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文旅部对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进行了公示,河北又有41人上榜。来自廊坊香河县的90后小伙儿刘超就榜上有名。刘超的作品真称得上是“璀璨夺目”“富丽堂皇”,其中一顶礼冠价值24万。
宫廷娘娘追捧的“顶流”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作为“燕京八绝”之一,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其精致、细腻、华丽的特色代表了金银器传统工艺的巅峰。两千多年来,精妙细腻的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故宫所藏有的旷世奇珍中清代金瓯永固杯、银六万盆金桃树盆景、金嵌珠宝朝冠等,都是花丝镶嵌的经典之作。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
花丝工艺,就是通过手工拉丝,将粗细合适的方条状金银制成纤细如发的素丝,再经过搓揉将几股素丝合为一根,带有花纹的细丝也就是“花丝”。随后,通过掐、填、焊、攒、编等技术使花丝在饰片上织成花样繁复的图案。
镶嵌工艺则是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或瓜子型凹槽,再镶以珠宝翠钻、晶石美玉,最终将其制成一件精美的工艺制品。
“绝世工艺”险些失传
然而,这项“萌芽于燕赵,奠基于辽金,繁荣于明清”的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由于工艺繁复、定价高市场认可度不高,卖不出东西,匠人转行,险些“失传于当代”。刘超是花丝镶嵌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亲身经历了这项传统艺术瑰宝的低谷。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都面临着机械化生产的强大冲击,花丝镶嵌这门技艺也不可避免地没落。“那几年,我和家人一起带着花丝镶嵌的工艺品跑遍了全国。各类跳蚤市场、珠宝集市和古玩市场都是我们摆地摊的场地。”眼看着这门手艺逐渐没落,刘超也尝试过进入其他领域闯荡一番,但是,当刘超回到家里看到这项珍贵的技艺只能靠着零星的订单苟延残喘,他还是犹豫了,“我不能让传了三代的手艺在我这一代失传。”凭借这个信念,他再次回归,准备用接下来的十几年专注于这一事业。
汉服配饰界的“LV”
2015年,刘超接手了外公的厂子。那时,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打开新销路。
刘超在网上购物的时候发现了不少花丝镶嵌制品的潜在消费群体,他们醉心中国传统文化,乐于收藏中国传统手工制品,对花丝镶嵌也有一定的需求度,只是缺乏了解或购买花丝镶嵌制品的渠道。
于是,在2018年,刘超开了一家网店专门售卖花丝镶嵌制品。销量明显见好,一些国外的买家还会特意使用中文与他交流购买。
刘超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把“老古董”做成日常佩戴饰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推动材料的创新应用,产品时尚度上来了,价格下去了。
如今,他的作品被爱好者们戏称为“汉服配饰界的‘LV’”,产品年成交额已超过千万元。
刘超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计划通过互联网电商将“花丝镶嵌”技艺复原与创新相结合,又美又宝贵的技艺文化将走出河北,走向世界。