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机、设备:710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7.4%)2、包括计算机在内的机械设备:4403亿美元(17%)3、家具、床上用品、照明、标牌、预制建筑:1094亿美元(4.2%)4、塑料、塑料制品:964亿美元(3.7%)5、光学、技术、医疗设备:802亿美元(3.1%)6、汽车:763亿美元(2.9%)7、杂项纺织品、旧衣服:756亿美元(2.9%)8、玩具、游戏:715亿美元(2.8%)9、钢铁制品:711亿美元(2.7%)10、服装、配饰(非针织或钩针编织):623亿美元(2.4%)
据悉,以上10大出口产品共占中国全球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69.2%)。
此外,有研究机构还列举出2020年电商发货量最大的10种商品,清单如下:
那么如果想做这些产品,应该出口哪里比较好呢?
2、出口哪个国家?
2022年有数据表明,从中国出口的产品中有60.7%出口至以下国家和地区:美国(占全球总量的17.5%)、中国香港(10.5%)、日本(5.5%)、越南(4.4%))、韩国(4.3%)、德国(3.4%)、荷兰(3%)、英国(2.8%)、印度(2.6%)、中国台湾(2.3%)、新加坡(2.2%)和马来西亚(也是2.2%)。
如果按大洲来算的话,中国制造有47.6%销往亚洲其他国家,20.8%销往北美,20.7%销往欧洲。还有一小部分则流向非洲(4.4%)、拉丁美洲(4.1%)和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大洋洲(2.5%)。
详细数据和建议如下:
如果是做纺织品、原料、家具、陶瓷等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可以进军韩国。
如果是食品、宠物用品、家庭用品、美容产品、健身产品等等,你可以进军日本市场。
如果是小家电、3C电子产品,新兴科技产品可以进军美国。
如果是建材产品、拖鞋、帽子、机械产品,你可以先拿下东盟的国家。
如果是时尚用品、家具、电器、汽配等可以先攻入中东及西亚的国家。
如果是化妆品、日用产品、五金产品、建材产品可以先拿下非洲市场。
如果是轻工、日用品、汽摩配、机械、健身器材、卫生医疗产品、服装等等,可以进军拉美市场。
当然大部分产品每个市场都是可以做的,但是要结合自己产品的品质以及款式更适合哪些市场来决定。
经常有人说,省掉中间商赚差价,生意更顺畅?
对于外贸货代来说,有什么样的情形呢?工厂做外贸反而干不过贸易公司?真事吗?
3、你们知道为什么工厂做外贸反而干不过贸易公司吗?
工厂它的价格比外贸公司好,而且它的设计、包装、运输、质量、品控以及这个信息的反馈都比外贸公司更有掌控。工厂为什么反而做不过贸易公司,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钱
工厂,他不是在找银行借贷,就是在还银行的贷款,他一旦去年赚了钱,今年他把这个钱拿来干什么?第一还银行,第二扩大产能,第三增加买原材料,第四欠了好几个月的工资赶紧发出来。
工厂拿钱,最不愿意干的就是给他的客户提供财务支撑。
而海外的终端客户,他们需要的付款方式是什么?是oa,是lc,而咱们的工厂呢,一般都做T/T,50%T/T起步,有的工厂甚至100%的前T/T,那自然他是没有办法服务好客户的。
第二,就是很多工厂啊,他们的成功是依托于本土市场,所以那些工厂老板并不知道怎么去做国际贸易,往往,就是依赖某巴巴的平台,然后招那么一两个不太专业的不懂外贸的年轻人来做外贸,他就希望这样哗啦一下外贸就做起来,这怎么可能呢?
对外贸人的投入,对外贸平台的投入,对外贸培训的投入,都是远远不及外贸公司的,所以他们不够专业。
海外的终端客户,那个事儿可多了,不是说你有好的价格,你就能够做得过去的,你有了好的价格,好的付款,你还得有好的服务,你还得有信任关系啊,这些东西呢,往往是贸易公司的强项。
不管是工厂,还是外贸公司,当你准备在今年大干一场,会有人说:做外贸出口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去了,外贸的寒冬来了!事实呢?
4、做外贸出口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去了,外贸的寒冬来了?
做外贸出口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去了,外贸的寒冬来了,相信这样的论断大家应该都听到过吧?我们今天用数据来说话好了,到底订单被转移了多少,转移去了哪里,转移了些什么?我们的外贸到底是不是不行啊?
