。他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工作细致周到,让很多社区干部和居民佩服。
像这样介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事,对丁熠来说早习以为常。他说,“各类基层矛盾纠纷看似千头万绪,只要认真听取当事人诉求,找准关键点、核心人,多换位思考,很多矛盾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为多元调解社会矛盾纠纷,大公桥街道以“琐事不出小区,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为目标,建立了矛盾纠纷防控体系,组织社区通过定期矛盾摸排或居民反映的矛盾纠纷,按照分类分级调处要求,建立矛盾调解工作清单,实现了纠纷隐患“发现在早、预防在先、化解在小”。
堵住小针眼,防住斗大的风。纠纷隐患排查是街道警司民联调重要的一环,以劝解、协调、疏导、教育等方法,让矛盾纠纷“从源头上预防,在身边解决”,极大地彰显法治文明的价值。
目前,在大公桥街道通过社区调解组织的调解“能人”,大部分的群众诉求在小区或社区即可完成矛盾纠纷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