首先,东南亚有11个国家,体量太小了就不算了,咱们来一波筛选,全年GDP规模超过两千亿美元,全面贸易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人口基数大于三千万。最后呢,得出了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是我们订单主要的竞争者,这东南亚五国合计的人口不到中国的一半,合计的GDP只有我们的1/6,进出口的贸易总额大概是我们的40%。
接下来呢,再说说那些主要的下单方,美国、欧盟和日韩这三大进口主力,我们跟东南亚这五个出口总额里面,他们下的订单大概就占了40%-45%左右
那么哪些行业在转移订单呢?
主要有四类,鞋服类、家具类、电机类和通信类。
转走了多少订单呢?
据统计,欧美日韩在四大品类上,从中国一年转移走了大约720亿美元的订单,而东南亚这五国承接了大约有530亿美元,这里面越南是绝对的主力,但他就拿走了大约450亿美元。
那么一年失去720亿美元的订单到底多不多呢?从比例上来看,这720亿美元订单占到我们中国的四大品类对欧美日韩出口总额的16.3%,这个比例看上去不是特别多,但是绝对不是个小数字了,那这是不是就说明我们的外贸不行呢?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东南亚接了我们这些订单的同时,也要扩大对于中国的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进口。
比如说2021年,中国纺织和皮革原材料的出口额是1486亿美元,其中出口到东南亚的294亿美元,这个占比呢,由2010年的11.4%上升到了19.8%,趋势与东南亚服装海外订单的占比基本是一致的。还有电机和通信零配件数据也是在过去三年迎来一波快速的上涨,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基本一致,那也就是说大量的东南亚工厂是需要中国的原材料、零配件、出口以及中国的机械、技术、服务等等的配套产业来完成生产。
但目前中国在东南亚设厂的那些厂主们,他们的上游采购大部分在咱们国内,下游的客户在国外,东南亚的这个工厂主要就是完成最后一步的生产组装工序,也就是国际贸易定义中的转口贸易。
那么东南亚到底有哪些优势呢?他们核心的优势就是国际关税和疫情之后多元化的供应链布局。东南亚国家近年来和美国、欧盟还有日本之间达成了更加优惠的关税政策。
疫情、俄乌冲突等等原因,又使得很多的跨国公司不再只会依赖单一的产业链了。在工资方面,东南亚五国最低工资标准不会超过每个月250美元,这大概相当于咱们国内2015年时候的水平,他们的平均工资比我们现在要低40%左右,不过呢,他们也是在逐年涨薪的,而且他们的劳动者素质跟我们相比,那就差距大了,毕竟全世界都公认咱们中国人是最勤劳的,还有用地的成本方面,那肯定他们会比咱们国内便宜很多。但是呢,他们的基础设施跟国内相比,差的也不是一丁半点儿了。
而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的产业链已经非常的齐全和稳定了。这个可不是能够轻易被取代的,然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在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最高的。
所以说其实不用担心东南亚抢走我们的订单,随着我们的土地成本、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税收成本等等比较优势的丧失,有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这个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的结果。而产业的转移将会倒逼中国企业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即使短期会有阵痛的出现,但其实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否成功呢?
我们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可喜的苗头了,比如说我们的汽车产业的出口已经在全球排第三了,将来我们是很有可能成为汽车第一出口。我国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那就说明中国的自主产业其实是在加速进行。
外面的大环境了解完整了,那么作为小小外贸人,如何面对及克服内卷的外贸?
5、低门槛的外贸业务往往是内卷最厉害的
外贸这个东西绝对是个低门槛的业务,而低门槛的业务往往是内卷最厉害的。
低门槛也就代表着,当你带着产品投入到外贸这个战场,放眼一看,全是竞争对手,不夸张的说,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
我们在做产品调研分析的时候,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海关数据上面看看有多少同类型的产品。过去在一个高歌猛进的市场红利时代,做同质化产品也能挣到钱,为啥呢?市场透明度不高啊,入局的竞争度不高,消费者分辨不出来哪个产品好哪个不好,那就逮着差不多的买了就行。同时呢,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大家都挣钱,所以你现在回头看,2010年之前那个时代走出去的话,外贸公司基本上都能挣到钱。
因为需求在哪里,我看你做什么产品挣钱了,我也快速复制一个,没有费任何脑子,只是抄袭模仿,你抓住机会挣钱了,但是挣的是什么钱,不知道啊,为啥能挣钱也不知道,到后面几年可能稀里糊涂又赔出去了,因为你挣得本来就是不属于你的钱。
很多朋友经常会抱怨怎么能够提升外贸业务,在很多情况下,我觉得我自己给不出来特别好的建议,勉为其难给出来呢,其实也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建议,因为这个你本身产品就有差异化,要么你运营转化的能力很强,要么就有很多钱可以玩儿命烧。
凭良心讲,国际贸易这件事情最大的难度不在于产品本身,而是运营的过程中对于海外客户,海外市场的充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